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地图线上征集①|你未必听过这么丰富的回声

[复制链接]
/ H$ A. m6 h1 Q2 B* q) t

回声征集项目组

' m1 ]. K3 S( T3 Z/ m! \1 e

海报设计:白浪

# L+ [7 k/ d% R. |# D" Y L9 i

在岩井俊二导演的影片《情书》末尾,女主角博子来到藤井树遇难的山上,对着远处的山谷反复喊着:“你好吗?我很好!”,而从山谷中传来的阵阵回声:“你好吗?我很好!”似乎形成了一种回应,让她得以与逝去的一切和解,而让生命继续前进。

' r0 j x5 N/ X' J1 A

在这一幕中,回声这一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对于女主角而言成为一种良好的心理疗愈机制,她听到的是对自身渴望的某种回应。这种来自自然的回应或许是大部分人对于回声的初步认知,同时引导人们对于各种形成回声的自然空间产生强烈的好奇。

1 B( w9 {! X4 k1 e) I8 k

根据瑞士琉森州的历史学家乔恩·马修(Jon Mathieu)的研究,“一如浪漫主义时期诗歌和绘画的蓬勃发展,回声也与此同时变得有名。阿尔卑斯山区的农民和居民确切地知道当地山脉中哪些地方可以产生回声,而山羊群则是永不倦怠、永不满足的回声制造者,这也让阿尔卑斯山更增添了一份诱人前往的因素。”

% _* V0 Z# O* g2 Z2 R2 Q# `+ y2 O

Play

+ l9 {& \; @1 k* f

00:00

. t8 c, H; S& m/ n

03:13

. q8 o2 d i6 r8 }: U6 k

Volume

) M: H' i7 _$ [/ }6 Z% R

回声人文科普:阿尔卑斯山的旅游业 原声提供:瑞士山岳博物馆 翻译...

4 h1 ]/ n7 i2 A2 Y& G2 o# T" f! r

同样地,早在15世纪便建造而成的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则更是因其人造建筑形成的回音效果而闻名于世,与三音石、对话石、天心石共同被称为四大奇观。回音壁产生回音效果的原因在于皇穹宇围墙的建造暗合了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弧度柔和,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尽管在建造当初仅仅出于建筑本身的考量,回声这一元素对于旅游观光的推动力却是清晰可见的。

0 g$ l( n T, x; p$ C' \

其实,人类对于回声的研究从很早便开始,在十八世纪中期由出版商策德勒(Zedler)发行的百科全书中,便已经收入了“echo”(回声)这个条目,定义为“混响,一种声音的特征”。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在研究声学现象。瑞士声音工程师丹尼尔·戴特伟乐(Daniel Dettwiler)便是其中之一。他着迷于研究山中发生的回声听起来究竟如何,因为回声的声学细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岩壁反射面的个别结构,因此每个山中的回声都有自己的音色、纹理和图案。

' U* \0 u% _: w v a8 o

02:55

) Q6 j n7 {3 r& ~" m- H: ~4 \8 p

Volume

* r2 p/ W2 x/ i

回声人文科普:子弹离开枪口的物理学 原声提供:瑞士山岳...

+ ], y; ]5 |- a; l1 e0 t

在日常生活中,回声似乎不易察觉。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回声是指“障碍物对声音的反射”。由此可知,无论是在自然中,还是在城市空间内,回声可以说无所不在。并且,“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一部分声波会穿过障碍物,而另一部分声波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人耳不能识别间隔小于0.1秒的回声,但这并不表示更细微的回声不存在。

) I' \: [+ D( X

对于盲人群体而言,回声定位(echolocation)或声纳(sonar)是不可或缺的。住在柏林的女孩朱莉两岁半的时候,便学会了通过回声测量距离的技术。她会用舌头与上颚制造出咔哒声,并透过这些声音的回声,分辨出哪里有墙面、房子、车子或是树。这在紧急时候是非常关键的,甚至能让她拥有和视力正常者一样的空间理解能力。美国世界盲人通道(World Blind Access)主席丹尼尔·基什(Daniel Kish)13个月大的时候因眼癌移除了眼球,通过自学声纳定位并教授这一技能,他鼓舞了很多人认识到声纳定位这一每个人都潜在拥有的能力。

' a) ~8 F: n2 B, M. ]8 r

04:49

C; ?6 _7 f3 y' R' O

Volume

5 T* w0 L) q' e b1 z

回声人文科普:用于定位的声纳 原声提供:瑞士山岳博物馆 翻译:朱...

9 y# D: c$ Y: ^7 h% _" L Z

对于声纳的运用可以说非常广泛,早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发生后,为了寻找沉船,美国科学家设计并制造出第一台测量水下目标的回声探测仪,用它在穿上发出声波,并用仪器接收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由此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和海的深浅,第一台回声探测仪于1914年成功地发现了3千米以外的冰山。

9 a$ m3 b8 U8 r6 p u4 X5 J; d3 r3 n+ k

除了这些回声在物理层面的应用,回声对于人们心理精神层面的影响同样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列子·汤问》中有一段:“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这里的“余音”既显示回声在殿堂内产生的效果,同时也隐喻了人们的恻隐之心。可见,回声这一声脉运动在人体内形成的共鸣,似乎可以引发某种共情作用。

0 N1 C0 x5 ~+ [# r7 o/ v

自十六世纪以来,音乐中“重复”的技术就被作曲家以不同的方式使用。巴赫和海顿在回声效果上的处理,都非常娴熟,特别是海顿的38号交响曲。来自巴塞尔的音乐家、歌手、声乐特技师,也是瑞士山岳博物馆《回声:山以声音回应》的参展艺术家克里斯蒂安·赞德(Christian Zehnder)是ECHOTOPOS项目的发起人,他对回声如何帮助探索自己声音的多重性非常感兴趣。“我在瑞士出生并长大。阿尔卑斯山一直是我的家,也是我的灵感来源。因此,高山牧羊人的歌咏/呼声“Juutz”,对我一直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往大山呼喊出的声音与情绪,穿过一层一层的高山,一层一层的高山也以声音回应我,印证了我(这个人)和我的存在。”对赞德来说,回声并不简单地只是一种声音现象,它对于人心理层面的作用力可以被视为人生哲学形成的一部分。

# g8 T2 J' F9 S- Z

03:35

8 I1 L" p9 n9 T0 I/ ?9 n) I* j! \

Volume

8 P: W6 N! ]' q5 J& Z$ P1 ?# \" z

回声人文科普:回声作为音乐的基本元素 原声提供:瑞士山岳博物馆 ...

4 G' Y( t: c6 p1 _

中国南北朝时期由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中也提到:“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意思是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灾祸是作恶多端的结果,福庆是乐善好施的回报。其深层含义有两个方面:其一,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其二,在山谷中发出的声音和听到的声音不一样,被放大了很多倍。同理,一个人造的善恶之因很小,但变成果报的时候会放大不知道多少倍。这里,回声其特殊的物理特性成为了某种隐喻,让人们能够出于对回声的切身感受,直接投射到自身,并由此引发思考。

4 t" z) [3 h7 [0 E; ]5 S8 C

柏林的文化学者安妮塔·特朗宁格(Anita Traninger)对于回声效应的研究更拓宽到了政治社会的层面。她以希腊神话中艾科(Echo)女神的故事为引,讨论女性言论遭受抑制的问题。女神艾科与那瑟西斯的爱情悲剧,导致她永远只能重复别人的声音,没有自己的声音。在安妮塔的研究中,自古以来,来自女性的发声始终被认为不适合公开发表,而艾科被禁声的故事便是一个直截了当的总结。

7 d( m" |9 U( W# \" G6 m8 N

02:50

) u$ J$ e& G9 g! b' _) f

Volume

. t' i0 q, W* O

回声人文科普:关于Echo女神的神话和隐喻 原声提供:...

4 O9 L* C3 \' ]# y& X# A8 m

回到我们生活的当下,身处互联网时代,哈佛教授凯斯·R·桑斯坦(Cass R.Sunstein)在著作《网络共和国》中提出“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指向的是人们更容易听到志同道合的言论,却也使自己更加孤立,从而听不到相反的意见。也就是借用回声的现象,来对应人们在一个相对信息封闭的环境中时,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令处于相对信息闭塞环境中的人认为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实的全部。“回声室效应”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各种网络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与发展而愈发凸显,因而容易产生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现象。这一点或许是回声在当下最具警醒意味的应用。

) n6 R" y; o' W1 z R9 B: d$ a

海报设计:白浪

/ z2 H. O) W7 q* V( m+ n2 t

回声地图:声音暨影像线上征集活动

2 a+ h8 a( Z p1 U' l$ w0 m5 s& D% Y* e

由澎湃新闻、瑞士山岳博物馆、上海笛德侯文化实验室共同策划,并由那行零度空间、同济大学声音实验室、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声音实验室、上海当代艺术馆等机构支持的“回声地图:声音暨影像线上征集”活动,为瑞士山岳博物馆2019年“回声:山以声音回应”(Echoes: The Mountain Calls Back)展览的海外延展项目首发。本活动鸣谢瑞士驻沪总领馆、瑞士文化基金会、swissnex China 瑞士科技文化中心。

. i5 { g8 D2 j' J5 }

“回声地图”线上征集活动旨在以回声为主题,引起大众透过回声,连结起个体与自然、城市空间的关系,进而探索声音本身、空间、距离和聆听者四者,在“回声”的命题下,产生的物质、心理层面的回应。

# I4 e+ m5 a+ x7 g! U9 A- h

我们正在开发一个专属的页面用于上传你的“回声”,并将在2021年3月把这些回声在一张地图上显现。此外,我们也将在2021年1月22日举办回声征集的线下说明会,并在线上直播。

# I( \" t- y1 I4 s0 n3 I8 E

本次活动征集的回声不限地域,也不限制是自然采集还是主动制造的。如果你已经准备好和我们用回声连接,也可以提前发送“回声征集”为标题的邮件到shenjw@thepaper.cn,并在邮件中包含以下内容,收信必复。

2 O, g- s6 d! }+ K0 s

提交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手机、联系邮箱。

* h6 }$ Q$ z* z

回声作品信息:1)您采集或制造的回声名称;2)回声发生地点;3)对您采集到的回声的一段文字说明;4)一张回声所在环境的摄影图片;5)回声音频文件(建议上传wav、flac、aif等无损格式,mp3等压缩格式请尽量使用高码率)。

N5 t( B% d1 A6 q2 J+ M9 k' O3 p

责任编辑:沈健文

8 M% ~# P/ Q7 c7 F( E8 Q

校对:栾梦

/ m4 I I+ n5 x1 G9 ~( B Q3 l 1 m* l9 o; N' h# }1 H, G( ?# n5 X2 g1 f |8 u. o% Q7 q4 U - N7 d% }3 ^6 Z ' f+ U+ `1 U' o: n( ^7 i.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乐幸福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