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中隐含的海陆演变规律 - 沿海地形演变

[复制链接]
5 i/ Z3 }0 h2 @1 T* T

阅读以下文字,请大家对照http://www.maps-for-free.com中的地形图,以及模拟地球软件,进行验证阅读。

: v3 \8 l3 R; J B/ ~

曾经的地球的大陆分布在以中国中东部为中心的地球的东半球上,曾经的地球古大陆为大致口字形或铜钱状,是一中间为海洋,四周为巨大陆块环绕,陆块的外围围绕着海洋。这一时期全球陆块分布大致如下图所示:

4 S5 ]# x1 }: |6 F k& T
w: p& ~7 e1 m% O7 h4 Y4 T4 h

在史前,一颗巨大的(直径20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撞击现在的澳大利亚南部大自流盆地中心的艾尔湖附近。由于撞击产生的巨大能量,造成以澳大利亚为中心的周边陆块碎裂,向四周扩散。在现在海陆地形中留下了陆块运行的痕迹。

' I, H. b- _9 ^% ~& }8 t, a" v. H: K

下图是全球宏观海陆地形痕迹中体现的陆块运行趋势分析图。大体上是以澳大利亚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状发散的(由于地球是球形,而下图是圆柱投影图,在理解下图的陆块运行轨迹时要考虑地图的投影形变及球体表面特征)。

% X, m* R4 i- j7 V, T
5 R7 k- S) b- @+ Z8 Q

澳大利亚:

2 ?& X2 a1 r- z, o5 D/ \0 m

是星体撞击的现场,艾尔湖附近就是撞击的核心。澳大利亚的表面的宏观地形特征深刻反映了这次撞击(我们可从澳大利亚的地形特征、矿产分布、微观地貌、周边海洋痕迹等角度去考证此次撞击,参见本文其他独立章节)。

6 p% L) `8 H% L

在澳大利亚以南:

* {0 I& O, F. l2 W

1、 通过澳洲的宏观地形判断,此次星体撞击是从南向北撞入。导致澳大利亚南侧一直到印度洋中南部的陆地直接断裂向南偏西运动,形成现在东南极洲的陆块来源。

* c, _) f, {9 S( i

2、 而澳大利亚东南太平洋一侧的陆块向南偏东运动,形成西南极洲的陆块来源。

, a: q) a! ]7 ]/ F/ u

3、 两个陆块在南极点附近碰撞旋转挤压,柔性变形,形成当前的南极地形。

! f) g% i) C! x/ N- a
1 e( P3 V) i/ j3 D

蒙古印度洋陆块向北运动对亚洲东侧陆块的影响:

- p9 J" r3 ]- c! ?9 T% }6 i

1、 曾经的蒙古印度洋陆块是和远古东南极西侧及澳大利亚西侧相连的,存在于澳大利亚以西的印度洋上。受和东南极陆块的背离断裂和撞击事件的共同影响,蒙古陆块获得向北运动的动能,快速从澳洲西缘撕裂向北滑动,直接插到古亚欧陆块的内部,停留在当前贝加尔湖南侧,形成现在的蒙古高原当前的心形台地(见下图红色箭头所示)。

9 O% {5 i: z7 n' Y" V
2 L" f) _4 B. c, U

2、 受蒙古陆块向北对亚欧陆块的嵌入撞击的影响,粘性的亚欧陆块中部出现皱褶隆起,形成现在的贝加尔湖附近的挤压外观,北侧陆块熔融前冲,形成现在的西伯利亚高原(见上图蓝色箭头所示)。

: B% i( _) j8 s6 E

3、 在亚洲东北部,受蒙古陆块形成过程的嵌入式撞击的影响,以鄂霍次克海为界:

, S+ ~5 X0 L3 h5 @; S# M

l 东北侧,牵拉蒙古高原东北侧外缘向东北逆时针旋转扭曲,形成现在的勘察加半岛及上扬斯克山脉皱褶隆起,并导致泰梅尔半岛的旋转粘性撕脱前冲(见上图粉红线条及蓝色线条所示)。

9 W( F8 {# g# ^3 t7 t

l 东南侧,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陆块向西南方向顺时针旋转拉伸、断裂、旋转、碎裂。导致日本、朝鲜、中国中东部、东南亚及中南半岛当前地貌的形成。这也就是说,远古时期的日本、朝鲜、云贵川及河套以东的中国中东部、东南亚及中南半岛等陆块都是存在于现在的日本东南侧的太平洋上的(见上图黄色线条所示)。

9 C6 T- ~8 Y. W& V6 R* b

4、 和非洲陆块东侧背离撕裂后向东北方向运动的印度陆块在现在的孟加拉湾附近,和来自日本东南侧的太平洋上亚洲东南侧陆块前端的中南半岛陆块发生交汇挤压胶结,共同向北运动,挤压隆起形成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及东南亚陆块的碎裂漂移外观。印度陆块和中南半岛陆块的胶结,也造成蒙古高原陆块向北运动的通路封闭。

8 z9 i0 B+ j# t. z5 i0 j$ U0 r

5、 在形成青藏高原过程中,陆块在挤压及抬高过程中充分熔融,形成柔性的巨大柔性胶质陆块,其前端东北侧惯性前冲,形成现在的准葛尔盆地及青海湖凹陷。

7 l+ |( q& G( j: K
( X! U: V _+ u# s$ E* h" A) X

6、 印度陆块和中南半岛陆块的挤压交汇,形成现在的横断山脉及云贵川、越南等地喀斯特胶质挤压地貌的形成。亚洲东南侧陆块的顺时针旋转,造成中国中东部地区现在地貌的形成。其中有代表的几个事件分别为:渤海湾撕裂、泰山抬升、庐山弯折、河套挤压、若尔盖-汉中崩塌。

! u$ d: o$ o" @% O9 p
/ H" u. q( K5 ~2 H B' l
: L& b. y% N! }9 s3 E, Q$ n

在非洲一侧,出现以下陆块运动变形:

) J& b3 q% b( \* O, B

1、 原先的非洲陆块东侧是和现在印度陆块西侧是相连的,原先非洲陆块更靠南,南美洲陆块的东侧部分原先存在远古非洲的西南侧。受澳洲星体撞击扩张影响,远古非洲带动与之相连的南美陆块向西顺时针旋转。

2 E0 d! D1 Q. o

2、 受非洲陆块和印度陆块发生背离撕裂和印度陆块向东北运行挤压,现在的中亚到东欧陆块表面皱褶隆起并熔融拉伸,导致现在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等地粘性拉伸扩张地貌的形成。

4 o) w: G( g9 x# D/ @
) o8 s* M _% n" N

3、 受非洲陆块和印度陆块背离撕裂影响,导致马达加斯加陆块、塞舌尔到毛里求斯一线的长条形大陆架撕裂滞留,原先存在于非洲南侧的南美陆块由于离心作用,随着非洲陆块的旋转,从非洲西南侧撕裂分离,向西运行,和来自地球另一侧的南美太平洋陆块部分在当前安第斯山脉附近发生撞击交汇粘连,形成现在的南美地貌。

* @9 g: }! @( [" t) L3 }
# p4 N, L" _: s% o9 k. ]5 f

4、 非洲向西旋转过程中,阿拉伯半岛从与之相连的亚洲及非洲撕裂,形成现在的波斯湾、红海等裂口。非洲陆块在向西顺时针旋转过程中,陆块物质逐渐向东聚集,形成现在的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东非裂谷。

8 @5 y6 K' N+ a" d8 h

5、 非洲陆块的向西顺时针旋转,对欧洲一侧陆块产生挤压,导致地中海北岸欧洲及西亚连续山系的形成,导致地中海的挤压收缩。导致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向西弯折;亚平宁半岛向东扭曲;造成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高加索山等皱褶山系的形成及欧洲北侧南高北低的地形特征的形成;造成爱琴海的陆块弯折碎裂;造成英格兰、爱尔兰陆块和欧洲陆块的旋转分离;造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半粘连撕脱;导致乌拉尔山系的陆块交叠皱褶的出现……整个欧洲当前的宏观地形都受到非洲陆块的旋转挤压影响。

2 H& g( M( r: n- V" H5 x9 j' N

l 非洲的旋转挤压与英格兰、爱尔兰陆块和欧洲陆块的旋转分离之间的关系(图中黄线所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半粘连撕脱(红线所示),乌拉尔山系的陆块交叠皱褶(蓝线所示),这些地貌特征都和非洲旋转挤压相联系。

, W, ? C, g6 O( d! i: L
; b5 T2 A3 E: x7 _3 g: Q- r* h

l 非洲对欧洲的挤压导致欧洲主要地形形成的地形分析图。

, E" R$ f1 ]. Z, v* m
+ J/ t; ?0 i" L

6、 非洲的顺时针旋转挤压,原先位于其南侧的南美东侧陆块也跟随非洲陆块一起旋转。在非洲和欧洲挤压旋转过程中和非洲惯性撕裂分离,向西运动,和来自地球另一侧太平洋上的南美西侧陆块碰撞胶结,形成当前南美地形。

& \ \- I9 V+ }0 i H) O- z* @

7、 非洲的顺时针旋转挤压,导致原先位于非洲西北、直布罗陀海峡以西、欧洲西南缘相连的远古北美东南陆块受压撕裂向西运动。和北美太平洋一侧陆块碰撞胶结。

$ z" l( ~0 x9 {! w5 j3 o& Y S, S

8、 非洲陆块挤压欧洲陆块的阻挡回退及南美陆块从非洲陆块撕裂后产生的反冲回退,导致非洲在挤压欧洲后有一定程度的反向运动,直布罗陀海峡就是在此间粘性撕裂形成。在东非,陆块运动造成其强度降低,非洲西侧向南的回退撕裂形成非洲裂谷的宏观拉伸裂纹。回退挤压也造成东非高原的形成。

. I3 a9 w$ c9 E: q
1 i; [4 t: A3 x1 f9 x
! G) G1 a3 {# p7 W2 L8 x: U# }- T

在北美洲一侧:

5 B g! R3 R4 G' q$ D4 z& C

1、 受亚洲东南侧陆块向西顺时针旋转撕裂,原先位于亚洲陆块东侧外缘的北美陆块撕裂向东背离旋转;其中西北侧阿拉斯加陆块来源于太平洋北侧的现在的勘察加半岛东缘到阿拉斯加西海岸之间、白令海峡南侧直到中途岛以北的现在太平洋西北侧,阿拉斯加陆块在和亚洲东侧的背离撕裂后,向东北旋转回退,粘性拉伸形成现在的白令海峡、阿拉斯加西侧海岸、阿留申群岛、白令海等当前海陆外观。

% G: F! ]; T, l1 c7 p* s: c

2、 现在的加利福利亚、内华达、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墨西哥所在陆块,来源于中途岛-夏威夷西侧的太平洋上,和亚洲东南侧陆块背离撕裂后,陆块向东运动过程碎裂残留形成现在的中途岛-夏威夷岛岛链。

, K/ U) X7 L* z& D

3、 非洲的顺时针旋转挤压,导致原先位于非洲西北、直布罗陀海峡以西、欧洲西南缘相连的远古北美东南陆块受压撕裂向西运动。和向东运动的北美太平洋一侧陆块碰撞胶结。

( R, h. B" U- P; g* j

4、 原先的北冰洋是不存在的,北美东北侧的“加拿大-格陵兰陆块”来源于现在北冰洋和亚欧陆块北侧相接位置。撞击形成蒙古高原后,陆块内部的动量向北传递,同时受到亚欧陆块北侧向北扭曲的向心挤压,北美东北侧的加拿大-格陵兰陆块从亚洲北部的北冰洋大陆架外围撕裂分离,跨过北极旋转到当前位置。旋转过程中,造成北极群岛的碎裂。格陵兰岛南侧尖端从北极旋转到北极圈附近后,受到欧洲陆块向西北扩张挤压影响,导致冰岛的形成和拉布拉多半岛趋于弯曲收缩和哈德森湾面积的压缩减小。

: Q# I1 G; q) i# H% p& g

5、 拉布拉多半岛挤压导致前期东西向交汇形成的北美南侧陆块受压扭曲,形成北美内陆五大湖、阿巴拉契亚山脉向西南前冲等宏观地貌。

. e( L+ i; k5 c5 o
) r+ C7 k) Q' |' L

在南美陆块部分:

+ G* W' V2 I( e7 @/ p0 T

1、 原先南美西侧陆块主要位于新西兰到汤加一线的外缘,依附于澳洲陆块东侧。受澳洲星体撞击的扩张作用,从澳洲东侧撕裂向东运动,期间新西兰到汤加一线岛屿是南美西侧向西运动过程中滞留撕裂形成;

; ~9 w5 I7 C u1 a$ ~$ V

2、 原先的南美东侧陆块依附于非洲的西南侧。非洲的顺时针旋转,南美东侧陆块也跟随其一起旋转。在非洲和欧洲旋转挤压过程中和非洲惯性撕裂分离,向西运动;

6 V4 M- {- i# U0 {+ z. U

3、 南美东侧陆块和来自地球另一侧太平洋上的南美西侧陆块在当前位置碰撞胶结,形成当前南美地形。

$ @( Y& q5 h- w* _: |6 Y5 q1 g8 I7 x
0 B/ p k0 j# h$ r

至此,形成现在地球的海陆分布。

- A- z& U, ]- L7 F6 x

这是看来在既虚幻又真实的海陆演变规律。说其虚幻是因为上文所所述的海陆演变规律和当前我们认知的基础科学会产生严重冲突;说其真实,是因为全球海陆地形痕迹特征无论从细节还是宏观,有大量真实可靠的逻辑证据支持。

, Y( p& J) ]. _ m+ y/ ^

当前海陆地形中隐含的这次灾难事件是能够得到宏观地形痕迹佐证的,具有自洽的逻辑性,这是也许是改变我们当前地学认知的重要的发现。

: c: J& Q8 n6 K/ r- {( q1 X6 l0 [( M1 Y3 K. S" _% c5 b 2 ?) n% T9 s: y, I) {0 K' k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梦里寻你
活跃在4 小时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