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学家研究领域 -海洋地质专家

[复制链接]
" W+ O3 `5 e2 t% A9 P& I2 ~7 J
\; ~4 S1 j# f! x
& \' I" Y( j v4 Z g5 Y% O. ?
9 ^# J: _. l4 @% m8 i
首发:4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6 _6 k; Y& m. T V1 l8 m# b* F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瑞丰、彭韵佳
. l* q4 X6 |5 p4 Q* T5 G# K, K
中国西南,川滇藏交汇处,重岩叠嶂,雄岭巍峨,是研究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过程的绝佳位置。
( M1 D s7 v I& g) x
30年前,一名博士生用7年时间走遍南迦巴瓦峰地区,用双脚丈量着鲜有外人涉足的土地,用双手一寸一寸画出这片区域的地质图,让喜马拉雅东部大峡谷的真容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 Z1 |& r3 w4 D. D! m
30年间,翻越一座座雪山,经历一次次科考,对高原地质的热爱,沉淀为更深挚的情感。岁月化成山风,吹白少年头,今年56岁的他已满鬓风霜,依然奔走在科研一线,勇攀青藏高原构造地质学的“科学高峰”。
" M8 Q0 o, M+ d4 W
% Y0 ~& _8 J+ _6 N% o/ ]0 |3 g
$ e% s! L$ S6 ?& v! T" u- k# o
& S S6 s7 _( B( ], }
↑丁林在藏东南野外考察。(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c+ E, ]" d& E1 {- G" M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
% T) L- ?9 v, z* m$ @# l) t1 ]
从云南走到西藏,用双脚丈量地球巨型断裂
( t3 I' z% H6 Z: _2 ?' a, n
青藏高原,研究地球板块构造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1988年,刚出北大校门的丁林到中科院地质地球所读研究生,跟随他的导师、构造地质学家钟大赉院士第一次到青藏高原考察。23岁的他独自被安排在中缅边界地区的高黎贡山做硕士论文。
' w" G4 h# R) a
“当时很兴奋,年轻也不害怕。”丁林回忆说,那个时候高黎贡山还没有像样的公路,白天他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寻找新的勘探剖面,绘制地质图,晚上就住在当地人翻山时借宿的山顶茶馆或猎人的窝棚,和猎人“侃大山”,了解当地风俗。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一个多月。
) u! S' q9 W7 M. _8 |( h8 t9 |; f
2 ~( v" c" ]% x& z: ~; I, ]% L/ G
+ y2 Z8 Z6 n1 q; H# N) b+ ?3 V" \
% ^$ o3 g4 C) G- } g8 q7 `
↑藏东地区野外采样。
3 ?$ b6 u, F4 H3 d6 F; M. \1 {
跋涉在山林荒野,风吹日晒是常事。“我们都是铁人,手里拿着地质锤、罗盘到处跑。”丁林笑着说。
4 U4 A3 L% u* |% i2 n. @
即使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也要找到研究的“铁证”。铁人、铁杆、铁证!这是青藏所名誉所长姚檀栋院士对丁林的评价。
9 g4 d3 }% n* J8 m* w
“工作做完了,就要打上一个‘金钉子’。”丁林说,在他看来,获取“铁证”最可信的是双手和双脚,无人机等现代科技只是辅助工具,“必须把手指放在要研究的断层面上,获得最踏实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5 p& z/ B% N/ x1 ?) ~6 h
: }& g4 s% Z8 s! e$ `
) n# `. k# P! Q: O1 e5 n1 h
. M* h5 d6 b2 ^' ]8 O
↑藏北野外考察寻找古土壤。
. u" K$ u+ Y1 u, C& ?- o" i
群山浩荡,高原辽阔。研究完滇西高黎贡山,丁林顺着大山一路向北,挺进藏东南迦巴瓦峰——位于喜马拉雅山最东边的一座高山。那时墨脱还没有通公路,丁林便在每年5月至10月的“窗口期”翻雪山进南迦巴瓦做研究,一干便是7年。
, [$ D7 Z7 D$ Y ]2 x: R
丁林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对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认识的空白,该区域至今仍是青藏高原以及世界地学研究的热点。
, o5 t( p7 t" ]" S5 D
- u0 {5 S. C% [/ |9 x; L
! {. o/ F1 ^9 h1 G; J- m' x4 d
: x" Q0 n, y4 [! r; q; D; b; X
↑巴基斯坦西构造结考察。
' b- {3 y) H( N% F! y& C
岩石背后是什么?“基础研究总要有人做”
4 `5 K7 X8 c: f3 R0 e
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青藏高原了。起初,路还没修通,从北京到昆明再到大理,从大理再到墨脱,仅路上就要花费20多天的时间。弯弯绕绕、磕磕绊绊的土路,从来没有让丁林停下脚步。
' ]3 k% g* @* ~- L5 @9 k0 u( m7 X
完成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研究之后,丁林顺着雅鲁藏布江继续向西,首次发现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前陆盆地系统,随后来到了喜马拉雅山的西构造结——巴基斯坦南迦帕尔巴特峰地区。
5 ^* C( V0 }$ v+ V9 X0 t4 U: @
总结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印度与欧亚大陆于6500万年前首先在中部发生初始碰撞,随后两大陆之间的新特提斯洋向东西两侧逐渐封闭。两大陆于5000万年前全面碰撞的新模式,引领了国际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研究,同时还开创了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俯冲研究的新领域。
& q/ w/ ?+ a* J$ w# i `; g/ G
. q2 i4 f T4 t- U
8 q# u2 o' F {; x; }& j" p
; \- H/ a. J1 m2 L/ _ k5 V: r
↑西昆仑考察途中讲解野外大地构造背景。
. p2 V! U3 U, A5 e; L. M
后来,丁林把自己在青藏高原的科考路线导入地图,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走遍了整个青藏高原,有的地方还被密密麻麻的路线反复覆盖着。
/ @+ r; S! J: L, B3 R' v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研究?
2 M! u2 l0 j# E" C
“当时没有想这么多。”丁林坦言,基础研究总要有人做,如果不做,永远不知道岩石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不了解我们生活的星球。
4 k$ p7 U: s; l: k$ d* }
近些年,丁林承担和参加了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川藏铁路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前期安全评估工作。“这时候再做基础研究,就来不及了。”丁林有了新答案,“基础研究能够为国家重大工程应用做贡献。”
, z8 k0 [9 n5 W
. n" J$ `' u; H: s0 T6 X
7 p% h7 n# r, x4 i. \3 L
6 D( @2 H: q3 k/ e( z% n$ h" \
↑国科大研一新生野外实习。
4 e8 j4 i* z# _0 Y
“拎包”变“引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在快速“隆升”
4 x, ?' { N( |: ]2 I
曾经,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由国外主导。
' E) [* V; U# _! b! g% v; e
丁林亲历了这一阶段。国内仪器设备有限,往往借助国际合作开展青藏高原科考,采集的样品也需送到国外开展少量分析,再加上对地质学的认识和积累有限,中国在国际青藏高原的原创研究很少,话语权很微弱。
7 J2 w! T5 E* J( W1 }( A" [, K# p
筚路蓝缕已成过去时。“现在,我们的研究手段不弱,研究理念也先进。”在丁林看来,中国在青藏高原研究领域从“拎包的”变成了“引领者”,地位在不断提升。
8 ^7 `" e, L8 l$ [8 c$ @, o
8 s1 ^0 ` F% K, g- g
0 k. \* N# V* O1 D) I; u9 l$ }
8 o& c. j- w+ n/ l) ?
↑丁林和学生们。
, p( ?3 y& q' x% A
2003年,丁林加入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领导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挂牌之前,同行们帮着出主意,想出许多“高大上”的名字。丁林却敲定了这个最朴实的名字——“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
5 j" v8 e/ j$ _
“这个名字最土,却很实。”丁林笑言,碰撞和隆升正是青藏高原研究的两个关键词。后来,这个“土名字”在国际上也叫响了。
1 P; g0 v- G7 l0 Q" T3 r- E
印度和欧亚大陆持续至今的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近20年来,随着定量古高度计的发展,高原隆升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约束,科学家突然发现,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还很不清楚。
& e3 J+ }5 U6 Q% y3 G9 ]9 z6 A# n
! e8 I- j6 l1 H7 P W
: i) N4 c% `' z( S
, i; G3 A9 Q* F$ ^2 i
↑丁林和学生们。
4 g4 S8 O/ d) r" G8 s
丁林发现,青藏高原并不是整体抬升,不同山脉各有千秋。冈底斯山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山脉,在高原产生之前已是一座影响全球气候的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却非常年轻,6500万年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前它还处于海底,2400万—1500万年前才快速隆升到现今的高度。
: a5 z1 p9 L' Q; ~* d" C4 `, C
随着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季风大规模北上,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团受阻于喜马拉雅山前,转而向东传输,给我国东部带去大量降雨,使得原来被沙漠覆盖的江南变成鱼米之乡。
% p" q( N& O$ i3 b% D* |
“青藏高原21世纪还有地理大发现!”丁林笑着说。他们提出的高原山脉差异隆升模型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1 G* @8 F: C# M4 N
山涛风浪,岁月失语,唯石能言。正如高原磐石无声地讲述着沧海桑田,丁林坚守青藏高原研究30余年,用双手一点点描摹地球的“脊梁”。
3 k3 L* A8 y1 s# i4 s, Z
3 j, t5 y" G! S5 y2 k7 Q9 m
- P* a0 I8 s6 Q5 ~' z% _+ I( m
$ m- o$ v. q/ o* ?8 g$ O
* [9 V7 i( h$ [8 b% h$ ~7 T$ Q
7 ~- R& N1 e" U' {' ]7 ~. e% }
& @) ^& f" F, A& s7 I/ s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於如桂:当年血战立大功,如今办学助老兵
8 W4 c' P1 q' h2 N/ u6 A) p
新华全媒+|追熊猫的人
$ J5 Z% }# `) v8 v! p+ h
新华全媒+|给秦岭大熊猫当“铲屎官”,是一种什么体验?
& N6 i7 s* u+ T2 L
新华全媒+|27年前逆袭成为北大毕业生的保安,如今怎么样了?
8 a/ e3 d& V0 F) B
他们用精心定制的“幸运”,圆了11岁白血病女孩的“考古梦”
- V& Q+ L1 m% L/ o
盐城:一家三代为烈士守墓70余年,第三代守墓人帮33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
/ O* g- H; T/ S) u
0 e; n& I0 X( M& o9 r% m
- `; o' l& d% p9 X# [
6 K! t. f; C2 h; [ n! \% ~
7 a m- p! q2 |% w2 k' L
举报/反馈
8 q8 [% H6 m, [
+ J" T; [2 ~7 ]5 L5 a$ ^ / B E6 d" X8 `: Z; O # f& o( F7 K. }6 C/ h6 o e 4 L8 n- E: h @* Z0 } ( J9 |5 m, l9 j6 `) ?" d0 R; V2 t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来一杯吗
活跃在2024-1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