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套数据集全球共享,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大数据中心依靠数据破译海洋密码!

[复制链接]
6 b5 c* C5 g# k0 e

原标题:400余套数据集全球共享,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大数据中心依靠数据破译海洋密码!

( B( K5 f4 }# o, _2 ?1 L 8 O* T. ^; U T1 c8 R, }! p% v * P' J J( }4 b" k- s$ o" K E; C

地球表面的71%被水所覆盖,其中96.54%的液态水存在于海洋中。然而,海洋中95%的水域尚未被探索过,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远远不如火星。

; p: Y5 G8 s6 }4 ]0 [

深海中有什么?海水是如何流动的?海洋变化何以影响着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照亮浩瀚未知的海洋内部,破译神秘变幻的海洋密码,离不开持续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而海洋大数据就是这种探索和研究的坚强后盾。

: p" A* d( Z1 u9 Z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大数据中心再迎重大进展,该中心核心平台“海洋科学领域云平台”上线试运行,目前已推出百余套共享数据集、10余项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产品,正以“数据认知、预知海洋”为宗旨,推动海洋数据的开放共享与高效利用,助力海洋科学前沿研究,保障海洋环境安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5 Q$ |8 J4 x/ c+ U; Q& b. a

实时接收海洋观测网数据,数据资源池总量达242TB

% c& c/ n1 v( V7 s5 N

海洋大数据中心的基础是“数据”。作为认识海洋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海洋所在1950年成立伊始即不断开展海洋调查工作,70多年来,构建了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科考船、水下移动观测、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近海浮标观测网、岸基野外观测台站组成的海岸带-近海-大洋“空天海地”一体化海洋综合观测网络,该观测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海洋观测数据的实时传输。目前,观测数据已实现实时汇聚到海洋大数据中心,该中心的数据资源池总量已达到约242TB,涵盖海洋水文、气象、生物、化学、声学、地形地貌等多类型。

- q/ I. x3 W* B0 T. X/ P% l

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冯立强介绍说,海洋大数据中心的数据主要来自科考船调查、定点观测、卫星遥感、海洋数值模式和再分析资料等。从科考船调查来看,海洋所自建所以来先后拥有20余艘科学考察船,积累了丰富的海洋科学考察数据。“金星”号、“科学一号”等大多数科考船已经退役,如今,以 “科学”号为旗舰、“创新”号、“科学三号”为代表的科考船队奋斗在近海大洋,每年开展航次10余个,数量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2015年,海洋所牵头组建中国科学院海洋科考船队,统筹调配管理院内“科学”“实验”“探索”“创新”4个系列12艘科考船,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科考能力和数据获取的跨越式提升。

- H! E' W- j* E1 c

而在定点观测数据来源方面,海洋所牵头建设的“四站四网”海洋野外观测网络——胶州湾站、黄河口站、牟平站、长江口站,及黄海浮标观测网、东海浮标观测网、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渤海与北黄海区域观测网,是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空天海地”一体化综合立体观测网络,实现了从中国近海向大洋深处的覆盖。其中,近海长期观测数据已累计长达30年,西太深海潜标观测数据自2016年以来实现了实时传输。

- H3 d8 v& n- g

“今年6月份,我们还将建设启用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更加多源的国际国内高分辨卫星遥感数据。” 冯立强介绍说,与此同时,建立“两洋一海”超高分辨三维动力场数值模式,同化实时观测资料,研发高精度再分析数据集产品,不断丰富完善海洋大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池。

# f4 j; Y, [2 O! P7 s1 _; ~% @% W

400余套数据集全球共享,10余项人工智能产品辅助决策

& v; x: K0 d `

以海量海洋科学数据资源为支撑 ,海洋大数据中心如今已上线数据集400余套。同时,立足基础研究等优势,自主开发了10余项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产品,面向海洋领域用户提供数据资源管理与共享、交互式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服务。

7 j$ m1 ?* d ?0 N0 P) e1 d9 } # K1 R) n' c5 e, n# a$ I

“2020年底,海洋大数据中心通过新版门户网站首次发布了特色数据产品5套,包括全球海洋温度格点数据集、全球海洋盐度数据集、全球海洋层结数据集、全球海洋热含量数据集、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全球海洋表层二氧化碳分压数据集。”冯立强说,除此之外,还发布了高质量的全球海洋现场观测数据集,涵盖1985年至今的上千万条海洋温度、盐度观测数据。这些数据的开放共享推动了海洋科学前沿研究,例如,今年年初,包括海洋所在内的全球14家单位学者联合发布了国际第一份涵盖2020整年的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海洋升温持续,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海洋。

! b1 x5 Q0 D" R8 R

据介绍,“海洋科学领域云平台”近日上线试运行时,再次上线船基调查数据集353套、定点观测数据集59套、卫星遥感数据6套及再分析数据产品、国际共享数据集10余套。同时,集成海洋与大气科学数据软件工具500余套,为海洋领域用户提供了更多数据资源和在线分析工具。

; c0 v- R+ n* W; P/ n9 u3 t' d2 ?

当然,打造数字海洋、智慧海洋,不仅仅要对海洋数据进行收集分类整编,更重要的是面向国家、政府、企业、大众等领域的目标用户需求,打造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产品,探寻海洋的运行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变化,建立预测及应对模式,服务国家海洋健康可持续发展。

7 W* u5 y- A/ K/ K/ Z, a( L

例如,中科院海洋所王凡团队根据对西太平洋暖池结构的认识、变异机理的把握,在气候预报模式中加入了海洋盐度模块,发展出了新型的气候变化预报系统(IOCAS ICM),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把厄尔尼诺事件有效预报时间提前到半年甚至更早。

3 ]8 m$ n0 v6 X" Z9 c, R6 R" r

海洋所尹宝树研究员团队建立了高精度西太及中国近海的海流模式,基于该模式对2018年“桑吉号”溢油轨迹进行了准确预测,分析结果被国办采用。团队成员海洋所研究员杨德周介绍说,目前,研究团队正针对日本核废水排到大海以后的扩散途径进行研究预判。

9 b H) }5 O4 B6 c

团队成员海洋所副研究员冯兴如告诉记者,尹宝树团队还联合海洋大数据中心建立了精细化的风暴潮-近岸浪-天文潮耦合漫堤预报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可实时展示台风运移的路径、强度等,实现台风登陆前36-96小时自动生成辅助分析报告,提供不同区域、不同时刻的漫提预警信息,计划在山东推广使用。

3 X" E: L0 C+ M; u' p0 d! ?, k

“目前,海洋大数据中心已开发海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产品10余项,在我国近海生态灾害、溢油、风暴潮灾害预警服务等方面提供辅助决策和有效支撑。” 冯立强介绍说,下一步,还将继续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应用、数据产品研发、数据服务等平台,不断研发集成海洋科学数据管理和分析应用工具,开发具有普适性、综合性和示范性的数据产品,面向国家环境安全、政府决策和海洋科研需求,构建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服务业务化云平台,服务于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推动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

' f- X, X' C' V. P+ I0 v" i

END

+ O0 l2 e6 f: I; g* O; t, m' G3 Y

信息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 x" G4 b! G1 K7 Z3 ?) `! Q) F# s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

0 S+ P0 n1 g1 s3 v

大家都在看

|' C% \# Y5 U

时间变更通知!CM2021北京海工展将于6月8日-10日举办

9 _. D; i5 X4 g5 A" ]. p

南沙群岛造礁石珊瑚和鱼类资源专著正式出版

. p- Z' W! O' p4 C

《中国近海海洋地质》出版发行(吴自银研究员、温珍河研究员等著)

; l! v# o8 p$ V- n: E

我国首部风暴潮数值预报专著《现代风暴潮预报技术及应用》

m4 C$ n) o0 T$ y. |. @

►《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出版发行(刘大海、李彦平主编)

. R# [7 u" R; {3 Q% z" W

《海岸带功能微生物及其应用》正式出版

5 V* Q6 m0 |) I. O- r& t E3 i3 F

► 全国人大代表 吴立新院士:全国海洋大学、高校设置涉海学科数量和体量难以满足海洋强国建设对海洋科技人才的需求

/ G5 ]" m( z# l# a

► 重磅!2020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正式发布!

* q+ W/ F9 }6 p y( q# ^

自然资源部部长陆昊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J2 z% U0 t ~% N& }$ L% G( P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自然资源部“十三五”期间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情况

8 _2 Z" R5 e% X& v$ L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海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马上开始,将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海洋国家实验室组建工作

6 Y9 a% L! `; u$ I L

► 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多位涉海专家入选!

' ] H0 c. ^1 W( g l

►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 _) Q( G2 [$ }6 D. R1 v

# i# ?5 s: N, I' `

► 我国首部风暴潮数值预报专著《现代风暴潮预报技术及应用》

% ^7 w9 W5 P$ g- l) d- o

5 V4 _& w2 v9 N# s; z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0 N, s2 C) H. w. H' { q7 `: C# A

3 J9 e; s% W4 y5 r# ?0 f9 n5 e- h8 ]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栾锡武研究员 著

# j# j9 j4 }, X4 c& z) J

7 O) U+ N* R. _: L/ z

►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出版发行

! N" D: S, a5 O: Z$ m5 S) E* W

► 《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出版发行(刘大海、李彦平主编)

$ M' Y+ I) A R# I5 }

1:300万比例尺《中国海海洋地质系列图》出版发行!| 实现了中国海全海域海洋地质基础图系的更新换代

3 O0 w N" D" n" }3 ~

► 我国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生教材出版

( w; x( }) s$ @7 ~( T% @9 S2 `

► 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吴自银研究员等牵头撰写《High-Resolution Seafloor Survey and Applications》出版

: e4 n0 H+ \3 h' p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院等编著

, ?" @' m* F! R- m9 U

《自主水下机器人》封锡盛院士等主编、徐会希高工等著

; A; Y( j% J( W4 o8 L' W1 G) J

► 林明森研究员团队:中国海洋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工程、产品与处理

1 r% |0 o' o. `7 Z$ T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 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7 D2 c* w9 I) {* m9 p# G1 d S- V

► 《海洋和海岸环境塑料污染与治理》 骆永明等编著

: _$ r% O V9 V+ n' u$ t) c

《恢复生态学》:湿地生态系统的功益及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

. t# ?( Z8 o+ [4 L k

►《地球系统与演变》 白令海道开启和和北冰洋的演变 (附注:北冰洋大洋钻探 )| 汪品先院士:为地球系统科学正本清源

! F I4 q% @. Z' [8 t# ~6 {

海洋知圈

7 C$ u. p, K) j( h" w- `- t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 B/ I+ S0 e) t3 c, x$ G: a: A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 q: ^; \( ~7 L3 X

如您喜欢,请“点赞”并点亮“ 在看”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蒙自博越科技有限公司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