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构造图示例 -海底地貌类型都有哪些

[复制链接]
' h; y8 a8 q' h% {
. @0 P9 T+ q8 c% ?3 i
4 N* `8 q4 r5 j! k
; o v( t4 E" p4 g3 [9 ]
8 B$ G, \5 I* M

随着海底地质知识的不断更新,海底扩张证据的不断积累,板块构造学说便应运而生。它立足于海底,面向全球,是海底扩张说的发展,是传统地质学领域中一场根本性的革命(wilson.1968)。

% ]' E+ A4 v' P0 Y7 k8 f
8 Z# o; ~2 E8 d2 D. o# E

板块构造的含义是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它们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只是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边缘便成为地质活动(岩浆、地震、变质、变形、沉积等)最强烈的地带。板块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了各种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特别是沉积作用的进程(金性春,1984)。

1 ~0 L) G; B8 S+ s3 q

一、板块边界类型-板块划分的依据

1 o+ h0 |3 _9 N" o. I

板块边界是板块之间的接触带,是板块划分的重要依据。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型(divergent)、聚敛型(convergent)、剪切型(shearing)。

) u0 j/ k% J9 }1 j+ o" P( i

1.离散型边界

3 U c7 {' D" p

沿此类边界,岩石圈发生分裂和扩张,导致地幔物质涌出,产生洋壳和岩石圈地幔,出现巨量的玄武岩堆积、频繁的浅源地震、广泛的地堑断裂活动(coward et al.,1987)。因此,它属于生长型板块边界(growth plate boundary),如大洋的洋中脊和大陆的裂谷带。

2 y. S3 Q* X% T q7 c0 D. q% }3 ~

2.聚敛型边界

/ K1 k% r: ]# ?" z) n' Q9 @

沿此类边界,两个相邻板块做相向运动,密度大的板块俯冲潜没于密度小的板块之下。它属于消减型板块边界(descending plate boundary)。存在两种表现方式:俯冲聚敛和碰撞聚敛。

3 d+ L: M3 X! F: O/ B( j

(1)俯冲边界

1 x) Z0 q- M7 ?( b% u \2 {- N

海沟是俯冲聚敛边界。它导致大洋板块沿着俯冲带于另一板块(大洋或大陆)之下逐渐潜没消亡。在俯冲带及其附近,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地震活动和动力变质。在俯冲带上盘,俯冲板块在深部被熔融而成岩浆,岩浆上涌引发火山-侵入作用,形成岛弧(山弧),以及相关的构造变形和变质带。

6 G$ J4 F; k' @7 p. O2 R# `4 g" b

(2)碰撞边界

) ^+ r0 O: _1 [9 f$ @" t

造山带是碰撞聚敛边界。它是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焊接带,故又称缝合带(suture zone)、碰撞带(collision zone)。目前均位于大陆内部。当大洋板块俯冲殆尽时,与大洋板块紧密相连的大陆板块就会在大洋板块即将消失的边界处(地缝合线)与边界上盘的大陆板块发生强烈碰撞,产生巨大挤压应力,形成高耸的山脉,如喜马拉雅-阿尔卑斯造山带,伴随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区域动力变质和沉积堆积(coward et al.,1987)。

# d: \# Y+ C, z# \8 k3 b

3.剪切型边界

$ Q4 ~2 W z8 e) T5 S

即转换断层型边界。沿此类板块边界既无板块的增生,也无板块的消减,而是相邻两个板块在转换点之间沿陡立界面的剪切错动,诱发地震、变形与岩浆作用。它与洋脊相伴。转换断层均位于海底,目前在大陆区只有北美板块西界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代表一个转换断层的一段。该断层走向近南北,主体分布在陆地上,其南延与东太平洋洋脊相连,其北延与戈达洋脊以及胡安·德富卡洋脊相接。

' F, F, y1 {9 o+ f
W- T. G" N2 U* _# b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板块构造只强调板块边界的活动性,忽略了板块内部构造作用的重要性,是其缺陷。随着研究的深入,板块内部的构造-岩浆作用逐渐被重视(见下一节)。

0 {9 T7 f6 L0 z* c, _: Z0 H5 d5 p

美编:鲁方圆校对:张腾飞

' q, U2 |- ~/ w" E
& H6 B A$ L( N) D9 J 2 C7 B+ _# ^6 ` 1 o8 E5 _- w5 H! C$ v' D5 u" t* a2 k) I! g' S - ]9 u- {/ e0 p( ?8 v2 ~3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瘦竹
活跃在5 小时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