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洲
) t$ E8 C# x# g, E0 p4 |% B* O; ]' A, Z0 W' W5 t# a( M
最近,两则有关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购入油气资源区块的消息,引起了媒体和专家的关注。倒不是因为这两个区块占有的资源量很大,而是其涉及到海上石油资源区块。这意味着,国内以前仅仅由中海油独家开采的诲上石油区域,现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也可同时进入。9 @0 N. a/ _+ @! c
2 _4 S9 Z, j! W! s$ J3 Y4 Q, u5 o, s
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将逐鹿海上+ D4 C9 d$ H# C/ G' p
" u$ a, ?% A" D$ @0 V% G, m7 G 4月17日,中国石化和巴西石油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石化将承包巴西境内卡塞内天然气长输管道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巴西石油公司是世界上三大拥有深水油田生产开采技术的公司之一。据悉,中国石油在印尼成功买入的位于巴布亚省的MANOKARI区块,也属于陆上/海上区块。可见,两大巨头“下海”的速度正在加快。
% W( w# R8 O2 s4 u$ ~( j
. J" k- O" X* g' j( u 早在2004年,中国石化和巴西石油公司就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后不久,巴西石油公司首席代表卡斯迪里奥明确表示:“我们(和中国石化)将在南海合作开采原油。”& j& P; E1 Z4 t5 Z, C4 x
& F2 p3 t+ Q" ? 此次,中国石化与巴西石油公司,再次为修建天然气管道签约,自然引起了大家对于“南海合作”事项的联想。不管“南海合作”是否会如期进行,至少对中国石化而言,下海只是迟早的事情。所以说,今年的4月17日,在里约热内卢签署的协议战略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
Z4 g) g( D8 O$ }6 D: l- p& C1 Z( ?$ g( {# G$ |/ ~) y9 {
虽然“下海”的时间晚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下海”采油的区块似乎已经选定了。和中国石化一样,中国石油缺乏的是深海作业的经验,如果印尼MANOKWARI区块能够得到成功开发,中国石油海外海上作业经验,将翻开中国历史上“下海”采油崭新的一页。
0 u) a* h4 I8 `" Y* R( p$ y, V( F
不过,面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挑战”,在海洋浸淫了20多年的中海油有压力是肯定的。但它有足够的理由不必过于担心。无论在技术还是在人力方面,中海油的拥有量均大大超过他的两个“对手”。. d, w4 Q ^( C! \
" {$ i, l. u7 z+ V0 ]0 z8 @% f
深海勘探不仅仅为了经济利益
! z8 `9 ~( y' _
2 [7 t) a; g& q7 Q2 k/ ]" [ 对一个国家而言,实现能源安全的最可靠保证,就是拥有自己的能源产地。随着陆上资源的急剧减少,以及人类开发海底能力的不断增强,各国开始将能源开发的目光转向海洋。在此情况下,国内石油企业加入到海上开采的大军中,所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多的应该是能源战略意义。
$ O7 r2 V7 c) T$ e
# r9 }/ w2 K/ N) `8 W: Y 在世界范围内,深海油气勘探的步伐非常迅速。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BP、埃克森美孚、壳牌、巴西等10个大公司拥有73%的深水储量。在此背景下,我国必须突破近海的局限,并大踏步地进入世界海洋石油市场。
R) r. d) p# Y: O8 D; t+ y
4 @+ K, `; f9 n& ~) A 在我国的深水水域中,只有南海有较好的油气远景。并且,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周边国家都在南海开采石油,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年采石油量超过5000万吨,早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开发热”。而我国,在南沙海域的开发,则基本是一片空白,这让中国人感到遗憾和内疚。
) R% z& Q- q! k: X9 {
9 z& e) `3 [' p$ O) _. C 2004年,国务院已下令原油勘探“内部相互开放”,中国石油已经获得了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勘探及开采南海石油天然气的许可证,打破了海上石油的勘探开发权由中海油独家所有的现状。从这一信息中我们可否判断:国务院也希望国内石油公司,在相互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海上开采经验和技术。' w. w0 X' G( T5 y. p
4 X% }: g9 Q6 \/ u1 J: @! H( y
资金和技术是我国海上石油开采的软肋
' L# Z Y" h1 J( n) J% f$ ^
7 A: G. `+ P. B) R2 x3 }2 y! ? 相比陆上,海上石油开采更是“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陆上每钻井一米耗资约1万元人民币,而海上钢结构平台,每平方米造价就高达两万美元。建设一个中型的海上油田,投资将在3亿到6亿美元,一个大型油田总投资将高达20亿至30亿美元。这也是海上石油开采,令人望而却步的原因。( x" Y/ f# R' Y3 G& k" W
T* v! {! I. t 除去资金成本高昂外,技术应该是当前国内石油公司最缺乏的。中海油在这一行业里做了20多年光景,通过自营和合作各种方式,但掌握的技术也很有限。目前我国深海油气开发,仅能在300米水深之内进行,而国外已达万米以上。$ V8 o6 d* b6 t3 ?% o
+ h( i; c, H$ F L6 _4 d r 事实上,在去年中海油欲收购优尼科时,就有业内专家指出,中海油之所以斥巨资也要收购,其目的除了优尼科的资产和储量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优尼科拥有强大的深海开采技术,如果收购成功,可以助中海油进入深海领域采油。: x1 c! [2 O0 J/ Q0 `
# d8 m: u0 v5 G2 k% ^6 R 不过,虽然前期投入要求资金流量大,但作为回报,深海所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相对比较高,以单位储量发现来核算成本并不算高。目前国际上深海勘探开发,普遍利用先进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进行合作勘探开发。
- [2 S9 g2 g4 W7 Q; k& j
& @# a$ C8 K7 q$ h) S J 20多年来,中海油与外国石油公司,在近海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飞跃,但深水勘探钻井和开采技术,还远远没有得到突破。+ Y5 P y. c7 p: o h, X0 J- e
5 Q0 |8 U. {+ R0 e6 J5 o 在这里,我们设想,如果政府在协调、组织深海石油勘探开采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石油公司向深海海域进军,例如可以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必要时可以设立相应的海外深海油气资源风险基金,以降低企业深海海域勘探开发的风险等,必定会助我国海上采油早出成果。
: ]' l" P7 n4 Y) {
9 _% P9 o& L9 W, L1 _ 眼下,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双双和国外公司合作,他们的“下海”,让我们对于突破深海技术有了更多的期待。相信此举会给中国的能源战略、能源合作、能源外交等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
" c2 X# E% |7 V$ W+ ?" h
, A# J1 B/ b: [
& X [; ~! Z; z* s) u8 T2006年5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