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把对雷达隐身的F35战机放到海里能否对声呐也起到隐身作用?

[复制链接]
* R+ Q1 a; e" L6 c7 L$ R

原标题:把对雷达隐身的F35战机放到海里能否对声呐也起到隐身作用?

~* g& U; o- Z7 Y, _ # {1 [- b& p! H9 U

可以,这是没问题的。

! h. T$ U0 E+ z% e* \9 G1 W c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儿是有区别的。

( g# X% N/ A- q: O. }, M

不管考不考虑吸波涂层损坏和水压问题,声呐探测与飞机所处的雷达波探测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 I9 \; C3 |0 ~( J

( D5 F6 q6 ]6 u8 K$ U1 l

以美国的B-2隐形轰炸机为例,它拥有一个极为高端的复合材料吸波表面,当接触到雷达波时,B-2的表面便能吸收掉这些雷达波,阻止回波的产生。

; Z' Z3 e7 D. h9 p& | k' H

潜艇使用的是静音化的隔音瓦橡胶和其它各种静音化的设计,如发动机降噪,推进去空泡等等。

1 W N- k6 M- [2 s$ y

. j* N/ @- v% A( D) ^0 @

隔音瓦技术二战时期已经有初级应用,这是一种非常厚的潜艇外壳贴装材料,内部呈多孔结构,所以能对噪音进行抑制,起到防止声呐监听、提高隐蔽性的作用。

/ Q3 q [9 `3 K( x9 g% x1 l1 K

现代潜艇隔音瓦采用了更先进的材料和工程技术,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本质上是一种消音技术。

" D, Y4 |; Z8 c) h$ i- L/ a% t

虽然都叫“波”,但雷达波是电磁波,声呐则是超声波。

+ k$ H+ ?% b. ~% s7 M! C8 T

+ j4 z; o: Z8 `8 Y+ {

虽然反馈原理是一样的,但能量形式不一样,一个是电磁辐射,一个只是声音。

& d' e/ S7 G g

你让吸收电磁波的“吸波材料”去吸纳超声波,这不是硬拿驴唇凑马嘴吗?

- ?6 ?$ |* v$ q! } r- b. C

也就是说,相同的材料对潜艇起不到什么作用,除非隐形战机的涂料能够吸收声波,显然这对于一种专用于吸收无线电波的材料而言,超纲了。

3 f% \7 s# U& Z, C; x

' J) L/ b; Y( r

所以,F35的隐身吸波涂层压根就没用,这就不是个反声呐设备。

: ^) a' c$ ~. e! F" G3 c

但是,为什么我开头说隐形飞机可以对声呐隐形呢?

, n; p( k: S& v- Z8 b M; M' @# A# a

因为隐形飞机的外形是一种偏转反射体,这种设计的确能对声呐波起作用。

7 |! y3 R* X0 }" D0 R- ]0 F5 b

- L7 {3 P/ F/ g% B! t. ]- L2 b

如果将一架F117战机抛光成镜面,人们甚至可以发现,它连反光都会偏转,你在平行角度无法拿它当镜子,它的表面都是偏向倾斜的。

# _& F- m/ F0 {# f

在反电磁波任务中,隐形战机靠的就是这种偏转原理,利用一个个棱角分明的平面和有角度的边缘形成倾斜面,以一定角度偏转反射几乎所有的电磁波探测。

+ v7 _% M! K: _- K4 O5 Q

5 v/ v2 I6 I9 T0 o. C

所以隐形战机的外形设计占据了对电磁波隐身性能的绝大部分,剩下的才是涂料等技术。

4 { l9 }6 {0 i5 V7 n7 \) T Z% P o. w

美国人很早就在自己的F117试验机上发现了隐形切面设计对声呐的偏转作用,当时有几个洛克西德马丁的测试员用一台宝丽来照相机拍摄了飞机,结果频繁发生无法对焦问题。

+ \% w9 `8 x7 [2 T2 G4 j6 [: {$ h4 X

6 ^" w9 c6 ^1 c# S1 Z1 U# L4 Y

通过检查发现,这是因为照相机采用了比较简单的超声波对焦方案,而对焦点在一定位置时,就会被F117的多面体侧面偏转,从而影响相机的测距反馈。

' [( z- l0 Z) x: A$ ^1 A* k% M

隐身外形不仅偏转反射了雷达波,也偏转了声呐。

0 A! R `# v% p

+ c. m: N, ^! C1 O! ^0 b3 S0 h3 O

这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用有了建造“隐身潜艇”的想法,因此他们在1980年就已经搞出了“隐身潜艇”的方案,当时F117还差1年下线。

1 X' o8 t5 n. E+ x: {

/ T& ~: C# i/ R( q9 l5 }

据说洛马的工程师直接从隐形战机概念中演化出了这个新方案,而创意来自臭鼬工厂的总监本杰明·罗伯特·里奇(Ben Rich),也就是“隐形飞机之父”。

6 C( W) z" X/ D2 Q' M5 U! @. w2 ?

测试数据是,多面体设计将潜艇的声呐信号降低了1000倍。

2 }1 u! M# z2 S0 v' j+ z

但这个项目并没有得到军方的青睐,因为洛克希德公司的专长的航空设计,美军对自己的核潜艇也非常满意,人们只想要洛马快点完成F117的项目,而不是拉低进度跑去搞潜艇。

0 b* b( s% ~! V! b' J) E

% q; c3 @% K) T: K$ n# w

洛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相关的发展项目最后变成了“海影”隐身船,用来验证低探测技术。

8 O3 P3 u9 R8 R" X+ w8 z

不过“海影”是个水面航行器,它主要面的的依然是电磁波探测。只是在船底使用了部分吸波设计和声波抵消器技术。

: H8 o. T" B" `6 e& x0 S) q

5 y& Q4 k8 R ]- Y7 B- |

实际上形状对波的影响问题并不是什么秘密,早在二战时期,德国人就试图实践这项技术,研发了带有倾斜切面的XXIX-H U型潜艇,这是潜艇利用偏转面实现声呐隐身的先驱者。

* F5 _- i; S- U6 B

: D, r" N% a3 ~0 E+ I" e

但这项技术在今天意义不大,这也是洛马的潜艇没有被海军看中的一大因素——它们对主动声呐照射影响很大,在今天普遍流行的被动声呐探测面前却基本没用。

0 G/ q" {2 z! o N2 ?3 y- @1 ~' W" H

) x/ |7 O5 Z2 i: N* u! I6 d

被动声呐以灵敏的被动监听为主,利用人耳和计算机声纹识别技术,以不发射声呐波,只接收和分析声呐波的形式,探知周围环境里的物体。

. R' T& L+ s: G0 ?- s# h

而主动声呐则不一样,它会发出强大的超声波,像战机火控发出的电磁波那样去扫描和锁定目标。所以如今主动声呐不在战斗环节根本不会打开,打开意味着暴露。

5 P1 X- |5 v% R( J

. a- |( z3 @4 u5 M5 Q" k1 q

这就让水下隐身能力变得极为尴尬了,也许它能增加潜艇的主动声呐锁定难度,但对于更关键的被动探测而言,还是更安静的水滴形更符合要求,也更利于增加潜艇的水下航行性能。

0 k) F/ Z& ]7 z8 R4 X4 C2 P& X

所以结论是很明确的,把一架F-35扔到水中,它的隐身外形在面对主动声呐时,多少能起到一丢丢作用。而面对被动声呐时则起不到作用,这时候取决于F35是否移动,是否发出足以被声呐侦听的声音。

6 y8 P3 ~+ f: a4 o, r

如果将F-35彻底灌满水并让其自由下沉,考虑到物体的大小,被动声呐很大几率无法侦测,但这与飞机的隐身能力无关。

' [7 Z4 {9 h+ ?6 x4 t2 ~; @

至于涂层嘛,一点作用也没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4 ^4 e8 B1 D1 d# z9 h 8 u( c! h; @5 @1 `

责任编辑:

7 X4 G5 e) ^. H" `2 s. ^, d - s2 s* W) Y7 m ) y# ]. v6 p3 c" ?& ?3 { ; x. ?! c9 S& C0 s. W" u+ s8 c. j& X' q. F% }( G" s) L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羊哥哥的店
活跃在2025-1-2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