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海洋地质前沿论坛通知 - 海洋地质地貌研究

[复制链接]
海洋地质前沿论坛【2023033】 0 }! u% n% _& M( b: v' ^! D

01川渝火锅,唯辣不破主题: 海岸带生物动力地貌及演变过程4 ?$ K) ]8 R' E1 J0 O7 a

时间:2023年7月27日 上午9:30-12:00

/ c' \9 s' Q& X2 n- t5 \

地点: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楼4楼会议室

% i4 E" W, P% o6 @# u& Z& |* Q- Q! h

主持人:赵美霞 研究员

01 8 }& P: {) z4 D# ~

台风对潮滩动力沉积地貌影响过程及其生态系统的响应

4 i( V2 @. b4 d5 W+ n# G' F+ N( D

9:30-10:20

( @) i$ _. w1 a$ R( i

3 G, k$ ^1 r& |) T% ?+ {

史本伟|教授

3 l2 W5 {1 H3 t
# e: Q2 M& ~. U4 n' a* p" p

华东师范大学

% S# j, K8 H. N6 F2 R

史本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成就主要是通过先进的观测技术和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海岸沉积物侵蚀、搬运、堆积过程与机制,以及其对生态系统(植被/底栖)的影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参与科技部项目和基金委重点项目多项, 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1项, 发表论著50余篇,包括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JGR-Oceans,JGR-Biogeosciences,Journal of hydrology等多篇,Scientific reports的编辑,Frontier in marine science的编委。

% l z% t: j: v) w x

报告摘要

; \9 K3 s3 \+ D7 A3 ]4 z! {, A- s8 U

三角洲潮滩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和巨大的潜在利用价值。然而,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下,三角洲潮滩又表现出脆弱的特点,即容易遭受侵蚀。研究潮滩的微观沉积动力过程和泥沙运动机制及生物作用是认识潮滩冲淤规律进而保护和利用海岸生态系统的关键。本报告从潮滩地貌研究方法入手,归纳总结动力地貌研究有待突破的方面。着重介绍了不同台风影响下动力沉积地貌过程及其对潮滩生态系统的影响过程与机制,这种极端天气影响下的潮滩微观冲淤机制的研究及其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认识, 可为潮滩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02 9 I6 Q/ V2 w3 w+ {3 c0 m

砂泥复合型海滩动力地貌与沉积特征及其演化过程

( `0 A& k: H" o( t; @7 y! w* `% ~

10:20-11:00

% k* X: M! T/ @+ A5 |9 C% X& J- f

赵绍华|研究员

& V& E6 r* j- `% Y
: Y* Q F( B. \; D) K3 z$ b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 c* @) y6 V: _) E" C

赵绍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硕导,主要从事近岸地形地貌和海洋沉积学领域的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等项目6项,同时积极参与近20项海滩生态保护与养护设计工程研究。在海岸动力地貌和海洋沉积学研究领域,对我国东南沿岸砂泥复合型海滩地貌演化、海滩保护修复、沉积物“源-汇”搬运过程及其记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认识,在地学主流SCI学术期刊Geomorphology、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和Marine Geology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制定标准共50余篇(项)。

1 w& A2 {7 y4 z1 z. g

报告摘要

! W: }8 m3 ?* v2 ^9 n( ^ V7 P5 i: V+ T2 Z; }2 ~! o6 }: {

砂泥复合型海滩是我国沿海地区极为常见的一种介于海滩和潮滩的过渡型海滩,具备一定旅游开发潜力,可以缓解我国滨海旅游和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滩资源的强烈需求;但由于其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从而限制了这类海滩的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初步研究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砂泥复合型海滩具有明显的河口型和海湾型,其砂泥转换带迁移趋势显著不同,与台风等极端动力过程、季风降雨以及河流强径流引起的近岸冲蚀作用等有关。同时,揭示了我国东南沿海砂泥复合型海滩沉积物源汇搬运过程及其变化趋势,解析了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物源减少对海滩地貌演变的长期影响及控制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为解决我国沿海地区存在的海滩泥化问题以及泥化海滩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03! K% \7 L9 q- O n. u- Z/ M0 f- G) \5 A

珊瑚礁生态过程对维持岛礁稳定性的贡献

' o) ^6 c! A2 N& d- ]5 I. a' p6 `

11:00-11:40

" [2 e6 @7 q4 H% u7 K

赵美霞|研究员

3 c( i" w" A+ R
& a# e. v. j! c!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1 ?- V$ U% I: i) K' F# j. c

赵美霞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注南海珊瑚岛礁研究,利用广泛的野外调查和环境监测,结合生物鉴定、实验测试、数学建模和工程分析,从多学科交叉角度开展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生态演变与岛礁演化及海岸保护与工程防护等研究。共主持科研项目16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和973子课题各1项;共发表学术论著6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5篇,并负责撰写专著《珊瑚礁科学概论》中的6章节约7万字。现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生态安全专委会委员和中国珊瑚保护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 `- P0 E! I+ f$ s" ?

报告摘要

/ l( Q' l# m9 e% O8 b+ ` * Q( N- b& M. K& |4 K- i

珊瑚礁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特色生态系统和典型生物海岸类型,珊瑚礁的生态安全与岛礁稳定既是当前国际科研热点,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最重要的框架生物,演变动态直接关乎整个珊瑚礁的生态健康及岛礁的地质稳定。本报告通过解析岛礁生物动力地貌过程,并结合案例研究,揭示造礁石珊瑚群落结构及其演变过程在对维持岛礁稳定性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 G/ F) [2 E" O

讨论

: A% c% }1 I: S' k

时间:11:40-12:00

# s0 N) n1 D/ C0 \

热带生物海岸的动力地貌过程与机制研讨

0 E! Y0 U7 F. V' T$ E0 c 微信号:CAS-OMG网址:www.omg.scsio.ac.cn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N; T0 b9 r. _1 ~: f u1 O8 P- P2 y. v1 {4 C9 M ' Q- h) G4 W' A' @, W& I U# e5 l. m: n8 j: o * ^) t! T. {) p1 M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袁爱忠
活跃在2025-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