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学家研究领域 -海洋地质专家

[复制链接]
* J% j H& o+ A) [. g3 L) W! ^1 M7 z
$ [( R" T3 h; c2 F, t% T
3 d0 g f& m, ?: K6 d
$ Q z, z4 w: A- w* q3 U# V
首发:4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 M( ? Q( q6 s* P; k) a, \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董瑞丰、彭韵佳
' u* o# L# x+ K" o: P8 c
中国西南,川滇藏交汇处,重岩叠嶂,雄岭巍峨,是研究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过程的绝佳位置。
1 U4 a/ u. l& s; ~
30年前,一名博士生用7年时间走遍南迦巴瓦峰地区,用双脚丈量着鲜有外人涉足的土地,用双手一寸一寸画出这片区域的地质图,让喜马拉雅东部大峡谷的真容第一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 N6 y2 |1 N7 y0 q# ^% w
30年间,翻越一座座雪山,经历一次次科考,对高原地质的热爱,沉淀为更深挚的情感。岁月化成山风,吹白少年头,今年56岁的他已满鬓风霜,依然奔走在科研一线,勇攀青藏高原构造地质学的“科学高峰”。
+ q! J [" Q6 ], C
$ L- c- `, g' v3 j+ i
1 D, v% o* F U. i: S8 M
9 o L* Y- n D; D( L& w0 \
↑丁林在藏东南野外考察。(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5 I0 Z' E+ z& O5 }; ]4 ]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丁林。
9 u4 f0 H. N4 z
从云南走到西藏,用双脚丈量地球巨型断裂
) ~& }2 P! p; \
青藏高原,研究地球板块构造最理想的“天然实验室”。1988年,刚出北大校门的丁林到中科院地质地球所读研究生,跟随他的导师、构造地质学家钟大赉院士第一次到青藏高原考察。23岁的他独自被安排在中缅边界地区的高黎贡山做硕士论文。
9 J F, v: R; F9 h! [
“当时很兴奋,年轻也不害怕。”丁林回忆说,那个时候高黎贡山还没有像样的公路,白天他骑自行车或者走路去寻找新的勘探剖面,绘制地质图,晚上就住在当地人翻山时借宿的山顶茶馆或猎人的窝棚,和猎人“侃大山”,了解当地风俗。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一个多月。
+ _4 S8 {4 p( Z7 a
. k( g/ _4 _* V e0 P
( w. l( n6 p2 |: _1 ~
& [8 B( y2 x, c) ?+ A0 |" e- H
↑藏东地区野外采样。
0 K) l# R r7 e7 p& y. L3 l
跋涉在山林荒野,风吹日晒是常事。“我们都是铁人,手里拿着地质锤、罗盘到处跑。”丁林笑着说。
% R% P/ @. |% W5 S. d% w6 t/ S; n
即使在恶劣自然条件下,也要找到研究的“铁证”。铁人、铁杆、铁证!这是青藏所名誉所长姚檀栋院士对丁林的评价。
% k" | L6 ~' u" j: l. h- H
“工作做完了,就要打上一个‘金钉子’。”丁林说,在他看来,获取“铁证”最可信的是双手和双脚,无人机等现代科技只是辅助工具,“必须把手指放在要研究的断层面上,获得最踏实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 j5 N+ _3 j4 N6 ?% ?# J
) S1 {2 f9 P9 |# ?5 j3 d8 y/ l4 J
: _8 H: I% i, J/ J, x
3 G: T w- |; l c7 e4 @
↑藏北野外考察寻找古土壤。
; C2 Q$ F1 @- h% b9 e
群山浩荡,高原辽阔。研究完滇西高黎贡山,丁林顺着大山一路向北,挺进藏东南迦巴瓦峰——位于喜马拉雅山最东边的一座高山。那时墨脱还没有通公路,丁林便在每年5月至10月的“窗口期”翻雪山进南迦巴瓦做研究,一干便是7年。
4 T- s! ]. C" ]3 w
丁林在这里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对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认识的空白,该区域至今仍是青藏高原以及世界地学研究的热点。
: R+ Y5 x3 C# N J
) T' y9 Q* E+ I0 H
! I" c! [9 H, B, h5 b0 K
$ s8 k3 A) M6 e5 q. n. g$ L4 y
↑巴基斯坦西构造结考察。
`6 J' w; |9 V, V0 a: a
岩石背后是什么?“基础研究总要有人做”
& ^: {! ?# m1 R- e. o) v
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青藏高原了。起初,路还没修通,从北京到昆明再到大理,从大理再到墨脱,仅路上就要花费20多天的时间。弯弯绕绕、磕磕绊绊的土路,从来没有让丁林停下脚步。
4 F o5 r& H: P2 V- r$ w9 w0 ^1 W
完成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研究之后,丁林顺着雅鲁藏布江继续向西,首次发现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碰撞前陆盆地系统,随后来到了喜马拉雅山的西构造结——巴基斯坦南迦帕尔巴特峰地区。
0 x$ i# J2 s' I$ V2 j# L
总结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印度与欧亚大陆于6500万年前首先在中部发生初始碰撞,随后两大陆之间的新特提斯洋向东西两侧逐渐封闭。两大陆于5000万年前全面碰撞的新模式,引领了国际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研究,同时还开创了青藏高原大陆岩石圈俯冲研究的新领域。
9 `: r% @& N1 y$ n1 C5 l1 N
, {# ?9 {: I+ A
7 ]* }! x* Z" M ~- w; ]
6 ~* E$ @* ^ \
↑西昆仑考察途中讲解野外大地构造背景。
8 M' N7 J4 C- g$ r+ M5 V
后来,丁林把自己在青藏高原的科考路线导入地图,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走遍了整个青藏高原,有的地方还被密密麻麻的路线反复覆盖着。
- W1 |5 _& `. n5 }+ L) E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研究?
3 ]- Y" t5 z3 h
“当时没有想这么多。”丁林坦言,基础研究总要有人做,如果不做,永远不知道岩石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不了解我们生活的星球。
" s- B# L% B1 r5 W
近些年,丁林承担和参加了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川藏铁路建设等重大工程的前期安全评估工作。“这时候再做基础研究,就来不及了。”丁林有了新答案,“基础研究能够为国家重大工程应用做贡献。”
4 A% z6 d7 P# N: g* m5 o
: z7 Z" ?' x1 H3 ~" }$ D8 L
& p/ h( }/ L* k9 U7 @( K
$ K; N# ]1 v0 ~% N* [( c8 p* I" F- v
↑国科大研一新生野外实习。
* m* d' i! \ I8 k! z7 m- z) g+ O2 [
“拎包”变“引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在快速“隆升”
/ _+ f4 r! q6 [- Z
曾经,青藏高原地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由国外主导。
$ Z) E2 a/ d; @/ W: F
丁林亲历了这一阶段。国内仪器设备有限,往往借助国际合作开展青藏高原科考,采集的样品也需送到国外开展少量分析,再加上对地质学的认识和积累有限,中国在国际青藏高原的原创研究很少,话语权很微弱。
4 ]6 E* D9 t W
筚路蓝缕已成过去时。“现在,我们的研究手段不弱,研究理念也先进。”在丁林看来,中国在青藏高原研究领域从“拎包的”变成了“引领者”,地位在不断提升。
2 ^; ]$ b# Y ~, b, J
5 d4 v A1 r0 G) L# v1 j: U- s: ~
9 o2 T# ~9 Z2 G% M6 a/ E% {& E
: s/ p8 X- \8 |4 T
↑丁林和学生们。
) O' s @: g8 {5 s, y
2003年,丁林加入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领导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挂牌之前,同行们帮着出主意,想出许多“高大上”的名字。丁林却敲定了这个最朴实的名字——“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
1 v# e$ k( o* u! \2 q
“这个名字最土,却很实。”丁林笑言,碰撞和隆升正是青藏高原研究的两个关键词。后来,这个“土名字”在国际上也叫响了。
6 }2 o4 z0 N% }) R4 H! K
印度和欧亚大陆持续至今的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近20年来,随着定量古高度计的发展,高原隆升由定性描述转向定量约束,科学家突然发现,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还很不清楚。
# C& x6 Y8 j9 ~( f4 E: ]
9 a" q4 ^- M9 [1 x3 h$ w- h' q
* H3 H6 p/ s4 g( _( R
" ?5 O$ i; ]1 q& ?
↑丁林和学生们。
# U8 y s9 H+ B& V5 A
丁林发现,青藏高原并不是整体抬升,不同山脉各有千秋。冈底斯山是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山脉,在高原产生之前已是一座影响全球气候的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却非常年轻,6500万年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之前它还处于海底,2400万—1500万年前才快速隆升到现今的高度。
5 b* W: K3 [9 T# A: R% y1 v( c0 z2 n
随着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季风大规模北上,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团受阻于喜马拉雅山前,转而向东传输,给我国东部带去大量降雨,使得原来被沙漠覆盖的江南变成鱼米之乡。
7 X* c; L2 d+ l! w8 }7 y
“青藏高原21世纪还有地理大发现!”丁林笑着说。他们提出的高原山脉差异隆升模型得到了国内外广泛认可,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 e4 g# Q3 G' r0 g+ w4 k+ d
山涛风浪,岁月失语,唯石能言。正如高原磐石无声地讲述着沧海桑田,丁林坚守青藏高原研究30余年,用双手一点点描摹地球的“脊梁”。
& \5 f: `5 S, P% P% n# o0 o
7 i, D5 \7 a$ t. |6 f9 _
6 ^) S8 H; k( l* p* q7 [
7 u* i7 b a M/ B
; l1 r$ h8 t% y, p: A0 P
* T9 ^! f* U6 e3 m7 h1 J0 c: S
. e3 _. t9 O' q S# e+ ^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於如桂:当年血战立大功,如今办学助老兵
- `) n+ e- \& g: I
新华全媒+|追熊猫的人
/ e$ R; `1 @/ E _. \% l+ e
新华全媒+|给秦岭大熊猫当“铲屎官”,是一种什么体验?
B1 @% [$ F* q* n3 w* _: f3 X
新华全媒+|27年前逆袭成为北大毕业生的保安,如今怎么样了?
. \) w+ j8 d5 n: ?9 f) ?
他们用精心定制的“幸运”,圆了11岁白血病女孩的“考古梦”
2 A2 t+ f/ i. `) r0 E
盐城:一家三代为烈士守墓70余年,第三代守墓人帮33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
$ @- F1 U a1 z5 H
% I) m5 M* z8 S' v1 h8 Z! S
* W! ~: J$ H2 t* u5 p9 [+ E" g
5 m1 Q H* a) s5 b$ }3 i
# E$ ~( }) f& r5 H3 Y
举报/反馈
! R9 F2 D* n- M
3 C/ s( h$ r! g O: {' X1 ?3 t6 t ` # T! O' t1 B% l2 J0 N" b) P Y! m$ d* F& O/ M+ s+ @8 F1 q / A+ [. t2 a* {7 h, N1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来一杯吗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