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变迁 -海底地貌形态

[复制链接]
1 X( m# `: u2 P
. c/ {( K& K; |/ h! }

首先自己才疏学浅,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名称,只能结合文献:洪雪晴. 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1(4):87-99。结合图片河相海相沉积区域应为滨海平原,至于海相河相沉积应该为古潟湖平原(ps:历史上,“潟湖”一词曾一度被写为“泻湖”(如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276页),但已重新规范为“潟湖”(见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354页),在该版本《现代汉语词典》1395页的“泻湖”词条中写道:“泻湖,潟湖的旧称。”)

) `; U' x1 w; L6 Q/ g

滨海平原:可以分为前滨亚相、后滨亚相、近滨亚相

( A0 C' i) c5 I! B% u2 Q7 i' |

前滨亚相(潮间带)

4 l2 P$ |7 c' u, j

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是海滩的主要部分。地形较平坦,一般为砂质海滩,而当海岸位于高能带时,可形成粗碎屑的砾石海滩。

* i q m. V, r8 N4 d2 T) [

海滩砂很纯净,分选和圆度都很好,粒度的变化是由陆向海由粗变细。

/ C7 e7 E! [6 u& @ V- R

后滨亚相(潮上带)

8 C5 w8 U/ t8 V" r+ ~

位于高潮线之上,只有特大风暴潮时才被海水淹没,经常暴露在水面以上遭受风的改造。是一片平坦的地带。在陡岸海滩,后滨不发育或很窄。

& g8 L+ ~; I8 L6 {9 L

后滨最主要的沉积物是具平行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的砂。

( ?- G4 h: ?5 g" G

近滨亚相(又称临滨亚相、潮下高能带)

+ V- g7 h5 e/ e/ M7 h- e% _! w

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至波基面之间。近滨中部地带恰位于破浪带,这个带是能量较高带,可形成沿岸砂坝。

+ b: W, J9 O% P2 G. V

沉积物以细砂至中砂为主的纯砂,并含少量的介壳层。可见低角度的楔形交错层理及槽形交错层理浪成交错层理。

( t. e/ Q1 p7 n& l! ?$ G4 s( W

下近滨交错层理渐少,而出现水平纹层。越靠近近滨下部沉积物越细。再向下则属于正常浅海陆棚沉积物

! f8 D7 R- Y* M! @5 c7 W

潟湖:潮湿气候环境下,淡水注入,若注入量超过蒸发量,泻湖水面就会高出海水面,泻湖水经入潮口流向外海,淡水不断补给,海水不断的外流,使泻湖的淡化。

: V. b7 c. b: \$ b% _

淡化泻湖以暗色粉砂岩和粘土岩沉积为主,还有方解石、铁锰结核、硅质矿物及有机质。可产生黄铁矿鲕绿泥石。生物种类单调,体小壳薄,常具畸形发展。交错层理不发育,常发育平缓的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干燥气候条件下,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导致泻湖水面降低到广海海面以下,海水不断从入潮口流入泻湖。泻湖内的水又不断蒸发,使泻湖水逐渐咸化。

* I% N5 x0 V* D* f a

咸化泻湖以细粒碎屑沉积为主,并有盐渍化石膏化砂质粘土沉积,有时有石膏、硬石膏、芒硝、石盐等夹层,生物种属单凋,以腹足类、介形虫广盐性生物化石为主,随着盐度增高,生物趋于绝迹。交错层理不发育,有时见石盐假晶、干裂和波痕等层面构造。

a- L$ c7 p( ]2 I) N* D5 Y: k0 D
. A0 e- a! ]4 a) |: c+ w# X
' I# Y4 y: m$ }! q( u$ F 0 G9 ~1 ^- _+ x . G. y# u) r9 X 7 s& e( z. ^# @) x2 ^! O( w" y& C 3 z) J3 i8 ^5 V* m3 g, F*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乐幸福
活跃在2024-9-1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