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9 @1 J) Y6 Y: ^! |6 j 关注中科院地质地球所,探索地球的奥秘
: a" c. C' F/ K( @4 X( A - ?! k- x% @8 a. E9 W8 r
% k4 Z* r3 m/ E% _
+ L& Q* F) f3 Q% n 大洋的一生
3 \) G4 @" K% C2 y) y 晋朝葛洪《神仙传·麻姑》中,曾经记载仙女麻姑与仙人王远一道下凡去蔡经家做客,麻姑在聊天时提及“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大意是“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这便是成语“沧海桑田”的由来。
) J+ t- a- E6 P0 y+ b( E % _# O2 ?/ k9 m. V5 [: E& f) t
《成语 沧海桑田》王建峰 绘 m& `# t. D, }6 m, C0 U. Z! B
& l. \0 f+ M6 r" |
虽然神话传说是古人编撰的,但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史中,正在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揭示这一大洋演化模型的,是以加拿大地质学家约翰·图佐·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命名的威尔逊旋回。 ) T- Y3 l. c( O9 _
* N2 Y, t0 @6 X J 威尔逊旋回示意图
5 z: Q5 M2 l9 I) t- V- Z/ n( \7 u4 k4 Z
威尔逊旋回的思想,最早由威尔逊发表在Nature的文章《Did the Atlantic Close and then re-oped?》,提出了以大洋演化过程为主体的大地构造演化过程,即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大陆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逐渐扩张,形成大洋中脊,洋中脊继续扩张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见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经历复杂的增生,拼贴过程,最终洋壳消失,在造山带中只有俯冲刮削残留下的大洋地壳,即蛇绿岩。
/ ~8 g4 P1 e# `( C6 k; v 那么在现今地球上,能否寻找到大洋演化的各个阶段呢,笔者将尝试介绍给大家:
$ g7 A" X* n9 j 01
d N5 K m1 y& T+ |8 O, } Phase1: 大洋的胚胎期——大陆裂谷 - ?% Y' h. n: z) |5 V- u1 q
6 O* Q5 N% P0 F. h1 ?) N 东非大裂谷
9 F3 ~" y/ t9 s( `! f, `
0 ?) c$ [9 g1 ` a ! I) J$ N, Y$ l: W
东非大裂谷与红海—亚丁湾构成三联点 7 M! T. P* M9 Q; J: w) I
威尔逊旋回的第一个阶段——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地球上最好的例子就是东非大裂谷,之前笔者曾经介绍过,东非大裂谷虽然处于拉伸阶段,但是尚未拉伸处洋壳。 2 S: |- ^5 c! }2 D" f3 U# P
02 2 B+ n) G' I0 ?% @2 r
Phase 2 大洋的婴儿期——初生洋壳
" a+ ^- Y: L9 L5 z4 e- }+ G( s ( a+ s4 d) _1 c# W, j4 {% D
Google earth 上的红海
e/ h, U9 z! x" W8 _. H9 M! c: S
9 |9 t9 T t* c7 l 3 T/ ?; n( r. {- D: r8 Q' l5 Z5 l
红海一景
6 S% x+ t2 ^1 a* g e
7 _+ @& H( I# S' L' W7 @ 大洋演化第二阶段,此时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地球上能够发现的实例是红海。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在上图中Google earth卫星图片中,可以看到,红海中已经初步形成大洋中脊,这一点也被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地震波初步证明。红海底部为硅镁质岩石。 . S' K- I+ F8 o0 ~+ R
03 0 y( M! h' o0 G
Phase 3 大洋成年期——洋中脊扩张 - v2 X5 j$ t% w5 Z8 e0 U
% |& d8 S( R) H' m, s e Google earth 中的大西洋 3 w2 {5 t* [" x# f) ~- i% V
$ L& w: P$ O; q
0 f- t# i6 ?# j5 ~$ E2 B- h4 m 大西洋洋中脊
. Y: u9 g. G4 t" Z6 j6 l+ Z1 W 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此时大洋整体规模依旧处于扩张阶段。
z/ L, x5 [' P 大洋中脊又称海岭,是大西洋洋底地形中最为特殊的洋底奇观,它北起冰岛,纵贯大西洋,南至布韦岛,然后转向东北与印度洋中脊相连,全长约1.7万千米 ,宽度1500-2000千米,约占大洋宽度的1/3。面积达2228万平方千米,占大西洋底面积的1/4。大洋中脊形似S,系由一系列狭窄和被断裂分割的平行岭脊组成,大洋中脊被无数横向断裂带切断并错开,横向断裂带走向与中脊近于垂直,在地形上表现为深切的线状槽沟,这就是大洋中的转换断层。 + x" E" C/ E* }1 a. b
04
! t* V8 G0 i$ E Phase 4 大洋老年期—洋壳俯冲 % l. w0 G& {- L! U* L
0 I" e6 Z m: S8 Q# g$ X3 }: c
太平洋洋中脊—主要在东端分布 ! c4 k7 L, I9 A; c: [7 R
. I" [" `) \4 s
威尔逊旋回中的第四个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太平洋(Pacific Ocean),地球第一大洋,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以及约32.5%的总面积,是地球上最大、最深和岛屿最多的洋,占地球总表面积的1/3。但是在地质演化中,太平洋的洋壳已经开始慢慢地俯冲掉,洋壳面积正在逐步减少。
- _; R, r+ t6 E8 W * |+ D5 o4 U$ q( j
太平洋日落
' K, V9 i8 _& z2 F5 _% i0 X: \- s' X6 v: B
2 ?' E# ?6 f' T% w, J2 T# _' X# l7 P 外太空瞭望太平洋 - j/ s5 C0 t0 W5 j i( Z5 T/ ~0 k+ U
0 y. V$ c7 w/ m/ m" a7 m; R
太平洋的洋中脊主要分布在其东侧,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部分的洋中脊俯冲到了美洲大陆之下。 # q% e. m0 W: D# j$ @; E9 W$ }0 l: ~
7 H+ n# _( Z. z4 A8 m 太平洋东端,可见明显的洋中脊分布
6 b( ?$ n- m# d6 X
. ~" B" \ W- L( C% [4 l2 [, e1 D' K" ? 而在太平洋西侧,俯冲作用亦十分强烈,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分布有大量新生代火山岩,部分学者认为这与太平洋的俯冲有关。
7 ]8 P$ C O$ U9 ]- I3 |' }0 _ 05
6 s6 y; Z- W3 G! D; B# f4 { Phase 5 大洋的残留期 / v0 @6 f) z! l' X6 c
随着俯冲作用的不断进行,洋壳海域不断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现代的地中海就是最好的例子。
' V/ s# N4 I) a- Y( y
4 Z; p/ o. f& o; V 卫星拍下的地中海 $ q: ^( m; P( a# h+ s- W
- O9 J1 Q+ p% Q+ U2 |6 g0 q% l9 n * x# }- g! w, U9 ]& E" q
地中海中最大的两个岛:西西里岛和撒丁岛
3 T/ q) N7 d: _3 R 地中海作为大洋演化末期的残留相,绝大部分洋壳已经俯冲,只残余了一小部分相对古老的洋壳。近年来,地质学家对地中海进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地中海内名为希罗多德盆地的地区具有3.4亿年历史,是地球上现存于海底的最古老洋壳。
+ ~+ k, \' C: n 06 . z8 N% h# M0 [. o" O. G; r" h$ V
Phase 6 大洋的消亡 7 B5 P: Y4 e J- o( x4 y/ j
随着洋壳的不断俯冲,最终整个洋壳都俯冲殆尽,大洋中的岛弧,海山,微陆块等均拼贴到造山带上,有些造山带受挤压形成高耸的山峰,如新特提斯构造域。 ' E2 ]$ e( F6 s X- V6 N
0 k" I, ^# s( N
9 t& f) \" f8 U- m5 ` 新特提斯造山带
" x9 f% T2 T8 a7 t% m, O* f
9 x. \5 A- b) N4 G5 h* S8 Z 3 f9 H; b/ j& C9 \4 g2 v; M5 B/ _6 x
喜马拉雅山系
, w% v# {3 S# f 伴随着陆壳三联点,大陆裂谷的发育,大洋开始了从胚胎期开始的演化,经历着他漫长但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最终又回归于陆壳。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威尔逊旋回。虽然威尔逊旋回对于复杂的地质演化史而言,太过简易,其中有些阶段甚至存在可商榷之处,但是威尔逊旋回将复杂的板块构造运动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对于我们理解全球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 V% c5 K* v# l* J5 A7 a- M, m) D/ r; _
美术编辑:赵亚楠
/ R$ W; o8 I$ h) F% O; o 校对:张燡敏 + I0 F; M# ^4 S6 g& W) P
公众号: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 o9 J9 e) D. Z" ~" B* f' W
ID:dizhidiqiusuo
~' ~; n, H" G4 @3 B) u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u* s7 s T" n5 J' r ( Q8 J4 U" G4 O/ q9 f5 t
- \: h" y# Q" S: V c) I. e6 u' r3 ^
2 H( d/ V# m$ m" \ W; m
. G4 s7 L* m1 p: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