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V& e7 `+ t% k, q$ O: a
. f0 f8 ~( F7 ]1 m7 |% [- Q5 o, C* |9 q. Q X \9 Y# ^
5 m; ^* H4 M" H/ k5 L
! T/ t- T4 L, ~9 a% Q
3 l! X' d: d5 _0 {0 s' I
科研进展
7 r" V" N8 S' Z3 Y; F/ KRESEARCH PROGRESS
: _ K$ _4 h! ^" z0 u: S+ E# r近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戴民汉院士和罗亚威教授等二十余位科研人员,联合国内外同行,以Upper Ocean Biogeochemistry of the Oligotrophic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from Nutrient Sources to Carbon Export为题,在地学领域高影响力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发表综述文章。
% b5 y, v# M7 x; t- R该综述总结了在副热带流涡区、特别是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分析了过去几十年其生物地球化学参数的长期变化,从营养盐来源到与输出生产力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真光层双层结构研究框架。# M& \( F4 \, [# }7 j: z& [
研究背景2 X. f$ M$ o4 ?' F
Background
2 M7 b, |) r& i: M8 i/ V. Q副热带流涡是海盆尺度的反气旋式流场,占据着全球中低纬度海洋表面的广袤海域,具体包括南北太平洋、南北大西洋、印度洋五个副热带流涡区,是全球海洋最大的生态系统。由于伴随反气旋式流场的下沉运动,深层的营养盐较难输送到海洋真光层。这造成副热带流涡区,物质浓度(包括微量营养盐、痕量金属、生物量)极低,因此对采样、分析和现场培养技术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基于有限的研究数据,过去一般认为,副热带流涡是生产力低下的海洋荒漠区,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均一。而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流涡区(NPSG),科学家们的生物地球化学认知,大多来自于过去三十余年的夏威夷海洋时间序列站(HOT)的观测和研究。对于NPSG其他区域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尚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认识。6 i- k8 ^1 Z% y1 U1 G. [0 {
研究结果: @$ O( V/ x& ?9 k' u
Research Progress9 g3 G$ R! ~( l! q) F
文章以海洋卫星遥感得到的流场和海表叶绿素(低于0.1 mg m-3)为指标,计算出副热带流涡区占据海洋面积的26%到29%(图1)。进一步分析发现,副热带流涡区的营养盐浓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化。同时,关于副热带流涡区的初级生产力水平,已有的研究虽缺乏可靠的估计,然而,某些卫星遥感产品、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和有限的现场观测数据显示,副热带流涡区的生产力并不显著低于全球海洋的平均水平,这对副热带流涡区是海洋荒漠的观点提出了异议。! E' ^5 }% L; M+ }" j
3 S# _; y. c4 o' E5 U% N" y
' n6 H% c! w! E& w图1.根据(a)海面高度和(b)叶绿素浓度(小于0.1 mg m-3)计算的海洋五个副热带流涡区范围。
; _9 X0 n5 M2 B' G" ?3 R1 O3 r) O在NPSG,固氮是支持生物生长和碳输出的主要氮源之一(图2)。在NPSG的不同区域,固氮可能受铁、磷单一或者共同限制。本研究的数据初步分析显示,在HOT附近,观测到的铁浓度比NPSG其它海域高,可能是NPSG一个固氮的热点区域。% i! Y4 [5 {, G$ T
6 K( \* b/ |7 R
( h5 l: L7 J5 e' C+ n1 B图2.NPSG上层50 m固氮速率。
h/ Q) Y( z8 h7 R' N对过去近30年的数据分析显示,NPSG面积的年际变化与大尺度的气候指标(如PDO和ENSO)有较强关系(图3);同时,NPSG的平均温盐、混合层深度、营养盐和叶绿素水平也和这些气候指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在NPSG西部的137°W断面和东部的HOT站,这些指标并没有显示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总体而言,在过去30年,NPSG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展现为年际或年代际的波动,并没有显著的长期变化趋势。
: ?' c2 Y/ [, I/ d' E
! z: ^% b" }& U' x1 w
; a% J6 h# X/ N: z# S$ y: L图3.NPSG的(a)面积、(b)PDO指数和(c)ENSO指数的长期变化。' z% t! N4 `( r4 n% P I# p" b
在NPSG真光层内,营养盐跃层往往比混合层深;因此,营养盐跃层以上形成了一个营养盐匮乏层(Nutrient-depleted layer, NDL);NDL以深到真光层底部,则形成了一个营养盐充足层(Nutrient-replete layer, NRL)。在真光层的这两层结构中,营养盐的来源、初级生产力的水平、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输出生产力运作效率等,都存在显著差别。本研究提出,对副热带流涡区海洋真光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此双层结构框架下进行研究(图4),有望极大提高我们对副热带流涡区固碳机理及增汇潜力的认识。
. ?5 ?) ?8 m6 b: n4 N3 r3 g
, X. E* O2 @/ W; m4 K Y$ u
9 M$ i) Q' p* L7 c) f& W图4. 副热带流涡区上层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传统单层研究结构框架(左图)和新定义的双层结构研究框架(右图)。
; J" r( b9 \8 y, T1 I9 {本研究发现,NPSG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性。NPSG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和碳汇的调控机制等,尤其是其西部海域,可能与我们从HOT获得的认识不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机理及增汇潜力”(CARBON-FE),聚焦NPSG的西部海域,已开展春、夏、秋三个大面观测航次,从采样到分析逐一攻关,取得了一批稳定、可靠、综合、系统的数据,其覆盖海域范围广,涉及学科、领域多,并结合现场培养和数值模拟等研究,逐步揭开海洋荒漠的“神秘面纱”。项目拟基于真光层双层结构研究框架,系统探究海洋荒漠区生物泵的结构、过程和机理,评估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而构架寡营养系统生物泵新理论框架,并为海洋荒漠的增汇途径及其有效性提供科学论证。
1 n4 ?% X# @6 n% E$ ~: a, I研究团队及资助1 V* x0 k6 t, A7 a' w
Research Group and Funding/ X6 }3 D: X5 [; q
该综述文章是CARBON-FE团队的重要成果之一,戴民汉院士和罗亚威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各章节撰写的领衔共同作者包括Eric Achterberg、曹知勉、杜川军、高树基、柳欣、Hiroaki Saito、商少凌、史大林、万显会、王为磊,博士生罗伟成承担了大部分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图表制作工作。其他共同作者包括Thomas J. Browning、蔡毅华、柴扉、陈炳章、Matthew J. Church、慈东箭(博士生)、高坤山、郭香会、胡振东(博士生)、Edward A. Laws、李忠平、林宏阳、刘茜、孟菲菲、宋鲁平(博士生)、王云涛、温作柱、修鹏、张劲、张瑞峰和周宽波。/ p7 ]: X! _" \4 k
Reviews of Geophysics是AGU旗下的高影响力综述期刊(影响因子24.9),对文章质量要求严苛,每年发表地学领域高质量综述文章总计仅二十余篇。文章应适合地学领域整个科学群体的阅读;作者团队需预先提交投稿建议,由该领域高水平专家组成的期刊编辑部审议、并经与作者团队共同讨论修改后,方邀请投稿。4 t' O" J+ ^! N( @5 G- Y: Z
该研究主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90800及其子课题、41730533、42076153、42188102和92258302)的联合资助。
. m+ b: m, U# N# @论文来源及链接
* E; J' A; S$ R3 FDai, M., Luo, Y.-W., et al., (2023). Upper ocean biogeochemistry of the oligotrophic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gyre: from nutrient sources to carbon export. Reviews of Geophysics, 61(3), e2022RG000800.
6 K/ B2 k$ P0 Z# V$ g* e" e( X6 y& s% ~" O: g& _, `
论文链接:
6 u5 C7 T. q5 jhttps://doi.org/10.1029/2022RG000800; {; Y3 P' H9 | h$ @. o: ^
供稿|罗亚威、孟菲菲; s7 ^: b3 E/ S7 y" ^! Z3 {) J
编辑|朱佳、刘琰冉$ G: M8 d) ^2 n! t7 |3 G& a9 B
审核|王桂芝、刘志宇' t# P Y( n7 m! Y$ \. L0 |6 b' J
<ul><li id="1UUN2RUH">; E9 }7 a2 P7 L4 M* ~7 c5 v$ S
. }( b5 G( I. F2 @
4 e: N0 X1 A9 O e; L$ v<li id="1UUN2RUI">
0 F6 L* K& ~/ N, F$ `
- ]: I/ O9 @9 u7 Y" n* M+ {1 M0 k信息来源: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 d" [4 Q3 ~0 g: z7 e* a |