. y# L/ z9 {8 d7 Z8 k, K" e4 F
) x; w) {/ z7 s i& X7 O 今年元旦期间,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在南大西洋布放了我国首个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该浮标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主研制完成,布放后运行稳定。 ; {" a3 d" S0 w: u' O, q5 e) i
2 }* s2 S4 f! C, [" a
% s8 B7 R7 i+ L) p7 q5 | 国际上,在南大洋西风带布放浮标获取长期观测数据罕有先例。这一“中国制造”对我国海洋观测有哪些意义?在研发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目前我国在哪些海域布放了海洋环境浮标?对此,《中国海洋报》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韩家新。 - K: v& @" l+ f6 o7 R
+ H+ B3 D1 t' w; q: z. S
. N0 n5 N! v' ~+ u ) c5 r" l, R1 O/ z6 Y
. Z" A: I. N2 I4 @ / }: l$ @ Q+ t
: t y6 b! v* R7 [4 w! z
8 N% k( {6 @& k7 s& f, M* @ / y# _* d5 W! l$ b
记者:该浮标研制布放的目的和意义有哪些?
% k6 Z3 @! a9 Q+ ~" w2 c' k: A $ ]. A5 V: G/ \3 y! F
* u' S \8 V# J( T' C 韩家新: 西风带,又称暴风圈,是行星风带之一,它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在南半球更为明显。由于南大洋是一片开阔海域,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在这里交汇,无陆地阻挡,西风受到的摩擦力小,海水畅流无阻,流速极快,形成了环绕南极洲由西向东的西风漂流,是全球海洋环流系统中最强劲的洋流。 . D4 B0 @- _; u6 q/ Z
?: S! K, _# {3 n9 v% _- s
3 n, c+ ?( X7 L1 r0 J
西风带是全球海、气、冰相互作用的重点海域,是全球水循环、热循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气象海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其气象、海洋环境恶劣,目前国际上现场资料较少,尤其是实时观测数据严重缺乏,因此亟需在该海域进行气象、海洋数据的实时观测。此次西风带环境监测浮标的布放对推动我国气象、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提升我国海洋话语权均具有重要意义。
! O* t$ |" t$ t# Y0 z6 P
9 h4 N; O% B) [; R: Y2 ]! T8 Z. Q
1 B: Q& X3 C) s0 [ 记者:国际上在南大洋西风带布放浮标获取长期观测数据罕有先例,为什么?技术中心在研制该浮标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 ; K7 U6 g- R& y" b$ U5 E A
0 m! O$ V6 ?& B! x7 U" H5 q
' ^2 y2 e+ @! E/ P. G 韩家新:“咆哮西风带”是人们对南半球西风带的形象称呼。这里常年盛行5级~6级西风和5米~6米涌浪,7级以上的大风天气全年各月都可达7天~10天,已有观测资料的最大风速达每秒35米。且该海域流速快且厚度很大(从海面一直延伸到2000米~4000米深度),流幅最宽可达2000千米,具有巨大的流量和能量。因此在该海域开展系统观测研究投入巨大,极端恶劣的环境也对观测技术提出了苛刻要求。 / `& t( B0 ^2 S$ T: e
. r: U% g" a! J1 O
( L4 x+ y8 ^$ ^7 }
西风带海域的海浪不仅会直接摧毁浮标结构、供电设备和观测设备,还会因浮标系统长期处于交变载荷的状态,直接影响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和浮标结构的使用寿命。项目组成员在保证浮标具备良好观测功能的前提下,对浮标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在技术中心动力环境实验室、环境检测与可靠性实验室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其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保证“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3 w3 f' ?+ M, \$ ~
0 p) y1 J; i @- B+ l* }# p/ O& `
( x0 ?5 k" d1 |
目前,只有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在西风带海域成功布放过锚系浮标。此次我国布放的西风带浮标,数据有效接收率达到95%以上。截至目前,已经历了3次低压气旋过程,最大风速近每秒25米,实测波浪高达10米,浮标仍在位正常运行,各类数据接收稳定。可以说,目前我国在极端环境浮标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 p1 c2 _2 O, T6 ?
) B7 W' Z" O& `# f6 h+ O1 x0 i6 {
6 x* ~. F2 a5 w" `0 g 记者:近年来,技术中心自主研发了哪些海洋环境浮标?这些浮标都布放在哪些地区?
) z% I! l( ?$ I( q- g! y8 r, v( S
, z4 W, u9 X5 I( L/ F$ J7 J. |2 m ! R" {7 A9 d/ `" G/ c' u
韩家新:目前,技术中心已研发了多种类型的海洋环境浮标,尺度上主要包括6米、3米、2.4米和2米等多种型号,功能上有通用型的水文气象观测浮标,也有专用型的海洋生态水质监测浮标、波浪浮标、海啸浮标、冰界面观测浮标和应急核辐射监测浮标等,基本形成了浮标的谱系化。
, s. z/ u* ~$ Y. U% J" P5 h/ { * `0 c5 j+ {3 U; y
+ E, D/ F! P/ a4 ~- o$ X0 }0 G7 g2 [
目前技术中心研发的浅海浮标主要分布于天津、广州、大连、深圳、秦皇岛等地周边海区,深海浮标主要布放于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海区,各类在位运行浮标数量已达100多套,覆盖了我国沿海各海域。 ( F: n0 J0 S( n% q( a" w
! k$ l) S* M: Q* b ]6 M
, y0 v' j* t. D2 [ u
技术中心是最早承担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研制的单位,多年来通过了国家“863 计划”、省部级重大课题、国家及地方海洋业务系统能力建设项目等多次检验。 - o5 `3 T; b) Y+ n' L4 ^4 D# e
) a+ x, n/ L4 ^: v3 z4 ~. j, h
; V ~! G. O4 P& d2 o9 V
经过科研攻关和不懈努力,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浮标从无到有,种类从少到多,技术从弱到强,初步建立了区域性的海洋资料浮标网,能够满足沿海海域业务化运行的需求,总体水平与国际相当。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中心将继续开展智能化浅海浮标、深海浮标、专用型浮标等的建设,扩大海洋观测范围,填补重点海域的浮标观测空白。 $ w: Z$ F1 k& d4 r% }3 O& Z7 m a
1 y2 S% D( X( y
( {8 X, v" t$ _; [' j% |8 J6 s 记者:未来会针对哪些地区研制和布放海洋环境浮标?
" t; _4 W; E) ^0 ^ R7 w+ ` : P8 u: N/ q7 K: L6 }2 n! a4 I7 [
: x& ]( w1 r1 G, F% z 韩家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近岸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组网的布局,但相对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来说还远远不够。其中海洋灾害高风险区、海上突发事件频发区、海洋开发利用高强度区、海上权益热点维护区、海上生产和开发活动频繁区将是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的重点布放海域。 $ p7 ~6 C* t! `9 X& T: N* O3 X' x
1 L4 \& H+ y" n' _) g
* j- D6 ?$ c5 N0 [! m8 _2 x4 P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的推广实施,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输通道安全等,都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提升海洋环境保障能力。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点区域也将是海洋环境监测浮标的重点监测海域。 ; T. m- Y7 m7 K* a3 x/ g
; V2 r# o# ?, X6 F% @; K " k4 s2 s9 s. k8 ~; Q" n/ O8 T
(中国海洋报记者刘川,编辑吴琼) : ?! A4 H4 S8 G8 \9 G2 q# Y' X0 [
: O" c7 u7 A; x0 \4 [; u( o% Z # W# x- Y3 ~& E1 P7 w8 m
举报/反馈 3 ? j( o3 C7 v$ A1 p. U
5 Q! y; T/ U1 U. ]* v5 c
5 u( X! I- {4 a% C0 _0 c$ R3 C# \" M+ K. h
- D( w4 J" S0 c8 ]' s) m: ~0 g: \
9 d: B3 ^, y3 F% x: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