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气象学 -海洋气象学报是核心期刊吗

[复制链接]
4 x. O2 j- ~9 w

文|朱文彬

) ~1 q! |3 {: L

编辑|朱文彬

( {* a5 p8 H/ l$ S+ k
8 \' {9 z/ _6 b5 S+ S) E

图片源自网络

5 [( V" T# d$ Z. }( f
/ t) p1 R2 H" o' f

摘要

6 n+ [9 ^/ i5 |* s. }

1661年至1683年,台湾海峡两岸分别处于清朝和郑氏政权的控制之下。虽然生活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人民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正是因为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文化原因,当时两岸的海上交通相当繁忙,但大多数都与军事活动有关。在清政府的严格封锁政策下,两岸的交通和贸易活动从未停止,人们克服了限制台湾海峡两岸海上交通的各种因素。

. y+ C% L$ V% [0 e1 n& v

前言

2 H. v! H* h. R& n4 j

1661年,郑成功率领官兵穿越台湾海峡,在禾寮港登陆。经过数月的斗争,他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祖国的台湾。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在澎湖击败郑军,台湾郑氏政权不得不向清政府投降。

/ }3 S+ \- w2 Q5 ~

在这22年中,台湾海峡两岸基本上由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统治。那么,当时台湾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状况如何?

: L/ T* f; y3 \
, X- N* V0 K/ R1 X( I' Q

图片源自网络

1 y' r8 V2 o5 R
3 g0 [; C' [# y; \4 v$ s

22年来在海峡两岸海上交通发生的大事

! b o0 @% d; M6 v

在明郑统治台湾的22年期间,台湾海峡的大规模海上交通活动大多数都与军事活动有关。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当时台湾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受到了清政府的强力封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V+ F# C- [' U3 @9 q- k

一,郑氏集团的部队尚未从大陆海岸撤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仍有桥头堡。在大陆沿海郑氏集团控制的地区,厦门、金门和台湾之间的海上交通基本畅通。由于清政府的严格封锁,大陆其他地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被严格禁止。

+ q5 J- D" o4 n

二,郑氏家族的主力部队撤出了大陆海岸。然而,由于裁撤了福建水师,清军在大陆沿海的防御存在许多漏洞。郑军在清政府在大陆沿海和一些岛屿设立的“边境外”地方建立了许多走私贸易点。

! B, {( g, e! M1 T& |, _0 \

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所有穷人都在晚上偷东西,尽管孩子们不受欺负。他们自以为是,内外都很安全,在边境地区没有挑衅行为。它的漆器在台湾收集和流通。因此,价格持平,外国贸易商越来越受欢迎。

: z3 v! k l: C% s

三,郑氏集团所有势力撤离大陆海岸,海峡两岸基本被孤立。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军事活动和特使交流,还有少量郑氏官兵渡海投降和走私。

& t9 o) ^0 B5 N1 o" Z

四,由于内部矛盾,大陆沿海的郑氏势力封锁了台湾。在这种情况下,切断两岸交通比上述其他三种情况更加彻底。然而,这种情况只发生在1662年上半年。

! X5 a4 V0 L5 Q# G

总之,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 U# s& k8 z2 N2 u
! q: U* N: A: |3 `% n

图片源自网络

0 a- P% ]$ J; |1 d: \
1 v' e) l, A/ N7 z" U/ f0 \) {) M

当时海峡两岸海上交通被制约的主要因素

# F' u' O* l) I. }

1. 政治因素:郑成功的台湾复辟军登陆台湾后,全国反清斗争接近尾声。虽然后来发生了“旧金山起义”,但清政府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3 q3 Z$ F: H t7 p! A$ B+ c" l

除了郑氏集团在大陆沿海的一些地方占领了几年之外,台湾海峡两岸基本上都处于敌对的清郑两国的控制之下。

% `9 l$ W3 O( m7 g5 k( g# T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清政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对付擅长海上活动的郑氏集团,因此采取了近乎自残的“迁边”和“禁海”的严厉措施。

7 d& e# L% w/ N0 v; O7 }, o3 @

比如,1661年清政府实施了“边境迁移”,将沿海五省沿海30英里的所有居民迁移到大陆,形成了一个横跨五省的沿海“边境外”无人区。在台湾海峡,另一个隔离是人为设置的。“三藩之乱”后,从福建沿海迁往“边境”的人们纷纷返回家乡。

2 A( {$ T6 p6 w6 N

政治反对派对台湾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虽然清政府很难真正实现“不让盘子进水,不允许粮食货物越境”的原则,但由于清政府严格禁止了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因此,海峡两岸的平民自由流动已成为不可能。

& J1 w0 U0 g& s# Z) N/ S
8 z- ~4 O& k; z

图片源自网络

5 x5 z) D0 @( M" K
4 i8 p- j8 c) v `3 a

2. 天气因素:当时海上航行还处于航海时代,因此海上交通明显受到天气的影响。

4 Y' T9 m, d, N$ i

以郑军的几次渡海行动为例,1661年3月,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队因天气原因推迟了十多天的行动,并在澎湖被困了几天。

$ T. A' \) q; T+ n w; n

从廖罗湾出发到台湾登陆总共需要8天,从金门等地的风力计算需要21天。在此期间,澎湖的困难和食物短缺是由天气因素造成的。

: w) h0 p" {! U% T3 X7 w8 T+ U

1661年7月和8月,金、厦双方的运粮船没有及时抵达郑军在台湾的军队严重缺乏食物。

7 W4 N( N, ^5 O) |" J) N

清军的渡海行动也受到了天气的影响,遭受了许多挫折。

$ l7 s4 B- d7 `# J# D( Y0 I3 j6 `

比如,在施琅于1683年6月成功渡过台湾海峡歼灭澎湖郑军主力之前,清军曾于康熙三年十一月、康熙四年三月和四月以及二十一年十二月渡海,均因天气原因而失败。其中,清军在康熙四年四月的渡海行动中损失惨重。

2 P7 z5 ^7 I6 i# V' t7 o

即使清军在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渡海,天气对战斗的成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 o( g- W4 J" T6 u! @0 [8 k
( q$ @- G2 k" A: v0 O) r. [

图片源自网络

1 O- F. L/ p- y
% {0 i) D: b( b8 Z

3. 季风和地理因素:在风帆时代,除了天气,季风和地面也是制约台湾海峡海上交通的重要因素。

! ]$ O) V* ?0 S/ P* B7 Z

季风是一种随季节改变风向的风。在北风季节,从南向北航行并不容易。在南风季节,从北向南航行并不容易。你不能逆风航行。

. b/ f( R+ U7 L3 e+ _: }

台湾海峡从东北走向西南。虽然季风的影响通常不会使台湾海峡两岸之间无法航行,但渡轮在选择航线时往往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4 n9 \9 g0 T% b6 V1 Z

施琅康熙二十一年底,康熙郎中准备利用北风渡海攻台时,选择兴化平海为起点,22年6月利用南风攻台时选择铜山为起点。

( F7 K* [9 ` Q% }/ s3 W

然而,由于郑军对大陆的海岸控制有限,郑军常常别无选择。

3 i& L2 m& F: d: ^4 K$ ~

比如,1661年7月至闰年7月,金、夏两国的运粮船因逆风而无法渡海前往台湾。如果郑军在大陆海岸有一个比金门或厦门更北或更南的基地,从那里出发,运粮船可能不会遇到逆风,但可以使用侧风。

2 A7 S) Z1 C" U

因此,季风通常与地理因素共同作用。

% i9 A. s$ J; k0 m( ?/ w8 \) }$ @
" k% P6 A; K( V

图片源自网络

$ x/ f. D, x3 n( d
c( \# m* O+ l- p* \9 F4 m

当时的解决措施

( x% `" P' ]' U8 b o' y. a6 o( ?

(一)郑氏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氏集团仍试图将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留在福建,这既是反清斗争的需要,也是维护两岸交通的需要。

" N* Y6 G" N0 M S- N( c

从1661-1683这22年期间,差不多有9年的时间郑氏军队仍然控制着大陆沿岸的一些地区或岛屿。

' I3 r2 e( Y) w2 M

郑军控制着大陆沿海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厦门、金门和其他沿海岛屿,为台湾海峡的海上交通提供了一条安全路线。

; a! g# s+ y, k- d6 A5 ^, B# n

可以说,厦门至鹿耳门航线的开通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条航线已成为未来一二百年两岸海上交通最重要的航线。

( H1 P- K; d/ w. a9 t6 w d
9 k1 J+ j1 a5 M6 l

图片源自网络

/ B$ Q5 ]2 F) ^! X9 S
( q- V" @, `& M# x% ^

(二)在没有厦门、金门和其他大陆沿海基地的情况下,台湾的郑氏集团也想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以基本保证海峡两岸的货物流通。

- G) M# g, r, r( L. B/ q

这种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在大陆沿海设立一些走私和渗透据点,用重金收买守卫边境的清军官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X) w+ V; I& D( [& s6 B$ }

在长期的反封锁斗争中,台湾涌现出一批擅长两岸贸易的商人。因此,尽管清朝实行严格的封锁政策,但海峡两岸的交通和贸易活动从未停止。

- M$ N* V$ ~5 T

(三)在郑氏集团与清政府的谈判中,双方就两岸交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虽然这些谈判没有成功,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对两岸交流和交通问题的一些思考。

: k. E6 W" U r4 T5 C. h

比如,1678年9月至1679年5月,清郑双方举行了一系列谈判。当时,郑军在福建沿海的影响力已经消退,清郑双方的谈判围绕海城的归属展开。

6 s& n9 o& ~ I X! R

清方希望郑军返回海城,退守台湾。双方“以澎湖为贸易边界”。在这样的条件下,清朝官员可以要求朝廷按照朝鲜的例子要求郑氏“担任重臣”。

1 I7 O8 r. M( B) ]) S0 Y

但是郑方却表示,“海城真的是厦门的一户人家,绝对不能放弃。现在我们接受了王子的命令,让海城成为官邸”。

/ a% P2 C4 q+ e

虽然谈判没有取得成果,但清郑双方应该注意对两岸交通问题的思考。

: l, N$ R# w( w! h/ p2 u

郑方提议将海城作为两国交流的官邸,试图建立一个“特区”将使两岸交通“合法化”,扩大两岸交通。然而,清方提出“以澎湖为通商边界”,这是企图使两岸建交海峡两岸的交通仅限于澎湖。

Q% `- g) W% A0 g

这表明,对于“未来”的两岸交流和交通问题,清郑双方都有自己的计划。

- P. ^6 r1 J) @* t, i
4 {6 g! c M2 Q' i @1 s

图片源自网络

T# d' @" {& I9 G% [0 l" A
v( t6 j' a8 s; t" u4 Y

(四)人们尽力探索季风规律,尽可能为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提供安全保障。

/ p, U O& [ k( {6 N2 c( @

由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人们对海洋气象学的理解和预测并不真正科学。然而,生活在海峡两岸的人们为了方便自己使用,他们就试图从他们长期的渡海经验中探索季风的规律。

7 x! A" Q. S' t) e9 k0 W

在这方面,施琅和姚启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关于是利用“南风”还是利用“北风”夺取台湾的讨论。

8 M& a7 n, ]9 p/ Z/ X

1681年冬,施琅赴福建出任福建海军司令员后,提出次年“三四月轻北风”。次年三月他又再次上书。

. ~9 g6 K z. @+ n7 Y) B

五月,清军各军在铜山集结。姚启生就渡海事宜与同安镇总兵吴英、兴化镇总兵林成、海滩镇总兵林贤、金门镇总兵陈龙、平阳镇总兵朱天贵进行了协商。

% s! @- U. q' O- P% R+ I H

时隔两个月施琅又再次强调提出季风规律的重要性。

( c3 p# z2 v0 t6 |( d

十一月,施琅获得征权后,船夫北上平海。

z( k# ` a% K% i% m, K- Y7 @

十二月,清军利用北风向敌人进军。

+ m& T. `/ N' j! {0 u

1983年四月,施琅又再次提出对于季风规律的研究,直到最后,施琅利用南风的优势,取得了在澎湖一战中的胜利。

, Y2 ?+ m' a# I+ I8 J3 C8 Q1 U5 v

总之,在明郑时期,生活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人们在政治上是对立的。然而,由于政治原因,包括军事原因,以及经济和文化原因,当时两岸的海上交通相当繁忙。

0 ^4 v7 K" T+ E4 {& E

此后,由于台湾和汉族人口的大量增加,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开始形成一定规模。

; R' |. r; P* J, D6 ^# i
[% z0 s7 a, e. Q1 e" `

图片源自网络

4 f+ Z9 Z+ A2 J S0 f5 B# r
/ X3 F: I1 ]0 O1 e

参考文献:

& f4 Y9 E/ ^' Q3 U+ w: T- F! y6 x) J

[1]杨英:《先王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 J4 ]; @% p- i5 `3 }

[2]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载《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9 ~4 ?3 F7 D( e- w

[3]邓孔昭:《郑成功与明郑台湾史研究》,台海出版社,2000年.

% l4 r: Y; |* a1 c) j( v

[4]夏琳:《海纪辑要》,台湾文献丛刊第22种.

: v9 H j9 `; i$ Q( z

[5]阮昊锡:《海上见闻录定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 R1 K' e3 G; R% E# d: z) O

[6]江日显:《台湾外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9 i/ d, m _5 [* f o

[7]施琅 《靖海纪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 @& o" O+ w+ d( b; W9 D

[8]《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

+ Z b$ t; P2 F2 a; U

[9]《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7,卷19.

/ b7 T- U0 d2 J2 {9 e* w1 h

[10]周凯:《厦门志》卷十六,旧事志.

3 {3 |; @& T) r2 ?0 U! B' G

[11]纪兵:《郑成功与明郑台湾史研究》.

+ X+ X% v: v- M

[12]道光十一年二月《重修龙山寺碑记》,《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 u8 u( n4 Y- Y, }! A I) I

[13]道光《彰化县志》,卷八,人物志·军功.

Q& g* `7 J, Q1 t" \6 M" f. ]

[14]《县志》篆修职衔.

2 o' r) u' e( q+ m2 c. q% x

[15]《云林县采访册》台湾文献丛刊本.

2 e: E( G O9 ~+ ?5 e, s ; w! j: N9 [* W2 d* v; \ 8 L7 ~: j; P. l, d& ?, z4 y % o. X! k( l" {* q* t% V5 h8 w , ?$ [' b+ d' a+ L) C0 O5 x0 _9 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咖啡奶茶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