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g9 @0 N+ s: x/ M1 [7 i# E7 i2 B! K
原标题:“双龙骑士”唐立梅
3 z& v9 }/ j, w5 w
; J, }; g8 q) W9 P6 f8 v 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唐立梅曾乘“蛟龙”探海、踏“雪龙”破冰,是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中国女科学家。 & {& l5 Y1 j4 X+ D+ @9 ]6 i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特约撰稿吕佳心 编辑覃柳笛 7 E ?6 ~+ Y9 T
2 h$ W6 a9 ?1 ^ D& s 唐立梅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来到南极 ( 唐立梅供图 ) , M& l }. a/ ?0 \4 o) c
“浮游生物像漫天飞雪一般,扑面而来;发光生物让昏暗的深海熠熠生辉。”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联合播出的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上,“80后”女科学家唐立梅向观众讲述着她乘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深海时亲眼所见的景象。
+ S1 H4 F& T3 y 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唐立梅曾乘“蛟龙”探海、踏“雪龙”破冰,是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中国女科学家。 / _1 j; n# i2 w& U: A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蕴藏着巨量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唐立梅学术研究的自在天地。深海中仍蕴含着许多尚待探索研究的谜团,科研工作者们正以“下五洋捉鳖”的精神投身于此,唐立梅正是其中一员。 3 B; |. S; M& R6 {
如今,唐立梅正发挥她的影响力,将科学精神传播给更多人。
4 N. Q& j) U" @2 [# {0 K 乘“龙”探宝
: |4 I, r0 f% _7 H" }! D( [8 D5 k “探究地球历史的方法步骤如同断案调查一样,通过考察尽可能多的因素而找出线索,追寻踪迹,重建合乎逻辑的现场。”法国地质学会主席帕特里克·德韦弗在科普读物《地球之美》中这样解释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岩石给我们提供了线索。” T9 A; i* O7 [
做一名负责把握线索、抽丝剥茧的“神探”,正是唐立梅这样的地质学家对自己的要求。
`: s5 Z$ {% ]1 ^/ u7 y4 T 唐立梅的研究方向是“海洋地质学”,这门学科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被海水覆盖的地球岩石圈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如水圈、生物圈等)的相互作用。
2 A" \3 s2 z9 d" g “地球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看待海洋地质学。事实上,地质学与宇宙、地球都有关联。”唐立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 a% `! @4 h6 F0 ? 在唐立梅的见闻中,深海恰似一片星辰璀璨的宇宙。 8 E4 l9 O; l7 t0 b* p. m
她难以忘记自己在“蛟龙”号潜水器见到的深海生物:“为了适应昏暗的世界,它们进化出了点亮深海的光芒,荧光点点如细线般的是管水母,还有自带荧光效果的玻璃章鱼,通透得连内部器官都清晰可见,简直是深海里最亮的星。”
1 z: Q" o' H+ S2 V7 N 2013年,唐立梅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到2700多米的西太平洋深处,探测一片富钴结壳的矿区,这正符合她的学术方向。作为科学家,她准确完成了自己的观察、探测和取样研究工作,带回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冷水珊瑚、海葵、海胆、海绵、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11种生物样品。“在4000米至1.1万米的深海,抗压是唯一的生存法则,这里坚守着一批最抗压的‘孤勇者’。”在“海洋公开课”中,唐立梅生动地介绍半深海烟灰蛸、狮子鱼、短脚双眼钩虾等物种,让大众感受到海洋生命的顽强与奇妙。 ^/ R& t7 R& n, b) v
2017年,她又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成为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一员。两度乘“龙”探宝,让唐立梅见过了地球上最壮丽的冰峰雪岩、静海澄波,也巧遇了许多瑰丽奇幻的生物。 , q9 v4 S' R* \3 g1 C% ~ I: h3 t
研究生物样品是生物科学家的领地,对于唐立梅来说,最珍贵的是样品中的原位岩石资源。 ' V, }. W4 W. c7 M5 v* l! E$ \8 e
“对于地质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样品就是岩石。”唐立梅的研究极大地依靠对于岩石样品的研究利用,“岩石就像地球内部的探针,可以用来反演地球内部的岩浆作用。岩石圈的消亡和新生就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岩石是我们研究人体时的血液取样,而分析里面的元素含量就如同分析血液里面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D, n- z% l% \: V- C 在实验室里,唐立梅可以从一个岩石样本上看见宇宙的痕迹:“比如,我们取到了橄榄岩、辉长岩和玄武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推演地质历史上板块的构造演化,建立构造演化模型,从而帮助我们认识过去发生了什么。” 8 k' z8 m: l# ]7 p2 r0 C, v; h
十年科普路 , L& l- k! S' d1 }& p
神奇的探险不是生活的主体,“下海破冰”之后,唐立梅仍然要回归她平静、充实的本职工作——科学研究。 ( T5 I& e# P' K# @1 m
和每一名平凡的基层科研工作者一样,唐立梅也要面临科研之路上的重重困难:投稿被拒、改稿打磨、经费压力……她必须抓紧时间,努力做好手中的课题,开掘研究方向。 # |7 Z; n- R* w
与此同时,很多公众科普活动的邀约纷至沓来。2013年“入海”时,唐立梅刚刚32岁,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科学家,这样的经历让她声名鹊起。
" |; V N6 E E6 Y/ A! _ 与公众对话契合了唐立梅性格中开朗、真诚的一面,她渐渐找到了实验室之外的志趣所在:“我很喜欢演讲,也很喜欢文字,说不定重来一回,我会选文科。”
* \- m5 @2 A+ N7 A. d& V 在科普报告中,唐立梅经常使用形象生动的表达:“海底热液喷口水温可以达到380摄氏度,周围有不少生物存活,那再加上海水里大量的盐分,岂不是成了天然的‘海底捞’?当然不是,这些生物都是有剧毒的,它们有耐高温高压的特征。”
% \1 M, \1 y) ^( ^0 R% ?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1 N9 | {6 }( v
十年间,唐立梅曾到访各大、中、小学,做了几十场科普报告,参加“海洋公开课”“王牌对王牌”“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荧屏上,还拍摄时尚杂志,出席典礼活动,获聘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她想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传递给更多人。 8 i, f( t9 F+ z$ @$ c' @+ S
“心智的真正扩大,即同时把许多事物视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分别把它们归入它们在宇宙系统中的真正位置的能力,理解它们各自的价值的能力,以及确定它们的相互依赖性的能力。”这段话出自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也是唐立梅推崇的思维理念。她想告诉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系统性思维的培养、强健心智的能力。 : W8 [) R9 v( b* ^
在“蛟龙”号里深潜的那段时光,唐立梅见到了最难忘却的深海风景,在“海洋公开课”的《深海奇幻之旅》篇章中,她将这份经历分享给大众。节目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将整个舞台呈现为高科技载人深潜器,唐立梅身处深海观光电梯,带领观众前往不同深度的海域。“第一站,我们将在海底200米以内活动,由于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烈,这里的海底世界绚烂多彩。”观众跟随着唐立梅的讲解一路下沉,感受海洋透光层、中层带、深层带、深渊带的不同景象,奇妙的海洋生物与非凡的自然现象一一掠过,令观众惊叹不已。
" f O9 w% }' Q9 A1 k8 C' d5 O9 \0 s; q0 W
唐立梅随“蛟龙”号潜至深海,拍摄到的发光生物 (唐立梅供图 )
; [, L$ k3 W, n, X. Q0 R 唐立梅觉得,“海洋公开课”是加强国民海洋通识教育的一次积极尝试。她自己希望通过在节目中的讲述让观众意识到,虽然未知与神秘让人们难以看清大海的真容,但海洋依然以它最浪漫的方式,将人们和海洋生物微妙地连接起来。
& `3 N- v! p& p) z$ O 唐立梅也曾到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当地小学的少数民族“女童班”带去自己的探秘见闻,孩子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认真地听她演讲。交流中虽然还有羞怯,但她们眼睛亮亮的,那种对知识的向往让唐立梅印象深刻。 ) `3 {, O" F# r( m( e9 a
“国家的脱贫攻坚战让这些边远地区的孩子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也希望通过科普,能让更多的儿童,尤其是女童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她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唐立梅说。
@ O3 D) b0 Z2 H- v3 K 唐立梅是一名科幻作品爱好者,跑步的时候,耳机里会播放刘慈欣的《三体》有声书。她正期待着,科学可以向公众传播得更广、更远,不局限于演讲、报告、综艺节目、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更多科幻作品被创作出来,如果连春晚上的小品都能为大家传递一些科学知识,将会对科学普及产生多大的作用。”
1 K5 [7 k+ U" t7 N5 ? 从“失意者”到科学家
0 w# ~! O5 O7 j* \) B5 i “地球知识是科普领域的‘语文算数’,应该向大众大力普及地球演化的基本规律。”唐立梅说,“如果大家知道,45亿年以后,地球可能会僵死,站在地球的尺度上,面对眼前的诸多困难,心态可能会变得更乐观。”
! K* S3 O& k8 {) T0 N1 m; Y% g 唐立梅是一个生性乐观的人。回首人生之路,她并非一路顺遂,甚至算得上跌跌撞撞。但她经常在科普报告中对孩子们说:“人生最理想的情况是爱一行、干一行,但如果你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立足当下,把能做的事做好,干一行、爱一行也很好。”
2 C. E1 {' B# S3 E0 T1 w2 Q" y 唐立梅出生于河北农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小时候,父母为了让她和哥哥接受好的教育,一直在节省家庭其他开支——老房子年久失修,父母舍不得花费几千元修缮,但当她和哥哥上大学时,家里却拿出了3万多元的学费。
% i2 l6 ?* ~) l$ i3 B' @ 高中文理分科时,唐立梅两科成绩在全班都名列前茅。秉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念,她选择了理科。然而,因为考试总是爱紧张的毛病,在高考和考研两次重要的大考中,她都发挥失常,这让她内心承受了不小的折磨。
* y# A5 Y0 y" t6 ? 实际上,唐立梅所学专业是调剂的结果,地质学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她的人生。她一路读到浙江大学的地质学博士,成为如今的科研工作者。
$ B+ g# b& ?, D8 K: S “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规划、目标,不内耗、不浪费时间,这当然很理想。但我经历了特别曲折的过程。能够坚持到底、取得成绩,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去蜕变,认真做事、认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自然而然地就能走下去。”唐立梅说。 4 @9 T( {- F1 I) T% ^
当下,唐立梅对海洋地质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识更加深刻。
3 x% G. C* C. L# c$ n5 O7 b 从上古的“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2000多年以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明朝乘宝船下西洋的郑和,作为海洋大国,中国人探索海洋的脚步没有停止。 Y5 n6 Y7 u2 I6 h3 ?7 Z3 E) C
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驱动下,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载人潜水器的研发进步,中国人深入海洋、经略海洋的能力越来越强。我国海洋科学家正积极潜入深海开展观察、探测和取样研究,承担着抢占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重任。 4 V* l9 B7 i- `$ U1 a r+ g
每个沿海国家都有自己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之外的区域,不属于任何国家,这片区域占地球表面积的49%,其中蕴藏的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 e p& J+ Y$ i4 l
“谁先调查,谁先勘探,谁就有优先开采权,每个国家都可以向国际海底管理区申请矿区,开采之后的一部分必须交给国际社会共享,大部分则属于开采国所有。因此,现代海洋探索意义重大。”唐立梅说。
. B) u7 d; z# N' c; l1 L5 G( I3 E 探索不停 $ [6 K2 y# M$ g) P! D
在科研工作中,唐立梅也担任导师的角色,在对毕业生的祝福中,她写下:“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求真务实,敏行致远。”
B: c" m+ ]7 ?6 o3 d" P 自己的成长经历、科普工作实践和教育学生的经验,促使唐立梅对教育展开更深的思考:“怎样推动更好的教育?怎样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怎样让大家更快乐地度过最有意义的人生?一个科研工作者回答不了,这需要整个社会去共同推动和思考的。” ) \0 f8 d/ Y) Q0 @# U
教育多样化是唐立梅思考的重点。实际上,如今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学术上的能力都让她感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她还有更多的展望:“需要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力,让他们结合自己实际,对差异化发展有所规划,而不要在同一个标准中‘内卷’。”
" t" w5 f, K% Q+ s8 P. U2 W 2020年,唐立梅的科普读物译著《伟大的探险》出版,并获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2023年,她预计会出版两部全新科普著作,为青少年揭秘神奇的深海与南极。
8 X6 b2 B- s6 @6 v4 E2 e$ p0 s “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探索未知,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对于唐立梅来说,科普与教育工作,是属于她的全新的“伟大的探险”。 ' @' N1 O ]: u# U
来源:新华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B" K6 T: ?6 a$ I! ]% L& \
f, g* w- I3 Q9 C 责任编辑: * a& n. ^# ^+ d4 o
6 I, e3 I. _, B% k m5 C
; B; I- `, [/ l" ~0 r6 p
$ d0 Y6 V `3 v. a; T2 @& J; R
' K& B) v+ X; [: a& U9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