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d" A) S+ Q9 ~1 p6 U% T) v 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发布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据估算,世界海洋底部可能有至少1400万吨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重量可能是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的30多倍。深海就像一个“水槽”,汇聚着大量微塑料。
7 v% T$ A- c ^+ E+ Y7 o& C 塑料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白色污染也在持续增加,部分塑料垃圾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海洋,形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间接地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 i! l9 u0 P) {1 K# Q: z; V 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危害颇多 ) V, i6 d; ]8 Y T/ e x
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是指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包括碎片、薄膜、纤维等。由于微塑料体积小,部分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很大危害,因此也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
; U2 r, y/ R8 w7 o% r 海洋微塑料体积小,但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很强。例如,如果海洋环境中存在多氯联苯、双酚A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 8 r& t1 x6 V( b& C6 v
微塑料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释放着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造成直接危害。同时微塑料容易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体内蓄积,危害海洋生物安全,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 ?. ^' m$ A# g) m; W, L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洋微塑料不仅存在于海洋,而且有可能通过海洋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体。研究表明,部分金枪鱼、龙虾等海洋生物体内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
8 ]! ]6 S5 u5 d" C( V% r! z 虽然目前尚未证实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存在哪些确切的危害,但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2 u) h! j8 v; ]% R
微塑料存在形式多样,生成机制复杂
y2 u& r* z. G# f) i; v 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广受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认为,从海洋垃圾的角度来讲,塑料垃圾是海洋垃圾里面占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 q; |# d% v) H" t7 r! U
目前,微塑料根据来源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业产品。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3 E/ O% `2 R" D: S8 f& k
环境中的微塑料肉眼难以看到,但这些不同来源的塑料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层层分解,由大变小,由小变微,几乎遍布全球。据有关专家表示,如果放任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持续下去,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总和,全球99%的海鸟都会误食塑料制品,“最终损害的是人类和海洋”。
' S3 e7 }" y8 O5 @1 b% n( ^0 q4 ~( l 确保源头减量,加强全球共治
: W( \2 m6 m8 X0 \, M8 S9 K 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大国。2019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这一结果的取得既离不开我国政府长期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4 F0 d7 \) [/ Z& S& l
为了科学地应对微塑料污染,我国自2007年正式启动了海洋垃圾监测工作,并于2016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2017年首次将海洋微塑料监测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
, w9 P6 L9 O# X2 ^1 z 生态环境部针对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治理,采取了源头减量、替代使用、加强回收、开展治理等一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 P$ B' g% q0 s
减少塑料垃圾,遏制微塑料的扩散,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霍传林表示,海洋微塑料与海洋垃圾既要协同治理,又要作为全球的问题一起来解决。中国一直坚持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防治。未来,生态环境部将结合法律法规的修订,强化自身职责,共同推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治理,共同守护碧海蓝天。 ) V0 {: l- @8 O# t. m/ b9 c6 C; l
5 E1 i; F1 u4 G, V! d6 b5 Q' i$ x( n% o: ~* V! K3 W
# j3 r; T/ Q: t8 |)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