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8月16日消息,生态环境科技运营商正和生态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为正和生态,股票代码为605069。此次IPO发行价为15.13元/股,开盘上涨44.02%。
' O( k8 v; g! o+ |( J- c( q* Y t z n$ y/ I3 f
5 C/ M' N4 z1 z. [ u
' f7 i! K2 ?, p3 W6 J N& F
7 e0 W, F* _+ \
: I: r/ s; E+ O- }6 n$ j1 m5 o这是一个60后女创业者的故事。作为故事的主角,正和生态董事长、总裁张熠君创业前在秦皇岛电视台做了十年新闻记者。1997年,她在下海创业的浪潮中,敏锐地抓住了社会的需求,创办了正和生态,扎根在生态环保这个事业中。一条受污严重的河流、一片生态受损的湿地,乃至一块城市不愿使用的工业废地……渐渐撑起了张熠君的生态环保版图。
. p, ]9 A" U& R* I. @- g; W
2 U8 x4 Q9 e; [, D6 m7 t$ R* l! g! [
1 Z" ?" H) i' r“24年过去了,我们在中国很多城市都留下了印记。一路上,我们像登山一样一步一个台阶,而上市只是长途跋涉过程中的补给站。未来,我们依旧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向更高远的目标攀登,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更多价值。”站在新的起点,张熠君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 Z1 k9 z5 f6 R$ a$ ~( T+ d! G- s+ w- ?/ Q$ y
! H' X$ C; U5 W4 R1 w- i60后女记者创业:
& i, z: ?2 ]0 d$ u t$ q! w用了24年,做出一家上市公司. k4 f6 u9 K- B/ x1 q* ]
- c t! E1 n# T% [- j2 i* g* j3 k9 `* ]+ y+ y
创新精神和谨慎的思考,开启了这位 60 后女记者的创业之路。- K; d! W4 }0 o5 o* V2 ^6 Z9 n
2 j$ n' X/ L8 a6 {4 j* y2 V
8 `- _& X5 e. k0 d& C4 c1 M! _' ~+ O
9 d/ b9 _- m" J$ P. }$ {; \+ `' W. J1 H0 _, \! V9 R
. ~2 x0 H6 H, ?2 T& b8 w在创立正和生态之前,1963 年出生的张熠君在新闻行业扎根了近十年。曾在河北省秦皇岛电视台做记者的她,常常深入一线做采访,了解民众最真实的需求。同事们评价她:政策敏锐度高、追求本质、能吃苦、有韧性、创意多。正是这些品质,成就了她今后的事业。
! }% m% U: I. W- K- D {5 W8 C' K
) t6 a: @2 \/ z. D1997年,她在河北秦皇岛市正式创办了通达万盛装饰有限公司,即正和生态的前身。当年,张熠君凭借着一个个别具一格的设计创意,拿下了几个小的装修项目,小有成效。但由于起步晚,成本竞争优势不明显。1999年,张熠君出国考察,国外的花园城市深深吸引了她,而此时国内也刚刚开始注重城市风景园林建设,秦皇岛市仅有3家风景园林注册企业,市场空间广阔。张熠君毅然决然地带领着公司进军风景园林行业。/ ?' k! l5 y, z( _6 j
% u- T& R- T# a [: k; q5 T; U6 \2 l6 o. C
张熠君回忆,从刚进入这一行业起,自己便静下心来梳理了整个行业的产业特点。“设计-工程-苗木,便是风景园林行业的完整产业链。当时很多公司都是从工程入手,我的优势在于创新创意,从设计入手,做设计施工一体化,很快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以技术驱动市场,为客户带来满意的交付。”1 N* ]' j6 V4 Z
3 m# o8 N: i% J4 N7 p
- P" ^" V: K9 m5 L7 p从辽宁葫芦岛到河北秦皇岛,张熠君先从一个个小项目做起,渐渐打开了知名度。2003年,正和生态先后承接了北京体育大学校园改造、北戴河奥林匹克公园、北京怀柔世妇会公园等大型工程。到2008年,张熠君将正和生态做成了河北省风景园林行业龙头企业。: a3 S% d7 C- U
9 a8 v0 [' C/ v+ _# {) F9 {
9 G/ R. A3 V0 ]! w' T: U. K( B( u同一年,张熠君在唐山南湖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市场机遇。唐山南湖是采煤沉降区,地表凹凸不平、水洼遍布,而唐山大地震的破坏又加剧了沉降地的塌陷。看到这样的生态环境,张熠君团队清楚知道,只是做好唐山南湖岸上的园林绿化工程,根本无法解决南湖水质问题,只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才能达到水清岸绿的效果。7 d5 A: ~! |" Y
( X! ?* {6 A0 k0 D
* T! _$ z7 y' A; S& O+ U
受到触动后,正和生态于2009年率先提出“滨水战略”,提出TRDC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经营模式。为了引进科研人才,正和生态2010年迁至北京,并明确“水环境治理”的战略定位。从那时起,正和生态从风景园林企业蜕变成生态环保企业。2011年底,股份制公司成立,为登陆资本市场做准备。
$ d# j- z7 s, O+ n8 U# h1 W/ \+ |3 L y5 o0 K9 k4 h( ?
8 s, f! w. q% n+ x在2014年左右,生态环保领域相继出现了几家上市公司,很多投资机构开始关注这一领域。更有不少国内顶级VC/PE,向正和生态抛出了橄榄枝。但张熠君明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是一场久久为功的硬仗,正和生态要沉下心来、苦练内功。多次讨论过后,她与公司高管一致决定:婉拒风险资本进入。! z% f$ N, }8 |- U" P* E0 [, b
6 M h: j- r. ?- ?! M
7 j+ X: @1 |/ A; @/ s1 o' B此后三年,正和生态的技术体系和人员结构日臻完善。2017年12月,正和生态引入5家投资者,为全国市场布局做好了技术和资金的双重准备。2018年上半年,金融环境发生变化,上市的生态环保民营企业出现资金紧张问题,融资纷纷受阻,业务发展急速下降。而正和生态逆势而上,2018年7月开始布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上海和深圳成立分公司和设计分院,形成了企业自己“理念-举措-实现途径-技术体系-数据”的科学方法,统筹运用“景观-建筑-能源-垃圾-水-交通-城市功能-智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完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标杆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中高层项目经理团队。专业的设计建设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能力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6 C" i: Z$ f4 H4 s0 s M
8 g$ v) W7 v+ t6 d7 J- C
- b" }: z! Q5 k8 Z; x3 j; z' F# A" f& I. T: g: L6 O
: J* M+ e' H$ k* H: F' O* S8 y g6 \2 ^- K8 v9 \; e
2019年6月20日,正和生态进军上交所主板,2020年11月19日,证监会发审委过会通过。历经24年,张熠君和正和生态走到了主板上市的舞台上。
" j) x+ K* W0 t. c R/ z, s. H& D$ h% I4 U s
2 m# O" q- E4 l1 l7 @2 S% y
从风景园林到生态环境科技运营商,
. G0 T& p: L9 L+ \. M% }正和生态如何实现战略升级?$ ]# ?' \4 D' \! p
/ [" z* L( ~# V0 ~# p7 d
, p2 M4 {$ Q( L# N3 l
资料显示,自1997年成立以来,正和生态不断进行业务转型和战略升级,从一家风景园林企业已经成长为一家生态环境科技运营商。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和设计规划服务两大类,工程施工业务又分为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生态景观建设四大业务类型,而前三者均属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模式下的生态系统构建业务。2 o G6 e$ f6 f3 U+ r4 r0 j5 j3 b
" j0 Q: Y6 O; q/ p1 U4 a) `
% M3 f" J: b6 R* |+ m8 ~或许很多人搞不懂“生态系统构建”的概念,但一定对大理洱海的美景有所耳闻。早在几年前,云南大理井喷式的旅游发展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使得洱海污染日趋严重,蓝藻爆发,洱海水质已经处于富营养化初期的“拐点”。
0 ]* U$ @1 z5 G6 \' K& G* j+ R" @/ X' s* U& [5 z, P0 P
3 q5 @7 b( L8 ]基于这种背景,大理州开启了洱海抢救模式。2019年,正和生态协同联合体设计单位中标洱海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勘察与设计项目。与其他项目不同,他们并没有采用常规的“景观工程”手法,“大改造”去建设一个“带状公园”,而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重建洱海缓冲带的净化、栖息地等生态功能,建立一条人与湖的界线,通过物理隔离,来给洱海透透气。如今,波光粼粼的湖面,明显增多的各种水鸟,成片成片的“海菜花”……便是大理洱海最真实的景象。5 y4 v& u2 y! h( k c. R( P
7 ^: m4 w* e, a$ D0 O" |' R
3 ^% _2 r" r/ l, S人为活动干预下,受损的生态功能,通过修复生境、恢复植被、重组生物多样性等过程,恢复到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的活动,这一过程便是“生态系统构建”。以此,正和生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用自然的生态工法解决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并以三大流域、四大海域为根据地,拿下了一个个大型项目,如雄安白洋淀生态保护项目、河北省2021第五届园林博览会生态修复项目、广州南沙灵山岛尖生态修复、东海莆田蓝色海湾生态环境治理等。- H0 x g' p% @. l
' M' u* j+ ?3 c, Z
, l! x" T1 F) x% Q- \5 R( K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1亿元、10.2亿元和10.6亿元;净利润方面,2018年-2020年分别是1.4亿元、0.9亿元、1.1亿元。
7 y: Z' @. l3 L1 [# ^8 T I/ U3 [0 r2 r3 `6 O+ S0 v
: H$ K3 _( t& r
! z+ e" J7 o4 T) Q
6 i' J. i6 n/ N9 ]4 W' H4 s: m
0 z0 W3 n! W/ N5 K5 a. [" p2018年和2019年,生态环保行业的多数企业都面临着回款及流动性问题。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在2019年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为此,正和生态提出针对性措施,包括审慎承接PPP业务,围绕三大国家战略区域进行重点业务布局,项目筛选优先在经济状况较好、政府信誉较高、且回款有保障的大型项目,加强结算的及时性和对项目回款持续节点跟踪等,以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到了2020年,公司业绩情况有所回升。
5 `( n+ h/ N1 f7 X8 |7 J
( a2 I! l4 i" @2 \! z- F# X; S( s8 ]# o% y" X9 C
从2019年开始,公司管理层就不断对现有业务进行系统深度思考,更是引进了包括IBM和德勤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咨询公司,与公司一起进行战略和管理提升,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进行有序延伸和规模化扩张,已逐渐确定了以规划设计为统筹、智慧科技和产业运营为支撑的生态环境发展新战略,并将在未来3-5年内不断进行战略和管理的提升,这在本次正和生态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中都有所体现。
3 h$ m: y; f4 k) ^0 ]' N
3 w+ k) I# B4 P+ @6 G) x
3 ^4 T; z2 {* w) s据了解,正和生态在智慧科技已经有了长期的实践与积累,是致力于链接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科技体验的数字先行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物联网多维感知、大数据赋能、信息化互动、云平台精细管理等手段,以更好地赋能生态环境,实现智慧化。此外,产业运营业务涵盖了自然主题教育、文化艺术、休闲度假、体育运动等多种主题类型。
4 t9 O+ x1 ~5 o" K3 o
) ^6 Z3 x8 |* F+ Z
& [! }0 |' I1 L# N“前24年,我们更多关注生态价值。”上市后张熠君更关注生态价值如何转化为经济价值,“现在我们也进入了这项事业的新起点,运用科技手段和产业运营的方式,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谐共生。”- R# p9 \$ i, c" m+ |% v a' `
! w$ C' ? F$ d/ b
' T# x1 c( O6 y“双碳”政策催生了新赛道$ g& S' s: c* U! q6 [" f, l% C2 d
VC/PE正在赶来, U# i" M3 i" r: n) l/ X# K1 [# M
- N* U1 F* ~9 b! j- L( o
& n1 h3 b: O1 e( v绿色、环保将催生出一个万亿级市场。
) A u( e- C4 m" f( K: s$ m8 f0 E g% i
$ o) L' O% G$ v1 i3 g7 x: ~* m今年,“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门词汇后,曾经鲜少受到关注的生态环保行业也成为了人头攒动的创业高地。部分非行业内的企业看到机会后,纷纷进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领域,加剧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行业的竞争格局。3 i8 V' B9 J$ B7 q' O Q4 N
" T7 e2 C" z7 o. S) r4 R* S
, ^6 E4 ~& k; H; [- r9 ~0 i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很大,但行业壁垒很高,缺乏综合方面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张熠君提醒道,“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央企国企仍是主力军,作为民企,更要坚持从长期角度出发,把长期投资和短期现金流有机结合。如果在机遇来时,企业过于追求规模,而不在技术创新、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很难保证可持续发展。公司正在与IBM一起谋划‘正和生态中长期发展目标’,不断积累和运用技术和人才优势,助推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 G/ |' a( u9 e3 O: P6 B8 R5 }0 t/ Z7 ^% L( H% V
" Z% p1 W T! C/ W不过,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空间广阔。《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0)》预测,2020年环保产业发展规模在1.6万亿元-2.0万亿元之间,2021年环保产业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元。5 H: r* n$ x: t0 b* r; l
1 m1 l3 d2 ]& C( ^& }: Z7 `( e
7 s* _+ T J4 D! _8 ~3 x
北京某家环保公司高管告诉投资界:“双碳政策的确为生态环保行业的设计与建设带来巨大市场机会。现在,各地政府早已紧锣密鼓地推动双碳工作,过去可做可不做的城市废弃地开始被重视起来,这也为这个行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E( e- g( K, T5 D6 T2 N
) `: L \ z+ u! p2 l# H; w+ L
4 A. ?$ x# V0 P
更重要的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概念催生了新兴赛道,碳监测赛道便是其中之一。“国家想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看得见、看得清的数据作为支撑。在城市碳源监管过程中,我国政府围绕着碳排总量、碳排强度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与计量监测工作,然而在碳汇计量监测方面还存在着评估方法不统一、监测不够精准等问题。同时,植树造林等生态系统体系的建设,到底为社会增加了怎样的碳汇能力与生态效益?这也需要科学的计量与监测。”一位专注环保行业的创业者表示。
8 F& Q) P7 H, i0 `9 v+ J$ Y% o8 d% N( ~ M" O
$ L, M- y0 {$ z4 n7 s" K/ ^ Z9 z, P
另外,如何帮助政府将绿色资产变现、如何进行碳汇监测、如何将个人低碳行为与碳排放配额结合起来……这些痛点均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不久前,KKR投资集团执行董事、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在一场演讲中分享道:“碳排放交易和碳税促进了绿色转型,价格信号成为实施转型的主要抓手。从中长期来看,碳价会逐渐上升,到2030年碳定价大约达到100欧元/吨。碳中和能带动百万亿人民币级别的投资空间,涵盖31个主题投资机会。”, H; L3 |0 e+ I1 ~# p2 N8 S- V
( T* t/ l/ n: H2 t3 N# W- A' N
, s, z/ D% _/ d( d# E毋庸置疑,碳中和、碳达峰带动了一个价值万亿的大生意,但实现“双碳”目标是人类一场绵延百年的持久战。无论是创业者、投资人乃至普普通通的人们,都有机会加入到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历史事业中来。' ~- v5 i( T& Q3 c% h5 J0 r
1 s6 j3 ]3 \: z8 M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S I$ n/ R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