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B# d; o% F* H
海洋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地球气候的变化至少有一半是海洋引起的。格陵兰岛和北极大陆的古气候记录表征了这块地区上千年来的气候变化。 : x+ Q( Q! B7 Q9 J6 `/ d
人们认为,上一个冰川期的气候变化是由大气和海洋的内部动力引起的,并且气候受外力调节。现在啊,北半球冰盖的融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淡水向北大西洋的排放加速乐气候的变化。
; |' \) j9 h/ D4 o7 ^( `2 Q3 V
3 r8 w! o3 m: \* k8 n9 B# r$ I1 V& z 大西洋子午线附近的翻转环流的产生与北极亚极深水形成有关,导致全球气候突然发生变化。由于淡水的强迫作用,这种气候变化通过大气动力学在整个北半球普遍存在。 5 X! B4 b% E1 t* P6 E& W3 e t
地球MIS 19期间的气候变化可区分自然气候变化引起的和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当前和未来的气候变化。在北大西洋的古气候和古海洋学记录中,印度洋,意大利的陆地部分,大阪湾和日本千叶,俄罗斯远东地区的Elgygytgyn湖,贝加尔湖和南极洲,这些地区气候变化的幅度和时间的总体一致性表明,在这些时期,全球气候与北大西洋冰盖动力学有关。 d5 \7 q5 E6 T% L
* x+ Z' ~. u1 x; Z" ]' X7 R6 U8 G
黑潮洋流是西北太平洋的西部边界流,是风驱动的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中北赤道洋流的分支,对东亚和与北向热传输有关的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黑潮潮流沿着日本冲绳海槽的大陆架向北流动,随后沿着日本南部海岸流动,随后离开日本海岸,并向东传播,成为黑潮延伸流。
& a/ i5 _) F0 A" c, t2 x 北太平洋盛行的西风的增强和南移引起海面向南位移,并在副极锋处产生负的海温异常,由此造成了海面温度的剧烈变化。
- ~! U/ r9 H3 l * |% z1 H: Z- O3 D" T& ]4 D+ z2 e! p% n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根据日本本州岛千叶组合区隆升的海洋演替过程中化石有孔虫的氧同位素分析,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水温在大约80万至75万年前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海洋环境变化可能与冰融水向北大西洋的排放有关。
+ |7 Z4 D+ i6 O9 s: ^ 在冬季或春季,海洋深层浮游物种非常丰富,不受温度和海洋内部力的影响。而日本研究者做的基于有孔虫试验的镁钙比值的古热法推断,在温度没有季节性变化的亚热带北太平洋,海洋深层浮游生物成分可能反映了较冷季节栖息地深度的钙化温度和盐度。 2 g- p2 y1 n7 m
( V2 i4 A2 Y5 u2 ^8 c5 }3 L 研究者发现,在最后一次冰消期间,浮游有孔虫的相对丰度显示出较高的百分比,达到了50%,这与中国大陆的大量淡水排放有关,也与低盐度水密切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海水受到淡水的影响后,也能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丰富程度。 + \8 h4 H4 n: \* u
另外,研究人员从MIS19期土壤层中收集了四种具有不同生境深度的有化石有孔虫,并进行了氧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化石有孔虫中较低的氧同位素值与较高的水温相对应,反之亦然。除了在数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冰间循环外,每隔几千年就重复发生极端的水温变化,这种变化达到7度。 3 l6 L) b; b6 n: r
1 j" M R# h, |- k 海冰融水进入北极北大西洋会导致海洋风暴减弱,从而调节向北的海洋热传输,然后热再分配的中断立即冷却了北半球,并缓慢加热了南半球,于是南北两重天了,温度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 ^4 v( y0 T9 }% y
南北半球之间强烈的热反差导致热带辐合带向南位移,伴随着强风和哈德利环流的不对称响应,接着中纬度盛行的西风的平行位移和加剧,产生海温异常。融水输入结束后,将热量和水从南半球重新分配给北半球。总的来讲,由于淡水强迫引起的这些大气动力学导致海洋温度在南北之间切换。
$ b. f2 ^; K2 T. Q$ O 5 L+ F; r/ D- @
并且赤道附近的暴雨也会对全球气候造成一定影响,当地球轨道的近日点与春季或秋季的春分点重合时,地球气候的一半变化是由赤道强迫引起的。而在整个MIS 19期间,中低纬度日晒起伏的海面变化存在季节性,并且当北大西洋强迫较弱时,这种低纬度的气候影响会更大。 ) i. [; |5 L! h" U& A0 F) v9 r
总的来讲,地球气候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其中之一,海洋气候变化和稳定性受北大西洋气候变化和热带日照强迫的影响。同时也受淡水输入的影响,融水的输入会让地球南北极的温度发生巨大变化。 ! J9 t; w/ M1 C9 P5 f
2 }. \7 J, W4 w4 {3 m( s. J
9 ~" a {# R( }4 w* Y$ a3 W0 Y- L" v
; K* K5 \1 \/ H% c$ L9 z( J% {& a( E# L' ]# i4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