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u& E% v5 B- C; C! A; @
海门港是台州港“一港六区”中的核心枢纽港区之一,也是浙江沿海地区典型的商渔综合港。长期以来,该港海上险情事故时有发生,船舶水污染物乱排偷排现象严重。2019年9月以来,台州市椒江区在全国首创“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2021年,椒江区近岸水域石油类污染物降至标准值以下,海上事故发生率降低,改革“智治”成效明显。 & V+ O7 Z* ~) i2 k% D4 K
6 }1 w/ x: m+ D/ V
“点链网”构建污染防治综合体 ) L! a; O6 Z( T
一是搭建“海洋云仓”港口处理点。在中心渔港设立1个集中预处理中心即“海洋云仓”,建设四类独立运转“小云仓”模块,做到对所有海域污染物分类回收,实现渔船污染物网络化收集、规范化贮存、靶向化运输、集中化处置、全流程监管。截止2021年5月底,该治污模式覆盖全区渔船,处理水污染物近300吨,预计每年可为每艘渔船节省治污成本5000元,治污效率提升50%以上。
0 e- C8 K7 ^: C; I% q 二是搭建“电子联单”船舶跟踪链。搭建“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联管平台,将各类要素信息协同对应,链接水污染物收集、贮存等多环节。该平台可自动获取污染物接收、入仓等多环节印证,保证数据真实相符,不可篡改。同时,根据每个环节流转情况生成可视化“电子五联单”,即对船舶型号、航行时间、航行轨迹、产污总量、处污环节等动态数据录入分析,并精准推送至主管部门,实现部门联动。改革后,水污染物转移处置审批从传统的群众跑变数据跑,简化手续环节17个,节省办事时间约1小时,实现零次跑、零材料。 ) F* S, k {$ O& ^# [( K
三是搭建“天地一体”近岸监测网。开发“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数字综合系统,利用无人船声呐探测、无人机红外巡航、空中激光雷达、3D实景数字建模等技术,建立天地一体环境监测网,对近岸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和浓度实行全天候无死角监测,形成监测—取证—分析—报警—处置全自动,实现污染可追溯、过程可还原、数据可监控。开展“守卫椒江口”系列整治行动,整改后,新腾出沿岸沿江可利用空间2700平方米。
% j" E$ \5 N) I0 u + K& j/ A( m7 H5 |- p
“智能化”筑造安全管理全屏障 ! @ q* a# `4 G* m8 n9 Y( Z
一是实行“渔管家”智能监管。打通环保、气象等8个部门的数据,全面整合涉海涉渔数字化应用系统,实施以渔业综合数据库、卫星宽带通信网、海上安全生产预警网、沿岸智慧渔港网和渔船安全精密智控中心等“一库三网一中心”为核心的渔管家精密智控工程。分类设置渔港管理、船舶管理等九大智慧化应用模块,实现港、船、人安全管控全覆盖。探索构建海上监管、指挥、应急、执法一体化大综合体系,建立精密智控情报一张网,全面掌握港船人实况、海域气象变化情况、附近搜救力量等信息。 $ K. U1 V. ?; G) H& a
二是实行“千里眼”智能预警。划定水上交通安全“严管区”,实行商渔船分道通航制,对各区设置24小时感知系统,一旦船舶违规进入或存在碰撞危险,智控平台将发出报警提示并指导船舶采取避碰措施。建立海事“千里眼”自动风险监测、预警与应对机制,围绕十类历年风险高发场景实行重点分析研判、监测预警。自运用以来,海上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
% j# j ]- _8 x3 J/ x; M 三是实行“安全码”智能评价。创新实施“船舶安全码”管理,根据水污染处理、海上安全管理、应急处突能力、培训持证等情况对船舶的安全指数开展综合评价,设置“绿、黄、橙、红”四色安全码,分别对应良好、合格、警告、严重警告四类安全等级,红码、橙码船到港必检,逢检必严,黄码船按规检查,绿码船降低检查频率。建立“船舶+船东+船员”安全捆绑制度、十二分制安全积分制,对证件信息不实、应急处理不当、安全瞭望不到位等行为实行扣分。一旦安全分为零,将重点管控,并视情节处罚,限制活动等。 % ^4 ?. {" w) U. a* [
0 B+ V G: n) |( p. L P9 v2 F “数字+”拓展服务应用延伸链
3 c0 F6 n9 Z! v* Y7 y 一是“数字+滴滴快船”推进节本治污。通过天网数据,统筹规划污染物最佳运输路线,建立产污端下单—运污端接单—处污端处理单的闭环流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将各类社会闲余船舶运力纳入污染物接收体系,通过系统平台发布接收、运输、处置信息,建立“滴滴快船”抢单运行模式,形成有序良性竞争。引入数字接单模式后,新增近50余个“滴滴快船”就业服务岗位,政府投入资金同比下降约34%。 ( }2 F3 B2 j' C" K8 v7 X2 J/ I
二是“数字+东海驿站”促进便民利民。建立“东海驿站”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打造生产补给+渔获交易的“海洋超市”,完善渔业供应链条,拓宽水产品销售渠道。渔船出海前,平台在线提供各类捕捞渔具、船舶维修设备、生活保障物资等,实现线上预约购买,线下配送上船;渔船捕捞回港后,依托平台帮助渔民打通销路,减少中间商环节,严格落实“船港通”赋码溯源,增加渔获物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截至2021年5月底,通过该平台,渔民增收超2万元。
/ n' f" G5 @2 M 三是“数字+渔民信用”助力降本增效。探索构建渔民数字化信用体系,建立渔民信用评价机制。根据渔民在污染防治、安全监管、作业规范、赋码溯源等多方面的信息,运用算法模型,综合评定渔民信用分,并对信用分高的渔民在惠民政策上给予倾斜。针对每年5-9月东海休渔期间渔民面临的问题,与多家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合作,参考借鉴渔民信用分,创新推出“渔易贷”“渔易保”等不同金融产品,差别化设置贷款额度及利率,进一步降低渔民融资成本,有效解决休渔期回笼资金难、贷款难等难题,获得渔民一致好评。 ) c! b2 {$ C6 L0 Y
5 A2 k# p6 ~/ U
3 }& L; b; w* A6 ^/ ]1 ` 原标题:《全国首创“海洋云仓”!椒江区创新海洋污染物治理应用,打造东海“智治”新样板》 / q% l, B, q7 a( K: E# M* v
' P7 Y! v6 |. F' n
3 M$ v$ }: F. [% m+ Y- x% L2 f4 ?' R; U4 _% w& W3 R- P
2 H. Z; x- W4 n7 k* I3 X) u
- s# X: F9 S* p; t
) [+ j3 p: F- F0 Z$ R: s6 h* H" ?$ W6 E. t S2 O5 e; Q3 K
U( N3 f6 G _: {' d" e8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