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 i: r( c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1亿,全球粮食生产需求将增加70%(FAO,2011)。这也意味着未来每年需要增加4400万吨产量(Tester等,2010)。然而,城市化和土壤退化导致耕地面积和生产力明显下降。此外,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胁迫等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寻找新的粮食生产模式变得尤为迫切。相对于淡水资源的短缺,地球上水资源总量的97%是海水,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长期以来,海水不仅被认为无助于农作物的需要,还使大面积的沿海滩涂长期荒芜。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人们开始探索和尝试利用海水进行作物栽培,海水农业应运而生,其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接受、重视和发展。与传统农业相比,海水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依赖淡水灌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了解海水农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重要意义,对建立海水农业理论和技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k' b1 b& L/ y 海水农业的概念
2 s8 i" ~9 V( H 海水农业(Seawater Agriculture)概念最早起源于1949年以色列生态学家Hugo Boyko和Elizabeth Boyko提出的盐水农业(Salt-water Agriculture)。20世纪70年代该领域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并提出了“生物盐化农业设想(Biosaline Concept)”。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Lewis Mayfield、James Aller和Oskar Zaborsky将生物盐化农业定义为“在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壤贫瘠、强光照以及高盐水可通过不同于传统农业的方式,用于食品、燃料和化学品的生产” (Holaender, 1979)。1985年Pasternak等提出海水农业,内容主要涉及农作物的海水灌溉。此后,国外专家学者一般将海水农业视同为海水灌溉农业(Sea Water Irrigating Agriculture)。最初海水灌溉农业是指直接用海水浇灌或漫灌,后来泛指植物耐盐的一切试验和种植活动,除直接用海水浇灌或漫灌外,还包括:作物在沿海盐碱滩地的种植;在淡水灌溉的基础上间或灌溉海水或用低浓度海水喷灌。
) y. y! M" Y8 T$ A, T+ m3 M* ` 如何界定“海水农业”,国内学术界迄今尚未达成共识。1978年,我国海洋经济学家徐质斌先生在将农业分为两大类型—陆地农业和海洋农业。其中,海洋农业即海水农业,指人类通过海洋生物技术,利用生物将海洋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的社会生产活动,包括海洋渔业和海水灌溉农业。徐质斌等(2002)认为,海水灌溉农业是以海水资源、沿海滩涂资源和耐盐植物劳动对象的特殊农业。王霞等(2003)认为,海水灌溉农业是指在沿海盐碱荒滩地和盐碱地上,种植能用海水浇灌的耐盐作物的农业。林栖凤等(2005)则将海水灌溉农业定义为“在沿海盐碱荒滩上,种植能用海水灌溉的野生驯化的和转基因的耐盐作物,以及对其产品进行加工的农业”。韩立民和张振(2014)认为,海水灌溉农业是指以沿海滩涂资源为载体,以生物技术为依托,对先天具有较强耐盐能力以及后天选育驯化的耐盐植物进行全海水灌溉或者海水与淡水混合灌溉的农业生产经济活动,是一项集水、土、植物资源综合开发的系统生态工程和特殊产业。李乃胜在21世纪初,进一步丰富了“海水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将海水农业定义为“利用盐碱地、滩涂、滨海湿地、海面水域和海底洋盆等空间资源,以海水为媒介进行的陆地和海洋动植物增养殖的农牧化生产活动”,并提出了“发展海水农业、实现耕海种洋”的发展战略。从内容上主要包括海水养殖业、海底渔牧业和海水种植业。与传统海水灌溉农业中海水种植业与传统的海水灌溉农业类似,指以盐生植物或海生植物为生产对象,以土地和海水为载体进行生产的新兴农业领域,包括海面漂浮种植、天然海底种植和滩涂混合种植。 ' l: _5 h! W0 n" G: b
综上可见,目前对于“海水农业”的定义还缺乏严格一致的界定。为了区别于传统淡水农业和海水养殖业,作者综合徐质斌等(2002)海水灌溉农业概念及李乃胜关于海水种植业的论述,将海水农业界定为:受海水影响环境下,以滨海盐碱地、滩涂、湿地为重要生产资料,以耐盐植物为栽培对象,进行粮食、副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生产和加工的农业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是探讨海水农业未来发展方向和可行途径,并不专注海水农业的准确定义或概念。 0 h- [3 n% B$ G0 }
1 c/ ?% L. S8 Q8 u3 b1 _: T+ ^' I, E. n2 z X3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