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的地震让我下载了地震预警应用,这有用吗? - 海洋地震监测站

[复制链接]
2 y. m( S( z2 w# q+ O* u5 ~# d

由于最近睡眠不太好,所以前天即便是大周末也醒的很早。按照平常,这个时候我的微信好友们应该还在酣睡,朋友圈应该还悄没声息的,结果看到的却是被地震刷了屏。

! }2 R" b, a4 a G6 c$ G

7 月 12 日早上 6 点 38 分,河北唐山市古冶区发生 5.1 级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均有震感。

9 J/ C. j, X" O! O7 L) r$ W
6 d! |7 q ?& P3 r$ _) w3 {% j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表示,这次唐山地震是 1976 年那场大地震的余震。虽然四十余年后的还有余震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对于板块活动造成的地质现象来说,四十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重点还是要放在地震造成的影响上。

! w9 U! }8 K0 h. V. l6 l3 i# t; V% c

而对于地震破坏性的评估一般有两种表示方法,第一种叫地震烈度,代表地震对地面的影响。有代表性的烈度表可以追溯到罗西 - 福雷耳 10 度烈度表(1883 年发表),1980 年中国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将烈度划分为了 12 级。

3 R1 A5 T/ d) Z4 x6 Q
. A0 f1 `: v7 R% K1 u9 ~

▲里氏震级划分。图片来自:Geology In

, l+ I5 w l2 b: @( ?+ m3 ]9 ^* v

我们在新闻常听到的另一种说法叫「里氏震级」(Richter magnitude),这是国际上通常采用的震级划分方法,是由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于 1935 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

/ g W. }- d, m1 ]# p' g" M# [2 c1 B

烈度和震级的不同在于,震级通常是一个绝对值,它代表着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有多少,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出的能量规模是前一级的 32 倍。

8 X. W F) P( S s
/ g/ T! c' |' c1 { a. l

▲ 距离震中越远烈度越低。图片来自:中国地震局

3 ?+ h, d1 n& O

而烈度则代表着地震对当地地面的实际破坏程度,不同的地区烈度并不相同。比如北京只是有震感,那当地的烈度就很低,而震中破坏性最强的地方,烈度就明显会比较高。

& W6 T% A N; R- B2 u

鉴于地震的破坏性如此之大,预警工作就变得极为重要。记住,地震无法预测,人类如今能做的,就是抓紧地震波到来之前的短短几十秒做出预警。

! m1 i) n0 d! s5 f9 C0 {! D1 W

对于地震预警,国内做的还不够多

4 S6 Q+ o+ n. O8 L5 j. }5 l

最近几年大公司一直在说「科技向善」,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大的向善其实就是帮助他们躲避灾害,保护更多人的财产和生命,这比挣更多的钱更接近科技进步原本的意义。

9 T1 N! B5 T6 b1 s* r- S
3 @! o- k: F8 N/ a! R

▲ 日本电视节目中插播地震信息。图片来自:@北杳南巷猫儿

% N# D$ d$ n6 J/ y4 W( L+ a7 T

对于地震这一块来说,我们的邻居日本因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所以已经有了十分先进和普遍的地震预警机制,比如播出电视节目时就经常能看到插入地震播报的信息,此外他们的手机也内置了地震预警的功能。

% d. x. I1 g" R) l/ p- j

而国内目前做的比较好有的小米和 vivo,都在手机中加入了系统级的地震预警功能。

5 R5 W9 @" R0 h& J4 g0 C: _
. [% z% B" f6 \

▲小米 2019 开发者大会宣布新增地震预警功能。图片来自:知乎 @虎龙吟

% t6 p& x& n+ I1 K4 ~6 O

去年 11 月,小米在 2019 年开发者大会上首次宣布把地震预警的功能划入系统级功能。这个功能是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进行合作,将其地震预警功能直接嵌入到了 MIUI 11 之中。今年 5 月份,vivo 也在小米之后将地震预警的功能加入手机。

8 i' ]/ d7 i' C5 ?2 K/ j; S& N, ?2 a
1 n J, L* W2 j i

开启这个功能也很简单。小米的地震预警在手机管家里,通过手机管家 —MIUI 预警中心 — 地震预警,即可进入到开启界面,这里还能查看附近的紧急避难所等情况。

9 U0 b" W+ ^/ h. c- i) V. @

如果觉得在应用里不好找,也可以直接通过全局搜索「地震」找到,注意不是设置里那个搜索,因为不在设置项里所以是找不到的。

1 n9 T6 Z3 h: L( M! V# Q5 _

vivo 类似,不过入口是在天气应用里,和台风等一起归类到了自然灾害。

, _6 r3 x* Z- O1 V/ t8 N' z
3 q6 L- n$ R( Z- Y5 x

小米和 vivo 在预警时均能显示地震波到达倒计时,并会显示震中地区,距离震中的距离,预警的震级以及预估的当地烈度等信息。

' W6 L8 X' C: @6 z" W; n
0 n3 ]/ g" ^8 G

不过如果你仔细去研究小米和 vivo 的地震预警功能会发现,这个功能仍然有着大量的问题,比如你会发现有一个「试点地区」限制,仔细查看之后会看到,这个功能生效的地区目前只有四川省。其中包括成都、宜宾、德阳、南充、绵阳、泸州、雅安以及自贡等部分城市。

& w7 `0 w" h' @6 j

也就是说,除了四川省这些指定的城市之外,其它地方是无法享受到地震预警的功能的。但其实成都高新减灾所是有能力做到全国范围预警的。

9 Q0 d+ q: n$ J) Y3 y( d
3 M$ u, ^5 h4 r- j6 `) ^" Z

在 iPhone 的 App Store 或者国产手机的应用商店搜索地震预警,都能看到成都高新减灾所开发的软件,其搭建的预警网已经覆盖了我国地震区 90% 人口,是全球最大的大陆地震预警网。

6 f% D- k t$ _& {
6 b9 t+ Z2 G" `$ a% z9 v

从图片数据可以看到,预警网主要覆盖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华北平原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在北部的哈尔滨,西北的乌鲁木齐和青藏高原部分人口密集地区的确也做了特殊覆盖。

) K0 [% d' w# `$ d0 Q% V5 c# t$ p

和小米以及 vivo 的系统级功能不同,普通应用相对来说收到的限制就比较大,比如需要保持后台活动才能第一时间推送预警,这一点对于已经习惯了杀后台的国产系统来说就已经不容易做到了,所以非系统级应用出现不能即时播报的情况也是比较无奈的。

( E8 s! {( R4 K0 t4 }
( W; v' }2 y3 Z+ H4 F# k9 j

应用在界面上比较简洁,首页即为预警信息,其中大部分都跟当前所在地区无关,但可以直接查看详情,处于预警地区的还可以进行回放。

$ @8 s( o* g" v9 H h

以 7 月 12 日古冶(唐山)的预警为例,该预警在该应用中显示为震级 4.8 级,北京昌平地区预警为 46 秒,预估烈度 1.7,距离震中 182 公里。整体信息非常丰富,并有不乘电梯,远离悬挂物等避险小贴士。

3 Z! |+ C# }2 Z* d2 m

科技进步让人类更了解也敬畏自然

& A6 R+ J. i d- ^9 v

人类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进一步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但同时也更加敬畏自然,因为这个生态系统是如此的复杂多变,以至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在 1963 年提出了「蝴蝶效应」。

5 ?5 }& ?* g5 |( r' C2 B7 f) C

而对其的阐释最后演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那句话:「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9 B p% {+ ]+ {- f, C) A4 t, V

但科技的进步还是让我们对于不同的自然灾害都有了快一步发现的预警能力,从而得以拯救更多生命。

$ P; ~% ]% Y: d! K& ~! r
; F$ {* F, U* P0 n. H6 M4 ], n

比如森林火灾,同样有预警监测系统。今年 4 月 20 日四川西昌樟木箐镇李家沟村发生了山火,但在火情发生半小时之内,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灾害预警中心立刻发出了火警,而这次是基于卫星遥感图片实现的。1 小时内该预警系统连续发出 5 次警告,为救灾抢险赢得了反应时间。

+ d/ e* E7 i# L* U; V

海洋预警则更需要全方位的协同检测,根据北京科学技术协会的介绍,通过海洋卫星、地面海洋环境监测站,雷达、移动观测平台、海啸地震台等各种监测手段,能够为不同类型的海洋气象以及海洋灾害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 `9 |6 k5 _' E# W! g" h) Y$ P+ x
' T8 M% h$ m4 A) t% ~2 l+ D

以风暴潮为例,我国自主研发了高分辨率台风和风暴潮集合数值预报系统、温带风暴潮数值预报系统等,能够把风暴潮的范围精度由数公里提升至数百米甚至数十米。

* A# q- c# V! f# e

包括这几年非常火热的 AI 技术,核心其实就是算力,而强大的算力能够将传感器给出的各种数据更快速分析的同时还能得出更准确的预测,从而能够得知更具体的受灾时间,哪些地区受灾情况更加严重。甚至 AI 还能够预测新的开发项目对于自然系统的影响。

: m2 k3 P# C+ J0 p' X

向自然灾害的抗争,是千百年来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

+ c6 b u# u& o: K" i

今天,人类文明几十万年来沉淀下来的进步,对于天灾来说终于不像老祖宗们一样完全手足无措,虽然至今我们仍然无法抵御天灾,但还是通过积累智慧取得了一点微小的进步吧。

6 _, c T. K8 i7 f8 g, d+ L) Y

题图来源:Las Vegas Review-Journal

- w- ]/ u+ R) [% p' ]& x2 K2 o, ] Z! p2 m/ V0 [ ! M% y$ D* n4 k: ~* j6 K - O( g( p+ X( j3 r6 c; C5 a5 ^! |. o0 o" Y0 A3 m' P% a8 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恒商标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