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7年建设海防林29.5万亩 为海滨充“植”筑绿色屏障 - 沿海城市海防工程

[复制链接]
4 o! P1 r. t' [# \& `' a4 w
/ j; j( q6 f- u/ {; f/ u% f) Q. x1 f

长乐沿海防护林绿意蔓延。(长乐区林业局供图)

" _9 p4 Y4 A2 f1 `
6 D) t8 M& f- k' R4 @

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的主题为“勇担使命 不畏艰辛 久久为功 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 z! G9 [- {* e; j

大风吹过、黄沙漫天,你能想到吗,这样的场景不是千里之外的沙漠独有,也曾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 z/ g. d+ T8 ^" ]+ u# t

福州背山面海,海岸线长达920公里,沙滩众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沿海防护林建设放在林业“八大工程”首位,持之以恒地扎实推进。经过7年的努力,福州在沿海“新造、改造、封育”29.5万亩防护林,筑起绿色屏障。

) |% y+ T+ |) |0 d7 a2 A2 j2 A

近日,记者走进福州滨海新城,深入探访沿海防护林建设带来的三大变化。

( P/ t7 J# H$ C+ n% m1 S9 |2 o

从“风口”到“封口”

: }* X2 V+ h" _

高标准建设防护林,当地平均风速下降40%

, \$ ]. W0 D, X e' U9 u

长乐文岭镇北猫山地处风口,常年与季风“短兵相接”。有时一夜之间,原本干净整洁的道路能堆出1米多高的沙。“毫不夸张地说,在那站上5分钟,不仅睁不开眼,捋一把头发,指缝里都能藏沙。”长乐区林业局海防林建设规划中心技术人员林生滨说。

) \, P; d. i! d5 B6 P+ B

长乐海岸线长105公里,沿海沙滩横贯8个乡镇(街道)、44个村。受地形、季风影响,长乐在坐拥美丽海滩的同时,冬春季也备受风沙漫天的侵扰,临海的农田、养殖土池常常被迫裹上厚厚的“沙装”,严重影响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

* c9 @* B( z# Z+ u* K1 C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带头在近海沙地种下第一批木麻黄,筑起第一道绿色屏障。防护林的好处显而易见,村民踊跃种树,防护林带逐渐形成。

. O7 \6 G' L9 P$ F

六七十年过去,防护林带受到一定程度损坏,加上“年事渐高”,留出大量“风口”,使得强势的东南季风长驱直入。

( I, Q( X% Q/ K2 Y* n1 ?

林生滨清楚地记得,十年前初到北猫山看到的一幕:沙丘上,造林工人挥舞铁铲,挖出一株株埋藏其中、深浅不一的干枯木麻黄。“经年累月的风沙侵蚀,让这片防护林变成沙下林,过去一代代接力种下的木麻黄,就像一批批冲锋陷阵的战士,战死沙场。”林生滨说。

, R% Y8 f2 Q- F

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福州率先启动新一轮沿海防护林建设,并连续3年把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18年,长乐区投入超过14亿元,对标国际标准,启动福州滨海新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形如上弦月、21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布设防护林带。

" {( L, z6 h/ ?( M( Y O+ V+ J% l1 G

随着一片片防护林拔地而起,一个个“风口”变成“封口”,当地平均风速下降40%,长乐沿海防护林建设经验在全省推介。家住北猫山附近、常年在风口行走的村民,望着眼前的绿意,忍不住感慨,“变化实在太大了”。

) A8 |3 a) i. x9 R5 ^" B

从“老头树”到“参天木”

) ~5 W& h5 z0 C. X

两年成林,五年平均树高近十米

$ ^* L8 ~4 q+ h6 ] S' B4 k

“只长年份不长个,年年造林不见林。”20年前,长乐滨海一带的木麻黄,曾患上一种长不高的“病”。

1 ]$ q" {2 V! r& T

木麻黄,头戴尖帽、枝条细长,神似松木,单株树高可达30米,自20世纪50年代从澳大利亚等地引种后,就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防风固沙的一把好手。

7 H6 E' \8 m! O5 i5 V

“我们当时连续种了四五年,保存率都不足50%,甚至一部分只能长到3米左右。”长乐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说。自带“高个”基因的木麻黄,怎么偏偏在长乐不长个?这一度成为林业部门的心结。

8 U6 M' P3 r5 z& g

“一是风沙过大,木麻黄还没长高就被吹弯了腰;二是栽种手段单一,导致风口处的木麻黄生长速度赶不上沙土掩埋的速度,成活率甚至直降为零。”经过大家坚持不懈地探索分析,“老头树”的致病原因终于找到了。

5 k3 [) ]. \1 x$ m

找到病根,“对症下药”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 f/ Y; h P* [# Z5 y% P$ o

“木麻黄二代品种‘平潭2号’,经由省林科院自主选育,抗风性强、耐盐碱、枝条柔软不易折断,相较其他品种更适应福州沿海地区的气候。”林生滨说,更新迭代后的良种在长乐沙地适应性极强,已成为滨海新城防护林带的主栽品种。

7 a1 o9 u* b1 W* I( H" B. C+ u- b

有了良种,栽种还需良法。借鉴节水农业的经验,引进滴灌、喷淋系统,确保各时期树木生长的水分需求,风口造林难成活的痛点“迎刃而解”;率先探索采取混交防护林模式,相间栽种相思、银合欢等景观树种,不仅形成“隔绝带”有效减少病虫害威胁,还打造出“高低错落有致、淡黄深红点缀其间”的美妙景致,让防护林“实力”“颜值”兼具。

. Z$ p& v$ O, y+ [( {( D7 C

得益于多年来的不断摸索与经验总结,滨海新城沿海防护林建设成效显著,一期、二期工程的树木成活率高达98%,补植率逐年下降。曾经不到3米高、佝偻着腰的“老头树”被拔节生长的“大高个”取代。记者看到,2018年种下的“平潭2号”木麻黄,两年成林,5年平均树高近10米。高大挺拔的身姿、枝叶繁茂的树冠,这些木麻黄在海岸线上撑起一把把坚实的“保护伞”。

9 b4 J* `( h, T6 Q

从“贫瘠沙地”到“大美海湾”

7 A6 r. e1 S: U* O1 d P

林带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生态旅游聚人气

# G1 I& ^5 \3 B) o6 }7 k4 c9 r

缩小比例来看,全市29.5万亩的海防林,恰如一块拼图,“嵌入”全国逾1.8万公里长的海岸线。

7 o- W/ b- @! j# C" S/ W9 P

1991年,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宣告海防林建设步入加快实施、全面推进的阶段。近三十年后,涉及福建等11个沿海省(区、市)的海防林三期工程于2020年全面收官,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 j- C! f* W% I. \6 W

在这项全球首个以防范台风、海啸灾害为主要目的中国重要生态工程里,南北起点不同、条件各异,需要“依托地形、就地取材”。克服贫瘠沙地难造林等技术难题后,在新发展阶段,各地需要着眼长远,探索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 d1 s2 u/ O! _. V$ r8 U' i

200米,是国家规定沙岸地段海防林建设的最低带宽。200米内难做文章,200米外却大有可为。

5 V7 s/ Y: B- X6 k% q" X, A. j1 R

作为全国首个把城市总规定位为森林城市的新城,滨海新城在确保防护林带生态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200米外”的空间,结合休闲公园绿化设计,在林下设置慢行步道,打造绿色长廊、建造滨海森林公园,形成防护林到城市绿地的生态过渡。

3 B: @6 m! r0 x& G$ q- ]

顺着海风吹拂的方向朝内陆眺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企业园区繁忙生产。从貌不惊人的小渔村,到蓬勃发展的新区新城,海防林环抱下,一场以城市为载体的蝶变发生。

6 K$ e% W7 Z6 o' z( G' r

越来越多人享受到“黄金海岸”的生态红利。登上滨海新城滨江滨海路东侧的观景台,数百米宽的“绿色屏障”沿着蔚蓝海岸线一路延伸,下沙、十七孔、三营澳等特色景区如明珠镶嵌在绿带上,勾勒出海天一色、蓝绿交织的美丽画卷。

+ ] C/ Y! _) @! H

就在不久前的“五一”假期,这片大美海湾以3天23.1万人次的游客量刷新纪录,让山水城市的生态底色愈发鲜亮。

; q+ W1 l6 `4 k9 s; B

截至目前,滨海新城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工程已完成一期、二期建设任务,共造林及补植8470亩。2021年,福州滨海新城岸段作为福建省唯一的代表,入围“全国美丽海湾案例”。

1 t9 Z# [/ k% r. F+ g

眼下,随着福州全力推进滨江滨海文旅带与福州海滨旅游区建设,这场薪火相传的防护林建设工程正为市民畅享生态福利带来更加生动的绿色体验。(福州日报记者 蓝瑜萍 吴桦真 实习生 李颜玥涵)

6 P- O: x/ ?+ k( Z8 G9 M/ P! }5 j( z2 G/ ^- P ' Q9 V6 ^3 K* L- N7 D/ Q$ H: q 2 V6 a% z; D& y # q1 K6 n: S. M$ d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恒厚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