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6 A. K0 {( n! {. \0 P; C s  关于FAO专栏' G" h. T" N0 _, C( {
从本期开始,数说渔业将基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2020年4月出版的《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报告(SOFIA),针对相关数据与热点议题,进行大约八期的系列专题推送。 6 ]! i' ?" L7 d0 O" k; o/ u9 |
你知道吗? & b' E8 z+ ~4 p5 H8 k1 y
人类捕捞的鱼类约有90%都来自海洋!
; J6 `% t+ B4 N* h) r: e9 w0 C8 F, } 海洋孕育了无数的生命,更可以说承担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海产品供应。但你是否想过有一天,海洋的鱼类资源被捕捞殆尽了,我们将何以为生?在前几期文章中,我们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远洋渔业的故事(戳我),咱今天就把关注点移至全球,谈谈当下人们是如何在保证捕捞产量的同时,还可持续地发展海洋捕捞渔业的故事吧! & G& n8 E- {. z8 p* e3 u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捕捞渔业总产量长期趋势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FAO的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捕捞渔业总产量约9640万吨,达到历史最高点,其中海洋捕捞渔业贡献了绝大部分产量。近三年内,海洋捕捞量占比一度高达87.4%(下图为海洋捕捞中的各物种组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数据来源:粮农组织 a2 n, B$ f$ q6 w/ V1 d; D
在"FAO全球海洋捕捞数据库"包含1700个物种的渔获信息中,有鳍鱼类在海洋捕捞总产量中的占比最高(约为85%) ,主要以中上层小型鱼类为主,鳕型目、金枪鱼和类金枪鱼次之。 快看上图,2018年有鳍鱼类渔获量最多的物种为秘鲁鳀,产量超过700万吨(它们主要用于生产饲料,而非直接食用)。报告中指出,2018年秘鲁鳀对渔获量增长的贡献最大,原因主要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的影响,而此前几年秘鲁鳀的渔获量一直处于低位。鲣鱼作为六种主要金枪鱼之一,则表现得相当稳定,连续第九年渔获量排名第三。
8 v& m9 _, o" |: ` 各国在海洋捕捞方面表现如何呢?
; b6 x( ?: m: A& m; \ 2018 年,排名前七的国家在海洋捕捞总量中占了50%以上的比例,按排名分别为中国(15%)、秘鲁、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美国、印度和越南。从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和美国等捕捞大国都在逐步减少捕捞产量,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产量也与往年保持持平,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关于各国捕捞信息的详细内容,可以看一看《迫真!五分钟成为大专家:畅谈全球捕捞渔业》(戳我)呀~ 注:圆圈的大小表示各个国家的平均海洋捕捞产量,颜色代表增长速率的快慢;绿色图标的国家捕捞产量增长速率处于减缓状态(<1),橘黄色图标表示增长速率相对持平(≈1),红色图标的国家产量增长速率增加(>1)
: d9 y, O: P3 `6 a; i6 F, u 作为世界上海洋捕捞量最大的国家,中国近年来严格控制捕捞行为,保持着捕捞量持续下降的趋势,从2015–2017年的年均1380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1270万吨。"十三五"规划(2016–2020)期间,开展了渔船"双控"和海洋捕捞产量限额两项工作,通过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数量和马力,逐步实现捕捞强度和资源可捕量相适应,都体现了我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渔业的决心,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海洋捕捞量还将进一步下降。 % \ ~) C* L5 k
和我国类似,各国海洋捕捞产量增长速率的降低,一部分原因也来自于国际社会对于海洋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积极应对,主要通过在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层面采取行动,保护或恢复可持续捕捞的关键内容——生物多样性。 海洋可持续捕捞 —— 生物多样性 Q0 p0 y9 i3 t2 J! F
报告指出,1974-2017 年处于生物可持续水平的鱼类种群(鱼类丰富度处在或高于最大可持续产量)占比从90%急剧下降至65.8%,在海洋渔业中有24.2%的鱼类种群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2 H, T! g' C% b! P
下图绘制的14个主要捕捞海域在生物可持续性捕捞的种群百分比中,我们根据百分比将不同海域分为了优异、良好、待提升三个等级。其中,中东太平洋、东北太平洋和中西太平洋在生物可持续捕捞方面表现最为优异,可持续性捕捞种群百分比达到了78%-87%。然而,地中海和黑海的表现则差强人意,占比仅有37.5%。 数据来源:粮农组织' p5 Q! {4 ?* a# K
在这些海域中,中东太平洋从2015年起一直保持在86.7%,表现最为良好。可能的原因是该区域捕捞的渔获有很大比例是中小型上层鱼类,这些寿命较短的物种种群更容易恢复;不过这类物种易受到海洋条件变化的影响,尽管保持在可持续水平捕捞,产量也会有所波动。 可持续水平同样优异的东北大西洋,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实面临着极大的捕捞压力。不过在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各国降低了捕捞强度,以期恢复过度捕捞的种群。在不懈的努力之下,2015 年之后部分种群已不再被列为过度捕捞种群。2017 年,东北大西洋 79.3% 的已评估种群在生物可持续限度内捕捞,
7 S7 t) r$ [+ X' k! N0 [3 l 这也或将成为其他海域改善过度捕捞问题的良好范例。各个海域到底有哪些过度捕捞的物种呢?
$ _* V' d* d: g2 h5 [2 K 1905-2017年间,捕捞量最大的十大物种之一的远东拟沙丁鱼(又名斑点莎瑙鱼)依然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并且其所在东南太平洋在生物可持续捕捞方面也有待提升。 数据来源:粮农组织* ^0 U7 ?% U& D O X) X8 s
从上图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光远东拟沙丁鱼,作为很多海域的重要渔获,其他几类的沙丁鱼也都被列为过度捕捞物种。 + A, j1 m' O2 B% |% i0 ^1 e: u' s+ @
报告指出,中东大西洋重要的小型中上层物种-圆小沙丁鱼自2001年起便呈现总体下降趋势,2017年上岸量约为22万吨,仅为峰值水平的50%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过度捕捞。东南大西洋的南部非洲沙丁鱼种群也出现了明显的退化,需要纳米比亚和南非渔业管理部门对其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另外,地中海和黑海的沙丁鱼和东印度洋的长头小沙丁鱼也处于长期的过度捕捞状态。 ( A" L; q! g& c+ Q3 u
图源:Dreamstime 世界海洋渔业重建前景1 h( S ]- m/ M* I; S; C& }. M5 N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捕捞除了会造成鱼类减产,还会降低生物多样性、造成海洋生态系统损坏等一系列影响。 % h# N; `4 `4 m7 {. b
一项研究估计,重建过度捕捞种群可使渔业增产1650万吨,年收益增加320亿美元,这将增加海洋渔业对沿海社区粮食安全、经济和福祉的贡献。而报告通过两个研究案例也证明了:有效的管理可以提高生态系统层面的效率,在养护和渔业生产方面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共赢结果。
) x0 W8 ~. \8 b' r- I! f; p( A 图源:搜狐 ; j3 t; [* ^) c; m, W! t; O
然而,目前渔业可持续性成功案例分布不均,部分发达国家在不断改进渔业管理方式,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存在产能过剩,种群状况每况愈下。
. b7 U; v" h& c* }4 k# n 与渔业管理措施较强的区域相比,管理较为松散的区域平均渔获量高出3倍,已评估的种群丰富度也少了一半。这些管理松散的现状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普遍,当前全球过度捕捞的现状依然存在,所以我们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运用成功的政策和措施,有效的落实可持续渔业的政策和管理规范。 ▍参考资料[1] 粮农组织《2020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可持续发展在行动》
9 Q8 @, {3 a" @ FAO专栏行动A组 组 长 张 影
# B% N8 _. `& z% I0 R0 ]4 H6 c 21世纪遵纪守法有梦想的佛系上进好公民,性格简单开朗,爱好丰富广泛。外号小强,有着强大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喜欢用数据和图形来表达思想,和统计学相爱相杀两三年,心中有一个小目标,5年之内成为高级数据分析师。 hi~还有你想看的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END—转载声明
1 s: c) V: _6 @2 u- O! C, N 本文由智渔原创,图表均由原作者制作,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编 辑 | 「数说渔业」FAO专栏行动A组张 影、杨家琪、陈光辉韩玉明、张子柔、罗一鸣排 版 | 罗依纯、黄晓健感谢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银杏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 `: j, v* `5 K
8 @8 p* A- h: o C( P; J
; B/ _. F8 b, y1 q6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