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人物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建言江苏沿海发展:挺起绿色智能海洋装备“脊梁骨”

[复制链接]
不久前,江苏召开全省沿海发展座谈会,省委书记娄勤俭说,要把目光从陆地投向海洋、思路从浅海挺进深海,热情拥抱海洋,善于经略海洋,向辽阔的海洋要效益和生产力。
9 w" F2 Q& F- J  B5 Y" V! R. |
- C8 z% j& C" D3 B
' X; d9 z# _2 D( M: G& d
在江苏省科协近日举办的“江苏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中,记者专访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力学专家、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七〇二所)名誉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请他谈谈江苏该如何向海发展,如何在海洋领域对国家做出更大贡献?0 \8 A& \1 |" i$ x

4 l7 P+ c8 l( E  T. |/ R: ~; r
4 h; M5 j" z. L! L5 m! \; ]9 g

, c/ s- }! n3 J4 N2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w1 U, k0 J) f$ |1 }) Q
海洋装备是海洋研究与开发的“脊梁骨”
  m9 u' H' n% }, ]  k/ j! _8 G1 n# E5 a% _& t+ L4 d' \

: ~' @& |1 H; \% \; S1 O9 o“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很关注海洋领域科技产业的发展。其实,‘下五洋捉鳖’的意义绝不亚于‘上九天揽月’。”说起海洋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吴有生掷地有声。8 T+ `+ B0 w0 V5 ~0 u( L
* f- B7 ~, q) [0 ]' g/ Q

. u2 S- e4 u: g9 V* v在地球这个蓝色星球上,海洋的面积占71%,其中90%水深超过1千米。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几千年,开发利用的主要还是陆地,对海洋的开发仍处于浅表,对深海的开发更是还处于初级阶段。4 c, h) n2 t* W/ b  x; D
" B5 Z3 u2 u6 J; p. f" O  `9 }

: ?4 A7 u9 S0 L1 k+ G) c当陆地资源逐渐枯竭,人类社会生存靠什么?“只有靠海洋,别无他途。”吴有生说,深海是人类尚未充分认识的科学与资源宝库,开发海洋就是为了世界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海洋研究与开发,“这将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要抓的一个重点。”
: K8 K; ]; L0 w3 S' ^, l0 I" t4 X! u* v/ E

# G3 [4 ~6 ]# b9 L$ H& P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充分认识深海,必须要解决得到了深海的问题。
* x% t3 z; a1 ^; H
2 X$ [( P* q$ [4 Q) m, A# H! ]
4 ^2 }! a3 `- X' D% t
“海洋装备是海洋研究与开发的‘脊梁骨’。”吴有生说,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安全保障是海洋研究的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的科技发展、工程应用以及相应的海洋经济,都离不开海洋装备开发。( `: s; t. M, R7 y' L8 y2 H
8 r" _) v$ \) O6 {8 q! U4 ^

* x- |( h) H2 P- I“因此,提升我国海洋装备的技术能力,使它达到世界最前沿,才能提升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吴有生认为,“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只是我国向深海进军的第一步,将来深海资源的开发,不是靠小型的载人装备,而要靠大型的、高功率的、长时间作业的海洋装备,靠有人装备和无人装备的结合,这就需要开发一大批的前沿技术。7 @% V; s2 G7 C) x

8 _% q8 k# Z& z  b! H0 H

8 B# h' l' f% g2 R多年来,吴有生在专注于水弹性与声弹性力学研究的同时,一直不断拓展海洋装备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令他感到自豪的是,我国海洋装备研究正在走一条踏踏实实的自主创新之路,“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跟着外国人后面走,而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自己定方向、找途径,发展自己的理论、实验技术、分析方法、设计方案、规范规则等。我们在海洋超大型浮体技术研究、深海潜器与深海探测技术研究、深海天然气水和物开采技术及采矿装备技术研究,以及波浪中船舶响应与稳性等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都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5 ?& K* {) d! z( _江苏应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深海技术发展
- Q  I- G, v; M8 S6 G
  ?/ {3 ]/ H. J' `) c

% {' _+ w$ s- b: |: [+ m6 P  a6 A今天的中国,正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必须具有强大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与产业的支撑能力。”吴有生说。
+ K! K- r0 y" X$ D- H- a* v5 N7 b$ B* F% W/ P1 _: ^( J" T3 j) J
8 M. f; c4 g& k: m! `! q; \6 {% h
相关数据显示,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海洋装备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19年1—11月,我国拥有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5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为3947.7亿元。我国海洋装备产业链相对完善,涵盖研发设计、总装建造、动力与配套、服务全链条,有力支撑了海洋事业发展。“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海洋装备的一大基地。江苏在其中所占份额相当大。‘蛟龙’号和‘奋斗者’号的研发江苏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吴有生说。2 u- x% `3 u& g# u  T
5 p/ d  y; h$ I# ~! d1 r8 |* F
1 z" a3 G# W+ ~
记者了解到,江苏已形成船舶、海工装备等特色产业,但海洋经济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与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相比还有差距。拥有954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4位的江苏,该如何向海发展呢?
  i& v& x8 u+ k( }" j- b' v6 q. L4 `* N0 I
3 v8 t7 V3 K6 K2 p: {2 H; P
吴有生说,发展海洋装备技术与产业,江苏应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首先,具有7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七〇二所)就位于无锡,其科研力量、能力和规模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理所当然地应该发挥科技攻坚先锋作用,在海洋装备领域为国家发展、为江苏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其次,江苏的造船工业和制造业力量强大,有很多造船企业、特别是船用装备设备企业正在加速发展,产业比较完备。“将这些优势力量进一步调动起来,相信能在海洋研究与开发领域里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
9 Q- j' r$ G' Y* ^: k- e! y2 B. B  e. x# i3 N
" T# k- Z# ], k" Q5 v$ R
去年12月30日,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在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七〇二所)正式揭牌并被授予“江苏省实验室”。作为七〇二的名誉所长,吴有生出席了揭牌仪式。他对太湖实验室的发展极为关心,“太湖实验室以创建海洋装备领域国家实验室为目标,以服务深海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海洋安全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研任务为牵引,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协调国内方方面面的力量,把各个单位的优势资源、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起来,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我国的深海技术快速发展。”& @/ h/ d) q' Z2 o9 _; E
* b! R7 O+ h; W+ T  T  E: q$ J

: V+ O7 U# }- R- q海洋装备竞争力取决于“绿色”和“智能”$ m1 v* F4 ^) j3 c  v' v/ n' [# `
2 }# ]4 u6 `8 ^: S+ ~# N4 D
1 q, K: q2 i5 V
“我国已经是第一造船大国,但我们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我们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吴有生说,建设海洋强国,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任务还很艰巨。
8 f0 L  ^3 P1 Q& Z2 y1 i  w( N' N" R% ^- y
% z0 Q9 f, b0 ]0 k
他分析道,我国在深海探测及工程作业装备领域已经实现了重大突破,但海洋技术与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船舶总装建造效率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智能船设计制造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动力配套、观通导航信息系统等仍存在短板弱项;产业链上还缺失感知器件环节等。“我国海洋装备的发展,要从注重抓船体和总装建造,改为注重抓‘脑袋、神经和内脏’。‘脑袋、神经’就是信息系统、观通导航系统,‘心脏’就是动力,‘内脏’是指各类配套机电设备。我们不仅是按目前国际上一般水平提升这些装备的国产化率,而是要往前看,以占领制高点为目标,抓‘智能化’,补‘强’产业链薄弱的环节。”& v6 P/ t2 k, f
0 ^; V: m& a2 R6 w# v: M( D

: N( Q* r6 G( p- f& Z在吴有生看来,未来的海洋装备,应实现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小或消除环境污染等目标。在同样的能耗下一艘船能跑多远,取决于它的绿色与智能化程度。因此,世界船舶与海洋装备技术发展的趋势,聚焦在绿色和智能上。绿色和智能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将决定我国海洋装备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如果不抓住这两个根本,我们就只是一个海洋大国而不是海洋强国。”  }! G% E. ^( N2 R

$ l7 x8 |: E- m. n) {# O3 u% X0 M
2 Z/ T: q4 A( E) ^
吴有生认为,未来智能船舶将整合传感器、大数据分析、通信技术、先进材料等各项技术,实现全船功能的智能控制及船、海、陆、空、天一体化信息互联,并具备感知能力、评估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学习成长能力。“智能船舶技术不仅仅是目前许多人以为的‘航行智能操控技术’,还包括‘能源与动力系统智能管理、辅机安全运行智能监控、全船安全智能监控、能耗与排放智能监控、振动噪声智能监控、货物状态与物流智能管理及船舶一体化信息系统等技术’。同时,涉及相应的‘智能制造技术’。”吴有生说,发展绿色和智能技术,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系统和设备,形成完善的研发设计、建造、供应、技术服务产业体系和标准化体系,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使之达到世界前列,是我国海洋装备领域的振兴之路。( ]* E# }( |, r6 L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F+ L% a* a5 o3 l+ z! F4 l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