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样品 -海底地形复杂

[复制链接]
2 L7 A2 E8 ?: U8 ?% T

进入深海研究之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贾永刚教授团队对滩浅海的沉积物力学性质已经有了多年深入的研究。而在11000米的海洋最深处,原来成熟的研究设备无法正常运行,原来的测试方法也不能照搬,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 ~- V# x Y+ S1 m7 g( T

从滩浅海迈向深海,结缘于一次偶然的邀约。

) g5 h0 k4 Q2 Z0 R( @7 W

“一块儿去南海看看吧。”2010年,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专家田纪伟向贾永刚发出了邀请。田纪伟也是“南海立体观测网”的探路人。

1 m2 X* L! b% c& C; W4 Q

从南海回来后,贾永刚开始准备申请深海领域的研究项目。一直到第三次申请的时候,答辩仍没通过。从撰写计划到项目申请成功,贾永刚用了4年的时间。

) F! w9 @6 E2 p3 V5 ?3 l

“没有项目去就‘蹭’别人的船,给别的科研团队‘打工’找灵感”。贾永刚说,虽然项目没申请下来,但是一直在坚持基础的工作。贾永刚迈向深海的决心十分坚定。

1 |, P: N6 ~( ?

2014年,贾永刚团队获得了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支持,进行海洋陆坡复杂工程地质环境的原位长期监测(水深1500米),为深海油气、水合物开发的环境地质监测提供技术支撑。这也是全国海洋工程地质领域的第一个重大仪器专项。

. m! B- X! `+ [3 A0 _

项目申请成功这一年,在山东大学学了四年土木工程的90后小伙子朱超祁,考入贾永刚门下,跟随贾永刚,一同向深海求学。

& t6 ^6 Q7 y9 T, {" a* m4 |

十余年的时间,伴着海风一晃而过。盐田过夜、拯救搁浅船、海上24小时奋战……都是贾永刚团队中年轻人难忘的记忆。

) ]. f$ |& U2 a6 F/ @' Q' B

“当时真是一腔热血,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已经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骨干的团队成员文明征说,“最难忘的是雾天凌晨下船,开车回宾馆路上能见度太低,贾老师走在最前面给学生们探路的背影。”

" C: n6 `5 r7 }; `1 Q0 X% u1 H

2021年,贾永刚团队“国际首套复杂深海工程地质环境原位长期监测装备”研制成功,实现了在水下1500米连续12个月的原位监测。朱超祁构思了一个有趣的比喻:“这个项目就像给海洋戴上了手环,可以长期连续监测它的血压和脉搏。”

2 _; N% n! Y8 {$ F2 K: }' u

一开始陪同贾永刚去南海的研究生刘晓磊,如今成了教授、博导,并获得了国家优青、山东省优青的资助,成为实验室的学术带头人。朱超祁去年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担任国际期刊主编。

$ M# B6 v" F; Y2 f9 K

一批批上船就晕的年轻人,在贾永刚的指导下,历练成了“老海员”,成为国家海洋工程地质领域的青年翘楚。

' U6 Y+ ]& w ~

深耕海洋30多年的贾永刚认为,要认识海洋,更重要的是得让海洋认识你。从畏惧海洋到与海洋建立感情,这是每次新生入学,贾永刚跟学生们传授的“秘诀”。

: o8 E1 A- t# Y

每一个进入贾永刚门下的学生,入学就要到海上当“调查队员”,从样品处理、记录资料等一点点小事做起,慢慢熟悉设备,逐渐成长到可以独立带队出海完成科研工作。

% a% E4 Y; b9 S5 o, n( `& l+ |5 e/ s. T
% I! d$ j8 d) K/ I, R' w5 [) n
+ K( y ^6 u: P4 d- N8 D7 r7 N $ g8 V7 x9 r1 v8 s
0 j6 f) t+ I6 B+ w$ b9 j
2 E9 V; ?1 G: O3 w

“海洋研究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学科,在家里边做不出真正的研究。”在黄河入海口做研究时,贾永刚就经常带着学生光脚下海。

9 U$ k, ?: F% ~. |/ z/ v0 s [

“硌到过一次脚,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么软的地方能形成硬壳。”这是贾永刚团队第一个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由来。

( F# F H& ~$ b

“退潮以后在岸边吃饭,发现很多蟹子把土都倒到海床面上来了,我就带着学生思考生物的典型活动对沉积物的迁移会产生多大影响。”回忆到此处,贾永刚非常开心,他说,“你看,吃着饭又来了一个课题灵感。”

; q7 R0 t, D+ g1 }3 Q

贾永刚说,做科学研究,灵感很重要。灵感来自什么?一定来自实际,来自出海、下海!“进入深海大洋以后,我们也不闲着,只要出海就要去甲板上干活。”

]$ Q# P: J7 X

“我们团队的学生出海率是100%。”向海30余载,最让贾永刚欣慰的,是自己的科研成果真正写在了海洋上,为国家解决了实际问题。最让贾永刚自豪的,则是培养出了一批海洋科研的顶梁柱。

7 S) _0 a7 ^; n* |# p9 P

策划娄和军

- Z" ?& R6 k5 _6 g# v

记者张楠王瑛琪实习生赵佳乐

. ~, D0 {/ W, W. X0 _/ w8 j

更多精彩故事,请看:蹲点深一度|给万米海底“把脉”

2 [( Q) L7 F l& {( O0 r
3 o/ E- z/ I9 Q) i3 T
, g: ~8 B6 Z( ]7 L " w+ t' y, u* S+ l# v3 J
2 W% X0 m5 F1 ?% s% U
4 j: `+ y8 ?: p5 ~8 W0 A; w! d# `+ R - H* @4 m& L2 W* r ; x5 p9 o8 C. r; \( N6 h7 B4 S' P+ M! V2 z N9 z& f+ {% j+ n* Z: c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史有明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