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6 S: f/ G* H9 Z" Z
+ t( D6 {4 E+ o4 o% c' I# I
6 ]2 X! x4 D) E( P# a1 ~4 Z" I
0 N4 |# a2 E- c" e7 j开山之祖,披坚执锐,创建我国浮游生物学学科;勤慎肃恭,满怀热忱,数十载致力教书育人。作为先行者,郑重对海洋浮游生物学极深研几,尤其对海洋浮游甲壳类的研究,奠定了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基石。春蚕吐丝,际遇浮游,郑重孜孜不倦,力学笃行,谱写了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光华乐章。6 \5 B( R3 z" b- d
9 C+ Z5 W. J/ q5 w7 x+ p郑 重, b2 _1 ~) a1 M4 P
郑重(1911.10.19-1993.8.22),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浮游生物学学科创建者、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4年清华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浮游生物学。1944年获英阿伯丁大学哲学博士。& e& [5 t$ _. `+ `
1947年回国,一手创立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海洋浮游生物学”专业,出版专著有《海洋桡足类生物学》 《海洋枝角类生物学》《浮游生物学概论》等。曾任国际桡足类协会会员;中国海洋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海洋与湖沼》、《海洋学报》、《水产学报》、《动物分类学报》、《水生生物学报》编委等。% ^ L+ g- `; @, g, {
+ e2 i# {8 E& w) N8 _6 y$ T4 ]* ^# F4 r) k: s h
0 S r7 t* L" Z$ X/ }6 e; d
, m3 C) m4 n3 F/ P4 L4 \; u1 @9 c4 ] g
推动成立
9 y' g: S- u7 x1 k" Y我国首个海洋专门管理机构
" U- H) k* [ g6 ~ $ m3 E8 D$ I0 C# u* K' I
. T, L8 i5 x) l
J0 f" c _. T* @1 M Z" `
1 j S9 y; S( V4 \0 K& p7 j, [+ a* Y8 p) Q4 R; m
; d$ g2 u+ l8 d9 p提出《关于加强海洋工作的几点建议》
: A0 \( e4 H/ v2 l( a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的29名专家 ) ^, ^9 L8 b* d" A/ W
第二排右一为郑重 7 f: g4 O/ K4 s. D8 H
$ S! t4 p, z1 E5 ^4 G& o- a p
3 M# h% R( T, r% C
1963年5月6日,郑重等专家联名提出《关于加强海洋工作的几点建议》。
* Z6 r. S7 f6 e2 T' w% }4 F5 v# O
b D/ h4 x+ q9 i1964年1月4日,国家科委写出报告。
0 S/ Q; @6 U6 u ' ]* D# h' _8 A( n# J
1964年2月11日,报告得到批复:同意在国务院下成立直属的海洋局,由海军代管。 _+ ]; |/ s, h! m2 u) n
' q6 C; l8 `% M3 O5 a他与其他28名专家联名建议设立国家海洋局,推动了全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建立。5 `: ~2 _' Z4 N6 y2 e
- V0 F8 b- s n) j, m- f9 B' u
3 {3 G5 u7 {& `! U6 {
X' K! e* H( L6 @
( p; g: a, I% E2 S
: {. C" |9 m1 z4 e艰苦求学 夯实科学研究基础 - M' M: b& T6 A E( y
. C4 i3 c' {1 }0 a1 \
郑重出生于苏州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郑咏春曾任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英文教员,叔父郑桐荪是成就卓著的数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姑姑郑佩宜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柳亚子的夫人。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郑重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前沿科学技术的熏陶,骨子里渗透着对知识的崇敬。$ ?; |7 _" w* G; \) _ U
他十一岁时,父亲去世,兄妹六人的生活发生了困难。幸有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授的叔父郑桐荪的接济,郑重才读完中学和大学。
% H& k5 P t. l" N4 U' H; B郑重的中学时代是在湖州东吴大学第三附中度过的,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当时,国民党政府规定,凡是没有立案的教会中学的学生,不得投考国立大学。因此,郑重在1930年中学毕业后,只得投考燕京大学。由于学费太贵,郑重只在燕京大学生物系学了一年,然后转入清华大学生物系。$ h& F' J" e! ?5 a/ v' A
他在大学读书时很用功,曾给自己规定三多:多看、多写、多记。除了听课、做实验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埋头读书。他常读英文原著,并用英文做读书笔记。
7 i$ E) G& Q" q: i9 J, q; t大学第四年撰写毕业论文时,郑重受到著名遗传学家陈帧的亲切指导。论文题目是“北京枝角类的分类和分布”。这项研究成为他以后专攻浮游生物学的开端。郑重对技角类的浓厚兴趣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 A+ h2 x+ \7 ^2 _* i1934 年夏,郑重在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本校任助教。
$ H% X' o/ i, }1936 年,郑重参加第三届清华公费出国留学生考试。当时水产学是热门,很多人都希望投考水产,由于只招一名,竞争相当激烈。考试每年一次,郑重连考三次,才被录取。按照当时教育部门规定,凡出国留学生,须在国内实习考察一年。因此, 1936 年底,郑重辞去生物系助教职务,到浙江沿海的水产部门(主要是定海水产试验场)进行调查研究,在那里得到水产界老前辈陈同白先生的指导。7 o- C% k8 i! u6 {2 H
1937 年夏,正当国内一年实习考察期满准备出国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赴美学习计划被打破。于是,郑重又回到设在长沙的临时大学(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合并而成) ,等待机会出国。后来,听说到英国留学的手续比较简便,在校长梅贻琦的支持下,于1938 年春到了英国。
* W+ ~& T0 z+ c* |5 K郑重在英国留学期间,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笼罩在战争乌云之下的英伦三岛,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各大学中、青年教师大都投笔从戎,只有一批年老的教授、专家,仍在挣扎着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这里,郑重得到了一位对中国人十分友好的导师的亲切指导,这位导师就是世界著名的浮游生物学家哈代。
* n1 J+ v# d. ] D) a5 [0 {哈代是一位贵族出身的教授,二十年代,曾到南极海考察两年,采集了大量浮游生物标本。回国后写了一本大篇幅专著,井获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7 年,哈代发明了浮游生物自动连续采集器,是浮游生物采样的经典工具和方法之一。当时英国一般贵族出身的教授,由于种族观念较深,他们是瞧不起有色人种的。但是,哈代被郑重的勤奋学习精神所感动,热情地指导他的科研工作。- n8 g) g" e, h# ^
1940 年,正是战争在英国国土上打得最激烈(主要是轰炸)的时候,郑重离开赫尔大学,转入剑桥大学动物系学习, 一年后又到北威尔士大学动物系继续学习。郑重在北威尔士大学学习期间,哈代教授仍留在东岸的赫尔大学工作。大轰炸刚过去,哈代就写信给郑重,约他再到赫尔大学进行短期研究。不久,郑重又随哈代从赫尔到苏格兰北部的阿伯丁大学。这是一所古老的高等学府。在那里,郑重攻读了三年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至1945 年底,他成为阿伯丁大学第一个获博士学位的中国研究生。当时,本地报纸还刊登了他获博士学位时的照片,并作了简要介绍。之后,郑重被聘为该大学动物系助教。& n. k. D* o, H
1945 年10 月,哈代教授应邀到牛津大学任教,他便邀郑重同往。于是,郑重又转到牛津大学动物系任研究助理,同哈代教授一起,研究南极海的浮游生物,进一步加深了对浮游生物的认识。
9 C* S- V) C) k; V4 ~6 K5 I) F; u郑重先生在英国学习生活了九年,曾遭战乱之祸,颠沛流离,生活十分艰苦。困境中,他和哈代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良师益友。当郑重离开牛津大学回国时,哈代教授特意设宴送行。
, i- |% O* J# M) c" b , i: e7 }: E" Y, a) \
著书立说 拓荒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 ' n9 j# ]2 h) N6 J" @
* W6 c+ t) u) m& u4 Z. b3 a5 [2 f1938年,郑重在英国留学期间,发现诺氏僧帽溞冬卵在早期的发育叶是由第三个卵细胞增大形成,其余三个细胞则逐渐萎缩消失。这一发现一经发表,引起巨大反响,郑重也因此获得“海洋枝角类生物学研究的先驱者”称号。
- w0 ]3 x9 {7 o4 M, ^0 o4 H1947年,回国后的郑重毅然投身于海洋浮游甲壳动物研究。风华正茂,意气飞扬,郑重主持和指导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浮游生物调查,成为中国海洋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 f M- k* u, ?八十年代以来,郑重带领主持浮游甲壳动物实验和升华研究,经济贝类幼体附着和变态机制的研究项目,以及全国海洋普查、渔场调查、河口生态学调查中的浮游生物研究工作,均结出累累硕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研究进程。+ U! x; {9 B) p1 Y! {
. C6 T& q$ R" ~' W, k
/ h/ A) m/ P. m! {! O
郑重(中间)工作照
3 ` \! V: ~7 M5 Q. { s
- l) O9 h7 d5 S
+ `2 d" C* d" R3 ^) Y& B% p- z7 C探渊索珠,为求源头活水。郑重与同事合著《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上、中卷和《海洋桡足类生物学》及论文,在桡足类资源调查研究中举足轻重。他出版的《海洋浮游生物生态学文集》,系统评价了浮游生物学前沿诸领域研究成果。他撰写的《海洋桡足类生物学》一书作为重要参考资料,为开展桡足类实验生态、生理、生化研究铺平道路。
, s' E! k, P, n2 Q) Y# x他的著作《海洋浮游生物学》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88年)。郑重一生编撰出版教材、专著11部,学术论文百余篇。他的丰硕成果,为海洋浮游生物学教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世界海洋生物学的宝贵财富。( Z4 Q) o$ l* S o Q9 L
_5 C6 @3 T* C- s1 M
! Q5 ^0 d- R; P
( L. _! g! h/ ?' V" z+ p8 Q, E" O2 E2 Q
* c$ Q3 ]. B6 L7 m' _
知行合一 探索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
' c! q/ [4 ]1 A5 f" L( ]
/ d8 W T" h5 \- i( s3 T+ q学成归国后,郑重奋勇当先,在近乎空白的海洋生物学中开出教育之路。他在素有“南方之强”之称的厦门大学辟出科研战场,率先创厦门大学海洋学系“海洋浮游生物学”专业,设中国首个浮游生物学课程,出版浮游生物学系列教材。他开创了实验室培育人才体系的先河,源源活水奔流于斯,成为海洋生物学蓬勃发展的新鲜血液。
! v4 q3 t2 Q& I {# ^7 w& k- F ?! }7 u
y- ]; E' O% Z8 d* B
郑重手稿 , z% f5 L' D# R7 }0 Z
6 X7 k9 i: w! F+ G0 R! N1 n; k6 \% L- C& j1 g7 i, f/ [0 S
" D) R: A, W- N; e2 a8 m
教书因地制宜,育人宽严得体。1980年郑重被评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他领导的海洋生物学是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郑重别创一格提出研究生“导师组培养模式”——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新生力量青年教师组成“导师组”, 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通过导师指引、专题讨论等方式,推进学位课程讲授,形成“全方面、多层次、多形式、重实践”的培育体系。除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培养,郑重尤其重视学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一旦发现学生作风不正,定严厉批评,绝不姑息迁就。
# _/ b0 o* ~: d F学生回忆当年老师审阅学术论文和科研选题时,会严格审查标点符号、属种名称,甚至连英文斜体书写都不放过。1985年,郑重审定《Marine Planktology》书稿时,发现学生将英文“dominant”写错,首先不动声色的询问,随即便严肃恳切指出学生的错误。4 y% _( }% D5 {
勤勉致知,励行致远。郑重一再告诫学生:“既会动脑,又会动手”。他多次亲自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现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并主动帮助处于科研瓶颈的同学从实践中获得启发,推进研究。即使到了花甲之年,郑重仍不顾病躯,带领学生两赴广州考察和现场教学,实地为学生答疑解惑。1986年,郑重被评为厦门大学、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2年,他获省优秀教育世家荣誉称号。
, K3 O2 x5 \" D9 Q+ Y+ p
- r+ q7 L K/ p7 K' Y( Q6 D1 Y恬淡旷达 待生拳拳赤诚殷殷关怀
/ m3 L- `) G& t " |* b' b- `4 Z. E. B2 q1 b% e( Z
郑重虽在科研上要求甚严,生活里却极其简单、平易近人,师生情谊极为深厚。据学生许振祖回忆,他很喜欢吃红豆粽,但由于身体抱恙,家人不同意吃,于是郑重便偷偷拜托去上海出差的许振祖带红豆粽子。后来的端午,学生到家中研讨书稿,他便让家人包红豆粽子款待,令学生倍感温暖。
$ `/ E' C# y, }) C4 |动人以行不以言。他的学生曾这样评价,“郑重老师深谙以身作则之道,不仅言传身教,传授知识,更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经受得起捶打,从而升华自身。”郑重对学生的点滴关怀,至真至诚。9 n; q5 X: N$ _* D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郑重培育出李少菁、王桂忠、许振祖、苏永全、柯才焕等众多出类拔萃的海洋生物学人才,推动着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蓬勃发展。. H. }6 M: j# Q& X: H+ j
/ W. @3 Q% H! D) P! T1 m5 F" L: R5 p
郑重教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 & K; s, k! I1 n* N5 q8 x, y
) Z$ ~- C+ U2 a2 Q! i$ A
5 O) o0 r% G: _% X1993年8月22日,郑重教授在厦门逝世。他从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走来,干事创业,求知报国,在学界享有崇高威望;他从一穷二白的时代中走来,朝乾夕惕,创立学科,蔚然成体系;他从举步维艰的岁月中走来,春蚕吐丝,滋兰树蕙,桃李芬芳,他用一生来书写海洋教育之本,用一生来编织大国海洋之梦。9 s+ s! w1 R* \$ b7 U+ ]/ ~
: }" y' E% K* l+ z6 _& s, N5 g3 s + P% B) i( S% _# k9 c
END
: L. X+ D* R. p1 I7 z 9 [0 l9 L3 Z6 B8 @
+ d6 N2 y. z1 B" e! T; a | ~( w
) P; g; }4 Y4 Z9 R
2 L; p+ g- q0 ?( d/ M% Q' X' f: r; d6 U2 r
资料来源:
# S7 c4 x( Z5 i; D( w1.厦门大学《师者|郑重:春蚕遇浮游 谱写海洋乐章》6 M/ ^" p) f+ ?! F. Z \
2.《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人物志》第一集 陈德源 编
( p; ]; l7 I! t: u9 v8 O5 G& |0 Z z8 K3.《风雨八十年 一生海洋情 —— 中国海洋浮游生物学的开拓者郑重》
6 I9 u( c& i6 S- H4 @4.中国海洋档案馆# E- B/ M" N) f: z
整 编:雯 媚 校对:李维杉 审 核:采 悠
* m: C. P: I8 }2 m0 z! o) ~! j, F7 E* ?' o; Y' B5 _
; J/ F/ W9 U/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