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L2 z! i1 W7 V2 R5 A* q6 W 2022东亚海洋博览会日前在青岛世界博览城召开,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驻中国办事机构(代表处)、1000余家企业亮相,展示了海洋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和美好未来。 p( ~; k/ E- o. `, k3 B
在这次令人瞩目的展会上,同时举办了以“携手‘海洋十年’,合作共赢未来”为主题的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论坛。中国石化油田开发首席专家李宗田院士应邀到会,就我国陆海石油资源分布与前景发表演讲,引起与会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关注。
7 e, y) W1 M+ x# ]+ z
6 A# A" C2 q, ` 李宗田院士,业内知名数字能源传播咨询机构——石油Link首席专家,应邀参加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论坛并发表演讲。 * d, \4 q$ Y& Y9 q; W7 f/ S! s, R2 D! y
01 4 [! ?! B$ Q% ~
海洋资源总量多于陆地的资源量) y, l$ o, L6 e! v3 d: H
人类生活在陆地,丰富的水源与灌溉的土地养育着70亿人口,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将触角伸向广袤蔚蓝的海洋,海洋将成为未来人类生存的延伸。 2 E# K6 x% M$ @' ]& ~/ J2 D
对此,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出身的李院士首先从专业角度描绘了海洋资源的分布。他说,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包括海洋矿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生物 (水产) 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等四大类。就海洋矿物资源而言,主要有石油、铁、煤、锰、铝钒土、铜、石英研等资源,资源的总量都多于陆地的资源量。 ' Y) T! B" K' h0 e7 L0 Q
据估计,海水里的铀储量约为40亿吨,是陆地储量的4000多倍,具有经济远景的锰结核约3万亿吨,铁矿总储量可达3000亿吨左右。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十分丰富,据测算,仅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我国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 1 B6 S3 i I# M, ~
作为石油开发顶流专家,李院士重点从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与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 M v) D# l4 k9 ]# f, L
他说,随着陆上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日趋成熟,陆上油气资源探明储量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达到高峰之后,新发现的油气藏的规模越来越小。相比之下,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起步晚,探明率较低,但资源潜力巨大,储量产量逐年增长,2020年已经达到6520万吨油当量,已成为我国战略接替资源。
T1 n$ r0 ^6 y: d0 N& q 据EIA数据,世界石油极限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3000亿吨,其中海洋石油1350亿吨;世界天然气储量270亿立方米,海洋储量占140亿立方米。上世纪末,全球海洋石油年产量已达30亿吨,占当时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0%。 2 d: c4 j( }- B$ j/ j" z
第三次全国石油资源调查评价结果(2008年):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吨,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23%,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16万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0%。而当时我国海洋石油探明程度仅为12%,海洋天然气探明程度为1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9 b" J/ `1 J# @7 r: P; d3 _. ~ “十三五”末,我国累计探明海洋石油地质储量50亿吨、天然气1.3万亿立方米。近海探明率为石油30%、天然气17%, 待探明石油117亿吨、天然气6.9万亿立方米。 5 V6 L4 [/ ~$ y6 `
目前,我国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平均为 23%,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平均为 7%,中浅海天然气探明率为26%,超深海探明率为零。总体而言,海洋油气整体探明程度相对较低,我国海洋石油储量增长处于高峰阶段前期,海洋天然气储量增长仍处于早期阶段,未来海上油气储量产量增长潜力很大。 " X( M! U/ Q$ K
深水、超深水资源潜力丰富,探明率较低,发现大型油气藏的几率很高。近10年全球新发现的油气储量有74%的分布在海域,其中深水占23%,超深水占36%。从新发现油气的储量规模来看,海洋油气的储量规模远高于陆地。 8 S* ~1 W/ d; {
从开发利用情况来看,当前,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累计产量分别占技术可采储量的29.8%和17.7%,低于陆上油气的39.4%和36.8%。
' M5 `% H3 \" ?, E7 h 深水和超深水的石油累计产量仅占其技术可采储量的12%和2%;天然气累计产量仅占5%和0.4%。 7 e, L3 x) W$ N f" ]& M, A
02
P e! _: L* O' Q, d% M3 W, x0 \ 海洋油气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是全球重要的油气接替区
/ _8 N; `, C7 J# g/ C4 y4 ~ 日前,我国最大的海洋石油天然气生产商中海油旗下深海一号迎来投产一周年,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资源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了从300米浅海向1500米超深海的跨越。 ; `' R7 n! |; C3 h7 ^7 c' H7 o
李院士兴奋地说,过去的一年,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成效显著!全年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464万吨、19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8%、5.4%。其中,海洋原油增量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80%以上,创历史最好水平;渤海油田原油生产超过3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海洋天然气资源开发逐步向深水、超深水迈进,产量稳健增长。 $ ^, e/ q& O+ \5 \& z! g- R% X
谈及我国海洋石油现状,李院士说,预计2022年,我国海洋油气产量仍将进一步提升,原油产量将达5760万吨,同比增长5.4%,占全国原油增量80%,继续保持全国石油增量领军地位;天然气产量将突破2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7%,占全国天然气增量12%。 ; x: W+ G( k+ D
- s `! b$ y5 ? y4 W 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论坛现场
. J8 W- w( \2 j/ Y" Y9 e 对此,李院士认为,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到了“向海洋进军,向深海进军”的大好时机。我国海洋石油的未来在于走向深海。
% X. o) R. ]) W. B 一是加快深海油气勘探进程。中国海域天然气资源54%在深水及超深水,尚有多个盆地未进行实质性油气勘探评价,深水勘探将成为未来油气开发的主战场。
! d7 v- W {3 ?" O" `; |. k9 N 二是海洋油气勘探投资增加。2022年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将达2.8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2.1%。1501~3000米油气勘探投资将增长18.3%,3000米以上超深水投资将持续增长250.8%。 " ]% r! n' c$ z0 G* s
三是加大深海油气装备的研发与制造。整合海上石油装备的研究和制造力量,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养专业的海洋油气装备研发机构和制造商。重点突破海上深水地球物理勘探和测井仪器装备、耐高压低温材料、深水平台、FPSO、深水井口、深水管道阀具、深水通讯电缆、深水机器人和油气水处理系统等技术。 0 r! y% |0 ^/ J) [
03
7 Q+ R8 B+ E7 W 海洋油气勘探是一个高投入和高风险的产业,面临四大挑战& N8 X1 l$ C0 K6 f. x! C# F
谈及海洋油气勘探的难度,李院士说,海洋油气勘探高投入和高风险的特点,让其面临的挑战之一,首先是海洋环境与油气勘探。海洋环境复杂多样,风力、波浪力、海流力等外界作用力影响作业稳定性,且随着季节和环境变化而变化,有不可遇见性。复杂因素对技术装备及作业安全带来挑战。
# x8 t7 m0 l$ Y 勘察工作复杂性较高且跨多专业。海洋油气勘探具有期限性、高风险性、复杂性等特点。随着水深的增加,勘查的难度也会进一步地加大,导致海洋勘查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影响探测仪器设备信号的稳定性和资料采集的准确性,需要依靠现代新材料和新科学技术来实现超深水油气资源勘查。大数据、智能化、三维可视化(VR)和四维地震技术能让我们进入虚拟地下世界探寻矿藏。 - C+ G& Z( t- p6 `2 I' ~
挑战之二,是海上油田钻井。井眼轨迹控制难,储层埋藏深、井眼斜度大、裸眼段长,易造成钻压传递困难和工具面失稳;深部地层硬度大,自然造斜能力强,井眼轨迹控制困难;地质情况复杂,油藏动油水界面具有不确定性,给地质导向钻井带来挑战,相关的定向钻井仪器、工具及工艺选择困难。 + w+ T- e) T5 _
复杂井况预防难。一些地层泥岩微裂缝发育,易吸水膨胀、坍塌,容易导致起下钻困难、卡钻、下套管不到位等井下复杂情况的发生。随着定向井井斜角和位移的增加,钻井液携岩和润滑性能不足,钻进过程中扭矩、泵压过高,增加了钻井作业风险。 . f, _9 B4 ]; q E9 z
挑战之三,是海上作业装备与技术。作业装置正在老化,事故风险和维护需求在加大:2代、3代、4代半潜式钻机陆续退役;目前全球海上有6500口井,平均服役时间都超过了12年;超过400米水深井约占50%,平均服役时间也超过了9年。 0 m) u" u* b c, Z
海上物探装备与海上测井技术攻关同时面临创新。完善高精度地震勘探系统成套化技术,建立海洋地震勘探设备工程研发平台;开展低孔渗地层测试与取样、三维成像测井、高温高压测井等系列电缆测井技术的研究和仪器研制,实现推广应用。 , T+ x; t8 K+ w; F F
挑战之四,是海上作业成本与周期。针对海上油气开发,作业时间受到各类政策、作业者、技术实施方和装备提供方等各方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快开发的进度,调整采油整体速度,以此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与勘查效果。
7 @1 @ G- N: Q) y7 z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较长,成本高、投资大,整个过程需要不间断的投资,勘探井的构建成本远远高于陆地,所以在海洋钻井勘查时如果遭遇没有价值的油气资源,势必会导致严重的亏损。
5 f' j! s; }! ^ 李院士最后说,国家新发展格局下,能源行业同样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c' `8 g: w' a( n0 ~ r" Y# U8 B3 } 能源发展也要有新格局,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总的认为“新增油气储量产量目标应由陆地转向海洋,海洋油气应由浅海转向深海。” $ O0 {% G2 M b+ k" |9 K
海洋是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技术发展的大方向是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一体化、海底化、绿色化。 : F7 M4 q$ \) n& @
跨入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作业,更加凸显“高技术、高风险、高投资”的特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0 p& t. J0 \& }( p+ N: A
发展深海科技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保障和头等大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浅海科技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但深海勘探和开发仍然处于起始阶段。我们应大力参与全球深水勘探开发,海底生产技术和装备领域的攻关,提升装备制造能力。 2 x k5 i: B$ M& e9 a" z
: i4 @ X8 t0 T# F) \3 H$ }! [* w- y: o
会后,大会组委会邀请李院士为本次东亚海洋合作论坛留下几句寄语,李院士欣然接受,信手写下“智慧海洋,美丽海洋”八个大字,拙朴有力,既有颜柳之风,又有二王之气,意味深长,大展院士书法风彩,博得众专家赞叹。 + Y, H6 G7 L/ N3 ]8 ?4 _; O- L
! K1 p! ~" I4 d; S7 Q/ |( N/ j; K
7 ?: Q, M* ~# g5 ?
1 O6 W% q: V- y+ F
: b7 ?# `8 H$ b* m/ K' Y, r( r*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