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 d. v6 q% _% V5 W2 u M3 @
美国炸毁北溪再添新证据,仍然是美国记者爆的料。这次不是西摩·赫什,而是另一位美国记者约翰·杜根。2022年10月2日,一位匿名美军人士给给杜根发了一封邮件,披露了当年6月15日美军在波罗的海演习时发生的事情,高度疑似就是美军在海底的北溪管道上布设炸弹的行动。 9 C [7 o; O* q7 k) N, w
: [. U) E+ b: t 据该邮件发件人介绍,2022年6月,北约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举行了“波罗的海行动-2022”军事演习,该地正是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的地方。而在6月15日的演习过程中,一群身穿便装的美国潜水员突然乘坐直升机赶来,而接待他们的是美海军第六舰队的一名中将,级别相当高。
* R# |. i# e& D1 ]/ } * M# ]. @- ?& i5 E0 `
这些潜水员身上没有任何美军标识,携带了非常专业的潜水用具,以及一些神秘的小箱子。爆料人认出他们的潜水装备是MK-29循环呼吸器,这是一种使用氦氧混合气体进行深海潜水的用具,相当昂贵。这些潜水员声称是来参加“排雷训练”,却并没有前往演习区,而是戴着呼吸器直接从船上跳下了水。 5 ?, w7 }6 s* f3 N: w! @2 ^
令爆料人十分惊讶的是,这些潜水员经历了长达6个多小时的潜水,才重新回到了船上。在他的印象中,没有任何装备可以让潜水员在水下停留6个小时,最新的军用装备也最多只允许潜水三四个小时。而当潜水员返回时,他们携带的神秘箱子已经不见了。
7 \* p/ q$ i) ^7 C% I& [7 W g9 d! L9 r6 v ( b0 m$ m; u) Z
这一段描述非常重要,特别是这位匿名爆料人凭借其职业素养,敏锐地观察到了潜水员使用的是昂贵的氦氧潜水装备,而且在水下待了6个多小时才返回,这非常符合氦氧潜水的特征。而北溪天然气管道位于海面以下约70米处,正是适合采用氦氧潜水的深度,很可能提供了美国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装炸弹的关键佐证! & m8 y6 E J' L5 D, G* A6 z% X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70米的水下进行潜水作业,一般来说必须要使用氦氧气体来呼吸。美国潜水员在波罗的海使用氦氧潜水装具,足以证明他们的目标就是海底的管道,而不是漂在水中深度较浅的“水雷”。
- x2 w5 }& `& R; x, p, a I- V 1 p3 w( d; ], N4 r2 y) T% D9 a1 _
潜水是一项危险的工作,特别是深潜。你可能觉得在游泳池里扎个猛子很容易,但如果要潜到水下几十米深的地方,情况将会大不一样。这是因为水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会增加一个大气压。水下70米深处,压力将是水面以上的8倍左右。 . Z3 y9 M3 [; `' o3 H% e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如果潜水员背上一个装着纯氧的氧气瓶下水的话,他呼吸到的氧气压力将达到8个大气压。这种高压的氧气会产生严重的氧中毒!什么?氧气还能中毒?确实如此,氧气虽然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但如果浓度过高的话,也会变成杀手, ! O' b: F0 m% Q: G: o
- ]3 H& z. }- C 实际上,当氧气含量过高时,会发生中枢神经氧中毒、肺部类型氧中毒和眼氧中毒等,中枢神经氧中毒会带来严重的惊厥反应,可导致潜水员溺水,产生致命的风险。因此,潜水时的氧气分压极限不能超过1.6个大气压,工作极限不超过1.45个大气压。 Q! ]: x1 y. O# u8 |9 [1 r
所以如果要深潜,潜水员就不可能携带纯氧,必须要添加其它气体把氧气稀释,比如用空气。空气中仅含有21%的氧气,另外还含有78%的氮气。由于氧气比例低,所以在深潜时氧中毒的风险就小,可以潜得更深,这被称为空气潜水。此外也可以用不同比例的氮气来配成混合气,被称为氮氧潜水。
4 `+ ~& d( q( C# y4 U
6 u' a# n8 V4 Y2 w 然而氮气的引入却带来了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减压病!氮气的化学活性低于氧气,所以不太容易与人体中的物质发生反应,比较“惰性”,但它有一个很不好的物理性质,即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大,在深潜时,会有不少氮气溶解在潜水员的血液中。
* O+ J z- V: V3 l 而当潜水员返回水面时,如果上升速度过快,血液中的压力会迅速下降,这些溶解在水中的氮气会快速释放成气泡,有可能堵塞血管,造成严重的减压病,同样会危及生命。因此,在进行空气潜水或氮氧潜水时,潜水员的上升速度不能太快,每上升一定深度,就要停留一段时间,让释放出来的氮气气泡散掉。 `0 A+ \/ n! k# S- |
6 @+ b3 Y& c+ b' b& V4 d% {9 H 下潜深度越深,工作时间越长,所需的减压时间也就越长。潜到30米的水下时,如果想不经减压就返回水面,那么只能工作20分钟。如果下潜深度比较深的话,减压时间有可能长达好几个小时,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 Y' B" e) v1 O3 f/ A* i
除了减压的问题之外,氮气还存在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容易引起“氮醉”。这是由于氮气并非完全不与人体作用,如果在高压力下溶解过多,会使神经传导受阻。氮醉的感觉和醉酒相似,使人变得兴奋和狂喜。有一种说法是水下30米的氮醉相当于喝了一杯马丁尼,40米相当于喝两杯,50米相当于喝三杯,越深就越严重。 7 w2 \0 [- l1 I9 F+ M* Z. J7 m
0 Z- r9 c K2 E$ _2 E
氮醉的表现还包括情绪改变、智力减退、感觉异常、运动协调和意识出现障碍等,在高负荷的潜水作业中,严重的氮醉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基于氮气的种种缺点,氮氧潜水的最大深度一般不会超过50米。如果要给70米海底的北溪管道装炸弹的话,这显然是不够的。
3 y$ u8 |6 ^8 O3 p7 W+ n% C
- A% T# {5 ~" R4 C: L* Y 为了解决减压病和氮醉的问题,氦氧潜水应运而生。氦气有很多氮气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溶解度比氮气小得多,因此返回时的减压时间可以缩短。作为一种典型的惰性气体,氦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要稳定得多,极不容易与人体内的物质发生反应,因此也就不会产生“氮醉”现象。
8 D6 a5 ^* i1 M" X- f% M 如此一来,使用氦氧混合气体进行潜水,可以达到比空气、氮氧潜水更大的深度,并且作业时间还可以更长。氦氧潜水深度可以轻易超过50米,甚至可以超过100米,最高可达120米左右。不过氦氧潜水也是需要减压的,当下潜深度特别大,工作时间又很长时,减压时间也会比较长。因此又出现了氦氧饱和潜水,深度还可以更大,作业时间还能更长。
" q W+ `% D- |8 D" ~ 8 J# d# N: N! D' S/ q
饱和潜水的概念是1957年提出的,主要就是考虑到单次深潜后的减压时间特别长,效率很低,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设置一个高压力的过渡舱,与要下潜深度的压力相同。潜水员下水之前先进入这个过渡空间,使血液中的氦气等气体饱和,然后将其放入深水中,潜水员再出舱作业。
' I, x# j9 _* G, |- O 7 H/ i& l4 E& E0 A; f
当潜水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气闸舱返回过渡舱休息。由于过渡舱的压力与深水中的压力相等,所以潜水员不需要减压,休息一段时间后就能继续工作。这样多个潜水员可以轮番休息和工作,完成任务后只进行一次减压过程就可以返回水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氦氧饱和潜水的深度可达300米,每次工作时间能达到8个小时。
2 O' S, Q; R0 D9 F; s 除了氦氧潜水外,还可以引入其它气体,进一步增加潜水能力。1988年,法国进行了氢氦氧饱和潜水试验,深度达到了创纪录的701米,压力达到了71.1个大气压,这是当前人类承受的最高压力世界记录。
0 [2 P8 H) G" q9 w2 a7 I 2 c1 _9 a( P2 b( W, Z
而2022年6月15日美国潜水员的行动,很明显是一次采用氦氧潜水装备的深潜,可以到达70米深的波罗的海海底,也就是北溪管道的铺设深度。而他们工作加减压一共在水下待了6个小时,足够设置好多枚炸弹。据此前的西摩·赫什的爆料,博恩霍尔姆岛水底的炸弹一共有8颗,因为一直到9月底美国才决定引爆,最终爆炸的只有6颗。
3 Z/ a) V: o% C2 v
/ a" w7 ?5 t' o 西摩·赫什再加上约翰·杜根两名记者的爆料,目前看来非常详实,有大量的技术细节,不太像是伪造的。特别是约翰·杜根最新提供的内容,那位匿名美军人士特意提到了氦氧潜水装备:MS-29呼吸器,或将成为美国炸毁北溪管道的关键证据。
7 j& g4 n3 C. D) l8 c3 ~
6 Y0 w i6 r& [7 G
0 s7 N, Q$ R$ a5 V" g2 Q
- \) o9 t# n8 B9 C- O) e8 s
+ l& w; |4 m2 n$ D- Z* N$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