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踏浪60载,他在碧海长天里绘出经纬人生 - 海洋测绘队

[复制链接]
& o8 M8 m$ b" }% P K' `
7 K, [1 S$ j5 w0 q- H- [( K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答卷人。

8 M! h2 f0 Z" M+ A3 f) N% r

在南粤绵延的海岸线旁,一位名叫刘炳仁的古稀老人,以一生光阴为图纸,以孜孜奋斗为笔,绘出了他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

4 `' \- E! M& H1 }

14岁与测绘结缘

; }% G) ^7 q" e2 d' y; [9 x

1959年,广州军区测绘大队在刘炳仁家乡布设控制点。14岁的少年刘炳仁觉得好奇又有趣,主动帮着大人们扛木头、扛标尺、埋标石。

! M1 V5 `% {: o; c

“小家伙,将来想干什么呀?”一位测绘战士摸摸他的头,笑着问他。

' A2 p% `0 D, p6 L& f

刘炳仁想也没想,仰着满头大汗的脸庞,大声说道:“我也要搞测绘!”当时的他没有想到,这童言无忌的一句话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 {) ~3 h) |" s& x, ^; K

两年后,刘炳仁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海军南海舰队海测大队。

) {% P; u6 B! U0 f! ~2 I5 ]+ S
) t# L6 ^1 ]- F; b i0 o2 ^. x7 w5 i

16岁,刚参加海军的刘炳仁脸上还写着稚气

: o5 C1 t( O" y( c0 O7 E+ _9 _
6 y8 f3 z' C/ d/ ~# p1 D

测绘部队对战士的要求是“一专多能”,要求战士不光要熟练掌握架设仪器、观测、记录、绘草图、计算等实际操作,学习大地测量、水下测量、天文、气象等各方面理论知识,还要灵活运用航海、轮机等海上技能。

R6 [$ |* O. E" y! o

没想到刚入连队一周,刘炳仁就因技能水平脱颖而出,展现出非凡的测绘天资。最初几次汇交成果时,组长还会细细检查,再到后来已经足够放心,“都不需要再看了,可以放手给他干了。”

3 r) K4 y1 ^6 u8 a3 [. g

他像春夏抽条的小树苗一样,在知识的灌溉下茁壮成长起来,以敏捷的思维和一双巧手获得了部队的肯定。当年年底,刘炳仁便被评为了“二级技术能手”,后来成为连队最年轻的技术员之一。

- Q9 _& g; m2 k0 ?4 }3 j6 L7 ^

由于测绘技能出众,刘炳仁还当上了连队里的兼职教员,常年负责给战友们培训测绘知识。“要教好别人,首先要自己不断学习”,刘炳仁不放过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光整理的笔记就有半人高,字字渗透着他辛勤耕耘的心血。

* _- `# S: s! h E% z

“咱当兵的人!”

* G; f9 g) L- S0 M

海测部队被誉为海军建设的先行官,承担着战前保障及战后建设的测绘重任,为赢得军事胜利、建设国民经济发挥了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 b5 s! G; r' l, \

作为一名测绘兵,刘炳仁在海测部队从事海洋、江河基础测量,历任测士、副分队长、分队长、营职技术员,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二十年。

/ J0 S4 x3 W2 k! d0 |

1974年,我国从南越手中夺回西沙群岛,战后建设被提上议程。

0 y4 x Z0 @& N% }; J

西沙群岛,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北起北礁,南至先驱滩,东起西渡滩,西止于中建岛,在当时还是一片测绘空白区,战士们在偏僻的岛上一驻扎就是三年,既要维持基本生存,更要全力参与战后测量及大陆控制网联测。

/ a8 w7 }, ^9 N# z, T

那时,我国测绘装备与技术十分有限,刘炳仁和战友们硬是靠着一张张海图、一块块指南针奔走荒凉之间,开荒路,架仪器,闯无人之地,测水下地形。

' q2 J- L$ o+ u( C \$ |

三年下来,他们对大大小小的岛屿已经如数家珍,为勘察岛屿环境、部署运输物资路线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西沙群岛战后建设的一支有力尖兵。

# _- n/ `# F$ ~# B6 T; D- u1 M

组建省测绘局海测队

" m% n4 b, g. ~# t7 }: F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二十年激扬军旅生涯后,1981年,36岁的刘炳仁转业到(原)广东省测绘局,迎来了一番新的天地。

$ h( v a$ u7 |' m! S

局长罗挺一眼看中海军出身、海测技术过硬、教员经验丰富的刘炳仁,亲自点将:“我要你来组建省测绘局海测队!”接到使命的刘炳仁有些意外,因为自己刚转业到地方,地方工作经验尚且不足。但他的军人脾气也立刻上来了,郑重而响亮地向罗局长答道:“保证完成任务!”

: R" C5 p! q6 l! j& g2 H8 T
+ T% ~5 F8 ]5 D' j! X- I

刘炳仁与同事们

+ t) d1 ^7 d6 ^
1 u: h5 j) `- n( k. O2 a7 c' O+ M! c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1982年,(原)广东省测绘局海测队正式成立,刘炳仁带着他的“新兵”,开始了海测事业的新航程。

# \7 l7 K! f; R( [4 d, T

从编写设计书开始,到组织外业实施、质量检查、技术培训,事事都需要他扛。他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不是在手把手带新人,就是一个笔记本不离身,一字一句编写教材、逐行逐行检查表格,忙到大年三十都不休息。身边的同事都说他太拼命,他却笑说自己“就是个干活的命”

/ T# i |$ _5 s! U8 H) K( L: ]) m. |

刘炳仁有着典型的军人作风,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后辈也是。还记得曾有一位年轻人在处理数据时怎么也算不好导线,刘炳仁不肯放他走,一直监督到凌晨三点,指导他正确掌握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后才休息,保证了第二天下一工作环节的照常进行。

. o5 U" S f0 ]/ Y1 {* {5 j

直到刘炳仁退休十余年后的今天,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海洋测绘队(原广东省测绘局海测队)的同志们仍然对他充满敬意:“现在队里依然传承着刘高工的传帮带精神,学不好知识,可是不准睡觉的!”

# K4 h& D- I7 j' b. \

在刘炳仁的带领下,海测队不断发展壮大,相继完成广东省海岸资源调查、广东省海岸滩涂测量等省级测绘项目,以高质量成果获得了(原)广东省国土厅的嘉奖,为广东海洋测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w- O$ o4 K6 o! ~5 J4 \

四登南沙群岛参加国家科考

8 c0 P( E7 u. I8 K H6 T

1987年,(原)国家测绘局、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司根据中国科学院召开的进一步开展南沙海域科学考察有关合作项协调会议精神,决定由(原)广东省测绘局组织南沙考察小组,参加中国科学院南沙考察队,进行南沙群岛岛礁卫星联测定位,利用遥感技术和测深技术研究南沙群岛岛礁水下地形,编制南沙群岛1:25万卫星影像地图、南海诸岛岛礁卫星影像图集等科学考察测绘。

. F X) U7 p9 ^, ?4 N, J3 t$ D

这趟科学考察之旅,刘炳仁是南沙考察小组测绘的主要成员之一。初赴南沙,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

) e3 X/ N' _$ e9 l( o6 N
0 C2 `2 ?- |, w6 y7 Z/ Z

科考船远离陆地,出海近两个月时间里,90多名同志几乎都靠土豆、南瓜、冬瓜、豆芽饱腹,每人每天一塑料桶水,不仅要饮用,还要对付洗脸、刷牙、洗澡、洗衣服。

7 c1 V3 ]1 o/ [- n6 [5 P% E1 @

白天,科考队员们要忍受甲板上50℃的高温;入夜了,凡是当过兵的队员则都要轮流抱着枪支值守,在漫天星河下枕着波涛声而眠。海上气象变幻莫测,暗礁险滩威胁重重,刘炳仁和组员们在科考船上要经历三四米高的风浪考验,再开上快艇,才能顺利登上岛礁。

5 p% x/ w7 A$ I. |# `! {( l p4 v- n

礁石露出面积很小,只在退潮时露出不到0.1平方米,刘炳仁和组员们趁退潮时将水泥倒入点位加以凝固,在两个小时内再次涨潮前埋设好测量标志。

. ]' ~7 D4 n/ N& ?, ~ G5 f
* t* z' D4 z6 @9 W6 y, B

那次科学考察之旅中,刘炳仁带领南沙考察小组在南沙群岛18个岛礁上共埋设了24个署名“中国科学院南沙考察队”科学考察标志,设立了2座纪念碑、2个全天候水位观测站,完成了14个环礁断面测量及其他采样任务。

* l' l: a1 g0 K2 f

回到口岸后,刘炳仁和组员们一起美美地享受了一顿青菜和面条。

5 P/ l9 c+ A4 F ?* B; [

“还是回到陆地好啊”,他感慨了一句。

0 G1 O# E: ]' m7 n G

这次科学考察后,刘炳仁又相继参加了三次南沙群岛科学考察。期间令他印象的经历有不少:一次是夜遇海盗爬上科考船,队员们举起步枪威吓才将海盗吓退;一次联测过程中被马来西亚导弹快艇尾随,可幸有惊无险;还有一次甚至与鲨鱼对峙,最终用冷静换回了自己的平安……经历种种,个中艰险令人难以想象,但他从不退缩。

. a5 s, `# o+ O* [: B7 E

不断求索测绘事业

/ ~ V* w4 V) Y8 A) e8 f+ |1 f

退伍转业后,刘炳仁历任海测队、生产科、质检科技术负责人——这是他第二个重要的二十年。

. \8 O3 p' d# ~ A7 n! Y

除了组建广东省测绘局海测队、参与重大测绘项目,他更愿意将自己视为一个行者。

" n9 ]0 D# [6 W) b

他笔耕不辍,将自己的心血凝结成一本本专业教材、一张张教学光盘;他眼界开阔,是单位老同志中第一批使用计算机处理内业的人;他勤学不止,主动学习英语等知识;他还乐于探索,在海洋测绘等领域多有著述与荣誉。在他的带领下,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测绘人才,他们中有劳动模范,也有领导干部。对刘炳仁而言,人生没有终点,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奋斗起点。

: U$ k- C+ x- s& R( O
+ J% p5 ^' D( C. v

如今,已经退休十余年的刘炳仁还是闲不下来。只要后辈们向他提出请教,他总是乐于指导和帮助。单位的同志们每每看到他的身影,都会亲切地喊一句:“刘高工,您回来了。”他总是微微一笑:“是啊,回来干活!”

. G$ n$ C. c& D5 ]% e& a" ~1 n

结语

9 z. h$ j9 |" V

六十年很长,长到曾经青葱少年已入古稀;六十年也很短,短到一生只够做一件事——那便是为祖国、为测绘事业奉献终生。

: z* b0 D% j9 D8 N

专此一生,刘炳仁始终以战士的姿态守望祖国的碧海蓝天,默默耕耘于南粤大地的经纬线上,诠释着老一辈测绘人的工匠精神。

$ j* ? c& k! x4 t: n" m0 G+ Y

来源:广东自然资源

; i7 L' i9 M! h7 T d! [; g

编辑:林超 罗茵 金亚平

7 s! @- f5 Q0 Q2 H7 f% ]# F
9 O6 O& `' [( E9 v1 ^6 p D . r# B B" o) X7 e$ ?" Y3 I9 N: `0 G2 `: K, J3 J1 O 8 i p5 {" m7 [5 Y0 l& ^, J# f/ H+ j2 N. C! G6 K9 \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广州老梁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