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青岛西海岸的军事重镇——灵山卫海防 - 沿海城市海防工程

[复制链接]
9 S$ p4 ?/ G, z1 A: t) W7 K# B# t
5 H0 ^ j- D! H: i

明清青岛西海岸的军事重镇——

, T. Z2 F/ A: G7 A* Z
" j8 n2 T* _) d* u
' D# d* q* T' w1 ^

西海岸新貌

. }: j+ E5 _$ J1 E4 L9 j
% j, s: W/ k( \# S9 {5 {* j0 G
" I: x' I6 s7 ~$ C$ z

西海岸唐岛湾新貌

1 q& G; e7 B7 s& i* w/ N2 o! x7 e; b
/ v# y Z2 ?$ {

灵山卫海防

" G( ?# \, z7 j
9 a* S- J2 c' H8 L1 a

古镇口炮台

% B$ {! |1 t- t
) @2 c. X4 ]5 O& H6 S3 y

明代兵制跟元代有相似的地方,朱元璋很得意自己设置的卫所制,他认为不花一分钱、一粒粮就可以养兵很划算。后世的史家对明代这种兵制诟病很多,虽然省了钱、省了粮,但是这种兵制执行起来并不理想。

. @4 E" c n8 R/ V" i7 j: A

一、灵山卫建置

+ X. K( S- H! d, M; E
) ? d" E/ y4 }( U1 D' p

灵山卫指挥使夜巡玉牌

% G) y2 {: L' I# \7 E6 j# Q% g) g
! E1 |5 v2 {: L5 x- R- l- K/ L" E

关于灵山卫的设置时间,有乾隆年间苏潜修写的一本《灵山卫志》,他就提出来说洪武五年设置。这个问题引起了一些混乱,《青州府志》《胶州志》《莱州府志》《山东通志》说法都不一样。灵山卫的设置到底是哪一年?首先把这个问题说一下,整个明代设置卫所很早就开始了,洪武元年就确定了卫所兵制,那么到了洪武五年,胶州以东这些地方经常受到倭寇的骚扰,这个《明史》上都有记载,这就开始有兵防了。

( A+ j' [9 ]& R1 k

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主要军事制度,它起源于明代特有的军民合一的管理体制。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也属于兵部,一旦有军事行动,就把兵都招来,出发打仗。等打完仗,就把兵再归还卫所,回去种地,自给自足。这样,朝廷可以省下一笔庞大的军饷和运输军事物资的人力物力,类似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灵山卫就是明代开始的海防工程,当初是为了抵御倭寇而修建的沿海军事重镇。但很长时间以来,灵山卫虽然是海防要地,但设卫的时间却很晚,即有防无卫,这是为什么?

( z: S; l1 i0 T: V& t) s

《灵山卫志》认为,既然洪武五年就设有兵防,沿海有兵防,那么灵山卫也应该是洪武五年设的,事实上这是不对的。洪武五年受到倭寇骚扰以后,开始沿海设防,当时的胶州属于莱州府,山东半岛沿海有三个府—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这三个府都受到骚扰,灵山一带设防应该很早。洪武夺取天下以后,重要的城市都设卫所,开始是叫守御卫所,就是不沿海、不沿边的城市也设卫,小的县、州重要的地方都设所,叫守御千户所。沿边的地方叫防御卫所。整个山东在洪武五年,有卫,但是没有沿海的几处卫,都在府驻地。一些重要县城设置山东都司直辖的守御千户所。洪武五年灵山一带为什么有防无卫?《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三年,再诏令天下设立卫所。山东都司周彦建议山东改设军民联防性质的大小兵寨。今黄岛境内夏河寨、韩家寨、肖家寨、寨里等均为此时设置的兵寨,山东青州、莱州、登州共设立总寨13处、小寨48处。苏潜修在乾隆十六年开始编纂《灵山卫志》,可能未见到《明史》。那时候的传递不行,流通也不行,《明史》编纂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到乾隆四年才编纂完成。所以他认为洪武五年有防必然有卫,并且胶州千户所的衙门,在洪武五年就建立,他推出来洪武五年设立灵山卫。实际从出土的灵山卫的印来看,在上海博物馆一颗灵山卫中所的百户所印,那个上边就刻着洪武三十一年。这一年山东设了七卫,这七个卫自西向东分别是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成山卫、威海卫、靖海卫,都是洪武三十一年设的。但是洪武三十一年有一个特殊情况,只是刻了印,行了文,也作了规定,这一年建不起来。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以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即位以后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开始大规模削藩。把他的叔叔们逼得死的死,上吊的上吊,还有抓起来的,把燕王也逼反了。燕王起兵后的建文四年一直是打仗,就是说山东这七个卫,在洪武三十一年至建文四年,并不一定完全成型。到了永乐元年又重新整顿海防,沿海这七个卫都修筑土城,弘治年间才修砖城。灵山卫等七卫应该算是三十一年建。

! j$ b0 S! R- i, R2 ]: b

卫所制度当时的主要设计构想是跨府设卫,连县设所。卫所由朝廷根据各地的防卫、战略需要而设置,明代的一卫有军队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那么,灵山卫的建制是怎样的呢?

! f% ^- E( l/ q6 w/ L8 _

至于灵山卫到了后来下辖胶州所,胶州所真实的名字是胶州守御千户所,是防守的,守城的,它和灵山卫其它两个所,左所和前所不一样。前所和左所都是在海边的,它叫防御千户所,所以说灵山卫一共三个千户所。胶州千户所是建卫以后划归灵山卫建制,但胶州千户所的职能仍然是守城,包括它人员的籍贯都隶属于胶州,直到后期职责也没有变。它不管海防,不管边。胶州千户所的建制时间,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根据千户所衙门的建制时间,应该是洪武五年,这就是苏潜修顾虑的为什么有防无卫,有防无卫是这样的。《明史》说薛禄为胶州军户。薛禄出生时,其父为胶州千户所军户。那时薛家岛是胶州千户所下辖的屯地,而灵山卫还未建立。

9 a5 B5 X" B3 V) e* o$ B3 [

二、灵山卫职官

; m, M2 {) [; m3 I$ D' Z

灵山卫是一个海防重镇,集军、政、民于一身,既是沿海国防的重要卫城,又是沿海军政要地,其地位非常重要。灵山卫,战国时为齐国的安陵邑。明清时期,灵山卫更是我国北方海域的海防要地。

! O9 d& e; z. b, y# J/ H! W: g3 J

那么,灵山卫是谁建的呢?过去有些历史书上说是徐达,这是不对的。洪武三十一年徐达已经不在了,而他的儿子徐辉祖负责军事,应该是徐辉祖建的。从洪武三十一年设卫以后,一直到建文帝这一段时间比较平淡,倭寇很少来。洪武二十三年浙江有个卫卒给巡海御史提建议,每个百户所应该有两艘战船,每个巡检司也应该有两艘战船。这样沿海每个卫大约有五六十艘战船,实行海上巡逻,不能只蹲在岸上防卫。唐岛口、古镇口和琅邪炮台都建于明代,现存炮台尽是清代重建。

, N2 I& A1 r) h; z
% \& q" ` P/ |& C

上博存灵山卫百户印

8 S3 x) K/ D# U, P' U+ H
4 ?- N n# x1 C6 `

灵山卫职官数与山东后来建的沿海这七个卫一样,每个卫只有三个所。按照明代的兵制规定:每个卫是五个所,但山东这七个都没达到,都缺编。都是三个所。并且有的所还是只算建制数。像胶州所,它只是建制放在灵山卫,实际海防的职责它还不管。威海卫最是要冲了,处在最前沿,防卫任务最重,它也是只有三个所。事实上,终明一世,卫所编制数与实际数出入很大。明《记事本末》载兵制,大率每卫5600人,每千户所1120人,每百户所112人。苏潜修在《灵山卫志》记载的官兵数也只是某一个年度的事,大概也就二三千多人。这跟山东沿海其他卫所记述的数都差不多,也是都不满编。胶州所军户967人,灵山卫驻地左所1408人,前所无载。卫所武职,迁调更易,职官无常员,军户无定数。山东都司每五年一次考核,推选卫、所掌印一名,其余带薪协助掌印官员。到了明代晚期官兵就更少了。清初裁世袭官兵,改设六品文职卫守备1员,驻防把总1员。雍正十二年裁卫守备、驻防把总,改设千总1员,归胶州协管理。灵山卫城守城马兵8名,步兵54名。下设古镇口、唐岛口外委把总各1员,各配马兵2名,步兵24名。那么明代灵山卫军职人员是怎么设置的?

7 A9 t1 J' W; T0 Q

1、灵山卫:

8 C9 c* s* U/ J0 s1 B! H

世袭正三品指挥使5员;

+ Y* o/ j- n. |3 d

世袭从三品指挥同知4员;

/ F$ t1 [5 n8 ^8 B+ |/ z- U

世袭正四品指挥佥事十员;

2 q, y( \1 X( c; G% Z* g

世袭从六品卫镇抚2员;

" J3 p% g6 z6 X1 u/ H

卫经历司1员,有外推升;

6 D; v* b$ ~( K6 A0 X2 b

卫仓大使1员,有外推升;

) m) Q1 W6 \, z

世袭军户1408名。

9 u- ~" U4 A, B* D

2、左所(卫城):

, f% r D6 f& h

世袭前所五品正千户九员;

2 v6 K; ~' K* |3 K: z* ]( ^5 V

世袭前所正六品百户10员;

6 D, ]2 V9 O4 \& [* C4 l

世袭前所从六品所镇抚2员。

2 ?" C) b' Z) k$ W8 Y

3、前所(夏河城)

: j& a8 |: E3 Z* F

世袭前所正五品正千户5员;

; l0 b: X, L- p; b- V+ x! _

世袭前所正六品百户10员;

* M3 o) ~# ] |2 P# }5 b

世袭前所从六品所镇抚2员;

6 M# w/ w1 t) e- u" l

世袭前所军户无载。

, W8 Y$ c2 S8 S

4、后所(胶州守御千户所):

' \/ |7 R( I( Q; P8 {1 r

世袭后所正五品正千户3员;

& w6 C2 M3 ]* \# H5 V, F5 A

世袭后所从五品副千户3员;

' t" U; n4 ^" I3 R; c3 z' g

世袭后所正六品百户10员;

0 Q/ W/ O; w, H- v. b# g9 I

世袭后所从六品镇抚2员;

6 k( N% T+ [3 p/ s/ N6 y

世袭后所军户967名;

& O8 t5 }$ X. ^, U2 V T6 r/ z; v

这三个所的设置情况是怎样的呢?左所,实际上出土的印刻的是中所,因为它是卫城嘛,卫城必须有中军在这里,它没有左所,只好把中所作为左所,习惯上称灵山卫这个所是左所,它跟卫同城,它的千户最多到9个上,百户十个。那么前所就是夏河寨千户所,大体情况设置跟左所差不多。后所即胶州守御千户所,兵丁多,千户、百户设得也多。整个灵山卫世袭的姓氏一共有40姓,包括卫官,千户官等。这40个姓,同姓的也有好几家,这样一共加起来是五六十家。

9 X4 o; j! O+ h6 @4 m/ j

灵山卫所的军士都是由身份永远不变的世袭军户充任。卫所军官也世袭职位。卫所制实行最初,大部分军士屯田,小部分军士驻防,屯田以供给军饷,有效地解决了兵源和供给问题,但这种制度发展到后来,屯田多被军官侵占,军士破产逃亡,缺编少员,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

P: k* T0 _& e0 x

三、灵山卫军屯

}" l7 ]. o5 ^# e' `2 Q

灵山卫军屯是33个,这个数也不是很准,如果再往前推的话还能多一点。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有些事基本就弄不清了,并且这些屯地也有变化,有些军户逃跑了,把屯地也都丢弃了。到了清雍正裁卫时,灵山卫本身16个屯,896顷土地,夏河所7个屯,不到400顷地,胶州所10个屯,346顷,全卫33个军屯,1634顷。这33个军屯分布的范围不仅在胶州和诸城,因为建卫设所以后,所需土地要从附近州县都抽一点,这样北到平度、胶州,西到安丘、诸城、高密等都有分布。

1 ~9 l2 b+ u' D# G2 N6 _, E) x

军屯有一个情况需要说一下,有时候它只是个账上有军屯几个,好多时候人都不在那个地方住,因为军士要出差、要站岗、要防守,那么他的家就搬到靠近卫所的地方了,在平度的,安丘的,在诸城,胶州北边的一些军屯有名无实,军户把这个军地租给老百姓种,自己跑到沿海去另外租老百姓的地,等于互租互换,这种情况在明代各个地方都很普遍。

, P7 L+ g0 B9 m# R b$ z
. U6 t) L# q0 j! Q2 N

明清灵山卫防区图

0 R2 I. F8 S1 o O
, I0 I: F4 x4 o+ f) e. ?

唐岛炮台遗址

7 j) U; h, @' f A' n: Z* D0 |
6 U* u W, s$ d7 p/ `( X( t

琅邪台亭子栏炮台

4 S# I/ \+ R$ Z
; q8 u* y) H1 z% o3 B9 R0 v) C& l

古镇口炮台遗址

( s1 i6 `/ y! ?) V$ a

四、灵山卫学

4 Y. z: K+ O m& {

除了军事设置以外,另外还有一套行政,比如说经历司,镇府司也都是官员,另外还有卫学。

% Z. A% B' e9 G+ c; R' E

当时的灵山卫是一座海防城市,它集军、政、民于一身,既是沿海国防的重要卫城,又是沿海军政要地,其地位非常重要,也很高,不仅各种军事职能齐备,而且民事管理职能也很完善,尤其为世人所称道的是灵山卫的办学。

6 i! O6 a. B. P# R6 T9 j A

灵山卫办学始于明正统元年,开始先建武学,到了正统十年的时候,把武学改成儒学。灵山卫通过办学以后,文风大盛,效果很明显。根据《灵山卫志》,笔者初步算了一下,设卫以来一直到清末,出过三个进士,六个举人,贡生等五贡一百八十多人。另外还有武举人三人,这三个人都是在职的武官,三个人八次中过武举。

" a) Z$ j. f& \: g `- v- o( v

科举出身的人成绩也是不错的,职位最高的出了一个御史苏丛。山东鲁王把他推荐到国子监去读书,还没毕业,鲁王又推荐他去做了监察御史。这个人政绩非常好,受到旌表。出任府一级的同知等官相当副厅级的20多个人;正县职,做知县的20多个人;副县级,包括县丞一级的45个人。教职出得最多,有州府学正5个人;县一级的训导、教谕30个人。这都是明代中期以后,通过兴办卫学,培养了一批官吏。武职最著名的是薛禄,追随朱棣靖难后被封武侯,为朱棣等三代皇帝守边。终明一代,其子孙世代封侯。蒲松龄《聊斋》记载他许多故事。还有一个应该提到的,就是高密的薛受益。薛受益,高密人士,后来他任了潮州总兵,他没有军籍。也让他加入了灵山卫籍,薛受益的儿子清代出任台湾总兵。

1 B' R1 G Z& p; W3 {

那么,灵山卫的儒学到底有多大的规模?

" P3 l7 T& M$ A' ?# q1 t) ~

灵山卫儒学的规模不小,与州县学一样规格。它的学生名额与州县相等。明朝廷对这些军人子弟很优惠,灵山卫就这么个小地盘,这么一帮子军户,它每年享受的廪膳生是20名,免学费、食宿费。每年有20个名额,这在当时很优待。另外还有增广生20名,这相当于扩招,待遇没有廪膳生高。这样的40多个学生。每科向朝廷推荐文童8名,武童8名。乾隆十六年各裁掉8名。这一点,比着其他州县要优惠的多。历史上有个笑话,说一个卫的考生去赶考,去了7个人,中了8个贡生。

# f: `) B+ j+ F ]/ q Z* G/ c

五、灵山卫裁撤

* {; |" e" r& [

清兵入关后,明代这套制度全废了。首先废除世袭制,对卫所也分三步走。清代裁撤卫所的主要有三次。第一次为顺治初年,主要裁掉内陆城镇和明长城一带北方卫所既军镇等;第二次为雍正年间裁撤海防卫所,先裁江浙一带,后裁山东一带。第三次是乾隆以后,运河边上的卫所也逐渐地撤掉了,改成河兵,守护河运。

# ~2 h. j6 x! a

清顺治初,清朝总兵柯永盛入驻胶州,先是镇压了韩继本(今黄岛区埠后人)率领的农民起义,随后废除灵山卫指挥使司,革屯卫世袭官军,裁仓大使,设立守备署。守备署成为与胶州平行的特殊行政单位,但管辖区域仍以原来卫的范围为限。守备署设掌印卫守备一员,管理庶政,兼理屯务;所辖三所各设千总一员。当时由于沿袭明代设置,清代行政单位的建制比较混乱,除州县以外,尚有厅、卫等。为了统一全国的行政单位名称,自清顺治末年到康熙初年,朝野上下就有所议论。特别是作为特殊行政单位的卫,有无保留价值争论尤烈。就灵山卫来说,期间其军事地位被进一步削弱:先是康熙十年有裁经历司,裁夏河所千总、胶州所千总之举;至雍正元年,朝廷认为"沿海卫所原为防倭而设,今倭不为中国患已百有余年",边海卫所"无所用其捍御",因而要"渐次革除",裁撤边海卫所终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 K5 h1 O% }9 ~) ]

卫的存留与否,对卫辖区内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甚大。卫的辖区较县小,但官员设置、赋税征收、生员学额却优于县。因此,裁卫的动议一出,就遭到沿海各卫的强烈反对。

' v7 b3 D2 d) P% y, }+ m

第一次裁留之争始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山东沿海七卫多次上呈朝廷留卫条陈,反对裁卫。康熙二十二年,文登知县也条陈保留威、靖两卫。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康熙终世。

, S: S% D- V: L, ?5 ?; g/ |

第二次裁留之争发生在雍正初年。雍正元年(1723年),朝廷再次议裁,并着兵部、山东有关官员具体详议。期间,山东巡抚陈世倌疏请裁汰雄崖、浮山二所,归并鳌山卫。但对沿海七卫,认为"关系海防,非身历其地,不能备悉情由,未敢轻议。"雍正四年,雍正帝命陈世倌亲自踏察,提出裁留意见,供廷议参考。陈世倌乃于六、七月间巡视山东各卫,沿途"绅士军民扶老携幼,遮道攀舆吁留",各卫名士如陈之遵(灵山卫贡生)、周士迪、徐可元、王肇征、陆启昆等纷纷上呈山东巡抚陈世倌,极力呼吁存留沿海卫所。陈世倌从巩固海防、稳定地方考虑,认为"卫所之守备、千总以武衔而兼文事、训练、屯军、督率乡勇、征收钱粮并理词讼,无事则安屯,有事则资御。军民有所庇依,得以保其室家;宵小有所畏忌,可以戢其奸谋。"(见《灵山卫志》〈请留边卫永固海防疏〉)故于雍正四年(1726年)八月上书朝廷,请求保留沿海各卫;同时提出,将已经裁汰归并鳌山卫的雄崖、浮山二所照旧存留。雍正四年十一月,朝廷敕兵部议复,准其所请。沿海各卫裁留之争遂告一段落。

! g& @& P2 R& u" l9 U

第三次裁留之争,事起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河东总督王士俊复议裁改。次年,王士俊奉命整顿封疆,决议裁卫。到达登州府时,各卫反对强烈,尤以靖海卫士民为甚。为此,王士俊将反对者拿送宁海州监禁,以奸匪论处,裁卫始定。期间,灵山卫绅士军民再上公呈吁请存留,王士俊批转登莱道确议详报,登莱道又批转灵山卫守备李兆英、胶州知州王维确议。此次公呈内容无史料可查,鉴于裁卫已是大势所趋,估计吁请留卫是虚,要求改县是实。但灵山卫守备李兆英不谙文事,胶州知州王维遂以帮助他改补胶州营弁为条件,二人矫拂舆情,合议将灵山卫裁并胶州。公文上达后,卫人始知,力薄终不能挽。王士俊遂据议题请安东卫照旧存留;灵山卫归并胶州;鳌山卫归并即墨;大嵩卫改海阳县,靖海卫并入;成山卫改荣城县,威海卫并入。

3 ~4 }2 Z. j) b J: v* w% n

经过三次裁留之争,吁请存留灵山卫的努力已走到了穷途末路。但复兴灵山卫的决心,促使卫人选择了变通,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的最后努力,并靠着这不依不饶的最后努力迎来了两次改县机遇。

5 ]( b3 x) l" r

第一次机遇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河东总督王士俊复议裁改之初,"(灵山)卫人具呈到案,蒙批,仰登莱道确议详报。事下地方官确议。"这次确议,如果灵山卫守备李兆英、胶州知州王维能够据实力争,即便灵山卫不能照旧存留,撤卫改县应该有较大把握。但胶州知州王维出于私利,担心设灵山县会减少胶州钱粮,进而减少地方提成的"羡耗",故拉拢灵山卫守备李兆英,许以帮助谋取胶州营职务,说服李放弃设县,编造许多设县不便的事由上报。而当时灵山卫的实际情况是:卫城东南两面皆海,北至胶州一百里,西至诸城一百五十里。卫屯在胶州城附近的不过十之一二,在卫城与别县附近的十之七八,各屯额征丁地银一千七百五十二两九钱。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并改设荣成县的成山、威海两卫,地理条件、辖域面积与灵山卫相似,额征丁地银合计不过六百八十六两。应该说,灵山卫改县的条件较成山、威海两卫要更为优越。

* `6 j4 J# [3 ^2 D! [8 e

第二次机遇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春,山东巡抚喀尔吉善阅边至卫。此前,总督王士俊于乾隆二年以扰乱纷更、蛊国害民,被朝廷治罪。这似乎给了卫人一个追讨旧账、借机翻案的绝佳机会。于是,卫人迅即具呈巡抚大人案下,吁请比照海阳、荣城的成例,将灵山卫改为县治。针对议裁时"胶州钱粮无多,为州不成州,县不成县",因而要将灵山卫并入的说法,他们提出,"改设之制,原以便民。改卫为县,不惟有便于卫民,即胶州、平度、高密,一切俱便。伏稽胶州钱粮四万一千零,平度钱粮六万一千零,高密钱粮四万八千零。胶州地方距胶州远、附本卫近者,割益新县,是卫民有便,附近卫城之州民亦便也。平度、高密地方距本州岛、本县远,附胶州近者,割益胶州,是平度、高密附近胶州之民亦便也。所谓一举而三善备焉。"喀尔吉善随即批转布政使司调查成例,详议核夺。布政使司又饬胶州知州调查确议。卫人复具呈到州。当时署理胶州事务的诸诚知县王志曾面谕卫人,要他们回原籍静候取例,到日即传唤卫众共同议复。没想到王志曾居心叵测,事后竟私自捏造事实,极言改县不便,其事遂寝。

- y9 I0 Q6 \8 f" _. x) F8 J

雍正十三年春,灵山卫正式裁撤。朝廷并没有给原灵山卫守备李兆英安排任何职务,李进退失据,寄寓胶州城,因经济拮据,遂去拜访知州王维,请求兑现原来的诺言。后来见王维没有履约的意思,李穷窘忿怒,持刀前往胶州衙门,欲自刎于州衙。王维担心事情闹大,好言宽慰,答应帮助李谋缺。不久,王维以痼疾病死。李兆英无所依靠,遂流落不知所终。总督王士俊于乾隆二年以扰乱纷更、蛊国害民,被朝廷治罪,不久被削籍为民,遣还原籍。乾隆六年,因纵容家仆殴打百姓,被依律治罪。乾隆二十一年,卒。诸诚知县王志曾于乾隆十二年调任滕县令,以徇私害民削籍,流落无所归。

. D1 D7 z- p. @5 o e3 b% x

灵山卫的裁撤有三个过程。灵山卫的乡绅给山东的巡抚上过几次书,包括山东半岛这7个卫都上书要求留,结果留下来了。雍正时候留不住了,留不住了又提出建议来,要改卫为县,撤销了灵山卫改成灵山县,但这个要求也被耽误了。当时山东的巡抚是个满人,这个条陈上给他以后,上到朝廷,朝廷批给山东巡抚,山东巡抚批给莱州府,莱州府又批给胶州的知州,这个胶州知州本是是诸城的知县,胶州知州缺额的时候他兼理胶州事,灵山卫这个地盘既涉及胶州又涉及诸城,都在这个范围之内,他首先就反对,上边让他征求意见,可以设县。结果他并没征求意见,自己做主说已经征求意见了,不需要设县,把报告打上去了,上边才下文裁掉灵山卫。

# Q( p) A, q, K* q! O# v

如果设立灵山县的话,胶州、诸城的钱粮都要减少,减少了钱粮,对两州县的财政不利,另外,对他个人,养廉银(提成)也得减少了。所以灵山卫的乡绅非常痛恨这个知州,山东7个卫后来就两个卫改成县,灵山卫没有改县,但是把卫学保留下来了。这对黄岛地区的教

! @3 m K9 e) Q2 D+ |

育应该是很大的贡献。

' E1 K3 g ~" |9 n, B& @" y+ ^
% J! o' E( ~$ X( }: e" @) d) B/ ]6 O 3 C3 w4 ]9 k R; x0 O - p. s* b8 b2 o8 T, g * z4 S. a2 W' F' J$ C- i4 c% _ : J n+ j! v8 b) U- T5 b4 q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王方
活跃在2024-1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