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丨百年文圣常海浪谱华章

[复制链接]
4 [4 l( s1 D: b
7 H7 ~" l6 ~6 C) }" M+ W0 n

为心爱的海洋事业操劳一生的老人,恋恋不舍地走了,像一只春蚕,吐尽了最后一根丝……

( [* h6 O% L9 ~1 p6 Z" ]6 U
& s' n% g" a$ I
. L3 @/ k r# p% ?. l

百年文圣常海浪谱华章

( z4 S h- ?( }' i6 j
1 u! K7 b. V& o/ i$ y
: A6 |* s* w# L- W& w1 J, q" i! _7 e" W
) o9 [. q6 s) a$ x. ~* K1 _" b+ \
% @# Y; ?- r; H& {# i9 H* G
. J2 G4 J7 X4 X0 y1 D% F. s! W
6 c6 M. `# j+ n4 O% j4 D l$ t
: t4 a3 [4 B7 C
* m# G8 j# E' {. `& E

文圣常眺望大海

) E+ ~4 M. n# g. U
! N% `: S4 T0 d' `8 B8 v
( k i I: Q! B, I/ h
( @& Q4 W* x; X7 R
! Z/ G) i) B/ ] Y0 i
& l5 I! N# [- g2 @8 G0 C5 r# t

文圣常在实验室

8 F5 @% n- H) W; }
4 m/ k! |+ u( @( `# B. C' c. i
0 Z% ?) O: p6 g% u1 x
! c# M% h' _- s- _: A" g: ?
& [. L" P% ^; t. s+ y3 a1 \
& O' G; L' x5 l9 z. W8 X2 ~( _

文圣常为毕业生拨正流苏

+ x* n) A3 z3 e- X
, Y Q, [) |" a/ R
; h! y, c$ W$ c. \/ C( U! m. v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3 H5 ~" g, u1 s& u- w6 ~' T6 q
" D# E8 x) m4 w+ G4 V& u4 S0 a
1 M& \& Z1 ~7 _9 T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冯文波

6 @- `8 V9 ~8 [' N9 U. g9 K8 E
' T7 m. y. W9 K+ c3 z
; U5 w; e% K1 \% `

一位把全部心血倾注在祖国海洋科学事业上的老人,走完了他人生的旅程——2022年3月20日,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我国海浪研究的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1岁。

* V- f& m6 {4 E% ^0 P
& {6 h* V3 f ]8 I$ \
' ^$ _8 ~: _0 \, h* H& J5 q

海浪理论的开拓者,心系学生的引路人,为人师表的大先生,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洋学家、教育家,海浪研究的开拓者和物理海洋学的奠基人之一,文圣常为我国物理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 b* d9 y$ ]
* q% w- y& R& s' h. p, A
- s1 J; w2 @5 ~: V

文圣常以科学家的睿智,音乐家的灵感,谱写出一首又一首优美高亢的大海交响曲,奏响一曲又一曲恢宏雄壮的风浪乐章。

/ v* T' S% o) O2 c" C* F; L; a
& ]1 B: W# l- Y+ b+ }( }( B1 @) y
" `$ a( K6 [& _1 V) B

不断在物理海洋学领域“掀起波澜”

0 L3 M+ `5 a: V; b' G: m" Q
$ j/ \; o P R
3 f* ]7 D( H! o; I

“有大风的时候,站在海边,我们会看到高高低低的海浪,表面上杂乱无章,非常繁杂,几乎没有什么章法,其实,海浪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有其内在的章法。如果我们掌握了海浪运行规律,对我们人类是有很大帮助的。”文圣常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我眼中,海浪就是我的老师。”

4 r, `: ~' M' e8 W
$ }/ Z3 z& }0 a" y2 i
/ _7 |9 k% K3 h5 S' o

文圣常一生与海浪结缘,他曾说,自己由研究航空工程改为研究海浪,有点儿阴差阳错。

' g+ E. s* [8 b7 Y
~& C' T4 ]3 o% X1 j* n" j3 y( u
: q5 l& m3 u6 C7 I. v. ^( ?/ b

时间回到1946年,他赴美国航空机械学校进修深造。正是这次进修,使他结缘大海,与海浪相识、相知,直至相许。

- B& U I- ~8 K" |( F
. `7 W) n- k6 a2 X$ N3 v
" P( O4 [. Q1 T( B9 P% t- Z1 F

那年1月,文圣常乘海轮途经太平洋赴美,上万吨的轮船竟像纸船似的随浪颠簸,他为排山倒海的波涛而惊叹。

$ x+ E; `- M. r9 V
8 u; q3 b6 H n. m; I% U
9 T3 ~# D# E! J

他的脑际里,灵感的火花不断闪烁:海浪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既然能使航行于大洋的巨轮颠簸,当然也可以给一切海上和沿岸的设施与生命构成极大的威胁,这是把海浪看成一种灾害;但海浪又何尝不是一种资源呢?

' e8 _1 y0 }2 K3 u/ L$ d
* K9 M4 X2 L7 K2 E* |
* s2 \! C9 [% r0 m+ q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萌生了献身海浪研究的想法。

) a' m+ C- R, C- ]5 A
# D- q/ J6 T, y8 { u
/ a& a2 g5 h8 r' X! q+ ~! l

他决心设计一种利用海浪能量的动力装置,去叩开海洋世界的大门。回国后,经过精心研究,他成功设计出一种装置模型,可以利用海浪的垂直运动压缩空气透平,从而获得电力输出,作为一种灯标,可以不断在波浪中闪烁、导航。他研发的装置模型几经改进,先后在嘉陵江畔、北戴河海边、青岛汇泉湾进行试验,这是我国学者最早进行海浪能量利用的试验。

) C+ U! K; R& }9 U. }$ C" k
- O! X& D' }' m* v( e
: k" [; p; O# F D

立志科研,报效祖国。为了寻得探究海洋的理想场所,文圣常开始打听国内的海洋科研机构,向青岛观象台去函表述了自己从事海浪研究的意愿。

+ o) j1 ~% e- H6 y' v5 G! F
8 P% P- X7 m3 Q9 W
6 I& X$ \7 R3 r9 Y7 J; X* Q+ \! b$ r

1953年,山东大学海洋学系建系伊始,首任系主任、中国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赫崇本教授求贤若渴,力邀文圣常到校执教,聘请他主持海浪课的教学。

, T) y$ b9 q5 ?0 w5 X9 `& k
: O$ e7 n$ B0 \: L: r% f3 `2 i
2 t' B4 e9 M; E0 x* F

从此,文圣常在海洋世界遨游,不断地在物理海洋学领域“掀起波澜”。

+ I/ g$ n h' l: a
2 F+ l$ j& G: v- v6 ]
+ R! }7 i3 T- d! g) i" M6 g* g9 {

有风就有浪,这是个看似简单的自然现象,却是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如何准确地描述和计算海浪呈现的多姿多态的外表及其复杂的内部结构,一直是个世纪性难题。而海浪谱是海洋学基础理论及工程、运输、国防等诸多海洋环境评估计算应用中的核心问题,是近几十年来国际上一直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

/ e# `- e& M3 J+ z, X; D
) h( G3 k- C9 ]" I1 B5 t
. h0 k/ H, F) s6 F3 q% _) H

20世纪60年代初,文圣常经过潜心研究,在《中国科学》(英文版)上发表了“普遍风浪谱及其应用”等著名论文,开创了将谱概念与能量平衡相结合的新的研究方法,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被誉为“文氏风浪谱”。

8 C0 ~+ |. A1 Q
4 Y7 m( d1 r2 a) \1 ^8 Z4 \
$ W8 [6 z, S$ Z

1962年,他的专著《海浪原理》出版,这是国内外出版的第一部海浪理论专著。20世纪80年代末,文圣常第一次在国际上提出解析形式的海浪谱形,此次研究不同于已有频谱的经验性,避免了国外盛行的纯经验方法,而采用解析的方法导出风浪频谱和方向谱。此项研究当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发展了海浪理论,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9 L0 _* `- Z$ L! [
; P4 R$ {5 ~! L! v9 l
& o9 L6 j6 R/ u5 |; |

所得愧嫌厚,所献未从心

& p: F# R5 \2 Y
8 @3 N4 h6 B! B e2 b. Q) q5 ?/ N3 a
, h* P, s$ a- a# \* r+ g

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国家需求,惠泽百姓民生,是文圣常一生的奋斗目标。

4 E, ]$ [( s/ i7 e2 B( n
+ p6 T# T- |) a5 \
5 z: W8 K. P: k9 L" b4 x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沿海港口、海岸工程建设的加快,急需出台适合我国海域特点的港口工程技术规范。

+ Y* @# n0 T9 x" q
4 N1 \1 p+ G3 R" ?' ]( W1 w8 K
# U( c9 s% M- d6 y

文圣常带领团队集智攻关,提出的工程设计和管理技术标准被纳入交通部《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打破了我国建设港口的有关规范长期依赖苏联和美国的局面。

# ^* P, z# H- K2 ]
' n0 j: I4 b! p# R$ @
, ^& ~! h; J& k- O

海洋数值预报,是海洋环境预报业务走向现代化、提高准确率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1986年,我国启动了“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第76项)“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文圣常承担了该项目的重中之重——“海浪数值预报方法研究”。

$ i& h2 v7 w$ g9 Q) j
. J% o3 [& `# J: W2 ]
0 K. c7 e N2 h: E

5年后,文圣常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不仅有效克服了当时我国计算机运行水平较低的困难,而且使我国的海浪预报模式从传统的经验预报,迈向了数值预报,很快便在国家和地区性海洋预报中心投入业务化应用。验收专家组评价:成果达到国际水平,部分内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被国家科委列为重大科技成果。

{, S" w1 p" L& {0 v* T
, r% T' U+ u# H
5 O9 g9 ^9 E% l

20世纪最后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减灾十年”的号召,这与文圣常一直以来倡导的从中国海洋事业的实情出发,研究海洋灾害、造福人类的想法不谋而合。这期间,他主持承担了“灾害性海浪客观分析、四维同化和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专题工作,相关产品现已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应用于风浪预报,并进入当时中央电视台灾害海浪预报,在我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q% `1 c. `" F
" q2 e; E( r3 ^, X5 J* d
9 _* g9 A8 c# \ a; T; i9 r

一系列科研成果,都是在他坚持从中国海洋事业的实情出发,研究海洋灾害,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指引下诞生的。

5 s; C- r7 K9 x, d( o* L
/ }. F7 R- ^( Y) [( @
; A% _, B2 J7 t/ n, p+ R7 F

“许多人问我取得成功的经验有哪些,我并无什么经验可谈,唯独信仰爱国主义和追求科学精神,牢牢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和追求科学精神以及健康正确的价值观,是我毕生献身于祖国海洋事业的力量源泉。”朴素的话语展露出文圣常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

: ?* K/ C' H! }1 }3 F: L' B
+ e8 R z$ D5 J8 K
+ C6 t3 W3 ]: H# _/ q( Q. [

多年来,他心怀“国之大者”,潜心蔚蓝,浩海求索,为国家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每当别人对他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祝贺时,他总是说,我没做多少工作,国家给予我的太多,我做得还不够好。

7 Z5 _& v( l0 A D
2 V$ {7 ^7 s, Y
% [2 g% O, l& E- o+ q4 R3 p

“所得愧嫌厚,所献未从心”是他用以自勉的诗句,正是怀着这种感恩的心,即使80岁高龄,退居二线以后,他依然如春蚕、如蜡烛一般奉献着余热。

6 e7 n, [' m! ~3 U
. h( p- H3 J+ H( @( d, ~- h
& |2 I8 a4 B6 ^% [; s; @

学生讲课老师听

9 O, ]3 B. s# s& o0 _4 `
, w7 ^6 V' N2 P
. D( c s# S: n7 m. t8 V, L: k

学生讲课老师听?对,没错,这是文圣常培养人才的方法之一。

' `* j$ F1 r+ K. a( z$ a+ }
! z0 x {3 L5 L& |, d$ T+ ]) J/ T
/ c1 J/ n# D0 I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名誉院长管长龙,1989年跟随导师文圣常攻读博士研究生。他回忆:“我是学物理出身,考上博士研究生后,跟随文先生从事海浪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存在一个从理论物理向物理海洋转换的过程。”

' @* f S: f1 R& Y# m
2 A$ z( p8 l8 t, n- @6 \% X
3 Z2 Y2 Q4 |2 L0 a

当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是《海浪理论与计算》,所用的教材就是由文圣常和余宙文联合编著的《海浪理论与计算原理》。了解到管长龙之前担任过教师,文圣常就采取了一个新颖的教学方式——师生换位,让学生给老师讲课。

$ s" n, u; u3 A$ U7 x5 X& x
; M3 f& P" ?) S) I
% Q S, M$ m* F' n0 K

“给导师上课开始了。地点就在文苑楼文先生的办公室,课程每周一次,在星期六下午。听众中还有物理海洋研究所海浪室其他老师。”管长龙回忆,“刚开始还算顺利,课程内容是比较系统和严密的液体波动,有流体力学基础的我还不难理解与掌握,文先生也总是给予鼓励与肯定。随着课程内容的深入,自己真正感受到了是在爬隔行的那座山。”

- M: W9 f. q7 s# |' u
" k* ~1 R: W9 ?/ C
9 h2 ~2 n, y5 M- K" z) Y% ?

在这种师生换位的讲述中,为了在讨论时不被导师问倒,管长龙在课下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了解前人是如何研究的,消化吸收之后,再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一年下来,他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业内人。

& @; s3 k4 W' w/ @/ l
+ }: G' v( w. k, `' I( b- D
( U/ J: n' Q3 P

时至今日,谈起导师文圣常的良苦用心,管长龙说,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他讲我听,可能彼此都很轻松,但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收获。

8 I) q0 F2 w9 g/ D- C
1 V N: j+ y# U. r
* c/ }; A1 s( T, @* E, n b

为人师者有三种类别,即业师、经师和人师。在文圣常的从教生涯中,三者是浑然天成、密不可分的。他既向学生传授海洋科学研究的专业知识,又引导他们触类旁通,广泛涉猎,树立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8 _- ^' A. O# C/ y2 m( u7 o& m
, v* r1 M& C; J9 O) O# u5 i2 ~4 q
2 T( R( v) C) a8 D/ J. |9 F3 W

他还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化、引导学生,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志存高远,养成淡泊名利、高洁优雅的君子之风。

; c/ k& d# |( h+ C5 v. [* w6 r
5 S4 `9 X- l' M) q
( ?3 G# S9 Y* B+ L7 Q% H

管长龙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可能文先生对海洋技术的掌握不再是最先进的,对科技进展的了解也不是最前沿的,但他却一直是我们做人的导师。“可能现在他更多是做‘人师’,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是说他怎么来教导你,而是说他怎么做,被你看到了,默默地影响你。”

- E8 D1 H5 f% S& S1 b2 S( x
0 |3 ]2 t( g& {& C
$ H4 Q7 k4 ^& N

正如培养管长龙这样,文圣常坚信,中国要搞海洋研究,首先要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大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因而,在科研上硕果累累的文先生最看重的还是教书育人。

o! s6 T$ E& h+ w# l
4 o/ X5 }! u, E; K! A+ s6 }* U
' }" Q# r: X* }0 {) r1 e f

他桃李满天下,亲手培养了众多高水平海洋人才。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海洋学博士孙孚、荣获“卡尔·古斯塔夫·罗斯贝奖”这一国际大气科学界最高荣誉的王斌教授等海洋领域的许多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皆出自他门下。

, O5 }- B8 t6 Y; x7 D1 u. e$ K
/ S, v# A3 `: s. Q/ X; g
1 B8 g' T9 U6 E9 k X

2014年12月12日,钓鱼台国宾馆,中国教育家年会把2014年中国教育“烛光奖”授予文圣常,表彰他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的卓越贡献。

( N. N, P4 k( H7 c$ \# K" G# h" D, f
& V3 @/ x E( v5 V9 s4 H
. |; n0 K+ I% V. S0 H7 i- |

一天上三班,永远的文主编

n2 Y5 y9 c6 }' f- Q& W
$ r1 V' O4 G+ ]% z/ D
# P! M% U, _+ V9 |# o5 L

从教学和科研一线退居到二线那会儿,文圣常还是想力所能及地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做点什么。

0 c, e+ U* D( w$ y0 ~) f g
0 d4 O+ l* }' Z' u$ O' |. V+ ]
: W2 _+ z( H2 k" N

熟悉文圣常的人都知道,即使年事已高,他仍坚持一天上三班:每天上午9时来校,中午12时30分回家吃饭;饭后再来校,傍晚6时30分左右回家吃饭;晚饭后再一次来校,晚上10时回家。十几年来除春节期间休几天假外,雷打不动。

- d9 b& j( Y# g7 T7 F8 d
* }; u t8 Q2 S0 z4 a7 C. w
3 F: d( j8 E3 {' B4 b

2002年4月,《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创刊号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担任主编的文圣常高兴地说:“创刊的英文版,是我们海大的‘新生儿’,要细心爱护他,使他茁壮成长。”

]8 S' E$ E& W# T
5 H+ v+ C6 s( T+ J
/ i+ G: D& v9 M5 H3 @

在文圣常看来,学报是展示学校形象和水平的重要窗口,既可以透过它看世界,也可以通过它展示自己。

4 I- \# [! j% ^) u
* m7 {+ v# o) g. _3 S& a0 J
1 j3 _9 m6 g7 d- b

学报后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身为主编,文圣常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的原则,决不会因为没有稿子就拼凑或者以次充好,敷衍了事。每一篇稿件刊发之前,他都要仔细审读,除了专业创新之外,他还对文章的遣词造句、语法规范等进行严格审查。

2 B8 m4 ~+ N, ]- Q; z( \' p
* H u, A" G5 _6 l+ O+ k* V
: M. {& o- j$ E$ E5 s/ @ U( ~

从2005年开始,学报改成了季刊,一年出版四期,工作量较之前翻了一番,他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即便如此,文圣常依然坚持审读、修改每篇稿件。

( v6 Q+ C; }* c6 i* R
( `3 ~- C; O( c: V# O. P
& d4 ]: `& T1 x% r8 d- V6 g

他的工作量一般保持在每周2-3篇,编辑每周一把需要审读的稿件送过去,把他审读过的取走。据负责每周给他送稿的编辑季德春老师介绍:“一年365天,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安排,他都按照自己的作息规律在审稿。”

0 H( s& }9 E! ]3 K- C/ w
4 A7 s+ c" |: v
, S, N8 {8 O- o n0 j5 U' ?1 e& T

多年来,在审稿过程中,他从未耽误过工作。有时因为要去济南体检或者生病住院,他会提前和编辑部的同事们沟通好,把需要他审读的稿子提前审完。

3 r: C g" }6 Y& Q5 Q% }. ?3 D
+ M( A2 s8 t4 R1 G
6 L9 G3 p/ W' e7 K7 I, |+ {3 |4 t" r a

2007年,文圣常不小心烫伤脚踝,伤口感染,需要做手术。术后,医生叮嘱他要卧床休息。他便把腿搭在板凳上继续改稿,同事想减少他的工作量,他却说:“工作耽误不得,我必须抓紧时间……”

k0 F. s* T4 _3 K# F
0 u( g+ V' y8 Y( a
4 [; T% c/ ^# V$ S! b

2013年,文圣常患上肺炎,他便把办公场所彻底转移到家中,依旧每天工作5至6个小时。直到2019年,98岁高龄的文圣常因身体不适住院治疗,才不再坚持工作。

0 ~/ Y( i$ d$ a! v: \ f! D) s
6 I# X( M/ B$ e! y' y4 e
1 B$ e3 U a9 k4 Z; I2 d& J

在文圣常率先垂范下,历经十年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自2012年起,《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成功被SCI收录。当学校领导和师生前来向他表示感谢和祝贺时,他谦虚地说:“总算没有给学校丢脸”。

" l3 @- U7 e5 d. b' U& i" D8 K i
- J; @5 z( r; c8 w; m4 L) d
: U# S$ o# R7 N, J9 w5 W

据统计,从2002年创刊至2019年,《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英文版)》出版70余期,文圣常大约终审了800余篇稿件,按每篇论文4000个单词计算,共审读了300多万个单词。

p ~2 H* N n9 Q' E7 \8 G; u: J
5 R$ B$ b/ e" B0 v
9 e1 Z+ R, j4 V* I3 V

设立文苑奖学金奖掖后进

4 P+ \# S4 }3 r$ [- O6 ]
& K2 [1 X+ m6 I3 G
. c- a9 j! X) X2 A

文圣常生活简朴,却将自己的奖金捐给学校,设立了文苑奖学金,且不断注资。

6 m+ p2 G8 Q& n0 a& m
# T1 w, F& c; O3 |- P% b* V2 |
2 z: @) J0 s& p

1999年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奖,奖金20万港币,他将其中一半捐给了老家河南光山县砖桥镇初级中学,修建海洋希望教学楼,另外一半则捐给中国海洋大学,设立文苑奖学金,奖励优秀大学生。

+ G1 P1 R- I' U/ v2 I; C2 G6 x
0 P' T( H2 s( ]( Q( w3 s& G# m
7 `: r. ?" f, H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奖学金的命名问题曾难坏了中国海洋大学校领导。按理说以文先生的名字命名合情合理,但当学校提出这个建议后,立即遭到文先生拒绝。校领导也再三劝说文先生,但被他婉拒。此后尽管校领导又先后五次上门,文先生依然不松口。最后,校领导决定以文苑命名,既符合大学的品位,又与文院士谐音,文先生这才高兴地答应了。

" ~: t% }1 E/ L8 R, Q
/ @) F$ O- Y" Z) D# z9 R( \
$ \9 F9 @0 G& N: ], q; v& _* |

文先生说,文苑两字,文就是文化,苑就是园地,合起来就是文化的园地,海洋大学就是一个文化的园地。

" F- o8 R k; S6 k! b
5 R) G1 [4 S) X2 [8 k
* ~0 v& f( D# E& w7 m8 Y) w

为让这一奖学金保持长久,2006年11月16日,第七届文苑奖学金颁奖仪式结束后,文圣常打开手中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装着10万元现金,这笔钱来自他的工资收入,他希望将其补充到文苑奖学金里。

8 w; O7 R* Q: N6 h
4 I( v3 V! \# s0 w$ u! L' g
9 o2 w/ H! l* h8 F

他说,自己算了一笔账,以每年评选3名获奖学生,每人5000元奖金算,之前捐的那10万港币基本用完了,所以他又从自己的工资里取了10万元,希望学校收下,作为后续的奖学金。

8 J b% H* ?6 b' t: Q7 }4 u/ a! s
F; ~9 `5 X4 t% c: H
+ ] i, b2 ?+ }, }1 O/ }2 I

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时任校长吴德星说:“即使钱用完了,这项奖学金我们也会一直评下去,不可能钱用完了,我们就不评了,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但文圣常执意要求学校收下这10万元,学校最终尊重了他的意见。

; f+ N& t; S% i" M$ z; i
/ d; @+ S+ [, ], A, }/ H# B8 C* F2 M
; k9 d6 k$ `9 b( t1 d% X

感动于文圣常院士高尚的品格、无私的奉献精神,当年的获奖学生之一张潇源同学,从奖学金中拿出2000元,在他所就读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立了传承奖学金,希望把以文圣常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崇德守朴、爱国爱校的精神永远传递下去。

" K; J& ]. l0 c0 I
" r c" I) Y( P9 k
0 u: f6 Y' S! L. J& t: _

2008年,文圣常获得青岛市首个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50万元。2009年,他将其中的20万元捐给文苑奖学金,其余30万元捐给海大,供学校本科生研究发展使用。他表示:“我从社会得到很多东西,我有义务回报社会。”

# l K, \- `9 A0 _
~! T" z1 J1 b: j& c$ g" D
4 D- n3 b# ?- p+ c" n$ ?6 c7 e

2018年11月1日,文圣常再次向学校捐赠20万元,用于发放文苑奖学金。面对他的善举,学校领导表示,学校现在有钱,文苑奖学金也会一直发放下去,文圣常却说:“我只是想表达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9 q1 D1 W G0 `5 h9 W4 x/ i
% q- }0 s/ m+ S( b9 Q1 J
, x( n( j& x: F: P

2021年11月1日,文圣常百岁生日之际,他又作出决定,从积蓄中拿出20万元捐赠给学校。据统计,截至目前,文圣常已累计向教育事业捐赠120万余元。作为中国海洋大学学子梦寐以求的奖学金,文苑奖学金已颁发22届,累计66人获奖。

- G. |7 L/ }" v" e+ }
0 T6 f1 t) B' s5 [' v( R
& D: b! |3 z. z

2014年度“感动青岛十佳人物”颁奖典礼上,文圣常被授予“感动青岛”十佳道德模范称号。“感动青岛”评委会评价他:“捐资助学,无私忘我,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5 w: q+ j9 X- l) M4 u
9 R( G. k: t2 N- h3 o' Q, F
1 v4 l/ i6 F' f! ?& U6 }* o9 e

文先生是我们心中的榜样

9 P* C9 H. o: L! a8 P. e
1 b" D# p% ?3 R) n. G P) |
" l* g5 F! F7 f- F4 |) `8 v

“百年踏浪,浩海求索,文先生千古!”

1 w7 |+ ~4 \, p9 e( G
; p9 h1 c! [' S( f7 |
5 g' E% `/ w* f& C/ O3 ~' j# x, B

“致敬,国士无双,先生一路走好!”

2 x- \7 ~+ s1 ~% v
2 p9 I% g* U. w" C- C. C
" C5 ^& s0 H- R2 t/ T9 O

“先生千古,风范永存!”

0 ], `0 P- I' w
. R& ?# f4 M- ~
- A8 D' W0 \7 O2 N

“先生一路走好,后辈定不负所望!先生千古!”

7 ]# \3 w, Z" v# ?( }: J k8 p8 _
& U% r# I' L9 Y: h% Y9 e1 I, ^
2 z0 O# g+ X; g3 i% t0 s0 v+ j5 ?$ Z

……

, t6 A7 K7 v' K, c' m& i2 e( g
" D7 P" P- I$ o
* h# T, M1 E k

为心爱的海洋事业操劳一生的老人,恋恋不舍地走了,像一只春蚕,吐尽了最后一根丝……文圣常逝世后,社会各界纷纷表达对文先生的哀思和敬仰。

" \% f2 O# t, Q3 @2 w" V
" E5 i% |9 c/ N1 U
- r6 X0 ?! H1 @* l2 A' w

先生已逝,精神长存。“文先生虽然离开了,可他的精神和贡献会永远记录在海洋史的丰碑上!”

* B6 {! O5 q( Y
4 Y0 z4 x& n, \( X2 N, _: Y# y
! @& P B' B0 S! L3 @ g) b

听到恩师去世的消息,文圣常的博士研究生赵栋梁悲痛万分。他哽咽着说:“我最后一次见文先生是去年夏天,由于疫情,进不了医院病房,趁他出来在院子里转的时候见了一次面,谈的时间还挺长,没想到竟然是最后一次了。”

: ^* [- ^6 o5 n+ D2 F: Z
9 F# U. D4 K9 S: {* v' D
' P- s0 J* ~+ @$ A- V

1992年,赵栋梁考上博士研究生,师从文圣常。“我给他写了封信,询问考研需要复习哪些内容,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没想到我很快就收到文先生的回信,满满三页纸,回答了我很多问题,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赵栋梁说,“特别是我来了海大之后,进一步了解了文先生的为人,学问做得那么好,名气那么大,关键是对人真是太好了,太平易近人了。”

1 M' F, c- T, x3 d& m) R% N
& m4 ?, W/ S9 D; E
* @) p& a1 s! u P

在中国海洋大学,提起文院士、文先生,大家都肃然起敬。在广大师生心目中,他胸怀坦荡、崇德守朴的高尚品格,治学严谨、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君子之风,永远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8 R7 u* a7 l* t
/ {4 c/ G, e' E! x3 e0 T
' u& p2 k6 E9 H6 y) B" I

“文先生是求实创新、耕海踏浪、令人敬仰的杰出科学家;文先生是淡泊名利、立德树人的教师,是具有仁者之心、君子之风的海大学长;文先生是我们心中的榜样。”第七届文苑奖学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副教授张潇源说,文先生的精神和品格激励青年一代接过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火炬继续奋斗,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R5 b* @: s" }. [7 b+ s6 ~; i
. A! J, ?) ?0 ]9 @" R Z
( ?+ f0 `' x) c$ Z

第二十届文苑奖学金获得者曲麟昊说:“我们要铭记文圣常先生耕海踏浪的精神与情怀,将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科学精神践行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处。”

0 ~. u5 l* ^4 j7 q' J0 Z9 S* P# P
3 m. P3 T" _: u9 x) E
+ s6 m& Z6 K9 p. x

中国海洋大学2018级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毕瀚文表示:“文院士一生的经历,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文院士这种精神也会一直传承,激励我们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从文院士手中接过接力棒,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扬帆远航。”

+ J, O' \' S$ w$ i
! E- [ r! B9 {# C% Y; X. ^4 c/ D
0 Q/ w3 i8 i0 U+ O) Y$ @

文圣常犹如一座精神的灯塔,为中国海大人照亮了前行的路,也指引着这所特色大学进取的方向。

5 g0 _5 n0 ]- ]/ A5 ~6 Z( l
5 e9 z7 X/ n3 n6 I) X
6 s9 O2 p* o M- E# b9 D- d

百年文圣常,一生献大海,海浪谱华章!

2 h) U; B8 b O
$ B! ^3 T6 D& D& D& w
7 n/ n7 N- z' g
举报/反馈
* h' m/ | s7 s( V* c& d; C
) ^: f) o/ V9 T . M0 ^ U/ M4 @ }2 X " a7 C. G, q$ x * n& E, h+ { }4 d% T/ _2 k( V, R8 \# r- U% ^. F, w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茶江鱼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