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j0 C9 V0 X- ^
近年来,海洋中的微塑料(<5 mm)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已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更将其称为海洋中的PM 2.5。微塑料因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吸附更多的污染物以及更容易进入生物体等特殊的性质,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远大于大型塑料垃圾。由于其颗粒小、数量多、分布广且易于被海洋鱼、贝类等生物体摄食并富集,在体内产生一定毒理,进一步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 G& j# h9 g8 m" f3 l/ i# W/ T& B' L 海洋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陆源的输入、滨海旅游业、船舶运输业、海上养殖捕捞业以及大气沉降等。 3 k+ D* t n, e3 n Q/ o
; \1 @) b( J7 L
陆源的输入是海洋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的最主要的来源,目前对全球海洋中塑料垃圾的来源进行估计,普遍认为陆源大约占80%。由于微塑料颗粒尺寸较小,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的不同来源的微塑料(日化制品、工业生产以及纺织纤维脱落)很难有效将其过滤去除,最终导致大量的微塑料颗粒被排放到海洋环境中。另外一个陆源的输入途径就是含有微纳米塑料的土壤通过侵蚀或流失进入海洋环境之中滨海旅游业和船舶运输业导致大量的塑料产品和废弃物进入海滩或海洋中,这也是海洋塑料污染增加的另一主要原因。 ( g. F, j, v/ A6 B& ?! E! B3 p& b
最近,无处不在的微塑料已经引起了生态毒理学家对其安全性和毒性的关注,微塑料的环境影响主要有两个原因:
% [- g g6 D4 t- [0 W2 X. { (1)微塑料可以吸附海水中的污染物。微塑料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二噁英等有毒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这些有毒物质会对海洋生物产生明显的病理性损伤。
2 b9 z6 y" z& W8 F; {+ A5 T + }* H: O% F' I- d6 R# i8 [# e8 H
(2)微塑料的小尺寸有利于生物群的内化,从而在食物链中产生积累。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微塑料有可能会再次返回到人类的餐桌上。已有研究表明,多种藻类、贝类、鱼类、海鸟及海洋哺乳动物均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摄取微塑料。在许多食品中已经发现了微塑料的身影,海洋贝类中每克软组织中最高有20个;每公斤食盐中含有7-681个。也有研究发现,法国空气中每天每平方米沉降2-355个塑料纤维,平均每立方米室外空气中有0.9个塑料纤维。诸多研究已表明,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和食盐等向人类食物链传播,但其健康风险还未见研究证实。
% J0 h. P+ V: T# i0 u7 v2 g% o
- ?9 N k$ G g0 Y8 p 除了来源于餐桌上的微塑料、海盐,自来水甚至饮用水中也早已混入微塑料。据报道称,一个人一年将摄入5800个微塑料,其中来自自来水的微塑料站整体的88%。BBC宣称全世界至少有11种名牌畅销瓶装水中含有微塑料。
% h |6 ~+ d4 Z& Z# l6 C, W
& g2 X% B: l9 c 微塑料防治难题依旧待解 - V0 X% \# x) l0 q! B/ @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全球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寻求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但截至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针对海洋中已经存在的微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唯有从源头上阻止微塑料垃圾的产生。2017年G20峰会主席国德国发起“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提出了G20国家优先关注的领域和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呼吁“显著减少塑料微珠和塑料袋的使用,并适当予以淘汰”。一些国家也陆续出台了针对性的法规和政策,重点在化妆品领域采取措施。2015年美国出台《无微珠水域法案》,明确2017年7月1日起不得生产任何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英国在2017年底前强制淘汰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韩国将在2018年7月开始禁止销售含有塑料微珠的化妆品。加拿大《化妆品中塑料微珠法规》已于2018年1月1日生效。
8 {6 `4 O2 j+ ?( p6 Y- H. l3 w 面对现在海洋微塑料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完善与塑料污染管控相关的法律,建立良好的废弃塑料回收循环利用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我们从自身做起,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消费习惯,减少废弃塑料垃圾的产生。例如,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的使用,尽量使用耐用品;减少对塑料瓶装饮用水的消费,外出携带水杯;对被过度包装的产品说“不”,提倡简约的生活方式;在购置美妆、个人护理类用品时,阅读产品成分标签,不购买含有塑料微珠的产品等。让我们共同向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宣战!
' ^/ B) w! |/ m/ S# Q/ d. ~
* P3 c' a0 [' H1 W' p. H; C4 O. m2 A0 c5 i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