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构造图示例 -海底地层结构特征

[复制链接]
7 ~) N2 F, d8 s# E0 O9 ^& K
82岁那年,汪品先前往中国南海,9天内连续三次下潜到1400米的深海。
$ F* j9 l. N( H. o# \. r8 S4 n
在全世界的深潜者中,他是年纪最大的那位。他说,这个机会我等了40年。
* @5 H/ d$ J# x# l2 ^$ ~# J
6 b9 F/ P* N" F+ ^; J C
% ?7 W: r* c9 ?6 P8 C* y: S
( l9 ^7 [) L6 m$ g8 E8 l F! e# O
如今,即使已是中科院院士,85岁的汪品先每天依旧工作14个小时,周六日也不休息。他还计划着写两本书,在B站上给年轻人做科普。他说自己最缺的就是时间。
3 w3 z! m0 Q9 i/ G4 `3 M; \
' H5 [9 C* x, `2 `+ M2 X
. g! L& e/ `! j7 F. ]
h: m; c$ \3 P6 v: u) o. h
82岁三次深潜南海
; p/ S# ^$ S: Z1 e
2018年,我乘坐“深海勇士号”,在南海3次深潜。
& q1 e& K, v/ x" |2 u1 w
在全世界的深潜研究者里面,我应该是年纪最大的。听说以前俄罗斯有个深潜工程师,下去时80岁。我82岁,比他还老。深潜一般是年轻人参与的多,但我还是坚持要下去。
; j; U. p3 M+ t0 X( r- t
毕竟,这一天我等了40年。
% U0 u* K+ `+ I# ~
6 P# m' t4 L2 ?- i
' X6 o3 b0 ^& T
% Q3 r+ [3 D$ S& I: w) {; ^2 c
汪品先院士在下潜之前的拍照
4 ?( x. ~! l/ ^: g( {
所谓深潜,就是利用深海潜水器,将人送到千米以下海底,是海洋科考的重要手段。
& P* k7 k' q5 I. \* I% O
我第一次听到深潜这个词,是在1978年。
/ c4 A2 A. F& j+ r
在法国的一次宴会上,我遇到了一位刚刚打破世界深潜记录的科学家。他跟我说,深潜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体验,到了海底一点声音都没有,绝对安静,在海底还能见到特别漂亮的海百合。
) s, K( b5 ]) `) c" L
我当时很震惊,原来还有手段,可以把人送到这么深的海底。
5 N1 @# v5 f+ [/ [, L
但国家当时哪有条件搞深潜,关于深海的研究都才刚刚起步。
9 W. F3 e4 a' l9 D. s8 d) n
& M' u V' [5 e0 s( U# W3 p
' [" o) ]+ M. V# ^- O
/ X8 L3 u% ~3 k: ^- m9 x# S
在海边调查的汪品先和同事
, D- H3 u) d7 N% P' }1 q/ v
这之后,我一边搞科研,一边等待深潜机会。
0 Q7 O- z I l% s0 f5 m6 U. _$ Q
2009年,我国首个国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下水。当时我73岁,满心期待能参与,结果海洋局担心我年纪太大会有风险,通知我不能下海。
- v/ @& E$ Y, Y
直到2018年,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投入实验性应用。“深海勇士号”隶属中科院深海所,我这才有了下海的机会。
) @& a7 a3 z$ K: V2 f2 q' r1 U. _
% E/ H3 h2 S0 a9 a
/ U0 N4 I1 z% ^ ]) Z- E$ j
! L3 Z3 V9 Q+ I2 t
正在下水的深海勇士号
- E: `' s/ a' w$ p9 j3 X
我的夫人开始也是担心我,后来听到是中科院深海所的所长丁抗陪我下去,才放下心。
" H! M, g3 H: S6 @ F! h
为什么呢?因为我跟丁所长是老朋友。
4 i7 T r6 M* Z2 @: M' q. w- R; [
我们很早之前就有过约定,等国产深潜器造出来一起下潜。等了几十年时间,这个约定终于实现了。夫人一看是老朋友陪着,自然也就放行了。
$ s4 U/ S" j0 g6 W0 }2 L7 l
2 w- c% Y7 L6 B7 m
" e; ]# n+ m# q0 r( D5 O6 P# p
3 A$ f, Z, h0 j7 i
左一为丁抗所长,左二位汪品先
+ g# }. z( O- E* F; \9 ]" G y: D7 i/ X
说起深潜的危险性,其实并不大。
8 Y2 n/ V# a) ~6 T$ b
深潜器从一开始,就以保障人的安全为首要因素。世界上目前还没有深潜的人死在海底,安全性相当有保障。而这次的团队又做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让我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顾虑。
/ b: o, ~0 J4 a) W0 P2 ]' `
深潜器前半部分是个球,里面可以坐三个人,空间不大,我们以一种很难看的姿势缩在那里。不过,里面的大气压和你在办公室是一样的,并不会说特别难受。
; ^4 ^4 [$ N$ M+ X
在9天时间内,我一共下潜了3次,累计时长8小时38分钟,最深达到海下1410米。
" ^' Z- D% Q/ `- S. }/ e7 O
' I4 M$ s2 {8 S3 ?
R8 F3 a9 x7 U- {
3 v7 @% s) u4 L, A6 q& R
汪品先在深海勇士号内
- E5 g2 \- x( q% r9 u$ w% Q0 _
海底看到的景色,是我一直以来苦苦寻觅的。
5 D4 n# l1 V) S: M8 f
在这里,珊瑚长得像竹林似的,而海绵、苔藓虫这些生物就像是草丛。我还见到了海马冷泉区域,气体从海底冒出来,一大堆贝壳就堆积着生长,密密麻麻的,都是些极为神奇的景象。
$ N% ]$ o/ T5 {
看到这些,我的心情无疑是相当激动的。看着海底的石头,我恨不得从深潜舱里把手伸出去,拿个榔头敲它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成分,现场做个地质考察,可惜没有这个条件。
4 P7 ~( t8 s# A% H# b# b' H
2 I. j7 X1 J+ e$ z) G: p
3 g2 l, Y7 t" R R6 D1 M5 V* q
% m2 g& s7 b3 H2 L* W% c/ Y; n
“深海勇士号”在海底拍摄的景象
4 l2 | ^ P& q+ r) R7 K" } [
搞了几十年深海研究,到80多岁我才真正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东西。
9 b+ z$ c3 R7 B: d: L+ A3 Q: z
这跟在荧幕上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就跟球迷们看球,一定要买票去现场看是一个道理。以前是条件不足,现在有机会了,我是一定要看看深海的呀。
* K0 \* }. o3 S: b
; u: j# p) b1 I% i1 z
6 f8 v: K- B0 n3 S- ]+ ?
/ C9 D5 S; j6 g3 M+ J% U' x9 W8 A
汪院士的下潜证书
' B0 U) s7 Z4 k4 U' W
. L6 o/ F5 e/ b( z. I
) ^2 ?! f: M5 r$ u; ^3 D/ C
+ U. {: k! C [
落后30年,我们弯道超车
0 \: H6 r9 ]' X, ~- \3 ^2 @
中国人对海洋的开发,几千年前就开始了。
2 c1 e; g. K" C' m* ?( J1 S# U9 ]
正所谓“鱼盐之利,舟楫之便”,从海洋中求生存,是历来就有的。
; v! z/ P0 o8 Z9 B4 V9 J k# G: i0 t
不过这些活动,都是在海洋表面,而我关注的是几千米下的深海。我主要研究南海,通过下潜到海底、在海底打钻,我就可以推算出南海的季风演变、海底的生物群聚落。
) F+ s* K. i+ j! t
你可能要问我,这有什么用呢?
, _- i- c3 v/ @( v5 G( r
中国要想开发南海,就必须对南海地质有深入了解。南海石油的发现,就跟深海研究有关。
' E6 W. a6 _* C0 |
0 Q/ {) m; \# }9 F, x' c, l
) L2 ?0 S3 X# h: @. B
# F J. n: |/ y7 N, o
汪品先在南海的研究发现
9 r) o& c7 w! l6 S( M! I
但我国的深海研究,起步就比西方晚了30年。
+ [; A) z0 k# C! q) L7 o
我是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的。我们那时毕业都是国家分配,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我被分配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加入学校刚筹建的海洋地质系,后来又调到了同济大学。
6 T1 E( t; J9 `4 B! ?0 Z
当时条件格外艰苦,学校连个小舢板都没有,搞什么海洋研究嘛。
5 G, } w- O. }2 L# [
我没办法,就想办法要了一些海底表层的泥土进行采样,跟同事在男厕所里,用吃饭的大瓷盆子把泥冲掉,再放到显微镜下研究沙子里的海洋微体化石。
9 b( R& E4 f; w' C/ c' G' i+ o' b
就这么,我们完成了《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这本书,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注意。
) w4 H; v* X, u1 v
- N) [6 e! ?- X6 M+ z
, {, S6 O" P) g: @5 h' |* B7 K
. Q: d3 ?4 @) h! R% Y
汪品先翻读《中国海洋微体古生物》
2 j! `" v4 H' }8 u3 x
我真正跟海洋打交道是在70年代,不过那都是几十米深的浅海,肉眼都能看到打钻平台的。我就在岸边搭个临时房子,带着一堆年轻人研究从海里打钻打上来的石头。
( j# w! F9 w; b }
那些工作,跟深海是一点关系没有的。
/ @# o0 `( @* V0 @
而早在1968年,美国人就已经领头成立了组织,四大洋到处打钻研究深海。
" ^7 Q9 o1 o5 M5 t8 Z
我们直到1978年那次出国考察,才知道国外原来都在研究深海,非常吃惊。
/ `5 I$ m& F3 u9 `; a" E- H
2 z0 H U: u: L
$ Y# [7 X) M4 s: ~! \
2 N) B& \3 b8 e- C3 q4 `7 y
1978年,汪品先出国考察期间
L8 W1 H6 a' f. ?" ]; w
直到1985年前后,我们才成立了中国大洋钻探的组织,着手研究深海。
! b( q# b1 A: a0 J6 V0 v
不过,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虽然说是有在研究深海,但很少有一手数据,只能用国外科学家调查的数据搞研究,这无疑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 H5 M6 {9 }% c; ~
我们一直都想着,能去南海搞实地钻探。
$ ^5 m3 Q' ^6 o" C* c! ]6 P
当时全世界就美国有一条专业的大洋钻探科研船“决心号”。想要搞深海钻探,必须求美国人的帮助,加入他们的“大洋钻探计划”,这样才有上船搞科研的名额。
( G3 S! \ o) Y
4 g I0 f7 O+ C9 p- w& X2 F3 R
8 H: ]. j2 U5 d' W+ K1 h4 D r
) c" ?1 W; b& N& n; v
大洋钻探计划,成立于1985年的国际性合作钻探项目,通过在全球海底打钻来研究海洋
6 V* X1 P/ O1 v% a
但加入他们,一年会员费就要50万美元。1985年,全中国外汇储备才20亿美元,太困难了。一直到1997年,我们才终于通过了申请。
' A2 x( C# u" H4 b
这么一等,10年时间就过去了,中国深海研究已经落后了世界30年。
$ m* P% G. }" D% w1 H# a8 S
而且即使交了会员费,也并不能保证立马上船。全世界就“决心号”这么一条大洋钻探船,各国的海洋科学家都想上去搞研究。想登船得看你的研究课题是否够好,有的人一等就是四五年。
( B0 ?& W7 r' ?; |9 [6 X
我运气比较好。我提出的课题是通过南海地层研究东亚季风变化,在1997年的所有课题中,投票数拿了个第一。
' c4 r$ F& k% M% A
这不仅为我赢得了上船的机会,还让我成了本次航线的首席科学家,领导船上各国科学家。
6 l' P2 F+ U, T; p
不过,真正上船还要两年后。
7 P' p" Z1 }: t1 w& F* ]) O
为什么呢?因为美国国防部不愿意我们上船,拖了一年时间才批准。不过美国科学家很厉害,跟国防部抗议,说大洋钻探是全球开放的,你不可以阻挠,我们才有机会上船。
9 Y: k6 [3 h1 ^3 B
1999年2月,我63岁,终于登上了“决心号”。本次航线从澳大利亚出发,一路北上至中国南海做科考。在这之前,我只在书上见过这艘船,这次成了负责人,思想负担很重。临出发前我还跟夫人说:这次,我活着回来就算赢了。
, R6 ^4 t. F! b, U3 Z& M
这次航行,最重要的是在南沙打了一口深钻的井。
4 s! G3 ?! G9 A9 B6 Q. w+ S7 r
那什么叫深钻呢?深钻就是用一根长长的钻头深入海底几公里,取出里面的岩石。通过研究这些岩石,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海底的地质构造、矿物储存,乃至这片海域的形成原因。
* ~1 U* O) k* R- M9 N/ }
在海洋地质研究中,深钻比深潜更为重要。
& Z+ B$ z/ n, T. n3 i) `. d
: ^4 c' _' w2 J! D/ K. r
1 ~* j4 ?6 \% R) z( c: u, B
* `1 _2 q# a I' G7 i+ U. }
这口深钻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中国海区的首次深海科学钻探,也是至今南沙唯一的科学深钻井。
, q* D# p; J8 ]8 U
通过这次深钻,我们终于能有机会深入了解南海。后来在南海的石油勘探,也多亏了这次航线的钻探结果。毕竟在当时,中国是没有条件打这种深海钻探井的。
% F: Z r R) {% R- d8 f- d5 c8 d
也是这次之后,国家开始重视起大洋钻探。10年前,国家甚至投入了1.5个亿,让我搞了“南海深部计划”,在南海多次开展大洋钻探,研究这片海域的地质情况。
; B- m3 N; x+ [7 X: L4 J0 ?
但这口钻探井,当时差一点就没打出来。
5 v% h, K4 ~6 o1 {3 e
我们的科研船从澳洲出发不久,马来西亚就发来警告,说南海有海盗出没。船长跟我们说,南沙不能去了,得走安全的航线。船上其他科学家大都同意了,就我一个人跟他死命地争。
% Q, f0 d# K7 l0 o" k
* L. {9 o, }. ?
+ V& X* d6 t9 O3 Q3 q2 |: q1 r$ {
2 Z, h& B, G) E7 j& z( |7 s. m% i8 i
汪品先与决心号船长合影
6 ^3 a" G9 t/ N* ~/ R$ z; g6 B& S
我说这次航线,我就打两口钻井,南北各一个。南沙这个不打,我等于输了一半。
8 @' N4 N3 }6 C. `
在船上,我跟各个部门联系,寻求解决方法。最后是中国海洋局的司长出面,给我们发了个传真,说中国方面会保护“决心号”免受海盗攻击,这才让船长答应去南沙打钻。
, x* T" ^: h* \& X
当我发出开钻命令,船长下令升起五星红旗。
! [1 f9 U5 b# K& x8 R
看着红旗升起来,我真的高兴到不行。可惜当时没有摄像机,不然我得把全过程录下来。
. n& d/ W" O- R
# X* r6 v- b& E
$ |* W% h# E- R7 n7 \
3 J" z& m9 H R1 F; C
这口钻井的打下,是我科研生涯的分水岭。
3 o0 j# U6 N( h7 P
从这之后,我们有了中国南海的一手资料,再也不用研究别人的资料了。
/ p$ z6 o" D. W) c+ c
在63岁这年,我终于做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我觉得不晚,我的科研生涯才刚刚开始。
w! Q. g( g' h; R" d/ [
现在回想那时,真的是非常不容易,搞个研究都要看美国人的安排。
: n: I, }- Q/ Q% F& z
不过,我们中国人很争气,虽然落后了30年,但我们追赶的很快。
* f. c, f$ E7 |7 {- q
现在大洋钻探有三条大腿,分别是美国、欧洲、日本,他们都有自己的大洋钻探船。但现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深海钻探船马上就要建好了。我曾说,三条腿的凳子不够稳,最好是四条腿。
: N6 h" ~ I' h5 K9 Y2 N. T
中国,很快就要成为这第四条大腿,而且是很粗的那条。
& V+ j; q, y0 O# T2 \
0 _* c' v: ~2 z) o7 O( N& W) ~
1 x9 X) Z- O2 E; x# u% X
e& |, y7 a& Y9 `0 t, r! e
4 x8 {$ q8 D. W0 ~& N9 ^
! s9 A2 D, p8 N) v0 n8 y
. i X0 D! |5 _2 R
深海鱼为什么没被压扁
5 `) k% B1 s& w2 O4 F
我现在的工作,一个是搞大洋钻探,另一个就是做海洋知识科普。
& \. I; E+ j7 t1 }
我觉得中国的文化非常好,但有个缺点:海洋意识太弱了。
2 O$ X" R& _ ?$ f
从鸦片战争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海上吃亏,非常需要唤醒中国人的海洋意识。
1 e* C. Q% e% q; Y& \! T) d* E- l
但是这种事,写科学研究文章意义不大,普通百姓根本看不懂,搞科普才是有效的方法。
) v% W. I' R# k
0 p* U j/ {. ^& [4 e% Z
8 ^2 s6 @) _6 u9 a# ]8 {
1 h7 X4 F- G" ?
汪品先在同济大学深海探索馆,担任义务讲解员
1 D5 [! Y/ f% \) i# M# K
所以从1999年前后,我就开始搞海洋科普,最有标志性的应该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海洋》。
5 x5 `( L. I. t% ^' h$ j. k
《十万个为什么》原本是没有海洋分册的。
4 w* g9 X4 M- H: s/ z6 p
当时《十万个为什么》开纪念会,总主编在会上夸这本书编的好。我说好什么,你们就没有海洋相关的知识。没想到他们反将我一军,说好呀,那就你来弄。
5 \2 ]/ y" [% j3 i4 m7 N9 o
我一听,那就我来弄。就这么,我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海洋》的主编。
% l3 H+ @$ A; B& e
这本《海洋》,我个人觉得在《十万个为什么》十八本书中属于不差的。我当时弄得很认真,有的作者写的不行,我就帮他们重写,名字还标原作者,他们都同意了。
3 M, a; K- }2 _4 s
《十万个为什么·海洋》发行后,收到的评价还不错。我看效果挺好,后来还出了本《深海浅说》,得了好几个奖。
; S" j$ g, N3 Z. ]* [" I( U J
% k$ E+ n* L$ y& g' o3 N0 n4 m
$ s" n. L6 S: i+ v& @) ~* b
7 ]# k) C# C5 s/ m& F9 N/ s, s
《深海浅说》内页内容
& s1 [* w2 L' z6 F8 M4 G' {
我一直认为,搞科学就是要尽量浅显易懂。
7 N( v3 k7 M: U* m8 V) q# h. C4 D. o
这有两方面的道理,一个是科学家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
0 v$ m% H+ ?% }( x
科学家层面,用大白话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有利于互相交流。很多科学家钻进了专业术语里面出不来,自己都不清楚想讲什么,不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这是不对的。
; `3 _: e7 Y) u3 [- t! }2 q
至于社会层面,主要是社会上对于科普的需求越来越广泛。
9 g" [2 ^. Z8 b: x. i& w0 U9 b% @0 I
我很高兴,能看到中国科普已经成为了产业。我几十年前去国外访问时,看到日本孩子穿着制服到博物馆参观,真的非常羡慕。我心想,中国什么时候也能这样。而现在,中国家长也开始愿意出钱让孩子接受科普,我觉得这非常好。
' I" u5 ?7 p: p! _3 g9 Z$ A% G
) E1 V: x3 E6 _- q* R. k
8 _5 c2 a4 e, @( T/ m% w, v: B
9 F' z. s8 h7 m7 v0 ~+ m! w) E
汪品先在给小朋友做科普中
5 `/ _, Z: A5 k: Z/ ~1 v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能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用最简单的话讲出去的基础上。
6 X; b( k4 B- W/ Y5 j! ]6 [
我现在还记得,在2019年的南海大计划研究会议上,我给每个报告人定下的要求就是,让参会的记者们都能听懂。我自己就带了个头,报告的题目就叫《南海演义》,用传统演义小说的形式,把南海的前世今生给编成了故事。
; w( T5 R' e- y! ?
3 Z2 @3 V; u& W0 M# h' Y. t
7 H% i5 y: ?; u) W
& C/ X: F5 b5 s: O6 I4 J1 z+ ?
我觉得,越是蹩脚的老师讲课越凶,越喜欢吓唬学生,逼着学生去听。而好老师根本不用这样,他们能把课程讲成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的去听,我就是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8 v4 w/ W; X' y, q
我在B站讲课也是这样,尽量讲得浅显易懂,能不用专业名词就不用。
% j8 h7 C! ?! I8 p/ R& F' s2 ]
我平时很少上网。来B站,也是“被上网”的。当时同济几个年轻的小同学找到我,说要把我放到B站上面去,我就应了他们。毕竟,搞科普怎么样都是好的。
5 Z& y+ A# e1 d
我在B站的视频,都是以问答的形式来进行的,题目由助理来想。我还嫌弃过我的助理,觉得问题不够好,太专业了。我主动帮忙,从《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挑问题来答。
3 P5 C+ Y! s8 O& X
这些视频,我都是很认真准备回答的。我当了60年老师,对学生很有感情。现在网上有几十万个人听我的课,我当然要更加认真地准备。
# z4 T4 b$ w; ?' ]4 D4 @* F
我不大上网,但是有时候看见B站网友的热情反馈,我还是很高兴的。
8 n7 c4 \ w+ ^( X5 [9 M% } u, u
; c8 e$ G. j5 Z- a: h t/ j
% k- U5 g, y/ | ]& N u
4 @- e" z& t5 z) a0 `& N9 F$ @& A7 _
汪品先讲解深海鱼为何不被海水压扁,受到网友热烈欢迎
4 R& w* X% I& B& y
中国海洋现在能这么热,孩子们能对科学感兴趣,我觉得很好。老一辈经常讲教育救国,这在以前是很难做的。而现在中国适龄青年有一半都进了大学,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5 P" J5 r2 T5 Q5 h' G
我总是对同济大学的老师说,老师的工作,很大程度在后来。
+ U& \: n6 r& D% f! }
我以前在国外遇到一个人,他说他就是几十年前,听了我的某个科普讲话,才走上了科学研究这条道路,这种经历对我来说,格外鼓舞人心。
* r+ x Y& ~ ]( g. m( F
如果我五年后身体还允许,那我还是会在科普这条路上走下去的。
( P9 ?1 j: n7 H- g: D
5 u+ U1 n. ^' E4 Q- _* R7 G
5 ?: w- O+ y5 k/ ]. X: s
/ e7 O8 K. v+ g7 `1 n. W
汪品先的公开课,让不少网友深受启发
: V; ^$ L. _5 ?2 {$ y
5 B0 P' O( }8 A# G- ]: w& @
# W/ r D1 v. \4 n1 p) v( M
% f. ]" S7 V& Q U. E# d! |) G
时间越来越紧了
. \9 G' V; i* [1 a, }3 t
可惜的是,时间对我来说,越来越不够了。
) R& S2 ]6 v0 u# v2 R Z. b
以前,我的生活基本是以工作为主,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情。
: p, r! p7 T# X+ b; N* ]9 e
我马上就要到85岁。前几年我得了前列腺癌,当时为了能下海深潜,没有开刀。尽管看着没事,但抵抗力是下降了。去年疫情期间,我没办法上课,就花了77天写了《深海浅说》。
2 d* h! f% q& e1 E. \$ s" @
结果交稿不久我就病了,住院38天。大夫跟我说,这是太拼命工作的结果。
5 ?; S* N( @1 A
打这之后,我就改变了我的工作方式。
2 z( [% W, w, w
现在,我基本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半到办公室。中午也会午休一下,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习惯。晚上九点半就必须回家,这是我太太给我规定的时间。
4 n1 N* c& o% z) r, C* ^( u# o, N
我没有周六日的概念,也不放假。所以总的来说,工作的效率还是很高的。
; C+ M; G. N, \, `: }! `1 k
' i h- e5 }$ b4 }1 b# O* w
1 B& @: b0 C: o1 \6 n( {
6 f8 W! p, v5 Y! @ M4 ]) `, U% V
汪品先与夫人孙湘君
2 g/ {% s% O- \: u' L' q2 x7 k
我是1936年生的。我们这些抗战期间生的人,跟现在年轻人区别还是很大的。那时候是国难期间,从小就觉得要想办法珍惜时间精力,因为我们什么也没有。
) ~! A4 u0 f' ^- |" i( |
我真正开始搞科研的岁月,开始的太晚。
2 [. H3 }- A$ {+ c' H% a4 M) D
你想,我从1960年回国,真正开始深海钻探都已经63岁了。在这之前的浅海研究虽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终究还是太平淡,没有什么特别的突破。
5 h0 o% R+ J& m, q' g' b$ \ v
# s6 ^) O$ L6 `
# J& V- d) x5 W% s2 p, C$ G8 X
* j2 C! R# v' N) M. V. w9 v0 ~9 w! ^* E
汪品先在莫斯科大学读书期间留影
* N. N9 `* f# O e$ D
我的时间一直抓得很紧,这倒也是我这一辈子的习惯了。但这一点也不辛苦。假如你的爱好就是你的工作,那就是最大的幸福。没有什么比搞研究更让你兴趣,那就对了。
! Q2 X8 G* f) t, f; ^( c
我现在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 w# s w0 a H: U
我觉得做科学家得先有个题目。这个题目,你不解开就难受,觉都睡不着。解开了,高兴得不行;解不开,你就一直停不下来。这个,我觉得才叫科学家。
" F5 m r6 x0 A B9 _
& _5 E6 [, e% k6 G! m; c! F
. _2 H& O) |& m; u' }. X( v
3 G, \* m8 X) s) ^
我以前定了个85岁计划,规划好了85岁前做什么,85岁后要做什么。
& n0 r. L$ I8 c' ]0 ]$ d- H3 A% G) c
如果我能活到90岁,我大概要做三件事。
0 o) A- L8 s" k) J" Y x+ f
一个就是我在同济大学上的《科学与文化》公开课,我要把它写成一本书。原来我计划半年就能写成,但现在发现远远不够,我要追问一些问题,拜访一些人,这起码要花掉我一年时间。
3 e/ C* a8 s# K8 r+ v* {7 W
( k$ E2 _6 |9 K @8 T
/ H- K# L: U7 q
( f* Z+ @; n5 e2 h4 z4 M" h
汪品先给学生上公开课中
7 O+ T& U, o( c6 l# |! X
另一个就是我要解决“气候演变”这个大的科学问题。欧美人认为,现在气候变化的根本驱动力在北极高纬度地区,但我认为应该是在亚热带地区,我要推翻欧美人的观念。
" F L% Z0 k- H2 V( @" Z7 a+ l3 B: | Q3 k# Z
第三件事,我要写个自传,反映我们这个时代。
5 S! K, A3 h0 `
如果我能再活五年,这三件事我一定都能完成。
! e2 f Z8 b6 @
如果活不了,那么前面两个先做。毕竟,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的。
" c- r! D$ D1 D4 i, ^
来源:“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
+ {, o5 y [. o) C W
1 {6 _0 F: A' l
举报/反馈
& T, @( o# L( y
& D* i2 k: i# W7 Z) ^ b( B5 t. d( b3 x" ? z6 `% r7 q/ W# Z5 n" Z r 1 e' x! Q' X& G& k- A 0 K3 z) |' b) t0 i1 O* u1 X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文星雨
活跃在7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