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1 I4 ?/ T! B, t5 o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j& |" ]; Z
' z7 J3 S& F! I: x3 v. g
文 | 新能源行业观察,作者 | 逢元,编辑 | 和畅
4 {- P3 a, c0 ]' q 2 P7 K& E8 M/ ~- A
不满足于无垠荒漠,光伏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大海。 n0 h8 C4 T0 X9 n" ]
在谈“海上光伏”前,要明白一个很早便已有的概念,“水上光伏”。所谓“水上光伏”,顾名思义,就是将光伏组件搬到水面浮体上。其系统设置是要将所有光伏组件、逆变器等电站设施都通过锚定系统固定在浮动平台上。这种新式电站无需占据土地资源,而是转向水域,形成优势互补。 N2 B! E+ s) ~! [$ p
水上光伏电站分桩基固定式和漂浮式两大类,若水深小于5m则采用打桩架高式安装,水深5m以上可以采用漂浮式安装。因海洋面积更大、发电量高、土地占用少等原因,适合用于海上的漂浮式电站是目前使用更广的技术。
- `( o5 C! \2 B+ L 在世界范围来说,海上光伏也并非新鲜事。早在2017年,海洋能源公司便在荷兰海岸15公里处牵头开展“Zon on Zee”项目,设计并搭建了一组漂浮式海上光电系统,该系统有着很高的发电效率,仅仅使用了荷兰北海5%的海域,便可满足荷兰一半的能源需求。
) P; N, e. u$ [3 ]0 K 目前,我国也有多家科技企业投身到了海上光伏的建设中,其中金能科技、正泰电源、山东能源集团、国能能源、华能集团等企业,均开始在我国沿海投入建设海上光伏电站,推动能源科技创新。
& m. v$ j# |' S( c 也基于此,我国海上光伏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突破。9月26日,山东省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实证项目成果发布会暨海上光伏技术交流会召开,我国首个近海桩基固定式海上风电实证数据成果公布。
o' o/ B4 V( k- l; M3 t0 @ 由国家电投山东能源牵头建设的烟台海阳HG34实证项目和威海文登HG32实证项目成功离网发电后,苛刻环境下相关实证指标均超预期,标志着我国近海海域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重要突破。
' x0 K: E1 [' V0 [$ \ 近年来,相关政策也对海上光伏项目释放利好。今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海域立体设权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可以立体设权的用海类型海域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在内的立体空间,鼓励对海上光伏、海上风电等用海进行立体设权。 % T3 B' h* X& K! a4 R! P
不出意外,海上将成为光伏应用的“兵家必争之地”。 01 光伏陷“内卷”
) H5 i% I( b" g 近年来,我国的光伏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国际市场的领军者。
5 ~, x t8 w W& w; a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光伏各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光伏组件占全球的75%以上,电池片占80%左右的市场份额,硅片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95%以上。 " i6 K* Q4 v# W: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装机及出口方面,上半年国内光伏发电装机78.42GW,同比暴增154%,上半年光伏产品出口总额初步测算超过2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 3 a6 a# ?! q5 S/ K; B0 p, ]# L
同时,最新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约4.7亿千瓦,其装机量超越了水电,成为了新能源榜首。并预计今年全世界光伏新增装机将在350GW左右,明年累计装机量很可能将超过水电,2026年将超过天然气,2027年将超过煤炭成为第一大能源。
% ?4 t% ^: p2 l6 s a 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发展依旧保持迅猛势头,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均实现高速增长,多家产业链公司业绩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四大组件龙头隆基绿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净利润均大幅增长。
# e F; \+ A4 I4 ` n W/ N- F6 a 但中国光伏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的同时,“内卷”也随之而来。
* a" J' V( Z. i; S! r+ Y' } 一方面,光伏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不得不陷入“价格战”和“内卷”之中。供给侧的产能扩张远远快于需求的增长,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龙头企业宣布扩产计划,并且都是大手笔,同时还有更多的跨界玩家正在入局。 ! W" f4 y( w$ ^& @/ {1 E
今年6月,包括晶澳科技、隆基绿能、通威集团等头部光伏企业,都宣布了扩产计划。其中,晶澳科技拟建的一体化项目,扩产规模高达50GW;通威集团则最下血本,25GW电池+20GW组件的扩产项目共斥资105亿元。
( L0 o5 J3 X/ v# i8 P4 x 据统计,从去年初到今年4月底,国内光伏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超过460个,这进一步加剧了光伏产能过剩的问题。
! M- G# f: F- R5 Q 隆基创始人、总裁李振国在SNEC第十六届全球光伏大会中直言,光伏行业已经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最先受到冲击的将是那些准备不够充分的公司,而财务状况较差和技术不先进的公司面临的风险最大。李振国同时指出,未来两到三年内,中国一半以上的光伏行业制造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6 s1 V8 b* \& J) e 据SNEC光伏大会上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初到今年4月底,产业链规划扩产的项目超过460个。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看来,扩产规划基数如此庞大,预示着接下来更残酷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02 海上光伏有前景+ D# z( X. Y& ?& I
激烈竞争不可避免,身处其中的光伏企业也在寻求脱颖而出的机会。 1 a3 Y0 h0 [& C. }' b
在电池技术路线的技术革新中,便先后有不同的公司押注不同技术路线,下一代光伏电池霸主还未诞生之际,不少沿海省市、证券机构、上游材料以及下游设备企业,则逐渐将目光放到了另一个相对细分的领域,“海上光伏”中。
$ r$ F2 D( q. ^ O# @$ U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向新能源行业观察指出,海上光伏相对于陆上光伏具有几个明显优势,“首先,海上空间更为广阔,可以避免土地资源的争夺和占用,提供更大的发展潜力;其次,海上风能较为强劲,可以提高光伏和风电的协同发电效率;此外,海上光伏的用海成本相对较低,而且不影响农地、生态环境,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 ! w! N1 Y: x% @4 m3 \( B' ?' p
作为光伏大国,我国也在海上光伏进行布局。像江苏、浙江、辽宁、广东等沿海省份近年来都开展了自己的海上光伏项目。 / [2 W2 k" \# W: j' t* k' `
其中,当属山东最为激进。9月25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印发山东省扩大内需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通知。其中提到,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环渤海”和“沿黄海”海上光伏基地,研究探索“风光同场”海上清洁能源开发模式。 ( Y2 A" V1 ]% X" T4 O, X' E* E0 h
但成功也并非一蹴而就,我国的海上光伏项目便有过坎坷。
' v! F& `1 z! x Z- ]: `7 e 2022年10月,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场20兆瓦深远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实证项目成功发电,成为全球首个投用的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实证项目。
# M' ]1 L+ h+ Y# R2 K 但该项目于今年4月就被曝出“首个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项目跑路了”,对于光伏组件全部“丢失”事故,国电投也未对事故原因做出公开表态和定性,仅有业内人士表示并非近期所发生的事。 0 }2 d+ o s. @. q! [6 f
由此不难看出,海上光伏项目的难度可见一斑,技术上仍需持续探索。
+ h7 S, [0 [; ` q1 | {) m" g- k 就像安光勇在对海上光伏进展平平一事进行分析所言,虽然对于海上光伏项目,政策松绑的迹象出现,但仍需关注执行力和实质性支持的到位情况。“首先,高投入成本和技术难题使得海上光伏的发展受到限制。其次,海上工程建设难度较大,海洋环境恶劣,增加了运维难度和成本。政策上也存在不确定性,缺乏专门的海上光伏立法和明确的政策支持。”
, o8 W5 I8 Z4 [) X( G9 e) M5 c 与此同时,在财经评论员张雪峰看来,海上光伏涉及到海域勘探、设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一系列投入和成本,并且这些成本较高。海上光伏前期投入巨大可能对其未来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 \) n6 A+ V+ ^) I 但张雪峰也对海上光伏的未来给予了肯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化生产,海上光伏的成本逐渐下降,同时政府的支持也有助于降低投资成本。从长远来看,海上光伏的发展前景较好,前期投入的巨大将可获得更为稳定和可持续的发电收益,从而促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 [ F$ C9 l5 |2 w( D 随着海上光伏技术的突破,大海变“森林”指日可待。
- U n6 C% Y9 O2 ~* a
6 [" I8 f3 k6 T _9 V9 z7 d" t3 @3 [; m9 l2 g4 |* _3 |( t
1 I- `3 w! j7 @, m- u
& i4 _+ o6 c& Q" U1 b&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