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o2 j5 i6 V$ B1 A2 }9 F 富含氧气,是地球上可以演化出复杂生命体的关键因素,如果大气和海洋里没有氧存在,那么地球上只会有厌氧菌这类生物可以生存。 $ `/ i" C" G; C# |* A6 i P
6 U8 i/ Z a3 m8 z5 N' H
3 l. j7 n' A L9 H4 S
+ w5 {: k2 u8 W$ z7 |0 X2 N, F+ p Tips:在标准状况下,两个氧原子结合形成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双原子气体,化学式为O2。氧气不仅占了水质量的89%,也占了空气体积的20.9%。
, ] h$ p: k! e" S3 E 如果真是这样,地球可能会像火星那样荒凉。不过好在地球依旧处于富氧状态中,如今的大气里含有21%的氧气,供陆地上的所有动植物呼吸。这个氧含量对于现在的生物来说不多不少,如果氧含量偏多或者偏少,对生物来说都是致命的威胁。
; a7 U7 T. }/ \
9 M ?- H5 _- v$ h4 U3 L" ^0 q Tips:火星Mars,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火星的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没有稳定的液态水。 9 Q, D% B/ Q' I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上氧气含量比现在多或者少的情况都有出现。当然,比起过去我们更担心未来,科学家通过模拟计算,已经得出了一个让人绝望的答案,地球可能发生颠覆性转变!大气氧含量在未来将重回24亿年前。 ( o) o N/ I% Q( A- L! L
地球大气一直在变 % K3 U8 b& V d: T }1 I
为什么会提到24亿年前?因为当时的地球还是一片死寂,构成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这是由于大量厌氧菌呼吸作用产生的,原始的海洋中呈现暗红色,整片大陆都是光秃秃的一片,毫无生机。 # U, {$ I# d$ W% E
! C/ V7 U& i5 t3 |3 q6 _: G . j6 o: K: a! @5 |+ ]) P
. @. P% `6 j0 ~& n
Tips: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也是含碳量最小,含氢量最大的烃。甲烷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是天然气,沼气,坑气等的主要成分,俗称瓦斯。 - L1 _0 d4 U3 u# o3 |) @
改变这一现状的是蓝藻的出现,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氧气,并且把二氧化碳固定下来变成能量。在它们统治海洋之后,也就是24.5亿年前,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开始以每年0.02%的速度上升,并在23亿年前达到稳定。
; I' Z" a5 J3 U1 E. k& `; f* a- \ 这时,原本统治地球的厌氧菌缩进了地球一隅,鱼类和植物开始出现,地球才进入了生物的黄金时代。到了10亿年前,植物和温暖的环境让大气氧含量再次走高,在2.9亿年前达到了巅峰的35%左右,巨型生物开始出现并统治地球。 t3 f* \, Y% j; V0 w) K
& P+ Y' i% N7 Z& h+ _$ D0 u
5 n1 H0 G* i6 G. U T! z4 X
4 E8 N; _2 h5 s Tips:蓝藻又名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 5 H% v# e& U2 U; i$ i/ [0 D- @
在此之后,由于某些原因,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现在维持在21%的稳定状态。未来的大气到底会怎样变化,会不会不再适宜人类居住?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因为大气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果漏掉了哪怕一点,计算出来的结果也会有非常大的偏差。
, Q8 h7 D+ _/ r& C( d % I. G) d* T3 ~! @- j. ]
, }; Q: M/ h+ |, A4 ~ $ U8 a0 n$ H- R' N3 f
Tips:地球科学Geoscience,7大基础学科之一,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 6 m; n/ ^' {. F. z* e$ ^' J
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经过模拟,发现地球的氧气含量将在10亿年后开始暴跌,回到24亿年前氧气极度缺乏的时期。这是为什么呢?
& u6 q6 j! I5 |. f- {3 W" P 为什么氧含量会突然跌落?
# r B8 F8 h9 y3 Y+ G 为了模拟地球未来的大气变化模型,研究人员进行了详尽的生物圈建模分析。主要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还有气候温度以及厌氧菌的变化。经过不断地调整优化,研究人员进过40万次的计算机模拟,得到了十分可信的模拟结果。 , T' Q7 l" B% y6 [
" m/ r1 L; z: B) `& G
* o& ^: S3 [' E9 u
2 W! B# A ~6 \! `+ d! ^9 c8 F Tips:厌氧菌anaerobic bacteria也叫厌气菌。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这类细菌缺乏完整的代谢酶体系,其能量代谢以无氧发酵的方式进行。
9 d2 v6 e* ?7 Z Z# {. b k" b 在10亿年后,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会突然巨变,只剩0.3%左右,相当于24亿年前厌氧菌统治地球的环境。
$ v# j E# _0 p w 为什么会突然跌落?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太阳变化的结果。
% O2 D1 _& [: d# i3 R; s* f 和过去蓝藻覆盖海洋不同,如今地球上制造氧气最多的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为淀粉、水和氧气。所以,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低的话,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会变慢。 & [6 \. R* D0 w: o3 @% M# L4 g
8 F$ V" ` C B5 t$ P3 ]
5 v, v# s5 |/ Q/ n) h5 E5 a0 p9 U ( U5 |6 `# }: S+ S; w" P* H
Tips: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 C& K8 B: o* d# p
未来二氧化碳浓度会降低?这在我们看来是个违背常识的谬论,现在全世界都在提倡节能减排,就是为了防止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加速全球变暖。其实浓度减低并不意味着二氧化碳的量变少了,而是大气中其他成分增多稀释了二氧化碳,才导致了这样的变化。 $ \- ]" p. H3 s- U' x( F
导致这一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太阳,它的聚变反应会越来越不稳定,所以发出的热辐射会越来越强。这会让地球在未来被持续加热,结果引发连锁反应。炎热的气候会让地球大气膨胀,更加稀薄,而且地表中的气体会大量释放,导致大气成分发生改变。
$ Q! L- d1 Q6 K2 m9 Z. d% A ! m& F7 k o. w4 U, y( r
0 t6 `! a# H+ j6 k5 ]
' A( l: V* F! u, p Tips:核聚变nuclear fusion,又称核融合、融合反应、聚变反应或热核反应。太阳是依靠核聚变不断产生热量和光亮的。 太阳主要是由氢元素和氦元素组成的,所以只能进行核聚变。
# I& k4 J; R9 C& J2 g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伯利亚冰原中的大量甲烷气体,这种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要强20多倍的温室气体会加速地球升温,更多气体从地表被释放出来,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大幅下降。高温加上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植物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死亡,这时厌氧菌重新在地球上大量繁殖。
( y Z7 P% u! m( j1 @) l8 S
* p4 L' r. |4 g2 Z6 c/ w' ~ ( C2 L4 H9 S% @% d4 l- {& Y
2 } ?$ d1 r9 h& o* p Tips: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太阳短波通过大气到达地面,地表受热后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被大气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 J0 i' }1 y& t0 X
它们的呼吸作用会释放出大量甲烷气体进一步加速温度升高,让原本生机勃勃的地球回归24亿年前的景象。到这时,别说人类,任何复杂的多细胞生物都不可能存活下来。也就是说,留给人类的时间,最长只有10亿年了。
( J. g" ]* H4 Q- s) H& }, m4 z 大气威胁可能比预想要近 3 a. Y7 J* ^1 b: m
对人类来说,10亿年实在是太漫长了,简直到了杞人忧天的程度。自从一万年前冰河世纪结束,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之后,发展出现在发达的文明,我们只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再给我们十亿年的时间准备,就是征服整个宇宙都是可能完成的,到时候一个小小的地球又怎么可能左右人类呢?
+ O; o: R' W; f7 v; b
: _' W! n; d* n z! m7 ^; v7 K5 C: H $ f) f3 ~# Z7 W3 K
5 E- C; y; i) D3 i' W Tips: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
& j, |5 \1 Z4 L3 s, k9 s 但就像一开始讲到的,这类气候模型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哪怕漏掉了一个小小的因素,预测结果都会出现大幅偏差。也许地球大气剧变的时间比模拟的要短得多,比如只有短短的几百年,那么就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或者和预测相反,地球大气氧含量将会大幅提高,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不小的威胁,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太阳。
. Q( f5 a3 V. I- z% a' A 在我们眼中,太阳一直都是一个稳定发热的恒星,虽然未来的25亿年间,太阳的温度会缓慢升高,最后衰弱变成红巨星吞噬地球。但总体来说,这种变化非常缓慢,至少千年内应该不会对地球造成什么大的影响。不过事实并非如此,太阳一直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 F) Z# I' D& ^ m% n2 [# _
4 x4 A' x/ ]# t/ d. t; x ! X0 w3 }5 [4 ^, K" U* z
( e$ X4 ?6 u0 l7 @& E/ b
Tips:恒星演化是恒星在生命过程中所经历急遽变化的序列。恒星的演化开始于巨分子云,成年期时形成主序星,中年期时形成红巨星,晚年根据质量不同形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6 z1 t+ i9 a0 U 学者早就发现,太阳黑子会有11年一个周期的变化。太阳黑子越多,就表明太阳更加活跃,黑子变少甚至没有,就说明太阳活动减弱,这被称为蒙德极小期,有可能引发地球气温下降。比如说在明清时期,地球就经历过一次小冰期,大范围降温导致我国粮食减产,导致农民起义频发,被认为是明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
* S9 X5 X. r9 E6 S, u/ p4 @ ) Q+ `' P% [; ]$ l
- J: i# h: h5 C% q
% [ M- W6 q0 k! ~8 P Tips:“小冰河期”顾名思义指的是相对而言较冷的时期。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导致了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社会剧烈动荡,人口锐减。 ( E7 k$ A( `; ~. u. D
目前人类只发现了11年一周期的太阳变化,但这并意味着太阳的变化规律如此简单。也许这颗恒星还有时间跨度更大的周期性变化,只不过人类观察太阳的时间太短而没有发现罢了。 : w) F1 S4 z9 I9 K3 ^9 \
目前,学者已经得出统一的结论,认为气候变暖是正在发生的现象,而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太阳。至于人类到底会不会加速全球变暖,到现在还在讨论之中。有人认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的二氧化碳总量,远远小于全世界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以不会加速全球变暖。 ! d+ j7 p {- x5 e. ^* [% n$ T
# e" \8 ?1 \6 l& U k- A) ]; Q% V
$ {/ i, p# m6 {1 V1 k6 v1 V" v" F
- R0 ?; d; c1 V: V3 W! D Tips:化石燃料也称矿石燃料,是一种烃或烃的衍生物的混合物,其包括的天然资源为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是由死去的有机物和植物在地下分解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资源。
9 n; q# W& s8 ^% s: n 地球会像预测的那样,是太阳变化导致地球升温,导致植物灭绝,厌氧菌再次统治世界。但大多数学者并不赞同这个说法。因为人类燃烧的化石燃料,正好是过去动植物固定在地层里的碳,这和自然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有着本质的区别。 5 A* ?6 N% V% z1 L1 k1 C
现在我们认为,煤炭和石油,是过去生物遗体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物质。这些物质来自于植物光合作用,在食物链中循环。植物用来把太阳能和二氧化碳变成淀粉,食草动物吃掉植物转化成肉,再被食肉动物吃掉。这些动植物身体里的碳是植物数亿年来光合作用的结晶,不应该被人类释放出来。这样讲也颇有道理,只不过谁对谁错,也只能留给学者去争论。
. \0 s4 B* b U6 ]5 |; N
" v8 D7 @! z, J4 S
3 x( |& E; A' L& P 8 g, B& C6 ~/ K- P5 W3 `; C
Tips: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9 T+ ^2 @* r2 ]) q9 {
我们只知道,地球温度可能会持续升高,最差的结果就是氧含量急剧下降,导致全球物种大灭绝。至于太阳会不会突然发威,以及人类会多大程度地加速变暖过程,我们并不知道。也许,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短短数十年的时间。 4 q2 `* `1 i9 s, s" v
又或者,大气中的氧含量反而会增高,这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 j0 W+ F- H" `+ \+ {# N( q
如果氧气含量不降反升会怎么样?
( r/ r* K P1 l% m 氧气其实也不是越多越好,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含量增高就会在体内产生大量自由基破坏基因,我们的寿命反而会开始下降。这个影响对新生儿更加直观,高浓度的氧气会破坏新生儿不成熟的视网膜,有可能致盲,或者视野缺失,看东西会有黑色的斑点。 2 p8 ^# |- V4 L% W) ^
$ d* x' ]6 U/ ]4 [% ~3 b# ~7 n
$ p% I( ?. d, u
4 ^6 m! m7 [% u5 S |% W; j5 |+ w5 { Tips:冰河期Ice Age,是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
3 J' }* R2 }( a 有研究显示,氧气含量增高会破坏温室效应,导致地球大范围降温而进入冰河纪。如果大气中氧含量达到35%,那么全球的平均气温会降到-3度,就连赤道附近都会形成冰川。这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大约在7.17亿年前,地球变成了一个大雪球,持续了上千年的时间。 8 B4 [& b; J+ {; I- n! g
就算地球中氧含量只提高4%,达到25%,人类统治地球的时候都有可能终结。因为高浓度的氧气会让昆虫向超大体型演化,出现1米长的蜻蜓和其他巨型生物。到那时,我们这类弱小的哺乳动物只会成为他们的盘中大餐。
4 r: L% u# b0 U7 z5 v$ u
3 y% E( m/ S* Q! T
* @% Z# z: z2 W2 ^3 y0 A3 G # b# g+ |$ d9 c: K5 v; x+ }( _+ P- A
Tips: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9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 6 G3 c" G" Q" q. j4 n
6000万年前的二叠纪正好如此,哺乳动物大多数都是小型啮齿类,只敢在黑夜出来活动。所以现在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只有爱吃水果的灵长类除外。而且氧气含量变高也会增加山火爆发的几率,有可能一道闪电下来就会引发森林大火。
* r3 Y4 C9 f( v, N* Z 所以对我们来说,21%的氧气含量实在是难容可贵,多点或者少点,我们生存的环境都会发生巨变。 3 _$ V0 Q+ a5 d- x9 @! j
结语:
1 R7 ^ |* w7 H( {% @4 ? 通过上面的例子,相信大家已经清楚明白了如今的大气有多么珍贵。太阳温度改变,或者温室效应增加,都会让地球的氧气含量大幅变化。 ( x. F% {5 f9 X( E8 ~# B8 u7 F
& w9 ?; Y2 x- z
- s; [) q8 x6 ]) k
G8 u- h4 L- O, S" `5 `
Tips:地球大气层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
( s; }& X' ~3 ?* C3 d. N 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就有可能带来灾祸。比如说有学者认为,只要蜜蜂灭绝,大量需要传粉的植物也会跟着灭亡,结果可不是粮食减产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生物链的崩溃。
" n2 Y+ E5 `$ ?2 R0 u 这次学者做出的十亿年预测,只是一个小小的警钟,我们应该从中看到自身的脆弱。地球并不在乎大气中的成分到底是什么,氧气含量多还是少都无所谓,但对人类来说却是生死存亡的指标。 - N3 V& k. a5 m* i6 l E
, S4 _# C8 o0 p# M ]( L 6 ^- w- U+ s" M- J
/ u; k* I/ ?4 T9 Z7 C" L3 a+ U
Tips: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7 _8 t1 a) }: w3 m 如今,我们只能希望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没有那么可怕,并且祈祷太阳不会突然之间变得火爆。防患于未然并不是杞人忧天,等到灾难即将发生,而人类却一无所知的时候,才是最可怕的。
6 @6 Y/ @ @7 |) q1 {% Y' `6 L% `1 o
1 f& |7 C1 W! v/ a6 V1 U) C$ ~: u9 B! I
8 ^& r. M1 P, m) Q* g&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