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质变迁 -海底地貌形态

[复制链接]
: B2 E: C5 ?" m8 A5 p
' ]' [' D- p& B# M

首先自己才疏学浅,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名称,只能结合文献:洪雪晴. 太湖的形成和演变过程[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1(4):87-99。结合图片河相海相沉积区域应为滨海平原,至于海相河相沉积应该为古潟湖平原(ps:历史上,“潟湖”一词曾一度被写为“泻湖”(如1983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276页),但已重新规范为“潟湖”(见1996年版《现代汉语词典》1354页),在该版本《现代汉语词典》1395页的“泻湖”词条中写道:“泻湖,潟湖的旧称。”)

! E R$ V7 B! ?3 d7 Q `5 V

滨海平原:可以分为前滨亚相、后滨亚相、近滨亚相

4 [% b, v# Z" N. `& r- L# h; ?

前滨亚相(潮间带)

4 P( g2 f3 r: ], r7 i4 U

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是海滩的主要部分。地形较平坦,一般为砂质海滩,而当海岸位于高能带时,可形成粗碎屑的砾石海滩。

- f) t1 a( m; b, ]

海滩砂很纯净,分选和圆度都很好,粒度的变化是由陆向海由粗变细。

D! G1 Q2 f9 F+ A% F, f0 O# J

后滨亚相(潮上带)

. @4 h _' x; S" \3 K5 b

位于高潮线之上,只有特大风暴潮时才被海水淹没,经常暴露在水面以上遭受风的改造。是一片平坦的地带。在陡岸海滩,后滨不发育或很窄。

% }+ V+ I4 S" b- @5 D" A

后滨最主要的沉积物是具平行层理和小型交错层理的砂。

: `' K' S( @- `" R1 m* W

近滨亚相(又称临滨亚相、潮下高能带)

/ s% [. t+ a2 c4 \

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至波基面之间。近滨中部地带恰位于破浪带,这个带是能量较高带,可形成沿岸砂坝。

: |* c* d: a" x1 W; ?/ F, c

沉积物以细砂至中砂为主的纯砂,并含少量的介壳层。可见低角度的楔形交错层理及槽形交错层理浪成交错层理。

: P2 X* Y4 @2 y5 K

下近滨交错层理渐少,而出现水平纹层。越靠近近滨下部沉积物越细。再向下则属于正常浅海陆棚沉积物

+ ~' C$ t. @: V5 ~5 ^' d, e: z

潟湖:潮湿气候环境下,淡水注入,若注入量超过蒸发量,泻湖水面就会高出海水面,泻湖水经入潮口流向外海,淡水不断补给,海水不断的外流,使泻湖的淡化。

1 B6 C% d ]! z: Q+ \

淡化泻湖以暗色粉砂岩和粘土岩沉积为主,还有方解石、铁锰结核、硅质矿物及有机质。可产生黄铁矿鲕绿泥石。生物种类单调,体小壳薄,常具畸形发展。交错层理不发育,常发育平缓的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干燥气候条件下,蒸发量大于年降雨量,导致泻湖水面降低到广海海面以下,海水不断从入潮口流入泻湖。泻湖内的水又不断蒸发,使泻湖水逐渐咸化。

7 H# R" V" a7 m g" r4 M* u

咸化泻湖以细粒碎屑沉积为主,并有盐渍化石膏化砂质粘土沉积,有时有石膏、硬石膏、芒硝、石盐等夹层,生物种属单凋,以腹足类、介形虫广盐性生物化石为主,随着盐度增高,生物趋于绝迹。交错层理不发育,有时见石盐假晶、干裂和波痕等层面构造。

& G/ P3 R% Y% b+ n) k! }! d
7 d& Y2 r, P B7 p- I! q
$ Y+ Q' U0 z) T% ? 4 A% Z7 V( @3 v+ h. R$ E8 L3 R. R& R 2 p9 g$ A% \9 |5 m" Q$ Y4 F9 Q8 S6 K% e1 v/ G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乐幸福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