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香港海洋合作写新篇

[复制链接]
8 I- t$ E N R4 H( S9 A; n3 [
8 O" h! d8 Z A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与香港天文台围绕海洋观测数据、海洋信息技术、灾害性海洋现象预警报等积极推进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6 d* G3 j' _& C

内地香港海洋合作写新篇

9 Z8 ]; P6 Y7 G2 j' s# s' E* G

香港国际第三机场跑道 新华社图片

v5 |( O: G9 ^6 N- O) C

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入第四年。

& W- X$ ]- A O; V$ G3 Y! ?9 [" l

多年来,自然资源部和香港天文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围绕海洋观测数据、海洋信息技术、灾害性海洋现象预警报等方面积极推进交流合作,以减少海洋灾害影响,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 h1 k" M( k/ W6 K

近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他们与香港天文台的海洋合作故事。

/ e% j) n+ g. ^. H) T! b H

海洋数据将实现业务化共享

4 g. |/ u' L8 E: c5 a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频繁遭受海洋灾害的地区。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是大湾区城市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大课题。

3 F! H8 W' E4 z8 N4 F8 D |

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天文台在天气服务、航空气象、国际合作、临近预报,以及气象科普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作为全国海洋数据信息的归口管理单位,信息中心积极参与和大力拓展与香港天文台在海洋数据共享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合作研究,牵头与香港天文台探讨海洋观监测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以及海洋数值预报系统产品的共享事宜。近年来,信息中心联合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预报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与香港天文台共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积极推进数据共享工作,取得务实成果。

. N9 p# p3 L! U1 _, G

目前,双方商定了海洋数据共享清单,打通了数据传输链路,搭建了数据共享服务器,确定了各类数据的传输方式和传输链路。双方在我国南海区域运行的浮标、岸基观测站、地波雷达、海洋卫星、地震台观测和海啸预警信息,以及预报和气候推算产品等各类海洋数据,将在2022年7月全面开展业务化共享。

: p7 S/ T, z$ B0 r

同时,信息中心依托全球海洋和海洋气候资料中心中国中心(CMOC/China)与香港天文台开展多维度海洋数据合作。一方面接收香港天文台历史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质量控制,充分发挥历史数据的作用;另一方面开展CMOC/China和香港天文台之间的数据和产品镜像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双方共享数据库间的互联互通和实时更新。

4 O0 d: N* a, b3 ? M+ j0 ?( Y

双方实现数据业务化交换共享,是2007年1月8日国家海洋局与香港天文台签署海洋科技合作协议以来在信息共享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有助于双方更系统地加强协作,做到海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灾害共对,是内地和香港优势互补,向海图强,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把内地与香港的海洋数据信息合作推向了一个新层次。

接下来,双方将持续探索海洋数据共享发展新方向、开拓发展新空间,让海洋数据共享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

提供海洋工程保障技术服务

) F7 T1 o6 a2 |! W0 m: R
! W- w3 M4 K6 ~0 W& w% s
9 `' F; e1 c# V, }8 o/ C

香港国际机场连接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有超过1100班航班往来于香港和世界各地,良好的航空运输条件是它成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巨大优势。

% K8 Z% G2 M+ }) z- v2 K$ }( \
- E0 }" z4 _0 X7 y& W
1 E9 C3 \$ l8 o) A8 W# l. v

2016年8月,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已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在大湾区建设的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助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的重点工程项目。

+ G$ ]+ P0 X" n- n) Q% q
; N- c# x% [) Y0 z' l
建设期间,预报中心全力保障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香港遭受2017年“天鸽”和2018年“山竹”两个超强台风影响期间,预报中心对其施工海域海洋环境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预判,提供预报服务保障。在此基础上,预报中心不断提升技术服务水平。自2018年起,预报中心积极配合施工方工程进度,有针对性地研发预报服务产品,对台风引发的海洋灾害专题制作海洋环境预警报决策服务信息,提供了精细化智能订正预报产品,在与香港本地预报进行内容比对融合的同时,将预报产品内容拓展到未来十天预报,并包括气象、海洋关键要素的详细预报,为施工任务提供了科学决策和强有力的保障。
6 B3 }0 D5 [# ~ A7 Y
4 N7 d' j' d9 a

携手助力海啸预警

& m* s: ]1 g) O. G
* P. z+ y" P% V# U m# w5 t% p$ U
: j) F! S4 K4 b1 M Y

海洋灾害中,海啸破坏程度大,是国际海洋防灾减灾的重点、难点。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能力得到了跨越式提升。

0 A5 S/ G) I+ }- r. `8 i$ L' a
) x) k, c7 |& F7 f, M
: @- ^( S! I: E+ k) M

2019年,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业务化正式运行,有效加强了我国及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海洋防灾减灾水平。据介绍,该中心现有的海啸预警系统是集成地震水位监测台网、海啸预警综合应用系统、信息通信系统和海啸防灾减灾系统为一体的软硬件综合信息化系统,具有集成度高、功能性强、高效稳定等特点。

# J) x' [' y. X3 |0 W; W
8 M0 W) `' }1 a8 P9 e9 N1 A# I
( N8 [9 h5 h' I$ q# e- x

为提高海啸预警业务的稳定性和冗余性,需要开展远距离灾难备份,以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有效,加强海啸预警系统容灾备灾能力。经自然资源部批准,由预报中心协助香港天文台筹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备份中心。其建设主要面向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咨询与服务的国际职责,与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备份运行。经过为期3年的建设,该备份中心已于2022年3月29日实现业务化试运行。

& y5 g4 Z' A2 O( l: L+ T- ~5 F
' V. l w, ~, Q
6 ~4 l) s0 X" ?7 j' N% w5 V: i5 e

为确保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系统香港备份中心的顺利建设与试运行,香港天文台委托预报中心开发适用于香港天文台的海啸预警系统。定制版的海啸预警决策平台于2021年2月在香港天文台安装部署,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备份中心的顺利业务化试运行奠定了基础。

, b Q% P3 [% Q
1 Y: i7 r1 _3 }/ G( u# i( g! w
! n) Z3 R# j) R) B

与此同时,预报中心多次举办地震监测与海啸预警业务流程线上培训班,讲授地震监测、海啸预警及防灾减灾相关主题内容,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备份中心建设和试运行提供了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

+ o; u, m& k. Q( {7 @5 k
$ U- J0 f5 e, A
& {* |4 F; W0 C1 N& [' h

目前,预报中心与香港天文台正在开展海啸灾备系统的高密度调试与测试工作,通过使用应用级灾备技术,实现异地的实时、跨平台灾备功能。双方在该项目的合作将进一步提高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效保障系统运行的安全性,提高海啸预警系统容灾备灾能力。

% m5 T7 n7 e' ?/ E( n9 L H) g7 V, \
, H3 d& C [# s
8 C7 n8 Q, ^! w
% F) W. r+ @ w4 S2 a
* R @9 l5 U# @' }% k
( g; v! i3 C* A/ B/ D9 c+ e7 u

本文来源:自然资源报

1 _ ~# G4 ~3 X" N9 P3 K$ ]! j1 Q
1 P; o4 p/ ^% d
2 X* j7 _" V) M# @/ {
举报/反馈
5 `% P8 R; O$ a J. C2 B4 s ^+ e
, T; m; I" n1 X C q% a2 b 0 v, K( \8 R; z / k$ c0 I2 R" [- q* N& ^/ d6 G" `2 X6 _. y L( f1 J 6 V) u( m# |7 b2 [+ A; K" x2 \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茶江鱼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