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中国航天拓荒者、海洋卫星系列的主要创立者

[复制链接]

8e4b9fc0a2a9f89a4f3341043664c713.png


+ Q( m1 n+ W: t' P) f0 J5 ?. |

王希季

他是中国第一枚

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设计者

他是中国第一颗

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中国18种探空火箭中

有12种是他担任型号负责人研制出来的

他是海洋卫星系列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主持完成了海洋一号卫星总体方案


+ I9 u) J9 W, F+ M9 X7 B* A: J* ^6 Y6 D, S) s' U9 E

“终身奉献海洋”

dd2030c6ba3049b03bae5076b131b0b0.jpeg

" Y5 d" e; t4 N) o: V& @+ |5 p- 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6年12月13日,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关于授予刘光鼎等29位资深院士“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的决定》,并为获奖者颁发纪念奖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王希季获此殊荣。王希季提出并主持研制了两颗返回式国土卫星,应用于我国海岸线变迁、海洋环境污染、海港淤泥监测以及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对开发国土资源意义重大。

他是海洋卫星系列的主要创立者之一,卫星公用平台思想倡导者,集同工作设计方法提出者。主持完成了海洋一号卫星总体方案,为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在海岛监测、海岸线管理、海洋环境监测等海洋应用方面奠定了基础。


3 {" h* E$ N- Z9 k

就是想工业报国


9 U. h8 Z& \$ }4 C: @

王希季1921年出生在云南

一个富有的白族家庭


5 B: m" m) i/ x/ h2 x8 }7 n1 |9 a/ k% t/ m4 u

然而

他十岁那年

1931年长江水灾

父亲经营的货物全部在武汉泡了汤

一夜之间血本无归

小小年纪

他品尝到了“家道中落”的味道

他也从此奋发读书


/ C$ Q7 t' U7 i( W) A/ j  S0 a
- Z) L3 w' k: a

17岁时

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这一年

跟王希季一同考入西南联大的

还有杨振宁和许渊冲

; c2 ~/ Y9 n4 Y/ [  m% O

3 X2 v. `/ ^( L& X& b! S8 j4 {9 T

7651159323008274c6da572ca2b81a7d.jpeg


* _6 [  Z/ H( L6 c6 f4 I9 Y4 D* N$ i" }- e. V$ Y- B1 j- T

为什么选择机械专业

王希季表示

原因很简单

“那个时候,

就是想工业报国。”

怀着这样的信念

王希季来到了昆明

2 o/ N8 O2 j% {, G

* V& V: u7 ]/ d% ]9 _

a6f8497335d71a917e6af5a810d3e25f.png

王希季在西南联大的学籍卡

7 X3 [1 W% V$ w

/ T0 b( h2 j5 u) X3 A

到了这他才发现

原本以为大学怎么也要比中学条件好

没想到远远不如中学

教室的窗是用竹纸糊住的

顶由一块块铁板拼接而成

一到下雨天

雨打在铁板上

叮叮咚咚响成一片

9 L0 }) h* w9 ?# U( e
1 k4 [- E) M7 O1 f2 T7 V8 R

1940年

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

飞机对昆明进行狂轰滥炸

西南联大更是重点被炸的对象


: k, t3 A1 Y" `4 i% |9 Q' w& I
% S- ~" U- {( C

中华之大

已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年轻的王希季

亲眼目睹国土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悲愤交加的他立志成为“人杰”

0 B- L2 [# v1 O4 d# t! L

2d82f78d53f98a1cab03996dbfdb8986.jpeg


  y  m* G) j! \+ \4 X, _* n( F

1942年

王希季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

面对国家需要

他暂时搁置了当电力工程师的梦想

选择到兵工厂工作

直到1948年

他告别未婚妻

只身一人赴美国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


4 n5 ~% o! s5 }. p; O

9bdbafc9b399bba380811fab706de66f.jpeg


' I+ H# b7 X# K

1948年,王希季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宿舍

# t6 ~0 X0 y1 {( x/ v# A4 F
, L/ P! _* ]0 ~4 A' f

两年后

王希季顺利拿到了

动力专业和燃料专业的硕士学位

是继续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还是回国呢?


1 e% z2 H7 Y/ `7 x* ?) A0 H
6 E: Q4 G+ x7 M/ z1 z: T2 g0 h

《纽约时报》上刊登的两张照片

让他万分震撼:

一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张是解放军为不扰民

露宿上海街头

$ F4 w, W) U5 R1 i% _, Z

2 {& i8 G' }9 F! P

1d976d1ffa5036c3c7bb4b6f211d498f.jpeg

上海解放后,解放军露宿上海街头


7 _7 _; [- x$ k4 ?- v# T' m  f
$ p1 e. W0 ]+ p8 E6 e2 ?

王希季难掩激动之情

28岁的他

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抉择

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回到祖国


; d0 Y6 p0 w" k# x7 T) _

回国

送人造卫星上天

) D% |) V1 a0 z# f3 e- b" c

1950年

王希季回到了令他魂牵梦绕的祖国

. l5 z' P0 _/ G# V* k  Y
( v' j3 O( D0 [. I

fe08dec724bcd96cd658a6d2d7eaa67b.jpeg

1950年,王希季回国途中,在“克里弗兰总统号”邮轮上

) P" T6 x8 X0 k: N" n

8 l: o) T9 H+ b$ [

回国之后

王希季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

1958年11月

他突然接到通知:

到保密单位——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

! b9 Q& T1 S  J3 b

767dd935513260c91a6469101ac1d378.png

% P8 U7 V3 F4 q9 a' r8 f8 G( m/ a

当时

王希季已经是

热电厂发电领域的专家

自己的科研项目即将出成果


% n7 |! A5 g1 U/ o; x0 {# q  F' D  A/ a7 G2 k4 T9 N0 }. q! q5 {

尽管面对这未知领域

尽管要放下手中已经取得的成绩

王希季仍是毫不犹豫地

选择了服从分配

  D% s, s/ w& e# \8 \( M, h- W0 [
# k8 Z, y0 c+ S& ^& I; u

报到之后他才被告知

自己即将从事的保密任务

是为新中国研制运载火箭

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

只有37岁的他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

负责火箭和卫星的总体设计

) F' ]* R6 Z. R( M

, V& \6 D- |+ a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新中国“一穷二白”

在国际上又被西方国家孤立和封锁

没有火箭方面的专业知识

没有技术资料

没有国际援助

王希季带领的是一批缺乏技术背景

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年轻人

艰难可想而知


& P1 x. M. j) `5 O# q: ?
, X  u( g  n6 ^( g- }0 k  \2 O

缺乏技术

他晚上找资料自己先学

白天给年轻人讲课

没有电子计算机

他就带着团队用计算尺、手摇计算器

甚至干脆拨算盘珠子

3 @. a! T) g3 ]' A

9a1e9bcbb9268896b7f40a44205ccc35.gif

9 W  Q9 O! ^2 S

研制条件简陋

他们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控制火箭头体分离的定时装置

是用一个7元的闹钟改装的

火箭点火装置是用手电筒的灯丝

裹上硝化棉制成的

没有吊车

就用辘轳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

没有燃料加压设备

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加压

没有自动的遥测定向天线

靠几个人用手转动天线跟踪火箭

没有固定掩体

王希季甚至要站在麻袋后面指挥发射


$ ]/ q0 _! y) w( I; B; Z5 m4 P; q

891b631c8cb1dcc1f472932484d7a1d8.gif


7 W* U9 Q8 b. O- X( u8 ~2 v- G

1960年2月19日

王希季和他的团队

在上海郊区的一处稻田里

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

“T-7M”


/ Y" n! M6 K4 z; D/ P7 }
+ f' z/ W" r: s

虽然它的飞行高度只有短短的8公里

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标志着中国奔向太空的征程

迈出关键的一步


6 f3 e" e: b# |7 D* N; q3 @& c  N; I

f09643d31ab1bc57e8e65a58cfe2631b.jpeg

1960年4月29日,T-7M探空火箭发射和回收成功后,王希季(第二排左八)与钱学森(第二排左九)等在火箭发射架前合影


9 k2 j7 c- N) w5 d( s. ]" A: F8 w* r$ q4 a$ k/ g' d$ ^9 |

首飞成功四个月后

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参观时

激动地说:

“8公里也了不起!

我们就要这样

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下去!

搞它个天翻地覆!”

5 N, i2 e0 M8 x; k& p% ?

58f75687200b6213b599b257e4754954.jpeg

+ }1 N8 Y  S$ `8 Z7 i1 }0 L/ c( ]% I" z

毛主席视察探空火箭

6 K. |; g4 g' R& v
- o1 G  Z1 E. q% g6 [, I/ W

小小的一枚探空火箭

8千米的射高

也许就是中国航天“长征”的起点

在之后的几年里

在王希季的带领下

中国的一系列探空火箭陆续研制成功

……

% \) N; Q2 T% v# @& y- }

深藏功与名

0 n2 N# j5 J0 C/ U- Y2 j6 M: q

从探空火箭到“长征一号”

王希季用了近十年的时间

硬是把自己从一个火电专家

变成运载火箭专家

眼看到了收获胜利的时刻

王希季却要离开火箭事业

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接受全新的挑战


& c& U# w! C) c8 q% v8 A: ^* i9 t

1b1f5ccc91bd055f518a99c72f56d9b0.jpeg

" g1 Q# U* w$ n, X

国家对王希季有了新的安排:

将“长征一号”总体任务

移交给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担任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设计师


5 [6 e7 }! ^8 z- b$ J4 e4 L" \- n# E2 L
5 a, ^8 Q, q& |

1970年4月24日21时34分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在“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巨大轰鸣中

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

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 C  L6 ~( l# z! M+ J+ G% Z; X

14ad5bedbd28b4605b0e83602b8e692d.gif

6 {5 e3 Y) ]/ w* b. {

然而

王希季错过了在发射基地

主持发射的光荣时刻

此刻他正埋头于一项新的难题:

就连美国也一连失败了12次的

返回式卫星


5 [% M8 Y1 M4 Q: g, {7 q0 Y' t/ {  x' u$ }4 }0 a7 P7 {4 |4 ^

1975年11月26日

在“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五年后

中国自主研发的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尖兵一号”穿云破雾

顺利升空


* s# m9 O4 k& k- m+ T- w

de9a4bcf3141762e2078b3ff8c5807cc.gif

: d$ b: T8 R% `* X; z. B5 j3 f+ X% {

当人们都沉浸在

卫星发射成功的喜悦中时

王希季却提着行李赶到了卫星测控中心

他要等待那颗卫星返回地面

发射试验才可以宣告成功


) Q6 y3 \# G" h6 r- c# b: Z* ~4 z& q7 `) P# q

三天以后

当天空中出现那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

王希季已经是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

* P2 p9 U7 j) `9 b9 f

c58647f453c2e3f16f18f271815e95c7.jpeg


, z$ ]) m% p$ u+ C) y6 r; ]

1975年,我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成功回收


$ R/ l; t' y! B" g! w' B0 I' u0 Y9 S& m2 s6 V3 V

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

航天光学遥感技术的国家

4 ^- Z5 P" D4 C5 ^% v/ A" j

* N2 O; R# ^6 G

在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先后成功发射8颗返回式卫星

其中有6颗是王希季负责研制的

' d9 c1 o  C, B! A) }
0 h4 x( R4 C; R6 t

a3b7a42fbd3f3c84c5eeb89fb8f67c9b.jpeg

上世纪90年代,王希季在卫星总装现场

3 t6 \& I0 m0 F: }, ^* r5 Z" B$ o

( n. q6 \' j. f( T1 x, L

正是因为王希季又一次的

为国家需要“转行”

正是因为他深藏功与名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长征一号”和“东方红一号”的主要研制名单中

都没出现过他的名字……


& p2 d( b8 d6 l/ I- U5 W
; n, T) z& c1 d# V

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表彰大会

当已经78岁的他站在人民大会堂

人们才知道

这个不起眼的白发老人

为中国航天所做的奠基性贡献


) b3 l+ Y. w% }+ U5 g: k. p5 ]7 x8 P) _4 M( _5 C. `

“祖国没有忘记我!”

已经78岁的王老突然红了眼圈

他不止一次地说:

我没想到,

我真的没想到……


5 J% V: {! z9 X1 h
" V5 j4 w5 r9 _7 j

80多岁之后

王希季提出“天疆”的概念

认为太空是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

他不顾自己的身体

不辞辛苦地东奔西走

尽力阐述航天技术

对我国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的深远意义

7 `7 M, \- D. v2 o

4 p% t; F* ]4 O4 i# H

3b247ee0235893d7bfd447b3d2b0e41b.jpeg

2013年11月5日,92岁的王希季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咨询评估会上发言


! r. _, X$ C0 T* P$ f+ i8 [. ~4 D9 R* T# n. d  f3 x2 l! ?1 L

90多岁时

他依然活跃在办公室

仍然不知疲倦地

为中国航天发展思考、研究

为中国航天发展献计献策

满头白发的他

手边总是拿着一个小本子

那上面记录着

密密麻麻的科研数据

……


0 D6 z2 \3 V! ^* ^) t; B( r
" I+ e3 V+ I. x4 v/ {* j/ `

世纪报国路,笑看云起时!

中国,有您,幸甚!

中国人,有您,幸甚!


, |2 L' }: l+ P3 R, P6 D+ C. H

END

来源:中国海洋档案馆;CCTV国家记忆


9 V( k: k' Z1 h' b8 t0 ~7 X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leejiafu
活跃在5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