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在福建泉州出土了一艘宋代沉船,船上共有13个船舱,舱与舱之间用厚木板隔断,并用桐油灰泥密缝隙。稍后也是在泉州出土的另一艘宋代沉船上,也同样有水密隔舱的结构。这是我国水密隔舱的实物证据。而早在晋代,卢循制造了一种名叫“八槽舰”的船,是一种将船分为八个水密隔舱的船,被认为是最早记载下来的有水密隔舱的船。水密隔舱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与适航力。首先,被分隔成若干舱的船舶在航行中万一破损一两处,由于船舶已被分隔成若干个舱,一两个破损进水的船舱不致于导致全船进水而沉没。只要对破损进水的舱进行修复与堵漏就可使船只继续航行;其次,船舶的功能主要是运载货物,在有水密隔舱的船舶上,货物可以分舱储放,便于装卸与管理。而且在海损事故发生时,也可以尽量减少损失;第三,由于船舶被隔舱板层层隔断,无疑使船的横向强度得到很大的加强,船的整体抗沉能力也因而得到提高。如此优越的造船工艺建造出来的海船,是明代以前我国的船只能够开辟许许多多通向印度洋,远达非洲大陆的航线及郑和万人大航海的技术保证。元代的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曾经详细地描述过我国船舶具有独特的水密隔舱建造工艺,并对它的航海中的诸多益处大加赞扬。但是西方造船界似乎对此没有引起重视。直到18世纪末期,美国和英国的造船家们才开始引进我国船舶的水密隔舱建造技术,世界造船业才开始普遍采用了水密隔舱的建造工艺。水密隔舱的发明在航海史上并不亚于指南针和船尾舵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又一贡献。) @% F8 Z& S* d, w( y& D* i, `
' H4 C, l- o* h # H( ~5 N5 ^& k1 {; W: [) y8 X
2004年7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