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7 J3 }, n {8 C$ O- R4 O% T6 w
b2 ~$ l0 L& @% \3 w" x底栖生物拖网作业. J% P! z- t& G! @+ w) v- X2 ~
底栖生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还影响到污染物迁移转化,可用作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被誉为“水下哨兵”。; o5 d1 \1 z: w7 _' d
自然资源部东海生态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监测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期跟踪监测长江口海洋生物状况。杨颖副总工带领科研团队,对2011-2020年夏季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监测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自然演变趋势向好,这也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演变不断向好。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生态学报》。 t7 T' u( f. P/ t6 y0 F8 e
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入海口,长江口生态系统状况关系到长江流域、东海近海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还会通过鸟类迁徙,影响到全球生物多样性格局,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在这项研究中,监测区域范围为徐六泾以东至123°、启东嘴以南至杭州湾上海海域以北的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按水文特点划分为“南支”“北支”“杭州湾”“口外海域”4个区域,共布设48个监测站位。
5 h5 K: t7 Q$ I [9 E监测显示,2011-2020年,长江口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84种,其中多毛类128种,甲壳类64种,软体动物56种,棘皮动物16种,其他类合计20种。十年期间,大型底栖种类数、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总体来看,长江口监测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自然演变趋势向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三项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表明,长江口外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长江口内三个区。长江口是综合开发利用热点区域,人类活动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环境扰动较大。相比于20 世纪70、80年代,长江口外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密度明显升高,但平均生物量则有所降低,表明长江口底栖生物有一定小型化趋势。
7 n; L7 E. Y3 u5 C( x; D* i通过近10年的连续监测,发现长江口底栖生物种类、生物量和生物密度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特别是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与历史相比在经历大幅下降后有所恢复。这表明长江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在近10年中处于不断向好的演变过程。9 \* n% ~! W5 x0 L- F, Z
大型底栖生物是履职尽责的“水下哨兵”,最新监测结果表明长江口生态系统演变不断向好,及时跟踪研究长江口区不同水文特征区域的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和演变趋势,可为长江口生态系统研究和生态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参考依据。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和长江口保护法的实施,长江口生态状况持续向好,未来更加可期。
" m" Y+ R3 n+ j" z" d, O
1 i! ]+ J* ]1 b
5 F" w& ~1 p! |4 v2 z- s* \+ A底栖生物冲洗过筛) ?3 |! `3 V/ I& T- S9 m1 d
<ul><li id="216QPJUL">+ w8 d3 P$ S1 @* F1 ~, ]: ?
! d* n; U& u9 d% }% y# I( X( K$ f0 ^9 ^9 t/ H+ T4 h# }
<li id="216QPJUM"># S! x4 u7 E0 [4 z3 h9 F
+ `) N; A6 k( ?8 }
信息来源:自然资源部东海局。
- C( ?: T% T+ X' u' Y5 a2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