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M) o& M' c" `; m3 X( E' H# {9 K! B6 }' k
1964年 杨鉴初
k! q1 I2 @% D7 ]. V5 s ; P: I' i' {/ @2 F/ M0 C
杨鉴初& D6 M: ~- @1 s/ O
杨鉴初(1915~1990),气象学家,江苏宜兴人。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研究与业务工作的先驱者,日地关系研究的开拓者。1935 年毕业于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气象练习班。曾任中央研究院日观峰气象台观测员、气象研究所技士。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气象局与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资料中心主要研究人员、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还曾担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气象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0 d2 y& e) H0 l3 l* H+ y1951 年提出长期天气预报的历史演变法,被称作“杨鉴初方法”。1958 年,他和叶笃正等四人合作在Tellus 上连续发表三篇论文,向国际学术界展示我国学术水平,深受重视。1959 年,他论述了物理气候系统的强迫因子,继而提出“一个太阳活动单元”观念,开辟了“太阳活动与气候”研究方向。50 年之后,2007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发表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AR4),把这一研究方向归结为气候变化的自然强迫。杨鉴初先生用三篇论文论述臭氧与太阳活动的关系,AR4 印证了太阳活动和臭氧层总量确实存在关系。杨鉴初十分重视气象科普工作,他写的《知识丛书》《日地关系》出版后发行达27 万册,得到钱学森的好评。
; Y6 q: Z7 R* u; ?: ~9 c) J* j0 x1 u) o0 `# T
% t) K' R- m k/ Q
+ Q0 i) V) d9 G7 r推动成立
/ _' \9 k: _9 M, `我国首个海洋专门管理机构 - m7 H) p; e7 V# _6 i" U
; [) E! f. [$ N
0 }9 R, { H$ M8 n( H3 Q* X0 U0 m5 P- U' S8 F4 Y
( y8 s/ L% T+ e" Z* C' h
/ |% r. p4 k' ?提出《关于加强海洋工作的几点建议》
% A! C$ C$ F! E5 h0 S; |4 A$ q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的29名专家
/ [' D2 F6 f: S9 N第三排右二为杨鉴初
& W5 |% v* T9 e M' G. ^2 `) x ' n' y/ A$ X" S# n& j" {& l
; ^- r4 V- t, @6 P8 ]6 |
1963年5月6日,杨鉴初等专家联名提出《关于加强海洋工作的几点建议》。- ]0 r" z) M: g; z' M5 T
+ ]$ B/ T- ?: `; G" ~
1964年1月4日,国家科委写出报告。% r2 X8 C. Q" N9 N3 `9 [7 G$ T
5 F+ K5 Z: w$ T
1964年2月11日,报告得到批复:同意在国务院下成立直属的海洋局,由海军代管。) A; F/ _9 d+ ]1 d$ E# c% T" ?% X3 I
8 `# X& |' N4 c. U; o3 }7 F7 J0 ^+ Y. q
7 `; W- O4 C, m; p
* a+ d, o8 ^" V9 D7 a7 r- Z; K # R+ j7 a2 Y- V, }3 v
一、聪明好学 脱颖而出 ! v" ^: f8 w) s- r+ p3 w/ i
9 f; @" D+ g' C9 R0 X
杨鉴初原本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但在他五、六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是家中独子,没有兄弟姐妹,只留下孤儿寡母,还有一大家子眷属。虽然生活艰辛,但家庭的底蕴犹在,杨鉴初自幼就聪明好学,而且兴趣广泛,特别是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成为家乡同龄人中,书读的最多最好的有为少年。
& o; N: q7 I" n7 |
" w# i! u0 ]9 {; z1 O8 t) |% ~与他齐名的我国著名科学家或受过高等教育或海外留学归来,杨鉴初所获的最高学历只是江南一所普通高中毕业,他后来取得的成就几乎都是靠自学和刻苦钻研得来。9 l" h* M3 n" r1 D# s
3 T) w) h% [1 r: H) T
$ A+ G4 w1 a# p0 C0 b; d
( M# a2 ~4 S, G' p: \8 n2 C3 _
1 q- Q' a! j. S$ }9 L1934年,青年时期杨鉴初
3 e& Z7 v/ U% q7 q8 R# Y) { 2 X: K& c; l" t5 G1 s
1934年19岁的他参加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三届气象学习班考试,因为当时国内经济萧条,就业困难,鉴于从事气象工作职业有保障,待遇较好,且因竺可桢主持考试,很多已在大学就读甚至是多年在中学任教的老师都争相报名,总共530余人。而杨鉴初以一个高中毕业生的资历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名列40人的正取名单。自此在竺可桢门下,他走上了气象学道路,并且终身为伴。
+ _! l: U5 ], X8 s R 4 J7 P' y& h) ^ j
1936年泰山日观峰气象台全部竣工,到1937年沦于日寇之手期间,杨鉴初曾在那里工作了一年时间。那里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相当辛苦,与他同在山上共事过的陈学溶回忆,“居所房间狭隘,无回旋余地。还常为云雾笼罩。寒冷季节,电传风向风速计的头部易为雾凇冻结,须冒着烈风和严寒攀上十多米高的铁塔去修理,有时风杯由于冻结不能转动为狂风吹落,还得到玉皇顶后乱石中设法找回。冬半年皆用牛粪火炉取暖,仍常滴水成冰。盛夏常雷电绕室,曾有工人被雷电击毙。”后来杨鉴初先生根据泰山观测资料写成论著《泰山气压及温度之升降》。离开泰山之后,杨鉴初先生历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技佐、技士之职。
7 Z# `. l3 N" U
5 j& ^1 ^7 I4 U; a9 k
, \& v* u- x4 O% q. n' E
% ?3 E$ d0 P- s6 y0 s7 z 二、开创长期天气预报新途径
$ b: z# j% I5 M4 t0 X / y; |0 r3 ~0 `* o8 w
解放后,杨鉴初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工作。1950年12月,杨鉴初先生所在的地球物理所与军委气象中心合作成立"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简称"联心")与联合资料中心(简称"联资"),由军委气象局直接领导。"联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中长期气象预报的资料分析整理工作;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制作一年以上的长期天气预报。
; o ^$ p ]4 p" }5 j; ~9 q $ q) ^ S) t2 [ V
一方面,当时世界上没有制作一年以上长期预报的先例,资料丰富的美国也只做到5-7天的预报,还没有一个月的预报;前苏联用历史天气图生成的长期预报也只有3-5个月时效。另一方面,国内台站稀少,历史天气图不足。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杨鉴初充分利用现存台站积累的历史资料,对我国长期天气预报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于1951年在《天气月刊》发表了《运用气象要素历史演变规律做一年以上长期预报》一文,所提出的长期天气预报方法被誉为杨鉴初法,并立即用于实际预报业务中,《人民日报》曾载文对此做过介绍。
% ~+ R R, H9 k* ?
$ T; N y* l+ P: ^! E$ s! I2 {1 p1953年,资料条件得到改善,杨鉴初系统介绍了《苏联天气图方法的长期天气预告》,带领一批年青人结合我国以及亚洲上空大气环流实际,研究前苏联长期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独特预报方法。在后来的1959年他又发表论著,从东亚大气环流自然天气季节出发,提炼出我国自己的《季节长期天气预报一个方法》。那时,四十多岁的杨先生已到不惑之龄,还用业余时间自学了英文、俄文。
E v/ K3 W- T+ X 8 X. m- m) @2 P6 j' A
! N3 [9 p' J! g2 R6 K0 m
$ @( t. D/ n3 ~" S2 C! U1 D
/ Z8 D/ R2 K" T; p& J4 S《苏联天气图方法的长期天气预告》,杨建初,1964,中国科学院出版社 ' u: I2 B9 O$ S. Y0 l& g
7 m0 t4 B7 B7 t6 g! U) l% |- W
1955年"联心"与"联资"两个中心完成任务后被撤销,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在“两联”的日子中,杨鉴初还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长期天气预报业务和研究方面的专家。"联心"与"联资"为创建新中国气象事业及培养气象干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奠定了杨鉴初先生作为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的创始人的历史地位。
& v: d: g/ E* }- S- t$ S4 P4 b. X9 ?9 a7 i( o
! m+ j2 t& b; R! C0 \& d8 x ! }$ T! P5 G* M2 u# _
三、走上创新征途
6 c1 @+ U0 K& q9 D8 z, l, L8 @6 m9 F( e) C- W! G& R- O
# r. T) t, ]1 R$ n4 \
杨鉴初是在竺可桢门下从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磨砺成长为一名开创中国长期天气预报新局面的科学家。在以赵九章为首的科研群体中,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开辟了日地关系研究的新方向。
5 ~6 c9 {- Q5 g$ j, L9 r( G* x & X; x# A( M: M/ q
50年代末在顾震潮,叶笃正倡议下,杨鉴初和陶诗言、叶笃正、顾震潮合作写了《西藏高原气象学》,杨鉴初担任“西藏高原气候学”主编并亲自撰写了大部分章节。1960年出版时,此书成为60、70年代国内外唯一的高原气象学专著,填补了世界高原气象学的空白。8 `* Q+ V& g8 m
2 N/ s0 G7 [; W# A: p; c5 ^
# W$ E# s: l; D- k7 I: E
- M" v j* e S- q* b
$ [( R) M4 V4 j% a8 A0 C
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杨鉴初联合署名出版的西藏高原气象学
9 w2 E9 @ ]4 t& o7 y
& C7 ~( E+ Z' d1 h# o- m3 c/ v5 `进入50年代末到60年代,杨鉴初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依靠大气环流演变,最长只能做季节气象预告,由此开始关注外界强迫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转向并开创了日地关系研究新方向,将日地物理框架称为日地关系。1986年起,杨鉴初转入研究太阳活动与臭氧关系,同时关注低纬度云量和磁暴所调制的宇宙线高能粒子的关系,就太阳活动与臭氧关系,接连发表了2篇论文。7 U. G! Y- M1 y( G
& g6 I7 r+ K. C( L# S
杨鉴初十分重视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发表科普文章十余篇。其中三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51~1955年),其他发表在《北京晚报》等平面媒体上,这些科普文章不仅介绍基本知识,并且用深入浅出,活泼准确的语言表达了学术思想。他写的《知识丛书》《日地关系》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出版后发行达27万册,对我国日地关系研究,普及日地关系科学知识,起了很大推动作用,当时就得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好评。2 C0 ]2 p. M0 n5 ]; j4 L/ h; |
: b- E2 W V1 V6 i! T+ X
8 {' F# b1 k& }0 m& h" F/ K: _% K5 d6 [% A# y8 b9 k" G P4 A# e
3 i6 S% @7 c8 J7 c1 _# ?1962年2月13日,北京晚报刊发的杨鉴初科普文章
# x ]6 [. u+ ~7 |4 M
* }: J6 Y7 e/ r四、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以及科学理念 k" R1 O4 U/ y- s, m) J! |6 i& J7 P
% h2 a* k4 h# {- b" i; ?3 N, `杨鉴初十分重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体现在他的论文对当时世界上通用的长期预报方法评论,或系统介绍或用科普方式引进适用的世界前沿科学成果。他不但身体力行,还要求学生写论文之前至少要阅读30篇以上有关科学文献,从具体问题提出到每个阶段的发展及其代表人物,都要写出评价性的读书报告。谆谆告诫学生,对每篇文献的结论“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要求学生取其精华,丢弃糟粕。不要沉溺在世界水平圈子内,像抽鸦片昏昏然“吸毒者”一样。更不能因为自己没有达到世界水平,盲目羡慕“吸毒者”,嗅着鸦片烟味,跟在洋人屁股后面跑。也不要借口世界水平不能解决,望而却步,放弃实际需要的研究方向。
: m& n2 k. |+ j$ `7 y
Q) x, f0 W- M2 @杨鉴初把已有的科学结论看作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从来不用已有的结论判断未知领域探索结果,对于有争议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指出“任重道远”,另一方面鼓励有为的学者积极地谨慎探索,期望从更为宽阔的天、地、生一体化视角,研究气候变化。
3 j( C$ Z% Q' S% k, b7 ]/ f " |1 K/ X& V0 |8 J! f) ]
例如,1975年4月汤懋苍在百余人汛期预报讨论大会上,首次报告用地温做汛期降水预报的探索成果,杨鉴初在报告结束后,迅即走到台前,热情又语重心长对他说:“用地温做长期预报,这是一条新路,我相信方向是对的,不过,路还很远,你要准备吃苦。”。汤懋苍写道“以后每次在工作中碰到困难,特别是1982年以前,困难很大的日子里,是杨先生的上述几句话,给我以力量,坚定着我的信心。”。十年后的1985年,请他去参加成果鉴定会,他说:“你们的预报我都看过了,做得很好,这是长期预报的一个成果”。经鉴定“地温预报方法”获得1987年度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中国旱涝分析和长期预报研究》著作的序言中他写道“用地温做降水长期预报,这是国内首创,外国没有”。
5 d. j/ \ ~# a4 J6 T8 B7 Y( ?, d/ {( {2 v; F5 g3 k
* ^! B. V1 Z% [ 1 M; \6 v9 ?% |. H, D& L
五、科学群体和个人
4 |1 Y# m7 r+ ?: T$ h 5 B. ]8 q# J8 o, ]
杨鉴初从建国初期就幸运地生活工作在大小两个科学群体中,大的科学群体是以赵九章为首的原地球物理科学研究群体,小的科学群体就是包括叶、顾、陶、杨在内的大气科学研究群体。四位先生学术思想不但实现了密切交流并对彼此观念心领神会,一人提议,大家动手,各展所长,取长补短。+ n( F$ w$ t: D
9 G, @+ @# K9 X+ l7 p4 a
1958年,杨鉴初和叶笃正、陶诗言、顾震潮等一起合作完成“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论文3篇,均发表在国际著名气象学杂志Tellus上,深受国际大气科学界的重视,开启了那个时代国际学术交流一个窗口。2006年1月陶诗言回忆说:“当时发表的那几篇文章很重要”, “现在看来,当年的那几篇文章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大气科学研究始终跟随着世界大气科学的脚步,并没有落后多少。”
# A- i& Y2 P) S1 U" j! i8 V # x% t! D% }1 S, m9 S7 z
. I4 d( g& ~0 K
$ s b v6 i$ ^- b- x四大金刚之叶顾陶杨 + _3 \4 ]& ]0 I* v8 I, |$ l( G, I
; j7 y! }/ j* V" l
U* ], j$ X) L3 {- c( A : l" c- [; u: j! \: }0 d& t W9 c7 t6 F
当时他们四人一起被外界称为“叶顾陶杨四大金刚”,后来业内也有““叶顾陶杨精神”之说,指的就是在那个特别的年代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无私地团结在一起,为祖国为一种科学精神忘我的工作。7 h. z! W/ M/ @/ b Y# a4 t
9 I j r4 U+ u+ {8 A* i: o关于四大金刚的说法,叶笃正是这样回忆的: “当年,叶、顾、陶、杨(叶笃正、顾震潮、陶诗言、杨鉴初)被称为地球物理所气象研究室的‘四大金刚’。人们说我们四人对研究室的发展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我们性格各异,专业方向不同。在赵九章恩师的指导与安排下,要我集中于大气动力学的研究;顾震潮兴趣广泛而具有开创性,被赵先生派往各专业去打头阵,开拓新的领域。陶诗言擅长天气学,杨鉴初精于长期天气预报,因此被安排做发展气象业务预报的基础研究工作。我们四个人各自发挥专长,各得其所。大家相互支持,团结一致,把当时的气象研究室建立成一个优秀的研究集体,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 e2 f; g) w' y5 c7 I5 f4 ?' r- E ( G$ H7 m& W( u$ j
* V: C& N1 I: t! C
; i2 `( f* r$ P5 q% L/ x5 w+ D0 T
195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气象组。左起:顾震潮,叶笃正、高由禧、杨鉴初、陶诗言,章震越 + w! p: _/ _+ I( Z& z
' F9 P1 M# @. M! P1 G$ }群体内科学家之间学术交叉带来通家至好,三年困难时期,杨鉴初全家生活困难,为了给他们补充营养,叶笃正经常请他们全家吃饭,希望杨鉴初保持充沛精力从事大气科学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赵九章遭到不公平对待,杨先生小女儿也去上山下乡,当春节回家时,赵九章夫人代表老先生带着香蕉来家探望。叶、赵两位先生的举动,给杨先生在天灾人祸困境中坚持治学带来莫大力量。这种氛围也体现在他对年青人的关心和培养上,杨鉴初一贯关心培养年轻的科技人员。他有好多学生,我国很多长期预报工作者都受到过他的热情帮助和亲切指导,青年科技工作者无不为他的积极支持和热情扶植所感动。
2 P7 z( u7 Q b g" _- v4 e, @ E; Q0 h0 _
: I, I/ ]; d( x/ k8 Q2 Q! R2 n) e
) d7 ?$ m2 I2 F+ l% f/ q
回顾杨鉴初先生的一生,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他勤奋好学、兢兢业业、淡泊名利,协作共进,成为“叶顾陶杨”的一员,为大气科学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奋斗精神值得后辈学习。: S l, ?" T& Q- d2 h
( N* v5 h$ q* d$ `% |, r2 ]8 k, T资料来源:+ y# j$ j' R# l# n& f) Q& L
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梁幼林 《气象学家杨鉴初先生》
. `- o# d @/ f2.大气科学进展AAS 吕建华《当历史变成传奇》0 _) R2 t4 H5 P9 C
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吕建华 《如火般燃尽自己的赤子——顾震潮》, l7 \0 |# k' C( g; [" W: f
整 编:雯 媚 校 对:李维杉 审 核:采 悠' H. ~2 T4 U, D/ U- B
7 v8 Q% g6 z3 r+ G( J) b
4 u6 p9 l4 f* | \+ }, G) x. L: T3 I.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