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e5 W4 \: i# k9 s' Z
原创 滕伟霖 石头科普工作室 2021-07-27
" Y Q) ]5 U8 C8 W6 J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台风也不例外。这期科普我们就来谈谈台风的诞生,成长,成熟和消亡。
4 ?& K# Z8 z6 c* G 01台风的诞生
9 Z# M, b5 J! j8 S/ x 台风,是诞生在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的简称。热带气旋在全球的许多海域都可以产生,其中在东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叫飓风,在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叫旋风,在西北太平洋的叫台风。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生成、运作的机理是相同的,也就属于同一类型的天气系统。那么,热带气旋是怎么诞生的呢? 4 G) f/ a7 u% B5 T- f) O$ u) k o
图1 世界热带气旋责任海区分布图。诞生于区域IV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 Z) e# J2 T4 k. d, u/ F
图2 1950-2018年各海区热带气旋轨迹图,可见台风的活动十分频繁,占据所有热带气旋中的重要地位。在广袤的热带海面上,海水经过阳光的暴晒,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温暖水体。温暖的水面蒸发迅速,产生出大片湿润的水汽丰富的空气。这时,大气中发生一个扰动,可能是季风的吹拂,可能是热带大气的波动,可能是高空冷涡的影响,总之,暖湿空气开始向着一个中心运动。大量暖湿空气被扰动带来,堆积在中心,升腾到空中,因为高空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众所周知,水蒸气液化的过程是放热的,于是水蒸气在空中的液化,就加热了空气,使得空气变得更轻,也就更容易上升。上升气流越来越强,也就需要越来越多的空气从四面八方汇入,水汽便随之源源不断地汇入,更多的水汽凝结,也就释放更多的热量,促使上升气流变得更强。
9 ?) C6 x F! M# j0 G' I2 ^ 于是我们发现这里出现了一个正反馈调节:水汽凝结助长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带来更多水汽,更多水汽的凝结又产生更强的上升气流。随着循环的进行,上升气流越来越强,四周汇入的空气越来越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汇入的空气开始绕中心旋转,当旋转的最大风速达到8级时,台风就诞生了。 ( y4 H' ]5 ?. e. t
5 q5 z- i3 }- {# r) F% s$ }2 L
V( Q' x6 J1 ~; w6 X ! f$ A4 T% Z8 ~! R- [+ d8 R1 x
7 A4 B R% }# u2 K5 C3 Z
3 A2 d5 `# L/ U3 k; K. r2 I 图3 一个热带扰动发展为台风的过程云图,图源为向日葵-8号卫星红外增强云图,该台风名叫天鹅,后来在北京时间2020年11月1日登陆菲律宾,成为了21世纪登陆陆地的最强台风之一。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台风诞生的关键就是建立起水汽凝结和上升气流之间的正反馈调节(也叫台风的“发动机”),因此,我们也不难猜测,台风并不是在任何区域都可以生成的。在陆地上和较冷的海面上,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汽,无法启动台风发动机,也就一般无法生成台风。在低空的风向和高空的风向差别很大的地区,台风的高低层被风吹“歪”了,台风发动机也随之变得畸形,高空的水汽凝结无法有效地引起低层上升气流汇入的增强,也就难以生成台风。另外,在纬度特别低的地区,由于没有足够的地转偏向力,汇入中心的气流无法旋转起来,台风也就退化成普通的对流云团,而不会酝酿更大的风暴。
0 Q, C" ~' i" {6 b 因此,台风生成的区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温暖的海面,高空低空风向差别不大,纬度不能太低。
& j! J: e, I0 l4 u- I. H+ D 图4 高低层被“吹歪”的热带低压,右边的积云线显示出底层中心,而高层中心在左侧的深对流里。图源:向日葵-8号卫星可见光云图。02台风的成长' t+ f" g3 A! T' S% N
一个台风的加强过程会经历许多阶段,根据风速由小到大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热带风暴级、强热带风暴级、台风级、强台风级、超强台风级。风力依次增大。美国对于飓风有另外一种类似的分级方法,分别是热带风暴级、C1级、C2级、C3级、C4级、C5级。分级不同,目的却是相似的,即通过播报台风的级别,告诉人们台风强度的信息,以让人们做好心理和物质上的准备。
* J+ p5 f1 z7 | 图5 各种热带气旋分级方式。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那么,是否所有台风都会经历这些级别,从而到达最高级别呢?幸运地,答案是否定的。许多台风终其一生都呆在热带风暴级,有些台风缓慢地爬升到台风级,还有些台风稳步增强到超强台风级,甚至有台风连跳几级,在短短一天内冲上超强台风级。那么,约束和利于台风增强的因素有哪些呢? / T; _. b5 k' v3 O8 i2 y
. U( U1 }! @& |% W& E0 h6 H
# D5 M& A8 G2 g% Y3 O, v ( L( H. Q$ t- n: G
海洋热容量和海面温度 0 k' [0 j* [) B8 w/ C/ U
海面温度越高、海洋热容量越大,台风所能获得的能量就越多,对台风增强就越有利。如果台风滞留一处时间太长,把该处海温消耗殆尽,台风就会迅速减弱。 # v4 f9 C% S! d+ V! [; E, g
" t% `6 x5 P* ?5 P" D" i& Y
图6 2018年台风潭美滞留前后对比图可见其对流衰弱、风眼变得不规则,颜值和强度一起也直线下滑。 + S- L8 _# A; s! [/ I
. M7 X4 N# O8 {4 v# `0 ]$ Q. c9 P3 l : Q1 r8 \+ n% K8 d5 ]
* ~4 p. f: Q$ H 高空流出条件
- _ Z2 Q) d. o! f0 s9 h/ |$ O 我们知道台风是把低层的空气抬升到高层,空气抬升上去之后,总要有地方去,所以空气向四面八方流走。如果四周的流出条件比较好,空气流出就顺畅,从而有利于更多暖湿空气的上升,有利于台风增强。
) R! `% s. q8 b. K8 I& m
' t; r1 N2 N% I V+ w# a, Q : O# J# T( {% b5 q: u
图7 良好的高空流出条件是2019年2月奇迹台风蝴蝶增强的法宝。图中台风北侧飘逸的“头发”,正是其高空水汽随西风槽流出而形成的针状云。从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气流在北侧高速流出。 / d$ I- Y$ ]4 D0 c$ z3 d- Q
: D, Y. W* o: R3 M0 f $ n! @/ Y6 J( `( O
, r5 T9 f M7 k& g+ N
垂直风切变 ; |3 v6 u: M6 o' m" z, f' q
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上一节中提到的高层风向与底层风向的不一致。如果垂直风切变过大,台风的高低层分离,身首异处的台风当然不会强到哪里去。
: A4 e2 C' q" |8 V, P* w4 c5 } 图8 图七所示台风一天后的样子。西风槽带来的垂直风切变使其身首异处,只留下一个底层环流中心苟延残喘,渐渐消亡。
1 f" X9 ?; G% [4 S( i & b& T3 I. F! Y: [; m2 A6 R
1 h9 Q9 d; ~8 L( d! I6 h; w9 b2 t + B6 [8 Y9 l$ j/ u( n
水汽条件 6 f; C& c5 [" A4 R/ H. t! u& B
台风的空气从低空的四面八方流入,如果周围的空气很干燥,那么台风就容易水汽不足,没有足够的水蒸气来凝结放热驱动“台风发动机”,也就难以快速增强。 1 [: C# i. N _% D$ z; d5 A
, T ^; A/ @+ w2 v& ?! q, @5 s
图9 台风“梅花”卷入干空气导致其核心结构被破坏,强度大大减弱。图源:美国海军实验室。; n" w* S. T; d
( i0 J- N, J* c
8 p1 I4 C4 W: n# o% @ 整合速度 & K. B1 n1 u" R1 Y) e ]- P
有时候,台风在形成时并不只产生了一个中心。如果台风雏形有多个中心,那么快速整合是加强到较高强度的必要条件。否则,就会“兄弟阋于墙”,中心内战导致台风整体强度的萎靡。
, _& t1 k4 p+ v2 J4 }) c 图10 2017年台风兰恩:谁是大哥,谁是小弟?图源:向日葵-8号卫星红外云图。如果以上条件中的大多数都很良好,那么台风就有可能发展到超强台风级,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台风。 S8 d, @% f& ?/ d, J0 a
03台风的成熟
8 k3 E) |$ _8 D9 D- ^, _ 随着台风不断增强,台风螺旋运动导致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对流区域逐渐甩离中心,台风的中心反而风雨变小,甚至露出蓝天白云。这一在台风强大后,在台风中心出现的对流衰弱区域被称为台风眼。在太空中看,台风眼就像台风狂风暴雨的云团簇拥下的一只平静的眼睛。台风眼的形成是一个台风真正成熟的标志。
1 v, _8 _- t5 F$ ~* L4 T ! ^# T% m) F' u4 s9 h
. L; o! y+ p! d# T8 u# Y ?) ~, I 9 P) W, |- u; {* @1 H
: u, c* i% s6 F' |7 F; E" [
- ] ]4 b2 s' ^) ]9 m9 q0 H4 g @ J+ x; @; f5 o& @8 H
$ `9 P; s1 G6 I
: x w; ?4 q& X" B0 V
图11 成熟台风的台风眼与环流。台风眼是台风气压最低的区域,从台风眼向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高速旋转的云墙,这就是台风的眼墙(或称眼壁),这里是台风风速最大的区域。眼壁向外,有一片近似圆形的区域,那里对流旺盛,且被眼壁积雨云的云顶覆盖,这里被称为中心密集云区(CDO)。再向外,台风伸展出一条条的螺旋雨带,越向外,风雨越小。在台风的最外围区域,受到台风外围下沉气流的影响,往往晴空万里,酷热难耐,这种台风导致的高温天气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吃下沉”。
4 g8 }3 `9 G* v3 c6 m& n7 A; a- r 图12 成熟台风台风眼以外的结构。如何判断一个台风的强度呢?根据德沃夏克热带气旋分析法,台风的强度主要考察两个因素:CDO云顶的温度和风眼的温度。如果CDO代表极其低温(一般低于零下六十度)的色阶成环且宽度足够,同时风眼温度达到较高温度(一般零度以上),可以说台风已经达到了极强的强度。 ) y8 m2 a, X! d
图13 图3中的台风烟花登陆前的状态。其CDO的云顶温度冷却到了接近-90℃,同时风眼由于强烈的下沉气流,云顶温度达到20℃。110℃的温差,巨大的能量浓缩在百公里的尺度内,展现着自然的极端暴力之美。
. `1 h$ T9 @- ]' v1 G: r: a 台风成熟以后,经常会进行一个被称为眼壁置换的过程。成熟的台风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抽水机,将四面八方涌来的水汽吸入眼壁,抬升到高空再吹向四方。但是,总有一些水汽没等到达眼壁就提前上升激发强对流了。如果提前上升的水汽激发的强对流区围绕着眼壁形成了一个圆,台风便形成了“大眼套小眼”的双眼墙结构。出现双眼墙结构后,由于能量渐趋分散,台风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直到内眼在外眼的水汽隔绝下逐渐消失,外眼成为唯一的眼墙,台风才会重新加强。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台风都能够眼壁置换成功,如果失败,台风就难以达到很高的强度。 ! C3 i% f' {! T* m+ M1 H/ X- [
图14 台风“利奇马”登陆前呈现“双眼皮”状态。若不是这种结构导致台风减弱,浙江将蒙受更大的损失。 ) x7 \* R# {. w4 p. ?" G5 _( W
04台风的消亡5 D9 ^9 y9 C3 H' u, A
万事万物有开始就有终结。台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 u1 g, ^& ^# ]4 g+ j4 O 多种多样。有的台风登入陆地,在地形摩擦和水汽隔绝下渐渐消失;有的台风闯入温带,在锋面的作用下变性为温带气旋;有的台风不慎跌入垂直风切变的陷阱,被拦腰斩断迅速消亡;有的台风一头扎进冰冷的水域,发动机渐渐熄火抛锚……
- R: M7 x" \+ d. F4 v# A0 Y+ z9 V! b% ~
! m& P. J5 X8 {; D: |( T 3 F) f4 {7 `8 k7 J& j! `. j1 c# C
图15:2018年台风山竹登陆菲律宾,结构被破坏。一般的台风从生成到消亡有几天的生命周期,在这几天里,它们聚集能量,展露锋芒,裹挟狂风巨浪,最终悄然消亡。当然也有长寿的台风,比如2017年的台风奥鹿,在其它台风的牵扯下,徘徊了18天才登陆日本消亡殆尽。它中间经历了曲折坎坷,峰回路转的生命历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它的云图视频,感受台风带给我们的生命的力量。
# ~4 t) r9 x! \% b6 R; L 图16:台风奥鹿曲折的一生。(来源:b站)最后,可能有人要问了,台风是灾害,你怎么描述得这么有爱。其实,这是片面的理解。台风对于人类,是利大于弊的存在。虽然台风会给登陆地带来风毁,带来不必要的暴雨洪涝等,但它还承担着平衡地球气候的重任。如果没有台风,温带会更加干旱、冰冷,而热带则会是一片蒸笼下的泽国。有时候,剧烈的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是避免更剧烈的现象发生的手段。台风看似暴烈,实则维护着更深的和谐。 % i( V/ {) }% _1 y6 N4 v2 x" Y( e: a3 s
8 k3 J5 y8 j0 ~ \) B, n$ {6 U1 d END , H t2 ~4 u7 a9 J r3 N3 H
) e- E- A$ G9 l2 }! \( m 石头档案·作者 PROFILE
+ M3 a1 G% f% g3 Q& Y 滕伟霖 , k9 y, @% z3 }. m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研究生, 专业太阳物理,爱好气象与热带气旋
& N9 U( x+ y: r4 ?# Y9 t9 V+ ] I H 石头DR.STONE工作室科普
2 X3 K k- n& V& q9 P# L/ d$ }1 J 撰稿:滕伟霖
6 q, y: s# a- Y( j8 G0 m$ \ 美编:可然 后期:江陵
. t. W* j6 m2 V, m7 b DR.STONE · 致力于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普+ q& m; j4 P w. D/ f H& l2 c
转载请注明出处 * K6 h5 |5 Q) f" A& U
$ Z! i4 X8 o0 {9 ^+ O R. l Y
m$ s7 _2 G9 {(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