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1 h' [0 j; P' t& W; \
今日推荐:《你的思路价值百万》作者:赵子仪。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2 {; |0 X+ D# G5 M/ f
- _1 u& h; `, z: Y; L( x6 d 9 Z' i9 |1 q& p* A+ t
0 Q% I$ P4 P' u0 F7 N2 p
2 _. q/ i2 W4 p" a# k' d/ W 1 q4 c) b" A9 j# H2 Y
-----精选段落-----
/ U* _9 {$ Z# ^4 o 第五章突破常规束缚 ' [9 I! a& V7 ? `
卡文迪许是个毛头小伙子,他不知道别人为这个问题伤了多少脑筋,也不知道大家曾经试用了什么方法。他像一个小马驹闯进了一片丛林一样,横冲直撞,他的思维毫无顾忌和阻碍。
0 w m/ J: _: V( u* I 在思维的冲撞中,卡文迪许想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 ( Q( p+ h! H3 Y4 ]0 [, z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间的引力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个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这个定律为测量地球提供了理论根据。卡文迪许想,如果知道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知道了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知道了其中一个物体的重量,就能计算出另一个物体的重量。 l4 z7 Q% o8 X3 R5 v" M' K5 |
这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但是,在实际测定中,还必须先了解万有引力的常数K。当时还不知道这个常数的值,这样,即使其他几个方面都知道了,也难以计算出地球的重量。因此,要称地球重量,必须先测出引力常数。 3 @3 _+ T; M( s0 T# w% h
卡文迪许通过两个铅球来测定它们之间的引力,然后计算出引力常数。两个普通物体之间的引力非常小,不容易精确地测出。要精确地测出它们之间的引力,必须使用很精确的装置。当时人们测量物体之间引力的装置是弹簧秤,这种秤的灵敏度太低,不能达到实验要求。引力常数测不准,地球的重量就测不准。
$ i7 _9 e7 T2 g4 g- z( X 卡文迪许利用细丝转动的原理设计了一个测定引力的装置,细丝转过一个角度,就能计算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然后把引力常数计算出来。但是,这个方法仍以失败告终了,因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太小了,细丝扭转的灵敏度还不够大。只有将灵敏度进一步提高,才能测出两个铅球之间的引力,计算出引力常数。 ; j$ b3 \, i3 H3 _& e5 I( {8 X
现在,测量地球重量的一大关键就是灵敏度问题。卡文迪许为这个问题绞尽了脑汁,想了好几种办法,但是,结果都不怎么理想。
! H) \6 U1 }. v3 F" r: g 有一次,他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突然看到几个孩子在做游戏。其中有个孩子拿着一块小镜子在玩着光斑的游戏。那个孩子把小镜子对着太阳,把太阳光反射到墙壁上,产生了一个白亮的光斑。小孩子用手稍稍地移动一个角度,光斑就相应地移动很大的距离。卡文迪许看到这里,猛然醒悟,这不就是一个距离的放大器吗?灵敏度不可以通过它来提高吗?
1 _- l J2 u+ |; O2 U 孩子的玩具使卡文迪许受到启发。他在测量装置上也装上了一面小镜子,细丝受到另一个铅球的微小的引力,小镜子就会偏转一个很小的角度,小镜子反射的光就转动到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利用这个放大的距离,就能很精确地知道引力的大小。 ! u8 L0 U0 S$ o3 V: U6 |% N( v& |
卡文迪许用这个放大的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引力常数,再测出一个铅球与地球之间的引力,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很快就把地球的重量计算出来了。
% J7 Z- e3 R9 v; ?+ I7 S 就这样,卡文迪许第一次称到了地球的重量。 # q" Y" g8 q! Z; j" z) B. P
人们用陌生而又敬佩的眼光打量着这个野性十足的青年人。同时也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青年人能够跑到众多科学家的前面? 0 y q, h R0 x. g. A
大家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少科学家由于头脑中装的东西太多,许多东西将思维遮蔽了,思维变得凝固和僵化,而卡文迪许的思维却有一个宝贵的东西:没有固有的概念、成规,因而他也就敢于横冲直撞,想到就做,敢闯敢试。
% J8 ], `4 n0 C0 B6 o3 o$ q7 n0 k 多年以后,一个实验让人们对“横冲直撞”这四个字再次刮目相看。
1 v5 f: x/ h1 k' b9 {: t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作的。他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中,瓶底向光;蜜蜂们向着光亮不断冲击,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在瓶子里换上几只苍蝇,时间不长,所有的苍蝇都掉头从瓶口飞出去了。原因是它们多方尝试——向上、向光、背光,碰壁之后立即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总会飞向瓶颈,从瓶子中逃出。 * s$ A ~1 r, V v. o* [
威克教授由此总结说:“横冲直撞要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
) e# @& p o( J: C 一位犹太富豪走进一家银行,到了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 t( K7 P2 ~2 k& k+ u5 d “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小心地询问,一边打量来者的穿着打扮:名贵的西服,高档的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嵌着宝石的领带夹子……显然是一位很有实力和修养的人。 / e. ?2 s& ]6 t& Z3 M
“我想借点钱。”
3 ]5 Z6 r6 ?# ]3 f0 G+ W1 ~6 S, U “完全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8 C C5 o% N! G# h* [" q0 ~: @, K “一美元。” 3 D" n3 a, ?( |
“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的经理惊愕了。
5 Z3 O! f0 @% Q. I: o$ x “我只需要一美元。可以吗?”
4 [" S" `2 p, c# x# x1 Y! T, J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我们都可以照办。”
9 `" T8 V. w- d. s “好吧。”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国债、债券等放在桌上:“这些当做担保可以吗?” 8 ]- j9 ? f" ^7 p
经理清点了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当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 P4 E2 L5 L7 w8 _
“是的。”犹太富豪不露声色地回答。 4 d( G2 ?- |$ M; |4 e4 _- Y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到那边去办手续吧,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把这些股票、国债、债券等都还给您……” ; k! M# [# v4 _$ @" N5 _
“谢谢……”犹太富豪办完手续,便从容离去。
) S2 Z4 e2 s' c2 B$ p 一直在一边冷眼旁观的银行行长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 / X) c, t/ j3 M, f) |
他从后面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说:“对不起,先生,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 , A" Y G9 _: ?" Q
“你想问什么?” 2 L; `" O3 n& Y5 K) u" e. ~
“我是这家银行的行长,我实在弄不懂,你拥有50万美元,为什么只借一美元呢?要是您想借40万美元的话,我们也会很乐意为您服务的……”
0 x: L5 o! {; F9 h' `1 } “好吧!既然你非要弄个明白,那我就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儿来,是想办一件事情,可是随身携带的这些票券很碍事,不方便。我到过几家金库,要租他们的保险箱,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东西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了。由贵行替我保管,我还有什么不放心呢!况且利息很便易,存一年不过6美分……”
5 |' r+ X# x! g1 k h$ y+ U 既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能用头脑支配金钱。只有金钱而没有头脑的人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头脑只能被金钱所支配。文无定体,商无定市。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 z3 p5 O2 K! X/ M% @! ^- ?; g) d q
用“第四只眼”看世界 $ d! H; G6 T( w# ~8 a- [/ N
独创常常表现为打破常规。打破常规就要求思维具有批判性;追求与众不同,就要求思维具有求异性。“第四只眼”常常用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看问题,并总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罕见的、非常规的想法。 7 I6 @9 B+ s! o" j/ @; {& Y; s
印度一位学者曾写过一本讲述创造学的书,名为《第四只眼》。他说,人有两只眼睛,神有三只眼睛,如果通过创造力开发,那么人人就会有第四只眼,可以比神还聪明。
0 u( W8 G& v1 C/ f, i" z 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人和人的差异在于有的人注重创造力的开发,因而显得创造力更强些;有的人总是墨守成规,忽略创造力的开发,因此就显得创造力弱一些。
# @9 e% q! _$ a+ R1 e" |% O 创造力的另一神奇之处,在于孩子的创造力不一定比成人差。文化水平低的人其创造力不一定比专家学者差。这一点颇可鼓舞广大青少年的信心。
" r- x1 B& g6 O6 k5 p 一些青少年运用第四只眼所作的发现、发明及创造,令众多专家学者也为之折服和倾倒。 6 O/ u" a; o" ^( B Z9 I
青少年运用“第四只眼”,展开想象的翅膀,其创造才能最直接地体现在写作、绘画领域。1996年8月,第一届全国少年儿童想象绘画展览在天津举行,其精品佳作让人目不暇接。 ) w) s- r( V7 y
" L: R5 N" G; R6 D. C/ N
; L2 |. r p @2 Y0 n( l- {6 o, O' c: s: P5 A
9 x3 @7 r7 Z$ y) w7 k* C! l7 T
7 ^8 M8 N; A% n/ v#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