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我国海底科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90华诞!

[复制链接]
8 p: r2 n6 L) V6 Z5 u! E9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x0 p* k# B; l" f) p6 i
& h8 w& H1 _3 ?: Y4 h0 ~
今天(2023年11月29日)是我国海底科学奠基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金翔龙院士90岁生日,谨以此文感谢金翔龙院士为我国海底科学做出的卓越贡献,以诚挚的敬意祝福金翔龙院士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 `& o2 E& E4 \碧海翔龙赤子心——海底科学家金翔龙院士的别样人生& M& g2 M0 S3 |+ p" X+ |
十一月的杭州,层林尽染、秋意盎然。金翔龙院士迎来了90岁生日,他依然精神矍铄喜欢站在办公室宽大的落地窗前,看脚下蜿蜒马路上的车水马龙,远处宝石山上的保俶塔伴着金色的阳光分外美丽。
! `- i, y; y3 I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
7 k8 e+ s; H, m  j金翔龙,出生于南京市,时逢抗战,他的整个幼年流离失所。1951年,心怀“地质梦”的金翔龙考进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默默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学地质免不了要大江南北地跑,而这种“颠沛”正是金翔龙最喜欢的。远赴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毕业实习更成为金老回忆中永不消逝的闪光点。那次实习,既有在沙漠中起早贪黑赶填图的辛苦,又有在腹地缺粮断水、等待救援的惊心,更有全力开展运输调度的繁忙……近乎探险的经历为年轻的金翔龙描绘了作为地质科学工作者的艰辛,但也更坚定了他为祖国地质科学奉献青春的理想。大学毕业时,曾对祖国西部边陲充满向往的金翔龙被海洋这块巨大却尚未开发的瑰宝所吸引,毅然投身到祖国的海洋事业。20世纪50年代,海洋科学的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领域,海洋地质更是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1957年,金翔龙拖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青岛,迎接他的是当时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青岛海滨宁静的道路上,海雾渐渐包围了金翔龙,开启了他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过程
2 D2 d" ?( ^8 x6 g$ y$ M  v" T1958年冬天,金翔龙出海做海洋调查,采样器已经下海,机器还在转动,海上骤然起了风浪,调查船在波峰浪谷间颠簸着。“海上风浪越来越大,船长都吼我们去避风,可机器已经下海,我不能停下来啊。”金翔龙回忆道,“那时已经天昏地暗,我只觉得身体在滑动,呼吸也异样了。我下意识反应过来,一定是船被海浪压到水下了。”人在水中的本能促使金翔龙四处乱抓,在不断下滑中,他摸到一根钢缆,立马死死地抓住。“我在水下等待着,屏住气,极力地镇定住自己,抓着‘救命稻草’的手一动也不敢动。”不知过了多久,船终于露出了水面,海水从甲板上退去,这时金翔龙才知道,他已经被海水冲到了甲板边缘,如果不是他正好抓住了那根钢缆,后果不堪设想。
7 l6 J8 N, r) K! }# ^- O

( w' L" {& s9 r2 \( A5 Z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A( D( |8 T% ?9 p  W4 }3 r+ {
$ W  q$ L1 C# r- D( H. r( ^! L, d, ?尽管今后的几十年中,金翔龙出海无数次,但是这最初的历险仍是他记忆中最难抹去的。那场汹涌的波涛在转瞬间向他展示了大海的力量,让他进入了海洋地质科学家的轨道。. I2 E1 `! Z5 Y4 d6 z, M
; p9 z7 U. D1 d  I: u. q! I
" q  v) M5 e2 E
谱写近海找油的赞歌) X7 C' a3 r+ g! |/ W% U7 B

; H$ v* M% l' N* g石油被喻为“工业的血液”,而上个世纪60年代,当资本主义强国都在向大海要石油时,我国的海洋研究仅仅停留在测量海水深度和海底采泥等最基础的方面。学地质出身的金翔龙坐不住了,他一方面抓紧时间增补知识,拓宽自己在数学、物理、无线电工程等方面的涉猎;另一方面积极跑各部委、单位进行协调,在各方的支持下,他拿到了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张劲夫的介绍信,最终从石油部要到了刚研制出来的第一台地震仪。: i! F8 d1 U3 x1 t" t
就这样,金翔龙与秦蕴珊、范时清等在中科院系统创建了我国最早的海洋地质研究实体,与此同时又与鲍光宏、刘光鼎等在中科院系统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海洋地震勘探队伍,确立了在渤海进行地震勘探找油的目标,为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7 X# l( x4 C- Z$ {8 [& i$ r60年代的科研条件相当艰苦,虽然有了地震仪,但是震源用的就是普通炸药。“那时我们就和整舱的炸药吃住在一起,干什么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留神,整条船都遭殃。”金翔龙笑着回忆,“勘测时要求两分钟放一炮,电线皮的接线只能用牙咬,几百个线头咬下来,牙都松了,年轻的时候我就已经满口假牙了。” 就这样,靠着自己编制的长电缆,用着自行改装的检波器,枕着满仓的炸药和雷管,金翔龙和其他同志一起完成了我国海上第一条地震剖面(龙口—秦皇岛),用了2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实现了我国海上勘测“零的突破”。
+ v5 u! O3 R# ]
4 j- p$ |, F9 R( F1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V5 b" E  A+ k, M  B, z/ z

* [/ P  i, K& B4 v- R自此以后,金翔龙先后协助过1960年地质部和1966年石油部的下海任务,他还应石油部鲍光宏同志的要求,帮助选址海南莺歌海作为海洋勘探基地,推动了中国浅海石油的早期勘探。经多年的实践,他所提出的我国海底构造观点和油气资源的评价,相继被勘探与生产部门采纳并证实,现在,渤海、黄海、东海的海面上树立起一座座钻井平台,那些汩汩而出的石油里浸润着金翔龙半生的心血。! N/ P* c  F8 K& \4 J
近四十年来,金翔龙致力于中国边缘浅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率先开展渤海、黄海和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探查海底地质构造,在南海首次取得深海地壳洋壳性质的重要证据,发现了铁锰结壳等。他在我国大陆架及邻近海域的勘查研究和资源远景评价方面做了连续的研究工作,对陆架浅海的构造格局、冲绳海槽的地壳性质与发育,以及边缘海的形成与演化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与见解,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H+ i+ W0 g6 y) H1 |& x( p5 a

4 X$ I, Q$ ]1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0 i2 Y% G% d$ q' T) R! w
7 x. Y! a1 w2 C* [1 L1 A/ I6 F
9 S8 ]3 q4 y; [: u: E. k
$ [' ^4 \# |+ s6 U" w. H6 r吹响进军海底矿藏的号角
3 u) _0 C+ W% s( V4 l( H6 V2 p8 a' J) o7 T, w5 R5 G  x* P' f9 S
1985年5月,金翔龙从中科院系统调至国家海洋局,并举家从青岛迁至杭州,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现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从此定居在西子湖畔。
! h( l3 F8 M* S, v. \8 @5 e" t. [6 j

) I* M  F+ x1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2 W) t4 q: [  t
8 R  [" u2 g9 s( p- G1 N作为我国第一代海洋地质工作者,金翔龙始终关注着海底矿产资源,进入海洋二所后,他的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不再满足于在我国近海勘测石油资源,而是前瞻性地看中了大洋这块巨大的宝地。大洋矿产资源是当前国际资源争夺的一个焦点,特别是世界洋底矿产资源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引发的斗争日趋剧烈,围绕洋底多金属结核的勘探与开发出现了激烈的国际竞争。某种意义上,这场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考量,也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_$ p' L, e% O- q
1990年 12月,金翔龙走上联合国的讲台,作为国家代表接受联合国对我国太平洋多金属结核矿区申请的技术审查。那是金翔龙第一次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会议由联合国副秘书长南丹主持。尽管之前他参加过一些国际的学术会议,也在外国专家面前阐述过自己的论文,但是他清楚地知道,今天,他发言的成败将关系到能否争得国家的权益、能否为子孙后代奠下一片基业,心中陡然感到一阵紧张。
0 j* q% D! n5 T6 I" ?“开始确实比较紧张,手都在微微颤抖,但是当一张张专业的图表在大屏幕上打开,我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图和数据,心情终于稳定下来。”金翔龙回忆起这场事关重大的发言仍然激动不已。面对那些自己亲身策划与参与得来的数据,他向与会的各国专家阐述我国在太平洋勘探区的面积与位置、使用的调查手段与船只、勘探的程序与精度、矿区的选定与划分的原则和矿区的分配方案,结尾时,他说道:“中国的申请方案在具有相等商业价值的含义上是最佳建议,诸位专家在检验与计算后一定会发现这句话是真实的。”本来,他只想用这句诙谐的话缓和一下会场内紧张的气氛,想不到竟引来一片掌声。; G: n. L9 d: B3 x, W
那次联合国之行,经过与会专家们激烈的技术争论和与南丹数次的单独谈判,最终,金翔龙和他的团队在东太平洋为我国争得了 l5万平方千米面积的多金属结核理想矿区,这片位于夏威夷群岛东南逾4000米深海底的矿区使我国从此进入了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先驱投资国”。
8 d; K2 X3 P/ B7 g, B/ H之后的10余年,金翔龙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联合国规定的框架内,使我国从已有的l5万平方千米理想矿区内,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丰产田”的开采权。这块“丰产田”位于东太平洋海底,水深4900-5400米,初步估算资源量有4.2亿吨多金属结核,其中锰 11175万吨、铜406万吨、镍 514万吨、钴 98万吨。在当前可预期的回采率的条件下,可满足年产300万吨多金属结核开采20年,这些金属矿产资源一旦开采和冶炼出来,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未来我国的稀有金属供需紧张的矛盾。# V" J/ y' D' ?% k) D; g* K+ f  N
$ @; P9 m, p$ l
% C6 F# j  Q8 h% r) e: @
不断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9 [# h6 A. w# Q

% S" B4 `  C) E( E6 |8 b2 L. s+ D斗转星移,转瞬间几十年过去了,金翔龙为祖国的海洋科学奋斗了大半生。然而,他依然没有休息的意思,仍然拼搏在祖国辽阔的海疆上。
5 R9 |7 A  |# s& L3 ^1991-1995年的“八五”期间,金翔龙技术主持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地矿部和国家教委等共同承担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和资源远景评价研究”国家攻关项目,并主持、负责国家海洋局承担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与开发研究”国家重大专项。由于此项目的总体研究水平高、成绩突出,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和海洋管理有重大贡献,项目和个人均受到国家表彰,金翔龙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同时,两个项目都获得了国家海洋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 b- l) c1 e  I

9 X* y9 G5 I- ^1 x, d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w. I5 j$ G! ]9 R4 o2 x
, Z1 s. t2 b$ w# i- x, M
80年代后期,863计划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历史使命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在首批863计划的科技领域中,并没有海洋这一领域,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90年代。面对国际海洋竞争的愈演愈烈,心怀祖国海洋事业的金翔龙坐不住了,他联合其他海洋科学家,一次次上书、建言,终于,863计划在90年代后期加入了海洋技术领域这一后来被证明极为重要的科研领域。
# G  k2 s' U# {! `) U1 g( S

, c% j, X5 X# x# d$ R! Y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y; {5 L5 {& V

- E8 k9 i8 C+ M. R) j' i9 z9 }: D
5 g. ^$ s7 L! |% r8 a&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  s' v! s  C

' e! d. `; }% F  |2 Q) k% M- v1997年,金翔龙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由他大力推动创建的国家海洋局海底学科重点实验室(现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也在杭州揭牌。2000年,金翔龙主持的“863”课题“海底地形地貌的全复盖高精度探测技术”结题,开创了海底地形地貌电子数字化成图技术和扫描成像技术,研发了多波束海底地形电子成图系统MBChart、海底声像处理系统SBMapper、声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USBL等科技产品,其中“深拖系统海底电视图像处理技术研究”获2001年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三等奖。
) l/ a( o; X4 g2 z: G' L进入新的世纪,金翔龙开始为国家海洋权益和海洋安全殚精竭虑。他所主持或参与的各种重大课题无不为我国的海洋安全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有序发展提供助推的力量。“我做的工作,都是为了造福后人。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从海洋的大宝库里获得丰厚的回报,我从不后悔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海洋。”金翔龙如是说,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海底科学家的赤子情。
& e- ]4 Z1 g* c& ]
" N+ B) i& L$ ^- M3 C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g: R+ U% e0 n" k# i& T
5 x. O( [. }+ b- F$ s, \
' i6 r6 w/ j" d& U" V- t2 w4 w
. ?: D% H) h: @1 O4 N9 u
信息来源:海洋二所微信公众号 作者:孙湫词。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