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A3 k+ f) L [) @+ m
文|朱文彬
4 D, N `! U S+ R; G* C* e/ B 编辑|朱文彬: t* m! \ f* d
5 {* H. g/ R6 C8 y 图片源自网络 ) N, g) j6 H3 e( O( @
/ z% s/ g- `! Q. O8 Z6 l7 g/ H& @: V- Z9 a
摘要( [+ v; X" B* M/ L% X2 g4 g
1661年至1683年,台湾海峡两岸分别处于清朝和郑氏政权的控制之下。虽然生活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人民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正是因为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文化原因,当时两岸的海上交通相当繁忙,但大多数都与军事活动有关。在清政府的严格封锁政策下,两岸的交通和贸易活动从未停止,人们克服了限制台湾海峡两岸海上交通的各种因素。
. y5 E% `: N0 c) Q5 C 前言: a( p9 V" s) R/ S8 @% u% l4 ]
1661年,郑成功率领官兵穿越台湾海峡,在禾寮港登陆。经过数月的斗争,他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祖国的台湾。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在澎湖击败郑军,台湾郑氏政权不得不向清政府投降。
; @3 g: {8 b) ~0 A. K& z 在这22年中,台湾海峡两岸基本上由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统治。那么,当时台湾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状况如何?
9 X3 G# y; u7 Y W; Z( x3 h
0 N$ R% M5 h8 `$ h; i4 @) [! ] 图片源自网络
3 q7 M! s! f8 }
2 O8 C# C V) X) ]" m# j3 t& M 22年来在海峡两岸海上交通发生的大事: Y6 E# ?8 Q+ P+ u
在明郑统治台湾的22年期间,台湾海峡的大规模海上交通活动大多数都与军事活动有关。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出当时台湾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受到了清政府的强力封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2 }+ |# h% L" _* q7 O 一,郑氏集团的部队尚未从大陆海岸撤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仍有桥头堡。在大陆沿海郑氏集团控制的地区,厦门、金门和台湾之间的海上交通基本畅通。由于清政府的严格封锁,大陆其他地区与台湾的海上交通被严格禁止。 ; }+ \1 U8 [) ?2 X9 [1 R# ]& d/ |
二,郑氏家族的主力部队撤出了大陆海岸。然而,由于裁撤了福建水师,清军在大陆沿海的防御存在许多漏洞。郑军在清政府在大陆沿海和一些岛屿设立的“边境外”地方建立了许多走私贸易点。
' v+ P' A$ r3 U 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所有穷人都在晚上偷东西,尽管孩子们不受欺负。他们自以为是,内外都很安全,在边境地区没有挑衅行为。它的漆器在台湾收集和流通。因此,价格持平,外国贸易商越来越受欢迎。 ' t: g0 D9 Y* J* `! V
三,郑氏集团所有势力撤离大陆海岸,海峡两岸基本被孤立。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军事活动和特使交流,还有少量郑氏官兵渡海投降和走私。
. a/ Y q, U* t% H7 W7 K 四,由于内部矛盾,大陆沿海的郑氏势力封锁了台湾。在这种情况下,切断两岸交通比上述其他三种情况更加彻底。然而,这种情况只发生在1662年上半年。
7 ~* q& J* @; x5 ^7 X k) m( ] 总之,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是在非常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 z: G- i) ^$ q `, v
6 v( ? c5 O- X# L- o 图片源自网络
: m3 |( M6 Z: u ' p* U7 ^9 R e% d+ f
当时海峡两岸海上交通被制约的主要因素
) S; |# D" c5 z 1. 政治因素:郑成功的台湾复辟军登陆台湾后,全国反清斗争接近尾声。虽然后来发生了“旧金山起义”,但清政府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 w, j0 b! ?, q& \
除了郑氏集团在大陆沿海的一些地方占领了几年之外,台湾海峡两岸基本上都处于敌对的清郑两国的控制之下。 $ D- P! r3 D) N" m- g. q# o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清政府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对付擅长海上活动的郑氏集团,因此采取了近乎自残的“迁边”和“禁海”的严厉措施。 / F3 z4 Q2 V$ H* B C) |- i
比如,1661年清政府实施了“边境迁移”,将沿海五省沿海30英里的所有居民迁移到大陆,形成了一个横跨五省的沿海“边境外”无人区。在台湾海峡,另一个隔离是人为设置的。“三藩之乱”后,从福建沿海迁往“边境”的人们纷纷返回家乡。
: a i B# |3 q t7 l& c+ p+ m' y 政治反对派对台湾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虽然清政府很难真正实现“不让盘子进水,不允许粮食货物越境”的原则,但由于清政府严格禁止了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因此,海峡两岸的平民自由流动已成为不可能。 n* e h( u/ }1 M; O* o) X% e
+ b6 P/ }8 p8 Q) a
图片源自网络
9 o3 p3 l7 p0 p# h, I0 S
$ _4 @" P; m8 d+ ]4 m7 w) V* H( d 2. 天气因素:当时海上航行还处于航海时代,因此海上交通明显受到天气的影响。 5 P' p0 v* _5 o8 }; V
以郑军的几次渡海行动为例,1661年3月,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队因天气原因推迟了十多天的行动,并在澎湖被困了几天。
7 g. {' U" R3 h: H5 m, H 从廖罗湾出发到台湾登陆总共需要8天,从金门等地的风力计算需要21天。在此期间,澎湖的困难和食物短缺是由天气因素造成的。 " Y' d- A5 f, d8 L. {! w
1661年7月和8月,金、厦双方的运粮船没有及时抵达郑军在台湾的军队严重缺乏食物。 R* T/ j$ T7 p# g$ p
清军的渡海行动也受到了天气的影响,遭受了许多挫折。 ; K* B; z9 \! G3 m+ l) @
比如,在施琅于1683年6月成功渡过台湾海峡歼灭澎湖郑军主力之前,清军曾于康熙三年十一月、康熙四年三月和四月以及二十一年十二月渡海,均因天气原因而失败。其中,清军在康熙四年四月的渡海行动中损失惨重。 ! j6 ~( m3 P4 Y+ ]) ^
即使清军在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渡海,天气对战斗的成败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y; k5 Y# T* |' D0 F% g 1 O$ W, W" X" e, O( r! \; @; ^
图片源自网络 " l/ A* k u! m' c/ }& p
) [2 U% w |# C1 |6 C% W" V 3. 季风和地理因素:在风帆时代,除了天气,季风和地面也是制约台湾海峡海上交通的重要因素。
; w) Y2 a5 o' B& `5 w 季风是一种随季节改变风向的风。在北风季节,从南向北航行并不容易。在南风季节,从北向南航行并不容易。你不能逆风航行。
8 Q$ K* o: D, T# q( k. o 台湾海峡从东北走向西南。虽然季风的影响通常不会使台湾海峡两岸之间无法航行,但渡轮在选择航线时往往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 x! x' U4 q! V1 N 施琅康熙二十一年底,康熙郎中准备利用北风渡海攻台时,选择兴化平海为起点,22年6月利用南风攻台时选择铜山为起点。
) U- i! h- N) U( A3 E; T; V 然而,由于郑军对大陆的海岸控制有限,郑军常常别无选择。
2 a% W4 S/ ?# }# c/ \; ~) K 比如,1661年7月至闰年7月,金、夏两国的运粮船因逆风而无法渡海前往台湾。如果郑军在大陆海岸有一个比金门或厦门更北或更南的基地,从那里出发,运粮船可能不会遇到逆风,但可以使用侧风。 ( _) H7 q9 J5 Y9 d$ M8 e
因此,季风通常与地理因素共同作用。
( @0 x4 S% @2 w% a
. s* y' i0 l% g: @: n+ O 图片源自网络 * T* @ s; X( I6 \, @' T! K
: ~/ f3 r9 W Q
当时的解决措施. Z# d9 J( h1 S, K @
(一)郑氏成功收复台湾后,郑氏集团仍试图将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留在福建,这既是反清斗争的需要,也是维护两岸交通的需要。
* y3 U4 B4 k4 ^ 从1661-1683这22年期间,差不多有9年的时间郑氏军队仍然控制着大陆沿岸的一些地区或岛屿。
4 d! ]$ s" E" J! G5 v9 o0 R 郑军控制着大陆沿海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厦门、金门和其他沿海岛屿,为台湾海峡的海上交通提供了一条安全路线。
: e7 X( V8 E0 f9 t 可以说,厦门至鹿耳门航线的开通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条航线已成为未来一二百年两岸海上交通最重要的航线。 $ J) B1 J( i F$ w% d, E& c, P
8 ^ j+ c9 e4 V0 U0 x+ k 图片源自网络 . k7 `, H5 G. o& X6 T
# p4 C7 S1 w t6 H" n9 J) A2 I1 m (二)在没有厦门、金门和其他大陆沿海基地的情况下,台湾的郑氏集团也想出了一个有效的办法,以基本保证海峡两岸的货物流通。
2 _& G5 V2 I6 m' a" m: E 这种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在大陆沿海设立一些走私和渗透据点,用重金收买守卫边境的清军官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K, E* ~' {3 w P
在长期的反封锁斗争中,台湾涌现出一批擅长两岸贸易的商人。因此,尽管清朝实行严格的封锁政策,但海峡两岸的交通和贸易活动从未停止。
9 w# L! U- V" f (三)在郑氏集团与清政府的谈判中,双方就两岸交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虽然这些谈判没有成功,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对两岸交流和交通问题的一些思考。
/ F% A4 |/ A/ p+ b! T 比如,1678年9月至1679年5月,清郑双方举行了一系列谈判。当时,郑军在福建沿海的影响力已经消退,清郑双方的谈判围绕海城的归属展开。
6 G+ H, H7 B- i, B3 T$ z 清方希望郑军返回海城,退守台湾。双方“以澎湖为贸易边界”。在这样的条件下,清朝官员可以要求朝廷按照朝鲜的例子要求郑氏“担任重臣”。 . _9 |' r2 ?+ a! ~* f( ^* V: y
但是郑方却表示,“海城真的是厦门的一户人家,绝对不能放弃。现在我们接受了王子的命令,让海城成为官邸”。
- v: r5 Q$ D) I. _7 u q1 v3 P! v 虽然谈判没有取得成果,但清郑双方应该注意对两岸交通问题的思考。
3 Y9 ^- @+ f6 i3 K- X 郑方提议将海城作为两国交流的官邸,试图建立一个“特区”将使两岸交通“合法化”,扩大两岸交通。然而,清方提出“以澎湖为通商边界”,这是企图使两岸建交海峡两岸的交通仅限于澎湖。
6 c: e, ~, l% ^- J' ^ 这表明,对于“未来”的两岸交流和交通问题,清郑双方都有自己的计划。 9 x& f; ], b" W& I! S- T4 S: U1 T% R
4 w3 e+ a) t: a. K# U 图片源自网络
/ X8 l1 w* l6 C7 |1 X
" C ]: x3 f( F4 f (四)人们尽力探索季风规律,尽可能为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提供安全保障。 - O9 y" O0 X, |* a) e- O- X6 h
由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人们对海洋气象学的理解和预测并不真正科学。然而,生活在海峡两岸的人们为了方便自己使用,他们就试图从他们长期的渡海经验中探索季风的规律。
5 n* q6 S. M" [8 k8 z 在这方面,施琅和姚启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就是关于是利用“南风”还是利用“北风”夺取台湾的讨论。
9 G7 ~3 A7 A4 x' t, ?! I* a# i+ H 1681年冬,施琅赴福建出任福建海军司令员后,提出次年“三四月轻北风”。次年三月他又再次上书。
( [- Q8 A3 `+ ]$ O) c: V 五月,清军各军在铜山集结。姚启生就渡海事宜与同安镇总兵吴英、兴化镇总兵林成、海滩镇总兵林贤、金门镇总兵陈龙、平阳镇总兵朱天贵进行了协商。
, \1 O9 A: Y& V5 C 时隔两个月施琅又再次强调提出季风规律的重要性。
$ I l( x9 |0 ^, B4 O 十一月,施琅获得征权后,船夫北上平海。
' F$ ~. K. c1 I3 x# W) Z: } 十二月,清军利用北风向敌人进军。
, x/ f, d+ \" q% L% h 1983年四月,施琅又再次提出对于季风规律的研究,直到最后,施琅利用南风的优势,取得了在澎湖一战中的胜利。 ( E, l2 s) S7 P$ d1 l1 G
总之,在明郑时期,生活在台湾海峡两岸的人们在政治上是对立的。然而,由于政治原因,包括军事原因,以及经济和文化原因,当时两岸的海上交通相当繁忙。 ) c( w( ]6 T+ l( T5 r+ E; s7 ^
此后,由于台湾和汉族人口的大量增加,海峡两岸的海上交通开始形成一定规模。 ' V w- A) X; b% B2 f2 E" K
) P! \3 s" T/ h0 w4 r6 r, J0 f7 O3 p 图片源自网络
, F K1 F% a% o: P( i
4 S0 M5 l2 F2 u 参考文献:
- X+ j5 q6 ?- b7 H1 I- m [1]杨英:《先王实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4 H+ l1 y% {+ B6 }% W: X
[2]荷兰东印度公司《巴达维亚城日志》,载《郑成功收复台湾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7 h5 ?& F6 [# _
[3]邓孔昭:《郑成功与明郑台湾史研究》,台海出版社,2000年. 8 s$ D; L+ q, F5 I
[4]夏琳:《海纪辑要》,台湾文献丛刊第22种. # a8 `# m. A" x: T$ J) w) M
[5]阮昊锡:《海上见闻录定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 J" k E2 z0 c' k; y
[6]江日显:《台湾外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 u) L; t& D1 M+ l' X7 N6 w+ u) Z [7]施琅 《靖海纪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X k& A5 j0 u3 g; T$ z
[8]《康熙统一台湾档案史料选辑》
. v5 }6 V b6 g2 C* `1 B [9]《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7,卷19. / @: _" f- _& d* l
[10]周凯:《厦门志》卷十六,旧事志. " q' \& v/ C0 {- M# {' S. u
[11]纪兵:《郑成功与明郑台湾史研究》. * [ H& x& e; b j& x+ N" D
[12]道光十一年二月《重修龙山寺碑记》,《台湾中部碑文集成》. 9 z& O3 Z- \- E2 \5 |. [, t3 i
[13]道光《彰化县志》,卷八,人物志·军功.
. K, x9 G" L/ w- g9 Q% C/ M. s [14]《县志》篆修职衔. * e1 `. v& E5 \" M- D' _. h
[15]《云林县采访册》台湾文献丛刊本.
7 O$ ]! L8 i& a) S6 y3 t- t0 I1 Z3 ?' J; a Q% L! G
6 [# O7 V# Y* V. G0 P9 E; L% i
- u! Z1 G1 J& G" V; u1 H
0 |' h4 O; z- q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