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观点 | 航天如何赋能海洋产业?专家建言用好卫星“天眼”!

[复制链接]
中新网三亚11月16日电 (记者 王晓斌)' V5 e7 \* S9 @" \. n) f
航天如何赋能海洋产业?* v! Q# J! ]0 Y5 T+ @
11月15日至17日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行的“科创中国”航天赋能助力深海产业创新论坛上,院士、专家认为,中国的卫星已联网成星座,用好其高、快、宽、全的“天眼”优势,可促进蓝色海洋经济发展。  F& k; n  ^: O
" }3 k, }/ w& f8 ]9 s' t
& C- C+ K: }2 f# E2 v
- L# L) p2 R3 V! C, |.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8 E7 Q' e) `" T1 W$ s# W“认知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是观测海洋,对海洋的立体观测,海洋卫星不可或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研究员蒋兴伟介绍,包括中法海洋卫星在内,中国10颗海洋卫星已建成海洋水色卫星星座、海洋动力卫星星座、海洋监视监测卫星三个系列,实现对全球海洋水色水温、海表的风流潮流等要素的监测8 W! k, `! t4 r' j3 x4 ?8 f
以海洋水色卫星星座为例,组网的两颗卫星利用可见光和红外探测技术,每天看两次以上全球海洋的水色水温。其中水色的一个重要要素是海洋中的叶绿素,研究人员可以根据卫星数据计算叶绿素的多寡,进而判断大洋渔场的分布。5 x) l1 I1 H& p% P5 H3 k: a
: u$ g& K$ Z& s0 X; h
  蒋兴伟透露,依托源源不断的卫星数据,科研人员已经开发出数十种业务化、常态化遥感产品,涵盖海洋执法与权益维护、海域使用动态调查、渔业资源服务等多领域。但如何进一步把海洋遥感大数据用于“智慧海洋”“数字中国”的建设,是业界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业界在研发高轨道地球同步海洋卫星、盐度卫星、激光雷达卫星等涉海卫星。其中激光雷达卫星旨在通过大功率的蓝、绿激光,穿透海水表面,做到水下百米量级的海洋次表层探测。
) T; t- I. O$ g( Y$ E: {. p: ]
9 M! t: z5 X& R) O;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j' ]3 K" U( @% J 助力海洋产业发展是海洋卫星的本职工作之一,陆地遥感卫星在这方面也有所作为。* m+ Q0 f9 @# O: H" Z9 I  M% P
5 y+ u' e, E2 Z1 g% P5 C5 `
  “能不能在灾害发生之前进行预报式监测非常重要。”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高级研究员王志刚介绍,陆地观测卫星的分辨率普遍高于海洋卫星,在监测海洋灾害中有独到优势。1 W6 f( m; j9 v# F
2 ]6 L6 Z  \/ }. j( H; i
  马尾藻是一种大型藻类,如某个海域有大面积繁殖,会影响船只通行。东海的马尾藻一般在4、5月份暴发。王志刚说,通过陆地遥感卫星,可以发现在2、3月的时候,东海的外海就已经有了大量马尾藻繁殖。结合不同海域不同时间海洋水温的变化,可以预判马尾藻的覆盖海域。
1 v6 O8 v0 `! y9 Y; r# U5 G
) h/ Z  h. z* W  F; g$ s  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首席专家高军认为,卫星赋能海洋产业,不是单靠数据本身,更多是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就连卫星自身在运行中的轨道数据变化,也可以开发使用。' W- u9 E/ t2 [4 p3 {
4 }- r7 [' D/ _; M& e
  高军说,因为地质条件的不同,卫星飞过不同区域上空,感受地球引力的大小会随之变化。积累高精度的卫星轨道数据,研究人员依此绘制出重力场分布图,可指导深远海油气资源勘探。7 {' J: w  Y0 L: _# s6 R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_& C0 K$ B4 \: T9 L1 F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菸囫僻
活跃在2021-11-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