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上大成果转化案例第七期|精海智能:精海逐浪,驰骋海洋

[复制链接]

项目简介

环上大落地企业精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以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及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紧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专注于水面无人艇、水下机器人、海洋信息系统等智能装备系统研发及技术咨询服务,致力于推动我国海洋智能无人系统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创新发展。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无人艇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具备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程开发能力,为海洋智能无人装备工程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深厚的技术支撑。公司与上海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并且与全国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工程应用上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本期嘉宾

张良梁,管理学硕士,现担任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成果转化中心主任,精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工作。参与了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微纳卫星发射等重大项目。主持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参与多个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以下为对总经理张良梁的专访节选

张总好,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水面无人艇研究机构,团队为什么取名“精海”呢,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吗?

张良梁“精海”是“精准执行海上任务”的宣言,是“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的精神体现。被称为“精海爸爸”“精海妈妈”的上海大学无人艇团队成员,也一直保持着想象力、创造力,他们为国家发展壮大作出贡献的雄心壮志,未曾停歇。

目前团队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减震降噪、海洋传感器的研究工作,突破了11项关键技术。经过10年技术突破,团队研制的10个系列的无人艇,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海事局海巡船、“雪龙号”科考船、国家海洋局海监船、海洋地质调查船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精海智能团队充分发挥“精卫填海”的精神。“精海”系列无人艇也实现了多个海洋探索及关键领域应用,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等多个奖项。

团队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等研究工作,突破了11项关键技术(上海大学供图)

历经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院多年以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精海智能在国内无人艇研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行列。团队背后的故事,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张良梁2009年的一次国际会议,让上海大学的罗均和谢少荣教授预感到无人艇“前途无量”,尽管当时对海洋、船舶的了解有限,但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专业的敏感度促使他们做出研究转向的重大决定,并着手组建无人艇团队。当时招募到团队里的很多成员,都是学院在读的优秀研究生,平均年龄不足30岁。除了罗均与谢少荣两位老师是“70后”,其他成员都是“80后”“90后”。

“精海”无人艇的研发阶段,正值水面无人艇方向在国内仍处于萌芽阶段,国外可参考的案例也寥寥无几。为了让“精海”尽快“长成”,无人艇团队奔波于实验室、工厂、码头、海上……无数次的从零开始,“精海”1号无人艇的雏形诞生。无论是长达半年的海上调试还是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废寝忘食,团队成员始终将专业、专注、求精之永不罢休的理念贯彻到追求极致的研发工作中,团结进取、逐浪向前。

可以和我们说说落地环上大后的产业化工作和未来布局吗?

张良梁“精海”第一阶段是2021-2022年,目标是夯实基础,布局无人艇典型场景和市场方向,在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时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2022年年中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第二阶段是2023年-2024年,目标是市场拓展,成为无人艇龙头企业,通过深挖场景需求、产业链延伸,奠定市场龙头地位;在公司满足申请军工三证的条件时,申请军工三证;在2023年年中完成5000万-8000万元的B轮融资。第三阶段是2025年至未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成为海洋生态的平台,成为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企业,形成智能装备产业链布局,并在公司成立5年之内完成IPO。

目前,“精海”系列无人艇搭载海监船、海巡船、雪龙号等,常年在东海、黄海、南海、南极执行巡逻警戒、探测等任务。

一是服务于南海填礁造岛。2013年,“精海”作为我国第一艘到南海探测的无人艇,进行二十多次南海岛礁探测,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评价“为永暑礁填礁造岛和机场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显著提高了我国浅海及危险水域海洋测绘及应急搜救能力,提高了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维护国家主权及海洋权益的能力”。二是服务于极地战略。2014年,“精海”作为我国第一艘到南极去探测的无人艇,为雪龙号在南极罗斯海首次找到锚地,国家极地中心评价其“解决了制约南极多浮冰海域科考的瓶颈问题,是近年来极地科考的重大发现,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三是服务于国家应急探测。2018年1月桑吉轮重大撞船溢油事故中,“精海”完成了桑吉轮沉没后亟需的应急探测,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采用无人艇完成凝析油事故泄露的应急探测,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评价其“为航运史上首次大规模轻油泄漏事件评估和处置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四是服务于文化自信。“精海”探测到清代同治年间古沉船,这是我国水下考古历史上重大发现,并作为国家文物局2018年唯一的文物要情上报中办和国办。五是服务于国防建设,引领我国无人艇谱系规划的发展,海军无人艇竞优中,获得全国第一名,被评价为“是国内应用成熟度最高的无人艇”。

作为我国首次在南海、南极、东海作业的无人艇,“精海”系列无人艇获得了中国第一个无人艇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在海军无人艇竞优中,组队获得全国第一名。相关科技成果获得2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2019)、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8、2020)、2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7、2015)、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2021)等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在国内行业领域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您有哪些心得想和其他科研工作者分享?

张良梁高新技术找婆家难已成了令各个高校十分头疼的现实问题。很有潜力的技术要转让给大企业往往不是人家不需要,就是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而转让给小企业,他们又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交易根本无法实现,有时候技术项目转让不出去一拖就是三五年,失去了时效性,这时降价也卖不出去了。有人把科研成果转化不出去比喻成一个漂亮的女儿嫁不出去,开始是由于条件太高,成了半老徐娘就没人要了。

高校是清水衙门可谓尽人皆知,高校里的秀才不会做生意也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技术,市场资金这两个企业运作的要素都不如人,校办企业的江山自然难保了。实践表明,一项技术在实验室达到成熟阶段只意味着其在市场上的进程完成了20%,剩下80%的精力将用于技术工厂化、市场的开拓和产品的推广。环上大科技园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在这一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保证好的技术可以落地生产。

对您和您的团队来说,这次项目转化的意义应该很大吧?

张良梁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

从社会效益上看,科技是经济的增长力,是提高国力的驱动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是符合世界和国家科技政策趋势的。

从团队上来说,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试验场钻研新技术,只为研发出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产品。有机会能进一步实现产业化,转化成高附加值的产品,更能提高科研团队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

从个人层面上讲,能有幸参与到国家科技革命事业中,为科技行业和科研团队做服务,将真正好的科技产品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精海智能装备自去年9月份注册在宝山环上大科技园区,12月份就入驻了环上大科技园办公室,得益于环上大科技园区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园区为我们搭建平台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给科研项目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办公条件和政策支持,更为我们科技项目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回顾过去一年多时间,有艰辛有收获,有困难有成就。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宝山政府对我们大力扶持,离不开上海大学为我们提供的有力支撑,更离不开环上大科技园区给我们提供的帮助。今天也借此机会,代表精海智能团队特别感谢各方的鼎力相助,我们一定不负所望,全力以赴,再创佳绩。

2022-10-29 14:41

来源:上海宝山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编织自己的梦想
活跃在2024-12-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