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1 f- s; s; n) \- b 全国考古工作会多场配套学术会议活动举办
9 L W' I# a C+ H% x 泉城论“古”话新知 Y v- {7 M8 w
( A/ I- F9 E: Z$ v. f4 q& t
$ a# q! l& I7 G: Y
6 N8 d) R. m9 D n1 i
& K& D- r" ^; |! M7 I6 Y
9 u, T, E+ r0 N' i9 c
本报记者张依盟董方舟 1 |8 |1 H0 T+ p- f# [$ U! y3 a
7月10日,全国考古工作会多场配套学术会议活动在济南举办,主题涵盖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水下考古、城市建设与城市考古、科技考古。 / L; V* K# c! K2 u+ g1 p. F+ ?2 {
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考古学界的热点。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学术研讨会上,40多位考古专家和考古项目负责人分享研究成果,研讨交流。“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是由国家文物局设立的考古研究工程,旨在以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价值的认识。与会嘉宾认为,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上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背景、原因、机制与动力,对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9 X$ E: `! R$ C( X0 d7 W2 K( l 6位考古项目负责人介绍了“考古中国”区域文明研究项目的工作进展与研究成果,涉海岱地区、河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等。在北京大学教授赵辉看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完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目前来看,一些成果已经超出预期。例如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介绍的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的阶段性进展,这是基于新的考古发现得到的认识。
) d* t0 q+ U' p% w* W% K/ M 北京大学教授张弛认为,通过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对已取得的成果及时进行梳理与汇总,为后期工作更好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总结交流,推动文明研究理论方法创新,探索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的中国方案。 1 O0 ?( V/ @3 m; F6 V+ N0 a
作为海陆兼备的文明古国,我国水域内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遗产。在水下考古论坛上,来自各省市考古科研院所、高校等21家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海洋考古、运河考古两个主题作了13场汇报,从水下考古物探技术、沉积物古DNA探索生物谱系、港口码头历史地位变迁、沉船遗址、涉海建设工程考古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 K% a# n* W6 r: Y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表示,今年,《水下考古工作规程》将颁布实施,为水下考古工作提供科学的标准规范。同时,该中心将结合即将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对已发现的水下考古项目进行复查,并开展福建、浙江、山东等地水下考古调查。 3 _7 G; q" n' v; Q+ G8 F* a
考古如何与城市建设融合?在城市建设与城市考古沙龙暨城市考古联盟成立会议上,27个城市考古机构代表围绕城市考古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工程建设考古、加强考古能力建设等展开研讨。与会嘉宾表示,要统筹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深入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加强工程建设考古工作管理,开展好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会上,成立了城市考古联盟,并发出倡议书。 - K/ Z' k6 Q% L- V7 j6 D9 t
近年来,考古重大项目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都离不开科技考古的助力。在“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科技考古论坛上,国内外18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考古学科发展、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地学考古、文物保护、考古材料研究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交流。 q- c6 i: H; G0 z5 L2 h2 S
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庄奕杰回顾地学考古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讨论了中国考古学早期发端时期多源的学术传统和多样的理论方法基础,梳理了中国考古学近年来快速发展过程中地学考古的贡献。“地学考古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发挥着重要影响,并促进了多学科合作发展。”庄奕杰说。
4 w; h' c. _* U' @7 F8 p0 I" I! ] “科技考古在发现、分析、解读和展示中华文明成就方面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认为,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对文明的深入阐释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近年来,山东大学整合院系资源建立了考古、文物保护等14个实验室,建成国家文物局“古环境重建与生业考古”重点科研基地、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总结交流科技考古的最新进展和实践探索,推动考古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和科技考古的理论方法创新。 8 N; i o% D" S
. O2 m& T& a* o0 M9 q
- V9 \( ~4 P5 S7 G
% P0 M- Q5 Y7 M+ s; C
* B8 m- z5 \, B# B8 C2 y: W/ U6 _3 r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