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 n5 K+ E' u5 _4 t5 z4 e8 ~
原创 刘凇佐 电子与信息学报 R: w9 d2 r: L! w, n- C
J2 a1 `* c, H5 t; J
% O/ @5 l8 n% j. w/ ?2 K$ j6 \
" T# u( X' `* f3 @! |& P5 v- r : S* V7 _5 ]/ @. u3 }2 ~6 h
刘凇佐教授:仿生水下通信技术研究进展与现状(PPT)
0 e6 H( c" C. c7 n7 P. ~" S
9 Z' J7 ^8 c9 y. z# h- x% S. _2 Y 2022年6月,《电子与信息学报》正式出版了“先进水声通信与信号处理”前沿专题。7月8日“E家之言”第21期论坛共邀请了5位水声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该主题进行了特邀报告和深入探讨,下面为您分享哈尔滨工程大学刘凇佐教授带来的特邀报告《仿生水下通信技术研究进展与现状》,附视频回放和PPT,希望能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 z6 @8 r+ O+ ^; U, _/ }
3 w( P" h4 }5 |1 o" r" J - O6 {* H+ s1 P# X. M
4 b) s0 W2 J5 u# b7 O6 v+ ^
报告嘉宾:
% `. W5 U( P4 f 刘凇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8 n) m/ S/ `" h% g% O 报告介绍
" B$ ^6 f- R* c( o 报告人简介:
+ f+ C) E( ?2 J. s 刘凇佐,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导,意大利罗马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声通信与网络技术,海洋生物声学,声学释放器。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任水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舰船研究》编委,《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i》青年编委,《Remote Sensing》特邀编辑,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发表SCI/EI检索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8项。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一等奖(排名第一),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等评审专家。曾多次担任IEEE OCEANS、COA、FIT、IFOI、CPMI、ICNAME等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 q: Z' T/ U* q3 P1 I4 M/ q
报告题目:仿生水下通信技术研究进展与现状
# [# C5 x7 P& c0 H H 报告摘要:
6 o! a% R' n+ Q* [# d* W 仿生隐蔽水声通信技术是通过对海洋生物叫声信号特征进行研究,以海豚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其声信号采集、检测、分类、特征分析等方法,探索其发声机理和信息交换的方式,采用真实或模拟的生物信号实现水下通信,允许通信信号被探测声纳检测到,但在识别过程中被当作海洋环境噪声排除,达到仿生声隐蔽通信的效果。本报告对仿生隐蔽水声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研究概况、研究现状、关键技术等进行介绍,并讨论了仿生隐蔽水声通信技术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报告PPT( i d. ~& m, |& {1 j" n% M- x
# H- h9 _9 D& W- g+ Z
5 n* c8 [( ?! Z' a - A% z o; r2 G7 k' ~- t# Z
Y8 x7 a. M. K1 Q
) l5 s+ h# \) T+ N+ } 7 j4 P3 |- @; \- C1 Z3 ^- s
+ I( U8 E: }# C `! \4 @% ^4 b4 v, C
! J: {- O7 X+ I' A" j! n
5 A% H8 I/ k( B% M6 M 6 ^ U. c2 D* x3 ^! K$ [7 \
3 F4 A4 q9 ~9 [" z: L9 r
- a0 j. P; k2 B/ Z4 V+ c8 n/ R, G
5 s1 N& W3 a4 g3 a/ r) V9 _' h
* u: b& A0 H" F7 o( _ 1 T0 d6 r& V% O" g( B+ q8 B
: u/ Y( Y* f+ ?! Q' Q4 `+ [. P
; b, G! U- A; | n/ u) [( _; s
6 {7 o( V: g8 z
9 ]' G* {7 U P
" \. V7 ]/ A: ?/ j" X
' y, T8 ]+ N9 E; f* m" R% ?) ?& C
; ]4 a0 w, s* d" F5 f5 ~: e5 W6 d2 F' K% P* `
+ h, e" C4 s* T9 M) S
( _+ R" x( j; N+ z- K
* S1 u; ]; @/ A! t2 e- ~3 @) I
" a$ f% K# b( B% K# v4 H3 T* M 关注更多精彩学术前沿报告请关注《电子与信息学报》微信订阅号和视频号! $ U8 C$ r. F( F0 J! O& o
) |% X f7 e9 e3 Y) f _9 a* p, B
2 N5 Q1 ~ x4 ?9 @6 E' K5 u& h 美 编:余 蓉 9 _3 ~, e" i! l. G
校 对:马秀强、刘艳玲
% @) f2 [% t+ `; A& [- q; P 审 核:陈 倩声 明
8 x5 X; c0 j; u; L) K" [8 H6 c& F 本文系《电子与信息学报》独家稿件,内容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欢迎评论、转载和分享本公众号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本号联系授权,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电子与信息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0 B- E% Y4 j# q/ D. H$ b1 P$ v! x" V! J, U9 c, h
% ^) o1 U! l0 J" y+ u
! e5 ]' l( V9 |: h
5 r* j- i% U( m0 x1 H$ D6 v5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