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j8 n5 i: d 原标题:干货 |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高中地理考试的九大锦囊 9 P$ Y1 h O* F
( {3 p. m# o6 L2 J8 S8 g$ y; x
. V1 \+ S6 B5 Q7 ]# B 1 4 z u8 ?5 A/ {! F& b+ M7 o
01
9 L/ a7 A6 l3 L0 Y3 U' T H 洋流的概念
* w- Z+ A: b% {2 ^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理解洋流概念时,要把握几个关键词,常年比较稳定、沿着一定方向、大规模。
# F! `! {( S/ W V, _ 1 _& x% A; }3 m$ b5 d
02
: E- Y$ ~9 Z1 Z8 J+ c 洋流的性质 2 a @' B. o5 D. Y
①按照洋流性质,洋流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有何不同?
' T; s: V6 q* I5 i# d% Y8 W; f 按性质,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7 @3 v9 i* J4 L3 e- t6 Q
②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寒流,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暖流吗? ' k7 N0 l) b* u6 ]' G8 v3 e
暖流和寒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洋流相对于它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一般情况下,从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是暖流;反之,从高纬度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是寒流。(索马里洋流除外) 2 F7 O% h" B) \
1 4 B6 q1 U6 j2 z+ m
03 1 s& F+ r& i. k' G0 b% E% R g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 B9 R3 t: h$ o* C: k
(1)洋流的成因 1 @5 Q' s) S* Y: w' Y+ ^
在物理中我们就学习过,任何物体要运动,就一定要受到外力的作用。那么使得海水定向大规模运动的外力是什么呢? # D9 w7 z' U5 e7 y
洋流是在盛行风、陆地形状和地砖偏向力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其中,盛行风是洋流产生的主要动力。 在盛行风的影响下,洋流又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呢? ! [0 f! @9 l9 u2 W
(2)洋流的分布规律
& t* `7 S7 g* Z% \' a, \
8 j7 E9 i1 |& R' U9 U 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工具”,也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形象表达。因此,在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时,要结合地图来学习。 ) x% A5 w: q W
①北半球和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致以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有何差异? & }8 w! F) z2 N: O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致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 U: ^+ A% @- r' J3 h ③在北印度洋,洋流比较特殊,洋流的流向随季节而显著改变,据图观察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 A. I0 G* P( ~# H( P# E5 j2 L
在读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抓住图中的关键信息,提取知识内容,通过读图基本能读出不同半球不同纬度位置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后总结得到:
: u- R* d, ^4 Y; t4 N2 e& A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 G& Y5 O6 W, b* n+ ^$ G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 z- \2 L) N: @
③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
5 [1 `5 ^1 E, `$ [9 ]( m ④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 p' t' j4 w- v, m3 x 1
7 b8 z" t8 S1 ~" b, z* f 04
2 {& V s1 ?& z- _. {# N: |, x 洋流性质背诵方法 5 g( y# B: R6 u5 R, O. Y5 D
判定洋流性质可以根据南北半球判读。
! s; M( Y8 u- M) t$ h# m' Q S 如暖流基本都是由低纬海域流向高纬海域,所以洋流携带而来的海水温度普遍偏高,易增温增湿。因而北半球暖流整体都是从南向北流,南半球暖流则是从北向南流; 而寒流则大多是由高纬流向低纬,易降温减湿。所以北半球寒流整体都是从北向南流的,南半球则是从南向北流。 : j5 U Q8 L ]: O, E+ i
05 ( e1 a# f' \) i j& r9 R @
洋流分布的背诵方法
7 y0 u- H1 W" \3 W (一) 洋流的分布主要受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海陆位置影响,使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呈现“8”/“0”的规律。 % T* p+ N5 J# {; F5 l' I J" E
印度洋南半球部分“0”字形,北半球部分为“夏顺冬逆”的规律。 北冰洋纬度过高,无典型洋流圈。
# r; Z! V& m1 k7 p: J 判定出来后,横向(东西向)洋流只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其余均为暖流; 5 g; f4 y$ m, a5 O( H% K
纵向(南北向)洋流则参照上面所述的寒暖流判定方法。
# q I5 O: `; x7 e. {2 `# n# F (二) 或者直接记忆洋流分布规律:北半球中低纬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中高纬反之;南半球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北印度洋海区夏顺冬逆。 7 y; F# `4 b9 ? ?3 W
技巧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 d+ v0 ?3 }% K# T$ X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 K) E% L( p, g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 ^& N7 `" |5 l0 ]
技巧二:如何判断地球运动速度 ! k$ \) e) P% |& ~1 d' Z% |& d k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 U) @% l+ ?$ L; W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 F# n6 d$ P2 t" ]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1 S. V! S# }' i$ j: e9 v* }) x
技巧三: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
1 z& I$ y5 b6 J7 G4 A. K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 {& q; k# ?0 }+ _2 r. e8 ]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4 B9 a' J" u9 J" L" F7 Y- t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 \& n k: c; C# G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 W" b5 ?9 X# V! ]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 ~2 H+ a) F$ A ]4 B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7 m6 y9 e2 @3 t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 p$ O) B9 z% x/ e! ]& e4 T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1 b& t# f1 _5 P2 |7 J; j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 N3 q. E, y$ `9 R9 t6 @5 `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4 n0 a Q6 l' B6 A+ u M# }! j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 a* W7 Z& o7 @: Q9 u I, Z+ g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 N5 p' h+ j6 j" ], I2 C' e- m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4 b4 I" r! N: l: r# { 技巧四:等太阳高度线图判断技巧 9 `( F3 {$ c& j" A% V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 G& {/ F4 o2 K3 u5 a7 S& V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判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 J3 V) f2 X1 {; e7 L: C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 N1 @% X( @7 r9 }- ]! q (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 w4 T! M0 f/ C5 Y3 B: k (2)一般来说,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如果其最大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 v+ B2 [- Q) l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9 t2 B m9 s' j z% m (4)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点位于最北(南)点以南(北),北(南)极点与最北(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有南(北)极点。 & Z1 w5 S5 ~) |( g7 X
技巧五:判断锋面气旋的四大思路
. U4 E1 u1 q$ D* g2 H2 |/ V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 E* q% H1 m; B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5 r) }6 k4 N3 W4 X5 }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 O/ u) `2 J( o/ L0 _5 x/ L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 |1 q. \. Z& S3 r1 J' S: I 技巧六: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突破口 4 B( I H% M9 J, I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6 W3 v6 \! p! s4 S- Z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 ^# s0 H; b$ T2 B! v$ G: F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0 ]$ Y! p+ C- J 技巧七: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 Z: r% Q% v& c5 g) {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0 ?# C# H$ G6 J% e/ A* ~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 s6 M! h6 f2 n5 `; z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 u# {' K# y( b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_9 u$ E' h0 p2 l
技巧八:何谓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 ~2 j+ X/ n' Z& K% ? 1.雪线的含义
6 P; C( V1 x, N0 ~6 q8 | 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4 }) K" J+ D, I: n7 r% E& g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 C1 k/ i' s& i" `! w( r 注意: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 ]2 |) z, W" y: a, L) O2 w) L 技巧九: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区别
e; A) q2 N' q: F# g2 D J- Q6 [, Y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 1 ~) L4 P" s& q; m5 G% }/ f; z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 }! {" V6 T% j. H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5 Y% j$ i* j) k. h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 x0 K# p6 v" f4 R+ d" r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 ~/ P; ^7 o" m P" W9 F& V0 N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2 p) z9 I3 {$ H$ B3 _% `" H$ o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 ^+ ~5 h- n5 K, l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 x3 w& I' P* \6 m4 t G9 s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 i7 {1 N; j! b1 h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0 m3 M" A4 g S8 S6 f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 D% [; [9 M- `' {' H" L3 e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8 y. Z }' i7 m0 G
9 z9 `2 D7 B) q9 C
责任编辑: " p3 q8 g4 O- c5 q! M
3 n- N/ S/ g" H; g( `% a& o2 e
6 b3 ~! \( ^+ a7 i5 [3 h6 g0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