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抵达北极点,探寻大气、海冰和大洋板块的科学奥秘,如今从雪白的季节折返,历时78天,总航程1.5万多海里。9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记者登上“雪龙2”号,听队员们讲述在地球极北处的科考故事。
5 g2 r3 {7 E0 Y( P1 e8 x' e+ _: @1 I! X9 u
4 F3 d7 R5 O" N, p, V考察队员在船上实验室汇交数据 王自堃 摄* r" S4 n1 @& L1 {# z
在最高纬度航行
& s0 k! o: p/ F- C3 Y6 R北京时间9月5日13时55分,“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抵达北极点。这是我国科考船第一次抵达该区域开展相关调查和科学研究,填补了我国北冰洋考察在该区域的数据空白。
& Z1 T$ R4 {- G) C“雪龙2”号船长肖志民介绍,在北纬89度半到90度之间这30海里内航行时,一些导航设备因超出了设计的使用纬度,出现了失灵的情况,同时该区域也缺失海冰信息。
; `4 t$ R! {3 o# s2 j* q' L1 U3 c. S面对导航设备失灵与能见度不良带来的困难,肖志民安排驾驶员与水手加强值班,根据位置变化反复核验航行方向,采取了多种应对方式,最终顺利抵达北极点。 X# |7 Y% m8 W$ X
肖志民认为,这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自主建造破冰船的破冰和调查能力,为高纬冰区航行和科考作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对后续建造新破冰船,特别是在导航设备的设计和选型上,会提供一些比较好的参考。”肖志民说。+ t @; w6 J M, B, a: P1 G
' y1 j/ B* j7 Q- { V
- s6 H6 E3 P! V& Y, H
考察队员在船上检查科考仪器 王自堃 摄- R* K" J( j3 S. p# j$ x! j2 k
探秘加克洋中脊
; N* @& @) z3 [. |此次北冰洋考察,考察队运用多波束、海底地震、重力磁力等多种测量方式,进一步深化了中俄加克洋中脊地球物理合作调查。为什么本次考察要聚焦于加克洋中脊?加克洋中脊在海洋地质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 m6 D) X$ K% q5 j% T3 E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首席科学家陈陟介绍,洋中脊是指位于大洋中部的一条地质构造线,是大洋板块的分界线之一。“从地质和地球物理角度来说,洋中脊属于岩浆活动比较活跃的地方,而加克洋中脊实际上是在慢速扩张的,在北冰洋区域确实是比较特殊的。”陈陟说。
! [9 @2 N, A8 u0 P考察队通过调查,可以进一步揭示加克洋中脊的结构变化以及扩张过程,为研究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热液循环机制提供一手资料。
8 [0 i! ~" d' ]$ z2 Q2 D V5 X1 [# I持续观测北极大气, h9 g$ U3 R. @0 k$ P- W+ m1 j
在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中,和大气科学相关的作业非常多。除了释放气象探空气球以外,考察队还要对大气中的气溶胶进行研究。: n) q* A; @# b/ A
本次北冰洋科考使用了气溶胶散射激光雷达,主要观测从近表层到高空1万米范围内气溶胶浓度的垂直分布以及相关的物理参数。陈陟介绍,我国从第一次北冰洋科考就开始收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数据,但是一次科考的数据并不能直接拿来作为结论,往往要和其他数据结合进行分析。4 Y! {- }+ O- h4 c8 h% P7 p3 P
“我们这次科考更重要的任务其实还是收集数据,收集样本样品,更多的工作需要回来以后在实验室陆续展开。”陈陟说。9 W4 f5 \# h+ c1 H4 Z. I
国际合作调查污染物3 ^9 }: V$ M8 E
本次考察利用“雪龙2”号上的实验室和观测平台,围绕大气、表层海水和沉积物等立体调查要素中的微塑料,首次在北冰洋考察中开展了中泰(泰国)合作,为全球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T0 X$ }+ ]! b
来自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的谭赛章参与了微塑料调查。他告诉记者,本次考察采集了极点区域亚表层水体微塑料,进一步扩大了微塑料样品的采集范围,最大程度地收集了海水中的微塑料颗粒,相关样品将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研究。: R5 |! z& z7 L+ z* k9 K3 C
此次我国科考船第一次抵达北极点区域,拓展了我国北冰洋调查范围,为微塑料、黑碳等国际前沿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Q1 K+ z, @$ Z$ i2 i! @* `百分百回收成功
' V& Y3 w2 l0 l/ r o, l ]9 C9 B此次北冰洋考察中,考察队完成布放和回收7台海底大地电磁仪、5台海底地震仪的任务,其中海底地震仪回收率100%,刷新高纬密集冰区回收纪录。7 A9 Q8 t+ r; {: o' l+ i1 F
然而回收过程并不简单。中国第13次北冰洋考察队大洋队副队长沈中延介绍,回收的时候会先对海底仪器释放一个声学信号,让仪器脱钩。“仪器本来是用重物沉到海底的,脱钩以后浮球就带着仪器设备浮上来了。”沈中延说。: P! d/ B/ G& }( f5 {8 ]
但是考察队布放仪器的时候是找了一片水域,等仪器浮上来时已经是在一片冰区了。“这时船就开过去破冰,等浮球浮出水面。这个球比篮球大不了多少,要在一片碎冰里把它找出来,需要耐心和细心。”沈中延说。
/ m6 z3 K S9 [ a4 e( g2 H. I船上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第一个目测发现浮球的人会获得奖励,首席科学家陈陟和首席科学家助理孙虎林都获得过这样的奖励。对他们而言,这是艰巨而繁重的极地科考中的轻松一刻。8 k7 ?' B' X" _- r9 n3 p7 n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o" y% @3 D1 U% {! ]* K( ~" J0 o; f作者:王自堃' S7 _8 ?7 Q+ f6 T( b( K* J
未来两天海洋环境预报
& `3 `! U( s6 ?预计明天,( \: s6 ]' Y, U0 n+ u" U
渤海、黄海有0.6到1.1米的轻浪;
6 o+ |! G3 w6 h( P/ p东海北部有1.5到2米的中浪;
5 D" A, A. t" C% A东海东南部有2.2到3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 o, ? D( t' F- i) k& Z# G* |台湾海峡、台湾以东洋面、巴士海峡、南海北部、中部有1.8到2.8米的中浪到大浪区;! @/ @# j6 l2 h7 s5 L1 ?
南海南部有1.3到1.8米的中浪; g5 e4 d1 i' }1 X' V
北部湾有1.3到1.8米的中浪。0 M9 ^5 Z) P; }1 }/ W- m* Y& p7 ]
6 m% \) ~( D) }; i& y) s
预计后天,
# @# u+ i0 a4 J, e0 w东海东南部、台湾海峡、巴士海峡、南海北部、中部的大浪区减弱消失。+ j0 N) a1 S1 M; w0 p
0 G9 u( p& g- X4 {( M3 H- o0 N$ X9 S" S& m8 W* E# L3 u5 L$ w! p
10月12~16日西北太平洋海浪数值预报
% a% }- `$ B1 p9 G: X& @" M4 C美丽海岛海域海况
6 [2 C! k& p0 _, Z. L( o, o预计明天,
* [. G4 w: I6 A( I4 \$ y2 t! U永兴岛附近海域有2.5米的大浪,钓鱼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附近海域有2.1~2.3米的中浪,以上海岛都不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 X/ R3 W4 X5 e! B
黄岩岛附近海域有2米的中浪,东极岛、大陈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南三岛、东海岛附近海域有1.3~1.7米的中浪,这些海岛较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 K0 ?; |$ s# }6 q我国其他美丽海岛附近海域都是轻浪,海况不错,非常适宜乘船出行和海岛游玩。( [. S, F! D# d
/ ^' Q5 O b% z& R
美丽海岛是指以下的35个海岛:
+ O% ?; o" h3 a2 P( @9 L0 [ s觉华岛、长山群岛、菩提岛、长岛、刘公岛、灵山岛、秦山岛、连岛、崇明岛、嵊泗列岛、岱山岛、东极岛、普陀山、大陈岛、玉环岛、洞头岛、南麂岛、嵛山岛、三都岛、平潭岛、湄洲岛、东山岛、钓鱼岛、南澳岛、万山群岛、川山群岛、海陵岛、南三岛、东海岛、涠洲岛、分界洲岛、蜈支洲岛、永兴岛、黄岩岛、永暑礁。% q2 e2 P# c! Y9 s5 j
更多滨海旅游预报 尽在中国海洋预报! W3 m. {) m! A& d {
4 J$ e1 q$ V& o* S0 E
" k; u8 Z# l. O9 { m o. k6 L, i
PC端可登录中国海洋预报网http://www.oceanguide.org.cn
7 U4 H, E% g& P" V- T' z7 H( C/ W0 q) V, W
: _6 c) S, H) G. C$ t7 ]4 S, _移动端可使用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 L# I( ]8 w, `+ ^进入“中国海洋预报”微信小程序 g) z3 h* a7 t4 G: `. w9 M
进入“全球海啸预警”微信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