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 T4 R" \' Y+ u* ` 为知友们提供更多信息:
- q, G5 Q0 f) v
“沉睡”150余年,它惊艳出水!
5 q% F) G% s* O8 X$ ~! D' b9 d# O( v
天时,地利,人和!经过7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1个多世纪前的谜团终将揭开。
1 z; q. ^+ [0 {7 e! x# { 11月21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桅杆出水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据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1日0时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沉箱装载着古船,经过4个多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中部月池缓缓露出水面,古船桅杆清晰可见,时隔150多年,长江口二号古船重见天日。
3 M) k6 E3 F- f8 n! p& A) y4 h
据悉,长江口二号古船几天后将被“奋力轮”带入杨浦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 r4 W) C! \% F1 B4 k: B/ K, ` 随后,11月21日上午,#中国水下考古又一大发现#的词条冲上热搜。
& u1 J$ Z; h: t/ ~: [* N7 s
/ d% W9 P4 I, E# i3 ]% _- l 1 Y) M9 l- d6 ~( D9 F W: T- y7 J
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打捞出水
+ E/ l- H9 Y1 d% T" V8 m# H. e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21日报道,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于今日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
: `# v' R; z- U! B. k
古船模拟图从20日夜间到21日凌晨,万吨“大力”号与我国自主研发的古船整体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携手,在长江口二号古船所在长江口横沙水域完成各项调试,启动智慧打捞监控系统,对这艘清代沉船实施水下整体打捞。
* d7 a# S/ J" m
11月20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遗址,包括古船船身、海水和淤泥,被紧紧包裹在22根钢铁弧形梁构成的“考古沉箱”中,整体重达8800余吨,在提升作用下以每小时约4米的速度逐渐浮出水面。21日零时40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桅杆率先出水。
+ \3 a% o/ c! h. C, w% C; V/ L
& x% w# @! R2 ^+ L+ P7 X+ [6 g( x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副局长周东荣告诉记者,11月20日至25日,长江口海域有大风天气,气象、潮汐等条件复杂多变,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时间窗口”被一再压缩。
& ]9 Z6 h% Q8 z0 T( y 11月20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11月20日拍摄的“大力”号。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11月21日,工作人员下水给桅杆“穿上”保护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打捞出水,是水下工程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完美结合,为国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说。
. m q. m2 d* `' a1 @4 o
据悉,未来数天内,根据气象潮汐条件,“奋力”轮将“怀抱”长江口二号古船驶往位于上海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让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黄浦江畔“安家”。
: a8 D0 i S0 T3 q
7 U# S) V/ V0 Q4 T" ?1 s
古船发现于7年前
: r/ j7 }* |9 T" o1 i; f" }& V
载有大量文物,超600件入库清理
& m/ j2 i/ }/ ^8 O) U+ h: b 综合新华社、上海新闻广播,2015年,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水下考古重点调查时,通过声呐扫测发现了一艘木质古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它也是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
- Q- ]8 @! t% _6 i, m0 J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说,很多沉船的发现都是偶然性的,“比如渔民打捞有发现会喊我们去,但长江口二号是我们主动去发现的,要摸清水下家底。”
7 t+ G) I& \( Q8 n! }7 m 1 {# T! G0 c2 j- }1 q) ?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一艘清代贸易商船,船长约38.1米、宽约9.9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它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帆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印证了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更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珍贵历史见证。”上海市文物局局长方世忠说。
" x+ t( L. a* Z' W* [3 f$ B
7 E$ s1 n6 C1 R4 j* ^ 通过选取4个进行小范围清理,发现舱内有码放整齐的景德镇窑瓷器等精美文物,在船体及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等大量文物,共计600余件。
- M: L. F! O7 o" V- K
% N3 g- F+ H1 g% w/ m6 X: c
/ m& o9 [! j; X+ M6 u7 P: u% P 3 G8 o: { F1 h
这件绿釉杯,同样出自景德镇窑,更为难得的是杯底的“同治年制”款,对于我们了解“长江口二号”的时代大有帮助。
/ r3 b6 ?3 y: b& H 再来看这件诗文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一面写着“明月微风响,青声枕上闻”,一面写着“林中生玉竹,月下美人来”。长江口二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和国内外的哪些地方、那些人产生了联结?也许文物会告诉我们答案。
+ O" `9 {3 ^; h% B' b
" x9 S0 G% }# r* S8 g4 I$ t 就如同这个青釉水烟罐,专家推测产自越南,目前长江口二号出水的仅此一件,有专家据此推测,古船上也许有越南籍船员。甚至船上的木材,经鉴定也有出自东南亚一带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是沿海最大贸易港口之一。
( d. u2 ]$ n: O) Z& w$ U
7 a6 O1 X6 S$ O ]4 h% c 而在出水的文物中,一个木桶的残件,上书“时泰”二字,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当时一个“商号”的名称,就像现在的贸易公司一样,也生动再现晚清时期的贸易图景。
0 \/ n2 Z" J, ?$ t- E ) h; _1 {) x% W) U( F- Q- b1 |1 |
这件高足杯,出自元代的龙泉窑,那么为什么清代的沉船遗址中,会出现元代的“古董”呢?专家推测也许是作为船上的古董,被船员有意带入的,也许是出自其他沉船遗址,那么在长江口二号的周围,会不会埋藏着更多的“时间胶囊”?一切都等到长江口二号出水后揭晓答案。
! e* N. P! [0 Z6 }
9 Y) z: ]6 F! f1 c" N" Z 编辑|程鹏 杜波
; N! C/ Z" K% l: Z- q) D6 p 校对|卢祥勇
' ^( ?3 g. L6 L1 o 图片来源:新华社
S. y* ~5 y* r3 \+ l
8 O9 {- M$ E5 @5 }/ W$ z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上海新闻广播
) h3 z! Q- X- s& D3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