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4 N6 M4 y! Y0 o$ {8 r' l 原标题:“双龙骑士”唐立梅 " P- y% H9 |. {5 D
7 u8 f' ^2 t6 S$ D% K& I' p
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唐立梅曾乘“蛟龙”探海、踏“雪龙”破冰,是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中国女科学家。 8 a% F. r% S- I" R( h( S6 A1 G5 A0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特约撰稿吕佳心 编辑覃柳笛 8 @* V! w9 S n/ c& f
4 V4 B1 h- o( {" b5 C& i+ r 唐立梅随“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来到南极 ( 唐立梅供图 ) % |' y+ N2 Q1 b1 `
“浮游生物像漫天飞雪一般,扑面而来;发光生物让昏暗的深海熠熠生辉。”在东南卫视、海峡卫视联合播出的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上,“80后”女科学家唐立梅向观众讲述着她乘坐“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深海时亲眼所见的景象。
X' \+ ^0 B' d6 m 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唐立梅曾乘“蛟龙”探海、踏“雪龙”破冰,是第一位兼具大洋深潜与南极科考经历的中国女科学家。 " Q4 }( E9 K, P7 b$ a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1%,蕴藏着巨量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唐立梅学术研究的自在天地。深海中仍蕴含着许多尚待探索研究的谜团,科研工作者们正以“下五洋捉鳖”的精神投身于此,唐立梅正是其中一员。 ( R. ~% J2 q& S5 z& D; H0 P
如今,唐立梅正发挥她的影响力,将科学精神传播给更多人。
" ^- w# [4 C9 m' X# }/ b/ O 乘“龙”探宝
7 B1 O/ w2 M% I3 M/ w# p; Q “探究地球历史的方法步骤如同断案调查一样,通过考察尽可能多的因素而找出线索,追寻踪迹,重建合乎逻辑的现场。”法国地质学会主席帕特里克·德韦弗在科普读物《地球之美》中这样解释地质学及其研究方法:“岩石给我们提供了线索。”
( d- a' H4 ]/ ^3 X- {: M 做一名负责把握线索、抽丝剥茧的“神探”,正是唐立梅这样的地质学家对自己的要求。
6 N1 `9 y$ h8 B; u 唐立梅的研究方向是“海洋地质学”,这门学科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被海水覆盖的地球岩石圈及其与地球其他圈层(如水圈、生物圈等)的相互作用。
, ^" {7 @( R0 Z/ j “地球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看待海洋地质学。事实上,地质学与宇宙、地球都有关联。”唐立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7 O# j; r, j$ n9 |7 K# j
在唐立梅的见闻中,深海恰似一片星辰璀璨的宇宙。
. f9 b! P& M! X9 w) V# \4 ^8 s 她难以忘记自己在“蛟龙”号潜水器见到的深海生物:“为了适应昏暗的世界,它们进化出了点亮深海的光芒,荧光点点如细线般的是管水母,还有自带荧光效果的玻璃章鱼,通透得连内部器官都清晰可见,简直是深海里最亮的星。”
8 j: K6 D; l; i& D 2013年,唐立梅乘坐“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到2700多米的西太平洋深处,探测一片富钴结壳的矿区,这正符合她的学术方向。作为科学家,她准确完成了自己的观察、探测和取样研究工作,带回8升近底水样、11块岩石、2管沉积物,冷水珊瑚、海葵、海胆、海绵、海星、海蛇尾、寄居蟹等11种生物样品。“在4000米至1.1万米的深海,抗压是唯一的生存法则,这里坚守着一批最抗压的‘孤勇者’。”在“海洋公开课”中,唐立梅生动地介绍半深海烟灰蛸、狮子鱼、短脚双眼钩虾等物种,让大众感受到海洋生命的顽强与奇妙。 c L2 n+ }# k% [6 ?9 [: j
2017年,她又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成为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的一员。两度乘“龙”探宝,让唐立梅见过了地球上最壮丽的冰峰雪岩、静海澄波,也巧遇了许多瑰丽奇幻的生物。
" s2 O, K' f% R) Q; E0 c" t$ ]8 R 研究生物样品是生物科学家的领地,对于唐立梅来说,最珍贵的是样品中的原位岩石资源。
) p* P5 R0 C: G; O# L; N" R “对于地质学研究来说,最重要的样品就是岩石。”唐立梅的研究极大地依靠对于岩石样品的研究利用,“岩石就像地球内部的探针,可以用来反演地球内部的岩浆作用。岩石圈的消亡和新生就如同人体的新陈代谢,岩石是我们研究人体时的血液取样,而分析里面的元素含量就如同分析血液里面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 Z4 U4 _+ j7 L* e& k( L/ m 在实验室里,唐立梅可以从一个岩石样本上看见宇宙的痕迹:“比如,我们取到了橄榄岩、辉长岩和玄武岩,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推演地质历史上板块的构造演化,建立构造演化模型,从而帮助我们认识过去发生了什么。” - o' h9 v y h: L9 S c5 v
十年科普路
$ J, N6 W% a- d; T, o' E' D. ?( _ 神奇的探险不是生活的主体,“下海破冰”之后,唐立梅仍然要回归她平静、充实的本职工作——科学研究。 7 e5 Y* f1 o) W% t6 ?& B
和每一名平凡的基层科研工作者一样,唐立梅也要面临科研之路上的重重困难:投稿被拒、改稿打磨、经费压力……她必须抓紧时间,努力做好手中的课题,开掘研究方向。 1 n9 |5 ?3 F2 ]: P
与此同时,很多公众科普活动的邀约纷至沓来。2013年“入海”时,唐立梅刚刚32岁,作为一个年轻的女性科学家,这样的经历让她声名鹊起。
/ P0 E! e: l0 B1 |# \( I 与公众对话契合了唐立梅性格中开朗、真诚的一面,她渐渐找到了实验室之外的志趣所在:“我很喜欢演讲,也很喜欢文字,说不定重来一回,我会选文科。” ; ?) V. T1 H& K1 g/ v$ y9 ]5 @
在科普报告中,唐立梅经常使用形象生动的表达:“海底热液喷口水温可以达到380摄氏度,周围有不少生物存活,那再加上海水里大量的盐分,岂不是成了天然的‘海底捞’?当然不是,这些生物都是有剧毒的,它们有耐高温高压的特征。” ! \+ N2 {4 ^- X7 R! [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1 R" O% x V) Z7 [3 ~7 { g 十年间,唐立梅曾到访各大、中、小学,做了几十场科普报告,参加“海洋公开课”“王牌对王牌”“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荧屏上,还拍摄时尚杂志,出席典礼活动,获聘国家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她想要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传递给更多人。 . @/ X% g- O( k) c: \
“心智的真正扩大,即同时把许多事物视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分别把它们归入它们在宇宙系统中的真正位置的能力,理解它们各自的价值的能力,以及确定它们的相互依赖性的能力。”这段话出自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也是唐立梅推崇的思维理念。她想告诉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系统性思维的培养、强健心智的能力。
2 R p# g' B0 m: r# g 在“蛟龙”号里深潜的那段时光,唐立梅见到了最难忘却的深海风景,在“海洋公开课”的《深海奇幻之旅》篇章中,她将这份经历分享给大众。节目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将整个舞台呈现为高科技载人深潜器,唐立梅身处深海观光电梯,带领观众前往不同深度的海域。“第一站,我们将在海底200米以内活动,由于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烈,这里的海底世界绚烂多彩。”观众跟随着唐立梅的讲解一路下沉,感受海洋透光层、中层带、深层带、深渊带的不同景象,奇妙的海洋生物与非凡的自然现象一一掠过,令观众惊叹不已。 # f% L" W; y; i6 O; K
& U% N8 g. E$ j! W
唐立梅随“蛟龙”号潜至深海,拍摄到的发光生物 (唐立梅供图 )
: f$ n1 }' F$ s3 x 唐立梅觉得,“海洋公开课”是加强国民海洋通识教育的一次积极尝试。她自己希望通过在节目中的讲述让观众意识到,虽然未知与神秘让人们难以看清大海的真容,但海洋依然以它最浪漫的方式,将人们和海洋生物微妙地连接起来。
- h$ r; j- S S- z0 i+ ^, w0 E 唐立梅也曾到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为当地小学的少数民族“女童班”带去自己的探秘见闻,孩子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认真地听她演讲。交流中虽然还有羞怯,但她们眼睛亮亮的,那种对知识的向往让唐立梅印象深刻。 . s* F1 U v, @5 l) `7 O
“国家的脱贫攻坚战让这些边远地区的孩子们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也希望通过科普,能让更多的儿童,尤其是女童对科学产生兴趣,培养她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唐立梅说。 1 Y% p2 H" Y7 N) w/ v4 j: X
唐立梅是一名科幻作品爱好者,跑步的时候,耳机里会播放刘慈欣的《三体》有声书。她正期待着,科学可以向公众传播得更广、更远,不局限于演讲、报告、综艺节目、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更多科幻作品被创作出来,如果连春晚上的小品都能为大家传递一些科学知识,将会对科学普及产生多大的作用。” $ U. u$ c" A7 L) P5 m& ]8 O+ W3 |
从“失意者”到科学家 . v. r; l2 z$ D$ F7 T5 B9 E
“地球知识是科普领域的‘语文算数’,应该向大众大力普及地球演化的基本规律。”唐立梅说,“如果大家知道,45亿年以后,地球可能会僵死,站在地球的尺度上,面对眼前的诸多困难,心态可能会变得更乐观。”
H" x; e9 e4 G7 Y: l, V. } 唐立梅是一个生性乐观的人。回首人生之路,她并非一路顺遂,甚至算得上跌跌撞撞。但她经常在科普报告中对孩子们说:“人生最理想的情况是爱一行、干一行,但如果你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立足当下,把能做的事做好,干一行、爱一行也很好。” % U, X4 |; \$ t6 b1 O# _
唐立梅出生于河北农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小时候,父母为了让她和哥哥接受好的教育,一直在节省家庭其他开支——老房子年久失修,父母舍不得花费几千元修缮,但当她和哥哥上大学时,家里却拿出了3万多元的学费。 & ~1 t# l' z2 l+ R
高中文理分科时,唐立梅两科成绩在全班都名列前茅。秉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念,她选择了理科。然而,因为考试总是爱紧张的毛病,在高考和考研两次重要的大考中,她都发挥失常,这让她内心承受了不小的折磨。
+ [' u$ P9 S7 H& f0 `, s& i4 w 实际上,唐立梅所学专业是调剂的结果,地质学就这样“误打误撞”地走进了她的人生。她一路读到浙江大学的地质学博士,成为如今的科研工作者。 ) }/ f. a/ d2 S0 U" D& r
“从一开始就有清晰的规划、目标,不内耗、不浪费时间,这当然很理想。但我经历了特别曲折的过程。能够坚持到底、取得成绩,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去蜕变,认真做事、认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自然而然地就能走下去。”唐立梅说。 , e d$ \ G+ u2 i1 u" s/ H, R
当下,唐立梅对海洋地质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认识更加深刻。 , H4 |( u8 e. [# S5 ~1 e
从上古的“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到2000多年以前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明朝乘宝船下西洋的郑和,作为海洋大国,中国人探索海洋的脚步没有停止。 0 C/ K+ o3 W' t. [/ q
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驱动下,随着高新技术尤其是载人潜水器的研发进步,中国人深入海洋、经略海洋的能力越来越强。我国海洋科学家正积极潜入深海开展观察、探测和取样研究,承担着抢占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重任。
6 X% C: \ O- j+ ?! O s: | 每个沿海国家都有自己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在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之外的区域,不属于任何国家,这片区域占地球表面积的49%,其中蕴藏的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0 S' D& o' w2 g& F “谁先调查,谁先勘探,谁就有优先开采权,每个国家都可以向国际海底管理区申请矿区,开采之后的一部分必须交给国际社会共享,大部分则属于开采国所有。因此,现代海洋探索意义重大。”唐立梅说。 7 J- S4 U6 ^. {+ c0 q1 k9 z
探索不停 ; e2 F9 Z$ b. z. a7 e5 r+ e0 z
在科研工作中,唐立梅也担任导师的角色,在对毕业生的祝福中,她写下:“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求真务实,敏行致远。” / M: P6 P+ e) f+ d& A# r2 X0 E
自己的成长经历、科普工作实践和教育学生的经验,促使唐立梅对教育展开更深的思考:“怎样推动更好的教育?怎样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怎样让大家更快乐地度过最有意义的人生?一个科研工作者回答不了,这需要整个社会去共同推动和思考的。” . E0 e; a1 E/ ~! Z
教育多样化是唐立梅思考的重点。实际上,如今很多硕士研究生在学术上的能力都让她感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她还有更多的展望:“需要培养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力,让他们结合自己实际,对差异化发展有所规划,而不要在同一个标准中‘内卷’。” ]9 [% _$ H. t2 Q1 m8 g
2020年,唐立梅的科普读物译著《伟大的探险》出版,并获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奖。2023年,她预计会出版两部全新科普著作,为青少年揭秘神奇的深海与南极。 ! M) Q, D( M- m3 O% c# m$ h3 H0 u; }
“生命的意义在于探索,探索未知,然后遇见更好的自己。”对于唐立梅来说,科普与教育工作,是属于她的全新的“伟大的探险”。 4 c- h6 \6 o1 D
来源:新华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y9 e' M1 u2 L) c
8 o0 v9 i9 l ` 责任编辑: ' O' ^' j# q, M. Z! j( \
9 y& _2 r, ~6 l0 W% s( c
2 V- J' t2 J8 z! F& Z4 R6 B
) p$ ?: f8 f; K* g$ ]: r" o
' O" q' j( J, t.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