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构造解析 -海底地质现象

[复制链接]
1 _4 Z* i! Z ~
; O' [* @0 ?" l9 r, ~! E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冬健

3 @0 v" a& V" [ @
% M, y6 h. Y* }" |! y" F- R
5 R4 D' {2 l6 J0 c8 s' S
9 u+ { A, K+ G% E% \
6 d: h9 T Q+ K6 Y2 U. E; y3 Q* }
7 B$ W" Z3 W+ {8 X3 ]0 K+ l+ W6 n- p

2021年,丁巍伟在北极开展科考工作。

4 k& h. X6 v: q7 S& y# o
# Z. t& j- }; m* F8 F
8 c6 f$ }4 |6 I6 n4 C7 E+ E3 d( }3 `

丁巍伟: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海底演化与动力过程研究。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并在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曾入选“新世纪151人才工程”、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等。

- }: w) _# G) ?* b
; M0 R9 i; k( o3 F/ L+ p, q
' N" v( }. l5 c' v8 B

追梦语录:“只要科学需要我,我就会开始下一次航行。”“人生,在风暴中成长,在激浪中前行,才能感受到震撼与爱。”

8 E% R7 ]$ b \0 C) }7 {" X
( Z; s* f# h; q" Y
3 s( F* J, ?" w

45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告别“年轻的冲动”的年龄,但这显然不是丁巍伟。这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质学家今年45岁,世界前沿领域的一切进展,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海洋地质领域,始终牵动着他的好奇心。

& B( D" E9 {7 q' L; S/ A
7 |+ m* ?+ \4 @- `8 _. d3 |, P% w6 a
0 Q) M5 } O' Z

去年7月,他还加入海洋二所所长李家彪院士团队考察北极,进行极端环境中的海底地质构造研究。今年10月,他计划前往西太平洋,希望解开其多重俯冲系统与岛弧形成演化的谜团。他一直与海洋为伴,即将达成自己总计3万小时的航海纪录。

% h1 w6 [% I# D6 Q
7 z% Y' W' r9 f; P% a' |! N, `
* ?# z7 {; R" H( P$ Z2 J$ u

在丁巍伟的办公室里,挂着“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的旗帜,上面是全体科考队员的签名。3张大幅的海图用胶带粘在最显眼处,下一步该去哪片海域考察?这是丁巍伟每天要盯着海图细细思考的问题。

5 P0 F( W) @+ {& G4 F+ g
, U, U. ~& `: J, a- k
2 ]* {' A, y7 _3 D) _* _) H

“倾听海底的人”——有人给丁巍伟取了这么一个外号。这并不是恭维,而是对他精确的定义——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拥有探索海底深部世界的雄心,取得了许多里程碑式的成绩。最重要的是,他还在继续征战。

& t4 l6 L* O# B( M
& [) ?; _" h' }; W; t; C
5 G" P" y5 g4 B7 k6 Q

对“极地密码”充满好奇

3 J* G9 w1 N6 |7 H
. {/ H9 [4 V( `. g9 M
& e0 o w0 E8 A+ K5 T2 w c" \

近日,我在杭州拜访了丁巍伟。迎接我时,他穿着宽松的条纹体恤,显得轻松、惬意。

) l4 N5 Q/ f: P' D$ x
, @% ]9 E5 d' Y' C" X2 u0 G
- K; `8 C* h0 E( |

丁巍伟主攻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海底演化与动力过程研究,通俗地说,就是大陆是怎么破裂的,海洋是怎么形成的。当然,其中有超乎寻常的细致观测、无比复杂的计算与模拟。

, a$ a" Y; L# N! q
2 q$ T* ?$ x* }5 T k
. t% |1 J2 B1 {& d t: G [; `

解释南海形成的原因,是丁巍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闲谈中,他用“奶油夹心饼干”来做比喻:“南海海底的岩石圈,最上面一层即上地壳像脆脆的饼干,中间有一层叫下地壳,像柔韧的奶油夹心。板块扩张后,饼干会一块一块碎开,而夹心是越拉越长的,这就叫南海的‘生长非均一、扩张非对称’模式。”他说,类似南海这样的边缘海形成模式,增添了传统基于超级大陆裂解的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科学内涵,同时也是南海油气勘探和岛礁开发的重要依据之一。

+ K; ~" `2 n9 n
% \2 t6 Y' s% Q# S
6 }* E5 j5 g8 @9 o. t

丁巍伟喜欢安静地思考问题,当他的思绪完全投入无边无际的科学海洋中时,常会有一些无意识的小动作。例如,他转笔转得很溜,偶尔“啪嗒”一声,笔掉在桌子上,他才蓦然惊醒。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又一个的新鲜想法不断在他脑海中涌现,别人很难跟得上他的节奏。

5 B5 ?' a7 I1 O) w
2 E, f7 g+ f$ V. ^. ~
0 v/ x9 Q, ?! X, B9 m

北冰洋的海底深部结构一直是全球板块构造研究中较缺失的一环。基于解开极地密码的好奇,去年7月,丁巍伟和地球物理团队一起第一次在北冰洋做了冰下海底地震探测,利用国产仪器设备获取了大量数据,并保证了97.7%的设备回收率。

% Z$ t: g% K% V5 p" E8 P
. k( W% y t; b
9 ~: j f. c. k1 Y7 Z

“这一趟价值极高!”他兴奋地说,由于冰区海底环境复杂,国际上普遍认为设备下海就很难再打捞上来。此次航行验证了冰下海底地震仪等关键国产设备在极区极端环境下作业的能力,并形成系列冰区海底探测方法和作业流程,标志着我国已具备高纬极寒冰区海底探测的自主作业能力。

4 M3 y) P" M/ q; _' U5 p
! i1 R. y) L- z) P% t2 O, m. h2 q# _
' G+ _6 H- L( I& z

“我有一个梦想,将海底地震仪密密麻麻布设到任何我想的地方,而且都能顺利获得海底地质运动的监测数据。”丁巍伟说。他就是这样享受海洋的纯粹和辽阔。

4 A* x# T: W) B: B& b; m! K4 m
7 I# |5 M9 `. t0 \1 p& W
+ y% V( f4 {6 ^
- h3 |- T& F. z. a
5 K/ ?+ q* |; B0 L# {* G
3 G3 c! B9 M# w3 d$ E5 b

2020年,西太平洋上,丁巍伟(右四)与科考队员们在科考船上合影。

# |* V/ n* P7 \: r
9 n" K4 I9 o4 F: O
& g0 d L$ {; q) P8 o, F1 z0 n2 l

时刻准备着下一次航行

8 q1 [9 _8 y- E* a
2 W q5 x. V w& e/ L8 X
- J; D3 ~& |3 G$ l# q5 l

丁巍伟说起来有点害羞,作为一名从业17年的老“海军”,他依然克服不了晕船的毛病。

+ l1 ~% E! ]+ |8 I3 D; M$ z2 O
5 L2 O" m$ C1 ?1 q, U$ Q
! k# v& [2 h+ H8 h6 e5 V

第一次出海还是在21岁的时候,他参加了海洋二所的一个近海航次,待在一条小渔船上,在香港铜锣水道进行长达24小时的连续取样工作。结果刚一上船,大海立刻给了他沉重一击。小船在广阔的海面上像一片叶子,摇晃得超出想象。严重的晕船让他吐得昏天暗地。

; f7 G" P3 Y. G0 b; J
+ N1 j* a3 `( L
1 t8 Z" t* o0 K- p+ z0 ~

对海洋二所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一年有两三个月漂泊在海上是常态。即便受到晕船的影响,丁巍伟身上依然有谜一样的能量。在去年的北极科考中,历经连续近36个小时的破冰、取样、回收等密集工作,与他同行的年轻科研人员都会轮班,而他全程参与工作,依然精神抖擞。而且,他还会在休息的间隙写航行日记。科考队员们跟丁巍伟打招呼时,都能感受到他那份满溢的活力,仿佛是在自信地展示:嗨,我来自海洋!

% y* {# A% F5 r# K3 K( A
/ ?' {+ w# U& e8 z, m V
" @5 i, l$ v) ]0 T8 U/ }

丁巍伟带着笑意告诉我:“只要科学需要我,我就会开始下一次航行。”

& U, E% M. v1 t3 M
: i5 e1 j: M5 K: I
0 e- h+ p2 b) w: k

在海洋二所,面临繁重的科研任务时,站在“第一排”的院士和“大牛”们去扛,常常让大家感到安全、放心。如今,丁巍伟成了当初让他感到安全、放心的那些站在“第一排”的人。实验室里每个人应该往哪些方向发展,项目往哪儿发劲可以得到最优解,都成了他该操心的事情。

; h* O j7 m3 W
5 a: h+ V- q0 [: l. Y
* V3 l8 x$ Q9 e9 N' y0 R: ?
2 H1 A" {4 L. s
3 l4 M: R/ \# i7 J( U
8 T: t/ W# P( t! ^, s+ x

雪龙2号在北极冰区作业。

% f( N$ T/ C5 h
- C; N, `5 V4 M& b! p" _
q" j/ S' X6 X" r9 e* f Z

不做“板着脸”的科学家

. z0 W [/ L( k; ~! \
& O( @, B4 [3 T$ i
/ Y) }) \9 F# B, _$ i& v0 s

丁巍伟的微信头像,是一只站起来的白色北极熊与穿着橙黄色作业服的他,共同对着镜头挥手的卡通画。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专门腾出一面墙,用来贴类似的卡通画——这满墙的“大作”,都来自女儿对他平日工作的观摩与想象。

- e* K8 d" W/ b. w. M Y
5 p/ M* Y2 A& h: o
4 b% `3 L* X" g# j4 |: Z

“我一直认为做科学不应该是一件非常苦的事。”科研上,丁巍伟讨厌“蛮干”,他觉得自己是那种“聪明动脑子,外加稍微懒惰一点”的人。

# m) I4 d. M" V" w$ p2 x4 d. E5 j
; _# z% p8 g) a$ J
7 _5 `* z& P- Z$ x7 V; ~ O

丁巍伟给自己定了一个时间表——白天属于工作,家人入睡后归于科研,而中间的这一段时间则留给家人。在丁巍伟眼里,与家人闲聊、放松的过程,往往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亮点和火花。

, S9 C: h$ Z( \& P( W
* I$ W" _1 u3 f$ c3 n8 F
% x" {& N$ n% @- z' ~( X% I

一张获得“雪龙2号”歌唱大赛第一名的奖状,丁巍伟每天要擦得亮亮的,放在办公室最显眼处。同事们说,每次和别人聊着聊着,丁巍伟就要打趣地把自己读博时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歌唱大赛荣获亚军的成绩拿出来“炫耀”一番,“臭美得很”。

3 }* F i% r% u. w
7 y$ ~/ n) b! L
5 Y# F% K+ m" P

丁巍伟说,做一位“板着脸”的科学家,不是自己的个性。他依然保持着学生时代对游戏的爱好,2020年刚评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时,他在网上搜罗一圈,奖励了自己一套《使命召唤14》正版游戏。

! v$ X+ T4 R6 _; i* ?; Q' y
8 h# {3 B( r2 e
5 R7 s, W! `4 _) N' {8 |# }, P

无论在科研,还是在生活中,丁巍伟都充满热情、不畏挑战。正如他曾在航行日记中写下的:“人生,在风暴中成长,在激浪中前行,才能感受到震撼与爱。”

1 s' u2 d/ T4 I; k* h" n& W
# k+ S2 S$ O2 b3 T
, c% U9 P$ c u% g( ~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I1 }5 i' P$ p. y# L2 z0 _5 f
6 n3 o" ~* j l! v; K @, _
* y$ x9 d+ a" T- X9 `

【来源:浙江日报】

: i3 a- I {. f0 }
2 R& I6 Y* I) B* ~* d% O
: K) d/ E7 X' h- o5 B9 I6 y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 [% Y* u% c& J2 P
; T/ a* C. R, @- |, c
& i' f$ A7 j% U6 j7 t
举报/反馈
2 x* b& l# Q5 V% n+ D% N
9 \, g' l" z6 }# n% f- n5 n* w% b! z- C9 L \8 u9 ^# N 8 m |: U) ^& u2 T5 L; o . V$ I2 J( }+ o5 o3 l) c8 J2 C! Q' @- p8 t7 J3 I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阳阳的爸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